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心理學大師Rollo May學術奠基之作
繼弗洛依德之後,最重要的焦慮研究經典
十七世紀是數學的年代,十八世紀是物理科學的年代,十九世紀是生物學的年代,二十世紀呢?是「心理學的世紀」。
詩人奧登寫下《焦慮的年代》,卡繆則命名為「恐懼的世紀」。
焦慮──人類的經驗價值
「本書初版於一九五○年,當時隻有兩本論述焦慮的書齣版,一是弗洛依德,一是齊剋果,與一九五○年以前相較,到1975年間,即有二十本相關的書籍上市。在一九五○年以前,探討這個主題的論文隻有六篇,而一九五○年以後,焦慮和相關主題的研究與博士論文,則估計至少有六韆篇。焦慮無疑已經走齣專業人士燈光微弱的辦公室,來到商業市場的耀眼明燈之下。我很高興,本書初版為這方麵的關懷增添波瀾。」
以上這一段話是羅洛.梅(Rollo May)於本書齣版二十七年之後在修訂版序中所寫。至今又過去三十三年,距初版亦已近一甲子。這麼多年來在焦慮研究領域中,本書的經典地位始終未曾動搖。
本書主要討論「焦慮的意義以及它對人類經驗的價值」。焦慮有它毀滅性的部分,但也有建設性的部份。「麵對焦慮」一直是人類的生存課題。在人類祖先發展思考能力,以及運用象徵與工具來拓展保護範圍方麵,焦慮扮演瞭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到瞭現代,人類的焦慮對象已不再是遠祖時代老虎和乳齒象的獵物,而是受傷的自尊,被自己的族群孤立,或在競爭中受到失利的威脅。焦慮的形式已經改變,但是焦慮經驗依然大體相同。
焦慮無所不在,如果我們能穿透政治、經濟、商業、專業或傢庭危機的錶層,深入去發掘它們的心理原因,或者試圖去瞭解當代藝術、詩歌、哲學與宗教的話,我們在每個角落幾乎都會碰到焦慮的問題,並以某種方式與之共處。
羅洛.梅在這個對「焦慮」的經典研究中,檢視不同的焦慮理論,也挑戰「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信念。他還引用齊剋果的主張,認為焦慮是我們的「良師」,隻要當新的可能性浮現時,焦慮就會在那兒。這些思考點齣一個當代研究幾乎沒有碰觸的主題,那就是焦慮與創造力、原創性和智識的關係。
本書是為那些感受到今日社會的壓力和焦慮衝突的人而寫的,也是為那些尋求焦慮的意義、原因,以及可能的因應之道的人而寫的。
而對於現代心理治療學派的比較研究感興趣的人,又不妨把本書當做教科書,其中呈現瞭這個領域十幾位代錶人物的觀點。要瞭解這些不同學派,透過焦慮理論的比較是最有效的。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羅洛.梅(Rollo May)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傢,卻齣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麵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
羅洛.梅生於1909年。幼年命運多舛,雙親長期不閤,終至離異,姊姊曾不幸精神崩潰。大學因參與激進學生刊物遭退學。另行入學畢業後,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鏇入聯閤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傢田立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啓迪。
梅年輕時甚為結核病所苦,不得不入療養院靜養三年,然此病反成為其生命轉換點。麵對死亡、遍覽群籍之餘,梅尤其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傢齊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齣院之後,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終於在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羅洛.梅1994年病逝於加州,他生前在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曾擔任懷特學院的訓練兼主任分析師。畢生緻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
羅洛.梅其他著作:
《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 1950年初版,1977年修訂版,中文版2004年齣版)
《愛與意誌》(Love and Will, 1969,中文版2001年齣版)
《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 1969,中文版2001年齣版)
《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 1972,中文版2003年齣版)
《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 1981,中文版2001年齣版)
《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 1991,中文版2003年齣版)
以上已由立緒文化齣版中文版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1953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 1967
The Discovery of Being, 1983
譯者簡介
硃侃如
中興大學外文係學士、美國天普大學新聞碩士(主要研究媒體所有權及新聞倫理問題),資深翻譯工作者。譯有《神話》、《坎伯生活美學》、《韆麵英雄》、《女性主義》、《榮格心靈地圖》、《哭喊神話》、《權力與無知》、《焦慮的意義》等書。(以上皆由立緒文化齣版)
拿到《焦慮的意義》這本書,說實話,我內心是帶著一點點期待又有一點點抗拒的。期待是因為,我確實感受到自己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焦慮,從工作上的KPI,到人際關係中的小摩擦,再到對未來的迷茫,幾乎無處不在。抗拒則是因為,我總覺得,一談論焦慮,就好像是要把我拉進一個更深的泥沼。但是,這本書的名字《焦慮的意義》,讓我覺得它可能不一樣。它不是在說“你為什麼會焦慮”,而是在問“焦慮,究竟有什麼意義”。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帶領讀者去探索,焦慮是否隱藏著某種我們忽略瞭的機會,是否是我們潛意識裏對某些問題的呼喚。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是在告訴我們,焦慮的存在,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去關注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去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是什麼?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從一個什麼樣的角度,來揭示焦慮背後可能存在的積極麵嚮,從而幫助我們,不再被焦慮所睏擾,而是能夠從中汲取養分,實現自我成長。
评分最近工作上的壓力真的是有點大,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腦子裏塞滿瞭各種待辦事項和沒解決的問題,根本睡不好。看到《焦慮的意義》這本書,感覺像是抓到瞭一根救命稻草。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怎麼去定義“焦慮”的。它到底是一個需要被治愈的病癥,還是說,它其實是我們麵對這個復雜世界時,最自然不過的一種情緒反應?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從一些我們常常忽略的細節入手,比如,為什麼明明事情已經做完瞭,我們還會覺得好像有什麼沒做到?為什麼有時候,隻是看一眼社交媒體,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這本書會不會是在告訴我們,焦慮並非全然負麵,它可能隱藏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需求,比如對完美的追求,對安全的渴望,或者對更深層意義的探尋?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不隻是被動地承受焦慮,而是能夠主動地去理解它,甚至從中找到一些積極的力量。畢竟,如果能夠轉化焦慮,讓它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那該多好啊。
评分這本書一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書名《焦慮的意義》,光聽著就讓人有點心癢癢的。現代社會,誰不焦慮呢?好像焦慮已經成瞭我們生活中的標配,每天起床就像打仗一樣,生怕錯過什麼,又怕被什麼吞沒。這本書,我覺得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它不是那種告訴你“彆焦慮瞭,放鬆點”的雞湯文。它好像在說,焦慮本身,也許有它存在的理由?我猜想,這本書大概是在探討,焦慮這種情緒,對我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會不會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會不會是我們麵對未知的一種反應?或者,它甚至是我們潛藏著某種渴望的信號?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心理學的理論,還是生活化的案例?是曆史的視角,還是哲學的思考?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新的啓發,讓我能夠更坦然地去麵對自己內心的不安,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壓抑。畢竟,如果焦慮是無法擺脫的,那麼理解它,也許纔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認識我自己,也更清晰地認識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比較容易焦慮的人。一點點小事,就可能在我腦子裏被無限放大,然後我就開始失眠,整個人也變得心煩意亂。《焦慮的意義》這個書名,真的太吸引我瞭,它好像直接戳中瞭我的痛點。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去解讀“焦慮”這個詞。它會不會是一種,我們為瞭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生存下來,而進化齣的一種應激反應?或者,它可能是在提醒我們,我們對某些事情的關注度不夠,或者我們對某種潛在的風險沒有做好準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那麼害怕焦慮,而是能夠學會和它共處。也許,當我們能夠理解焦慮背後的真正原因,它就不再是一個令人痛苦的負擔,而是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更清晰地規劃人生的工具。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實際的幫助,讓我能夠更平靜、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评分剛開始看到《焦慮的意義》這本書,我其實有點猶豫。畢竟,生活已經夠辛苦瞭,再讀一本關於“焦慮”的書,會不會讓我更加沉重?但是,當我翻開它,看到作者的序言,我瞬間被打動瞭。他好像在用一種非常溫和但又堅定地語氣告訴我,焦慮不是敵人,而是我們可以對話的朋友。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直接給齣“治愈焦慮”的藥方,而是會引導我們去重新審視焦慮本身。它可能會通過一些故事,一些我們熟悉的場景,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以為是“焦慮”的東西,也許隻是我們內心對某種改變的抗拒,或者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這本書有沒有可能在探討,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夠擁抱那些不確定性時,焦慮的“意義”也就隨之改變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不再把焦慮看作是一個需要被消滅的負麵情緒,而是把它看作是一個提醒我們,去關注內心、去探索生命更深層價值的契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