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没内在经验,不知道我是怎么一回事,就不算是经历了完全的人生,如果不能充分地从生命泉源处获得滋养,他在现在社会环境中,于身心方面就没有足够的健康
「意识自觉」是使人深入「内在经验」与通向「生命自觉」的唯一直接途径,而意识自觉作为静坐的「方法」,是要先开启意识自觉之门,继而以「全程静坐」来完成。
经由「生命-意识-静坐-身心作用」的整体过程,即可实践「从意识自觉到生命自觉」的幸福人生。
作者简介
席长安先生,四川夹江县人,该地山水优美,并与峨嵋、乐山、眉山、青神等着名风景名胜地区邻接,自幼习于静坐,对日抗战期中从军离家,一九四八年来台,曾任教师、书局总编辑与文化基金会编审等工作。
一九八一年,席先生于台北创设『全程静坐研究推广中心』,曾推广『意识自觉运动』,近年则致力于阐述『生命自主的化解与再进化』的道理。其有关静坐的系列着作,亦皆是基于内在经验与对人身心的认识而说明所以然的道理,对各种现象亦皆有具体的解说。
读完《第三类静坐:意识自觉到生命自觉》,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更像是一次潜入内在宇宙的探险。这本书带我走过了一条从浮躁到宁静、从迷失到清晰的道路。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觉得“静坐”听起来有些神秘,但又对“意识自觉”和“生命自觉”这两个词充满了好奇。翻开书页,我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他没有用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来压倒读者,而是用生动的故事、贴近生活的例子,一点点地剥开我们内心深处的迷雾。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觉察”的部分。作者反复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正地“活着”,而是被各种念头、情绪、外界的评价所裹挟着,如同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提线木偶。而静坐,就是一次次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当下,去感受呼吸的起伏,去倾听身体细微的信号,去观察情绪的来去,却不被它们所控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总是轻松愉悦,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一直以来被我们逃避或压抑的部分。然而,正是这种直面,才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终实现“意识的自觉”。
评分《第三类静坐:意识自觉到生命自觉》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教条,而是用一种邀请的方式,引领我去探索自己内心未知的领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边界感”的阐释。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和受伤,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区分“我”和“非我”,容易将别人的情绪和需求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失去自我。这本书让我学会了设立健康的心理边界,既能与他人保持连接,又能保护自己的内在空间。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痛苦”和“困难”的存在。相反,他鼓励我们去理解和转化它们。通过练习,我逐渐明白,痛苦并非生命的敌人,而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当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接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我发现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坚韧和有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命自觉”并非是脱离现实、遁入虚无,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份清醒和觉知,去体验,去感受,去爱,最终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第三类静坐》之前,我对“静坐”这件事抱有刻板印象,总觉得它离我很遥远,需要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漫长的时间。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生活化的方式,将静坐融入日常,让我们明白,静坐不仅仅是盘腿而坐,更是随时随地保持一种觉知状态。我尝试着在走路时、在排队时、甚至在吃饭时,都尝试去关注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的感觉,惊喜地发现,原来“活在当下”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通过简单的练习,一点点实现的。 书中对“放下”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抓住一些东西,比如过去的错误、未来的担忧、别人的评价,而这些“抓住”恰恰是我们痛苦的根源。《第三类静坐》引导我看到,这些“抓住”都是我们意识的投射,而当我们真正学会“放下”,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放下意味着要面对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部分,但作者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一步步地走向了这份自由。我不再因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而是能够以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这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评分《第三类静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如何静坐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带你认识“自己”的书。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过去,我总是把生命看作是不断追求外部成就的过程,房子、车子、晋升,这些构成了我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生命力,源于内在的丰盈和觉醒。作者用充满智慧的语言,揭示了意识的层层递进,从对感官的觉知,到对思维的洞察,最终达到对生命本质的领悟。 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存在感”的章节,作者描述了当一个人真正进入“生命自觉”的状态时,会体验到一种与万物连接的深刻感受,不再感到孤独和渺小。这个描述让我心潮澎湃,因为这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的连接感。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我开始尝试去感受周围的一切,不仅仅是看到,更是去“感受”花朵的芬芳,去“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去“感受”一杯水的温度。这种细微的感受,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个体,而是成为了一张巨大生命网络中的一部分,那种感觉,既渺小又宏大,既平静又充满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理论上的启发,更多的是一种实践上的指引。作者在书中提供的静坐方法,并非那些繁琐复杂的仪式,而是异常的简洁和易于操作。我尝试着每天早晨花几分钟跟着书中的引导去做,起初只是机械地模仿,但慢慢地,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外界的小事所激怒,或者陷入莫名的焦虑。当遇到压力时,我不再是下意识地去抱怨或逃避,而是能够停下来,深呼吸,去观察这种情绪产生的根源,然后找到更平和的处理方式。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作者将情绪比作天气,有晴朗也有阴雨,但无论怎样,天气总会过去,而我们可以选择站在屋檐下,静静地观看,而不是被风雨淋湿。这种比喻让我豁然开朗,我意识到,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情绪的抗拒和评判。通过练习,我学会了不去压抑或否认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以一种更中立、更慈悲的态度去接纳它们,理解它们为何出现,然后放它们自然地流淌。这种“看见”的力量,让我觉得内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平静和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