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在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讨论与研究上,经常都是囫囵吞枣,对于许多用语在不同学门的特殊用法不甚了解。当前流行的跨科技研究,也经常将出自不同学门与背景的观念冒然混用,这种作法,其实首先会遭遇到的,是学门自身的盲点与习以为常的假设,因此,对于来自其他学门的概念,往往只是轻松且不加细思的加以挪用,而且没能进一步深究其理论意涵,因此,在目前的理论热中,对术语的运用经常会出现肤浅、空洞、抽象的情况。这本书,希望对初学者在整理自身的观念和釐清理论的思考脉络时,能提供些许的帮助,将重心放在某些重要的理论辞汇上,针对篇幅的限制、常用术语的出现频率,以及对这些辞汇的熟悉度加以考量。比起教育部的英文字1000,《关键200》所选是更加实用、常见且具文化知识脉络的重要批评概念。这两百个辞汇分别按字母的顺序予以精简,在篇幅上,除了某些特定的辞汇篇幅较长之外,尽量都浓缩在七百字至一千字间,甚至有些辞汇的解说还不到五百字;为了便利读者进一步的研讨,在每一个辞汇的界定之后,均附上简单而又基本的书目。由于市面上已有相当多的文学批评辞汇或文化、电影、传播、哲学、历史研究等多面的辞典,对各个文艺或历史时期、运动思想家及其理念加以提供详尽解说,本书只选择目前在文学与批评研究中不断被运用而且在不少面向上仍待阐发的辞汇,去整理其发展起源、脉络及趋势,借此勾勒出每一辞汇所蕴含的涵意与方法,同时尽可能放入台湾历史、文化的脉络中,去演绎其理论与实践?发途径。
作者简介
廖炳惠
台湾云林人,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着有:《另类现代》(允晨,2001)《回顾现代》(麦田,1994)《里柯》(东大,1993)《形式与意识型态》(联经,1990)《解构批评论集》(三民,1985)英文期刊论文散见: boundary2、Cultuaral Critique、Musical Quarterly、Postcolonial Studies、Public Culture、Tamkang Review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