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

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ger Walsh,Frances Vaughan
图书标签:
  • 超个人心理学
  • 自我超越
  • 意识发展
  • 灵性成长
  • 心理学
  • 个人成长
  • 内在探索
  • 人类潜能
  • 积极心理学
  • 存在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正站在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上。面对全球迫切的种种危机,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自己责无旁贷。很多人开始力行环保、简朴生活,进行深度的自我省察,担任志工帮助别人,追寻跟宇宙自然更和谐的生存方式。这些调整与改变,正是唿应着全球化的「超个人运动」。

  「超个人」并非某个学派,它是一股全面性的潮流,一种跨越学科、学派、国家、性别的整合运动。简单来说,它是跟宇宙合一的意识扩张经验,在其中,人类深刻体认到自身是整个大存有链的一份子,存在的统合感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而跟整体人类、普遍众生、深层灵魂及广大宇宙紧密相连。「超个人」带动了人类意识的革命性观点,促使全球各地许多人都不约而同掀起了改变生活态度的风潮。

  而在学术领域中,也开始发动人类高层意识的研究风潮。过去的科学及科技观点是狭隘的,完全将灵性次元的力量排除在外。而今,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探索内在心灵潜藏的能力,及深层意识的领域,其中心理学是先趋,西方的迷幻药经验、东方的禅定法门、生物反馈,以及意识的各种状态,纷纷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界研究的主流。之后精神医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物理学的研究者也加入这个阵营──超个人的各个派别应运而生,其范畴是前所未有的广阔。

  这本书汇集了超个人学派的重量级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了静坐禅修、清明梦、迷幻药、濒死经验...等等的超常意识经验,并探讨静坐与心理治疗、佛教与精神分析、科学与神祕主义、超个人经验与全球化危机、历史与哲学...的对话和反思。这是编者的用心,力求呈现超个人运动的完整面貌,让读者综览各家大师的思想及研究精华。

  超个人运动将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大趋势。而本书是第一本完整介绍超个人学派的中文版作品。对于愿意探索自我、思考人生、追求灵修成长、期许身心灵整合的人,及从事临床谘商治疗的专业人士、献身信仰的宗教界人士、关心环境与地球生态的保育人士,都能从这本书获益良多,得到崭新的启发。

  推荐者:李安德(师大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吕旭亚(吕旭立文教基金会董事、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简介

Roger Walsh罗杰.渥许

  加州大学精神医学、哲学及人类学博士,着作与研究领域包括医学、生态学、心理学、哲学及宗教等。曾获得超过二十座国内外相关奖项。已有超过二十年的丰富灵修经验。

Frances Vaughan法兰西丝.方恩

  哈佛医学院精神医学博士,「超个人经验研究计划」创立理事。曾着有一本劳伦斯传记(The Prince of Our Disorder: the life of T.E. Lawrence),荣获普立兹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论
书序作者:罗杰.渥许、法兰西丝.方恩

  我们人类真是一群聪明而灵巧的生物。我们登陆月球,分裂原子,解开遗传基因密码,探测宇宙之创生。没错,现代文明确实是一座象征人类心智无限创造力的纪念碑。虽然科技才俊比比皆是,但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担忧我们可能过度轻忽了其他方面的发展。部分的原因是,我们在科技上的耀武扬威使我们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解离,而一味地向外追寻那些只有在内心才能找到的答案。我们否认了主观与神圣的面向,忽略了心智的潜力,危及到我们的星球,并活在集体昏迷的状态--我们对这种紧缩而扭曲的心智状态浑然不觉,因为我们都活在其中,并视其为「正常」。

  然而我们的内心仍潜存着未曾被探索过的能力、深层的心灵境界、不同的意识状态以及大部分人从未梦想过的发展。超个人学术领域已经在探索这些可能性,其中的先驱便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演化

  西方心理学诞生于两个不同的源头:一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科学测试,另一个则是在医院里进行的临床诊疗。为了建立起心理学在科学上的正统性,于是心理学家以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典范,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之上,而避开了无法被观察到的内在经验世界。基于这个理由,实验心理学后来逐渐被行为主义学派所主导。

  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最早诞生于病理学。因为人类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于无意识?的驱力,所以临床诊疗便专注于主观及无意识层面的研究,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就这样逐渐地被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导。精神分析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因而成为临床心理学及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亦即为人所熟知的心理学第一势力与第二势力;其主导性的影响力整个笼罩了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但是到了六○年代,研究者开始担忧起这两股势力所造成的限制及曲解,虽然它们的贡献良多。它们似乎无法妥当对待人类经验的所有面向。它们只专注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或者仅以实验室里观察到的有限情况来笼统论述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它们忽略了人类经验的某些重要面向,譬如意识以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译註:此处指的是圣贤、伟人或天才等特殊人士的精神状态。)

  它们有时甚至将超个人性的神秘经验视为精神病的症状之一,佛洛依德便曾经将超个人经验诠释成婴儿期无助感的反射。另外有些精神分析学者则将其草草归类为「渴望与乳房合一的退化状态」或「自恋型精神官能症」。哲人杰寇普?尼德曼曾说过:「佛洛依德学派低估人了类的可能性,还将这低估制式化。」

  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忧虑促成了人本心理学的发展。人本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过一句话:「本观点并无意否定佛洛依德的发现,其主旨乃是要添加和补充它。很简化地说,佛氏提供给我们的似乎是只佔了半个画面的病态心理学,我们必须补足的则是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学。也许这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学更能帮助我们管理及改善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人本心理学要研究的乃是人类经验及令人健全的因素,而不是那些在实验室里轻易就能测试出来的答案。其中一项特别的发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促成了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某些精神特别健全的人很容易有「高峰经验」:一种短暂但极为强烈、充满着狂喜、深具意义而又获益良多的意识扩张经验,亦即跟宇宙合一的经验。历史上曾出现过诸多类似的个人体悟,西方称之为神秘、属灵或神圣合体经验,东方则称之为三摩地或开悟。

  迷幻药也带来了强而有力的影响,并释放出社会尚未准备好吸收消化之空前强烈体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么高比率的人共同经验了超常意识状态,但其中有某些经验很显然是痛苦而困惑的。另外有些超验状态则为这个不怀疑的世界示范了意识之可塑性及其广阔的范畴,并证实了惯常意识状态乃是有限而扭曲的,同时也指出了更值得我们追求的意识状态。

  同一时期,亚洲的禅定法门也提供了不必透过药物而进入超常意识的途径。数个世纪以来被西方人视为不合常理及病态的经验,突然在少数人的生活中变得有效及富有价值起来。西方文化从此而改观了。

  西方社会从此对亚洲文化及传统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尝试瑜珈、巫术以及基督教默观等等的灵修方法。对传统价值观的不满则使得人们选择了另类的生活方式,譬如自动自发地过起简朴生活,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度,故而表达支持了崭新的愿景。各大学的研究院也开始探索禅定、生物反馈、迷幻经验以及意识的各种状态。昨日文化上的好奇已经成了今日研究的主流。超个人心理学界一直企图将这些奇妙的发现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不久,精神医学、人类学、社会学及生态学的研究者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定义与描述

  什么是超个人经验?

  超个人经验也许可以定义为:存在的统合感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而扩大到人类、众生、灵魂及宇宙的面向。

  超个人学派所要研究的则是超个人经验和相关现象,这些学者尝试扩大他们的学术研究范畴,并以自己的专业训练来探究超个人现象。

  超个人心理学乃是研究超个人经验和相关现象的心理学。所谓的相关现象包括了超个人经验及其发展的本质、种类、肇因及结果,以及被这些经验和发展所启发的心理学、哲学、艺术、文化、宗教、修持方法、生活方式及各种反应,或是对这些经验和发展的诱导、表达、应用及理解。

  超个人精神医学乃是专心研究超个人经验及现象的精神医学。它所研究的重点和超个人心理学雷同,但尤其着重于临床和生物医学层面的超个人现象。

  超个人人类学则是一种跨文化的研究,它探究的是超个人现象及意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超个人社会学研究的是超个人现象的社会向度、其中的意涵及展现。

  超个人生态学研究的是超个人的生态面向、其中的意涵及用途。

  超个人运动则是整合综摄所有超个人学科的一种运动。

  这些定义都是在描述超个人学派的特点和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并未将个人特质排除于外,也不限制意识扩张的种类,更无意将超个人学派锁定于任何一种哲学或世界观,而研究的方法也没有局限。

  超个人学派并不排除个人性的向度,亦无意使其失效。反之,它们将个人关怀的范围拓展得更大一些,而同时兼顾到个人与超个人经验。有人对「超个人」这个名相做了下列的诠释:这是一种透过个人而呈现出的超验状态。但这些定义并不限制统合感扩张的方向或范畴。某些生态学者强调横向扩张的重要性--将统合感扩大到地球及万物,然而却否定了纵向超验现象的价值或有效性。对其他的一些灵修者而言,这种转化到超验次元的纵向扩张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些人则同时认同了纵与横的向度。

  不过,这些定义并不是要将超个人学派或其研究者拘泥于任何特定的诠释。这些学者无意倚赖任何特定的本体论、形上学、世界观、教义、哲学或宗教。他们关切的焦点乃是经验本身,所以这些定义包容了各种不同的诠释方式,以便人们理解那些经验中的人性本质,并深化我们对宇宙的洞识。超个人经验长久以来早已被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过,此现象将毫无疑问地持续下去。超个人学者可能有宗教信仰或无宗教信仰,可能是有神论者或无神论者。这种专注于经验本身的定义,预留了许多空间给各种有价值而又多样化的互补观点。

  总之,这些定义并不限制超个人经验的研究方法。反之,它们接纳任何有效的方法论。超个人研究者鼓励人们採用折衷、贯通与整合的途径,妥当地运用所谓的「三种认知之眼」:肉眼、理性自省之眼及默观之眼。这种作法和其它学派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后者往往提倡或倚赖某种特定的方法论。举例而言,行为主义学派着重的是感官测试的研究资料及科学性,精神分析之类的自省学派强调的则是对内心活动的观察,瑜珈锻练关注的乃是默观传承。迄今只有超个人学派採取了折衷主义的方法论,它试图将科学、哲学、内省分析及默观方法整合成一门有容乃大的学派,并以妥当的态度探测人类经验及人类本质的诸多面向。

  因此,超个人学派的范畴格外宽广,它贯通整合了各种学科。这些学科探索的范畴综摄了人类所有高层意识的发展,或是马斯洛所谓的「人性进一步的发展。」它们的探索整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哲学、比较宗教学,并统合了东西方理念。其中的某些议题特别受到关注,譬如意识和超常意识、神话学、禅定、瑜珈、神秘主义、澄明之梦、迷幻经验、价值观、伦理学、人际关系、特异才能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超越成规之发展、爱与慈悲之类的超个人情感、利他主义与服务动机,以及超个人精神病理学及治疗方法。

宗教的关系

  这些议题中有许多都跟宗教研究重叠,所以人们才开始关心起超个人学派与宗教的关系。当然,探讨此类议题仍须依赖定义,诚如肯恩威尔伯所言:「讨论宗教议题最困难之处….就在于它并非第三人称的『它』。依我看来,『它』至少有一打互不相容而又大异其趣的定义,但很不幸的是,在诸多的文献中,这些定义并不是经常、甚至一向没被仔细区分过。」

  宗教最简单的定义之一即是:与神圣攸关之事。既然超个人经验并不全然是神圣的,而宗教经验也不全然是超越个人性的,那么显然两者是有重叠之处。因为超个人学派对非宗教性的超个人经验也很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诠释、心理观察及哲学用语上都尽量免除宗教寓意。超个人学派不拥护任何教条或信条,不要求人信奉任何宗教,它所提倡的乃是以开放的科学精神、哲学思考及经验性的实验来面对所有主张,且一向认为超个人经验可因个人喜好之不同而赋予它宗教或非宗教性的诠释。总之,超个人学派与宗教应该被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它们所关心的事有某些是重叠的。同样的,超个人心理学与超个人人类学显然也有别于宗教心理学和宗教人类学。

多重意识学派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超个人学科乃是研究多重意识的学科。在西方文化中,心理学与人类学等主流学科很显然只专注于单一意识状态的研究。它们把焦点集中于平常的清醒状态,而不注重其他的另类意识状态。

  对照之下,多重意识文化较为关注和重视梦境或默观状态,因此它们的世界观有一大部份是源自于多重意识,譬如巫士部落文化、佛教心理学及道家哲学。

  传统的超个人学派,诸如瑜伽行派、默观传承及相关的心理学和哲学,起先即是为了诱发多重意识而设计的,因此它们很显然隶属于多重意识学派。近代的超个人学派则企图打造出现代化的多重意识学派,以便理解、表达和启发超个人性的经验及现象,并以当代方法结合古代跨文化智慧传承之精髓。

  超个人学派隶属于多重意识体系,所以能涵盖更宽广的人类经验及可能性,其范畴甚至遍及各种思想体系。我们都熟知过去有许多学派或理论仅选择某种观点来观察人类行为的某个面向,故而忽略或遮蔽了其他观点,但超个人学派重视的却是不同的思想体系之贡献及整合。

  与其鼓吹某一种特定的观点,不如将看似冲突的各种学说加以整合。不同的学说观察到的乃是人类经验的不同面向及发展阶段,所以很可能是可以互补的。譬如佛洛依德学派重视的是儿童早期的发展,存在主义心理学涉及的是成人所面对的普世性存在议题,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证实了外在刺激会加强行为上的制约,认知治疗促使我们去发现思想和信念的力量,荣格学派则帮助我们认清了原形、集体潜意识以及意像和象征的治疗力量。亚洲的体系诸如佛教、瑜伽行派及吠檀多心理学则补足了西方心理学的不足,它们不但清楚地描绘出超个人阶段的发展,还提供了体悟这些境界的方法。

  虽然超个人心理学综摄了主流西方学派之外的其他领域,但仍然重视这些学派的贡献;它并不想取代它们,而是要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更大的视野。此即超个人学派之洞见。

  当然,本书所呈现的超个人洞见并非一应俱全的,未来若有更完整的观点,它将毫无疑问地臣服于其下。

  有一天我们将发现,每当我们丧失一个观点时,便是往前迈进了一步,而生命的转变就在于从封闭的真理进入开放的真理──此真理如同生命本体一般,宏大到无法被任何观点所套牢,因为它涵盖了一切观点….此真理的伟大之处即在于它可以否定自己而永远朝着更高的真理迈进。

超个人洞见的重要性

  跨世纪和跨文化的超个人经验一向被视为极其重要之事。在我们这个时代,超个人洞见及超个人学派更形重要,原因有好几个,第一,它们使我们对以往曾忽略及误解过的人类经验重新产生关怀;它们为古老的理念、宗教传承及默观修练提出了新的解说;它们以更豁达的观点来看待人性;并指出了未曾被思议过的人类潜能。

  超个人学派重新研究起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非理性或病态的超个人经验。本书内文充分说明了为何某些经验应被视为健全的发展而非退化状态。诚如肯恩?威尔伯所言,此类经验并非「助长自我的退化,而是自我的演化及超越。」

  恢复对超个人经验的重视,寓含着重大的跨文化意义,它使我们更能欣赏其他的文化及其哲学、宗教与艺术,并因而整合了许多历史及跨文化文献。

  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者开始採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故而贬低了超个人经验。这些超个人经验广泛地被其他文化所重视,于是西方学者越发贬低其他的文化,许多卓越的学者竟然妄下论断:「精神分裂的退化现象与瑜珈及禅的修练境界颇为类似,这显示出东方文化倾向于自我退缩,以逃避文化、肉体及社会的巨大困境。」

  我们对超个人经验及其过程目前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终于可以向累积了数千年的超个人智慧传承学习,并重新评估其他文化的价值。其实我们应该将「伟大的精神传承」重新定义为:人类跨文化宗教哲学的智慧总集。

  我们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能明白超个人经验为什么在历史上受到普遍的重视。它们替个人心理及社会带来了意趣深远的裨益;超个人经验虽非必然,但经常能引起戏剧性的、持续的、有益的心理变化,它们确实能提供我们一种意义和目的感,并消解掉存在的困惑,激发我们对人类及地球的慈悲和关怀。确实,一次的超个人经验足以改变人的一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果缺少了此类经验,将形成具有威胁性的病态,其范围涵盖了个人、社会及全球,本书有许多地方都在探讨这个观点。

  超个人经验更提出了人性中各种丰富的可能性,某些情绪、动机、认知能力及意识状态,皆可培养和精练成超常意识状态。

  举例而言,默观传承主张爱与慈悲等情感是可以扩张到全人类及众生身上的。它们同时还主张--初期的实验证实了它们的主张--专注力可以变得更稳定,觉知力也可以加强,而利他主义的动机及自我超越的能力也都会增强。这些能力的增强,暗示了人类心理上的发展可以远远超越过去所设定的极限。

  超个人经验往往发生在超常意识状态,对这两者所进行的研究终于使我们认清,我们曾那么戏剧性地低估了人类意识的可塑性及潜在状态的范畴。至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心理学只不过发现了一小部份的意识状态;除了正常的清醒意识和睡眠之外,其他诸如陶醉状态、谵妄状态以及精神变态--均被视为精神病。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各种超常意识状态的存在,而有关不同意识状态的研究数据也一直在增加。诱发这些状态的技巧种类繁多,其中有古老的,也有现代的。某些历史悠久的方法比较着重于生理层面的锻练,譬如断食、不倒单、暴露于冷热之苦行;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层面的修练方法,如闭关隐修、颂经祈祷、击鼓起舞、禅定及瑜珈锻练。这些修练方法的现代版本则是隔离槽或生物反馈等实验。

  有许多另类意识状态可能不会带来任何明显的助益,甚至是有害的,但其他的另类意识状态则与前面所探讨过的能力增强有关,这其中寓含着两个重要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可能开发出高层意识状态及超常能力;被我们视为最佳的正常意识状态反而是次等的。

  另外一项发现则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所有的意识状态都可能出现所谓的特定状态的局限。也就是说,某个特定意识状态的认知,很可能不易被另一种意识状态所理解。对一个从未拥有过另类意识经验的人,别人即使获得再深的领悟,也无法传达给他。

  这意味着你必须体悟过一些另类意识,才有能力理解和欣赏超个人经验及相关的锻练方法和生活方式。特定意识状态的局限说明了超个人经验及传承为什么会被轻忽,也说明了只有真的去修练如何进入这些经验的方法,才可能有所体悟。

  超个人学派提出了许多基进的再诠释和阐释,来帮助我们理解宗教的诸多面向,如果以其中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各大宗教的默观及神秘传承,则不妨将其视为诱发解脱、救赎或开悟等特定超个人意识状态的多重意识传承。这些传承中的哲学与心理学表达出了从这些意识中所斩获的知识。诱发开悟状态的默观修练可以被视为超个人之科技或超验科技,其中的观点为那些看似神秘的修练方法带来了崭新的理解。

  凡体受过超验意识状态的人,几乎一致对人类本质抱持更豁达的看法。他们发现内心有一个和外在宇宙一样神秘的世界,那是物质仪器无法探测到的经验向度。这些向度都存在于心灵及意识中,发现它们的人将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既存在于感官及物质世界,更存在于心灵和意识的向度。

  对人性而言是如此,就宇宙而言亦是如此。超个人经验往往暗示着巨大无边的非物质次元是实存的,从这个观点来看,实存乃是多层次的,而被我们视为完整生命现象的物质世界,现在看来似乎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种形式罢了。

  攸关人类及宇宙的理解将逐渐被揭露,迄今超个人学派一直独守着其探索的广度,它们以折衷整合的方式,综摄了个人与超个人、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知识与智慧、艺术与哲学、科学与宗教、自省与默观。只有:此即超个人学派之洞见。採纳这种包罗万象的途径,才能反映出人类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

图书试读

第十篇 照顾我们的世界:服务和永续

众所皆知,我们已到达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这是决定我们星球、我们族类,以及无数其他族类命运的时刻。我们拥有空前的力量和可能性,却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和苦难。这是多么特别的情形,我们竟然成为决定要使地球成为天堂或地狱的世代:我们要创造一个有益而永续的社会,或是要一个掠夺、污染、充满辐射的星球。因为我们拥有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力量。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面临许多危险,却只有少数人了解这些危险是多么可怕而急迫,以下简略描述一些较迫切的危机。

人口爆炸正以每年一亿人的惊人速度成长。人类花了一百多万年的进化时间,才在公元 1800 年达到十亿人口,现在却是每十三年就增加十亿人,每四十年就增加一倍人口。显而易见地,人口爆炸不可能持续下去,而且很快就会结束,要不是我们很快做到普及全世界的生育控制,要不就是出现比过去更大规模的饥馑、疾病和社会的崩溃。

人口爆炸的情形在穷人和富人间的差异更是不成比例,在已开发国家中,平均每一个人的年收入,是最贫穷国家的三十倍。贫穷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良和饥馑,每年约有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人死于营养不良,还有五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现在每四个月因饥馑而死的人,就相当于整个大屠杀的死亡人数。
这些不可思议的数字却还不足以传递出数字背后的苦难和绝望。他们离联合国宣言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达到一种生活水平,足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包括食物、衣服、住家和医疗照顾」,还有一大段距离。

人口爆炸当然会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平衡。我们只剩短短几十年的石油存量,世界的森林正快速减少,物种被消灭的速度之快,是恐龙绝种以来所未曾听闻的,而世界上大部分的农地品质正快速恶化,同时在我们的头顶有着空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的破坏,二氧化碳的浓度正破坏着大气层。
当世界的自然资源逐渐耗尽时,大量人类资源却被大规模军事经费和具有毁灭力量的武器所吞没。全世界核子武器合计起来的爆炸力量,相当于数十亿吨黄色炸药的威力。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