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在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讨论与研究上,经常都是囫囵吞枣,对于许多用语在不同学门的特殊用法不甚了解。当前流行的跨科技研究,也经常将出自不同学门与背景的观念冒然混用,这种作法,其实首先会遭遇到的,是学门自身的盲点与习以为常的假设,因此,对于来自其他学门的概念,往往只是轻松且不加细思的加以挪用,而且没能进一步深究其理论意涵,因此,在目前的理论热中,对术语的运用经常会出现肤浅、空洞、抽象的情况。这本书,希望对初学者在整理自身的观念和釐清理论的思考脉络时,能提供些许的帮助,将重心放在某些重要的理论辞汇上,针对篇幅的限制、常用术语的出现频率,以及对这些辞汇的熟悉度加以考量。比起教育部的英文字1000,《关键200》所选是更加实用、常见且具文化知识脉络的重要批评概念。这两百个辞汇分别按字母的顺序予以精简,在篇幅上,除了某些特定的辞汇篇幅较长之外,尽量都浓缩在七百字至一千字间,甚至有些辞汇的解说还不到五百字;为了便利读者进一步的研讨,在每一个辞汇的界定之后,均附上简单而又基本的书目。由于市面上已有相当多的文学批评辞汇或文化、电影、传播、哲学、历史研究等多面的辞典,对各个文艺或历史时期、运动思想家及其理念加以提供详尽解说,本书只选择目前在文学与批评研究中不断被运用而且在不少面向上仍待阐发的辞汇,去整理其发展起源、脉络及趋势,借此勾勒出每一辞汇所蕴含的涵意与方法,同时尽可能放入台湾历史、文化的脉络中,去演绎其理论与实践?发途径。
作者简介
廖炳惠
台湾云林人,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着有:《另类现代》(允晨,2001)《回顾现代》(麦田,1994)《里柯》(东大,1993)《形式与意识型态》(联经,1990)《解构批评论集》(三民,1985)英文期刊论文散见: boundary2、Cultuaral Critique、Musical Quarterly、Postcolonial Studies、Public Culture、Tamkang Review等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文学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自己在门外徘徊的人。我喜欢读小说,也偶尔看看一些文学评论,但很多时候,我都会被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给难住,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辞汇编》的时候,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结果,它真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书里面的解释非常清晰,而且是用我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写的,不像我之前看的那些书,动不动就用一些我完全搞不懂的词。而且,它还给出了很多例子,让我知道这些术语到底是怎么用在实际的文学作品里的。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概念的时候,会提到一些我之前听说过但不太了解的理论家的名字,然后稍微介绍一下他们的观点,这就像是在给我搭建一个认识文学批评的“地图”。现在,我再读文学评论的时候,感觉豁然开朗,不再那么吃力了,而且还能自己尝试去分析一些作品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文学批评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奇特,仿佛是走进了一个精心构建的学术迷宫,但又有一盏明灯始终指引着方向。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所涵盖的关键词,每一个都像是一个深邃的知识节点,需要细细品味。然而,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孤立起来,而是通过巧妙的编排和联系,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核心理论概念的阐释,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定义出发,然后逐步深入到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具体体现。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下理解每一个关键词的意义,也更能体会到文学批评理论的复杂性和魅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一些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隐喻,这些方式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仿佛那些枯燥的学术术语都鲜活了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次与文学思想的深度对话,让我对文学研究的疆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这本《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辞汇编》,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了,觉得“通用辞汇编”听起来很有意思,但又不太确定它到底能带给我什么。然而,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术语解释手册,更像是一本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地图”。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例如,当读到“互文性”这个词条时,它不仅解释了其基本含义,还联系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潮,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这些概念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列举的许多案例都非常经典,从古代的史诗到现当代的小说,几乎涵盖了文学史上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作品,这使得理论的讲解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我发现,自从有了这本书,我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时,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像我一样,在文学评论的海洋中时常感到迷失方向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当深入阅读一些理论批评著作时,那些生僻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常常让我望而却步。以前,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各种零散的资料,试图理解“解构”、“后殖民”、“符号学”等等这些词汇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极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效率。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解决了我的一个巨大痛点。它的编纂方式非常人性化,不是简单罗列词条,而是将每一个关键词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解释,并常常辅以具体的文学作品或理论流派的例子,这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理论时,会简要梳理其发展脉络和代表人物,这让我在理解概念的同时,也能对相关的学术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易懂,避免了过于晦涩的学术 jargon,即使是对文学理论初学者来说,也完全没有阅读障碍。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热爱文学、希望提升自身鉴赏和分析能力的朋友们!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学术领域摸爬滚打的学者,我深知掌握一套精准、系统的学术语言的重要性。而《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辞汇编》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炼的表达,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书中对每一个关键词的释义都经过深思熟虑,既有对词源的追溯,也有对其在不同理论流派中的演变和应用的阐释。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多重含义的术语时,能够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促使我对这些概念进行更深入的反思。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方便查阅,但同时又通过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引用,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鼓励读者进行连贯性的阅读和学习。我认为,对于任何从事文学研究、理论批评,或是希望在相关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更加坚实的学术基础,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