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铁路,寻找台湾最动人的故事
詹怡宜带你「发现新台湾」
新台湾的精神是什么?
这不是竞选口号,也不是唱高调,
TVBS新闻主播詹怡宜一步一脚印走过台湾各地,从许多平凡人身上,看到了新台湾的精神正在不断地成长、茁壮……
老鹰守护者沈振中说:「人活着其实很简单,只要决定一件事,去做就对了。」
这就是新台湾的精神,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执着与不退缩,而他们不是为了赚更多钱或个人私利,他们只为了让台湾的每个人生活更美好,让子孙有更值得骄傲的明天。
走出电视框框,离开纷扰的政治新闻、血腥的社会新闻,詹怡宜带着大家去寻找认真踏实又憨直可爱的台湾人!看完书,你会为台湾而深深感动!
还没当记者以前,认为记者的工作是「writing stories」,我喜欢「stories」,因为小时候喜欢听「故事」,长大以后也渐渐喜欢讲「故事」。当初想像记者工作的本质就是听故事和讲故事,我应该会喜欢的。
然而当了记者却渐渐发觉,哪有那么浪漫?「说故事」?每天追着新闻人物跑,不漏新闻已经很偷笑了!有时得坐在立法院会议室里,听委员们在摄影机前夸张演出……有时得守在某个大官家门口一整天,不知人家愿不愿意「施舍」几句话 。
直到制作「一步一脚印 发现新台湾」时,勐然发现自己终于回到当初选择记者工作的初衷:「听故事、说故事」。
作者简介
詹怡宜,生于台北 ,台大政治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曾任中国时报国际组编译、自立晚报记者、联合晚报政治组记者;TVBS 新闻部记者、 政治组组长、专题组组长、採访中心副主任、制作中心主任。现任TVBS 新闻部副总编辑。
曾与摄影潘至峰合作制作大河恋系列报导,于二○○○年获金钟奖新闻採访奖。
近日,主持「一步一脚印 发现新台湾」节目,从台中高铁车站出发,延着铁路线南下,深入各城市与乡村,去发掘、报导感人的故事,因为她的报导角度,让每个原本不起眼的小镇魅力得以发光发热,观众反应热烈,佳评如潮;经济部商业司也相中她,请她替全国各地乡镇市公所主管开「魅力商圈之营造讲座」,而「一步一脚印 发现新台湾」节目则变成商业司的「教材」。
还没当记者以前,认为记者的工作是「writing stories」,我喜欢「stories」,因为小时候喜欢听「故事」,长大以后也渐渐喜欢讲「故事」,从小到大我们家晚餐桌上,根本就是全家抢着说今天发生什么事的「讲故事时间」。当初想像记者工作的本质就是听故事和讲故事,我应该会喜欢。
然而当了记者却渐渐发觉,哪有那么浪漫?「说故事」?每天追着新闻人物跑,不漏新闻已经很偷笑了!有时候得坐在立法院会议室里,听委员们在摄影机前夸张演出,明明觉得无聊还得花脑筋整理成新闻稿,有时得守在某个大官家门口一整天,不知人家愿不愿意「施舍」几句话 。(这时各家媒体谁也不敢先离开,万一被别人独家甚至自己独漏,后果不堪设想……)
所幸经历多年「记者苦力」,直到制作专题报导时,勐然发现自己终于回到当初选择记者工作的初衷:「听故事、说故事」。
「一步一脚印 发现新台湾」一开始是三分钟的新闻专题,但有些故事总觉得三分钟说不完,后来改为每週半小时的节目形式。这半年多来,我们把台湾绕了一圈,报导了将近五十个故事。其实越认真去找,越发现故事说不完。
採访完「盖宜兰厝」的黄声远建筑师后,他看了节目,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其实妳那些酷酷的工作伙伴们,就是一步一脚印的题材啊!」
我完全同意。
刘文彬是拚命三郎型的摄影,听说要拍护鱼故事,他立刻准备好水中摄影设备;要拍爬树教练,他想尽办法让摄影机上到树上;在灾后的中横公路上,为了帮助我这平衡感极差的文字记者,回头一看他正滑落陡峭的山壁……天啊!幸亏他身手矫健。
驾驶陈景民是超专业的司机,我们拍摄南回铁路时,他曾经创纪录在三十小时内来回屏东东港到台东共四趟。而且配合我们的火车行程,他的九人巴常常得与火车赛跑,每回我们走出火车站,他总已经好整以暇地停在门口。有时还得处理意外状况,譬如潘至峰拍得太认真来不及下火车,被载到下一站了。
拍到喜欢的主题会兴奋不已的潘至峰和编导组内认真得令人感动的区国强、曾福强,他们也都是值得介绍的题材。
至于总是爱磨菇、计画总是比行动精采的我,感谢上帝,我难得如此完成一件事。
每个礼拜得採访、写稿、应付播出、并准备下个礼拜的主题,常常被截稿压力搞得心浮气躁,幸好黄明智(我先生)不只一次提醒我:「不要烦、静下心来,想想妳要报导的这些人们……自己开心点,写出来的文字才会令人开心。」这段话每一回都有用。
正是报导中的人们和故事,给了我认真做完这件事的动力。
希望这本书里四十五个故事,再加上我们这几个人还算认真工作的故事,或许也会鼓励你,发现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故事。
“一步一脚印,发现新台湾”——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治愈感和探索欲。我向来不太喜欢那种走马观花的旅行方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这本书恰好击中了我的这种心理。我设想,作者大概是一位非常有耐心和观察力的人,他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去感受,去记录那些细微之处。我期待这本书里能有关于台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对比,例如南部的人情味和北部的都市节奏,又或者东海岸的自然宁静和西部平原的丰饶。书名中的“发现新台湾”,对我而言,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已有的,更是去探寻那些正在发生的变化,那些可能是在文化创意、社会议题、或者生活方式上涌现出的新趋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认识台湾,看到它多元而富有生命力的发展轨迹,感受到它在时代浪潮中的独特姿态,从而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这本《一步一脚印,发现新台湾》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踏实而又充满探索的意味。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充满好奇,但往往停留在一些浅显的印象中,比如夜市的美食,或者一些耳熟能详的景点。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渴望深入了解台湾的愿望。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真正地“一步一脚印”,去感受台湾的脉搏,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新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老街,倾听历史的回响;也能引导我走向那些充满现代活力的都市角落,感受台湾年轻一代的创造力。我尤其好奇书里会如何描绘台湾的自然风光,是壮丽的山峦,还是宁静的海岸线,又或者是在地人才能找到的秘境。总而言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惊喜的台湾,一个让我放下预设,重新认识的台湾。
评分《一步一脚印,发现新台湾》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宣告,而是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地积累。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最有趣的部分在于挖掘那些被大众所忽视的角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街区,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日常,去品尝那些隐藏在巷弄里的地道美味,去听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故事。书名中的“发现新台湾”,更像是一种价值判断,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在通过他的脚步,去提炼和呈现台湾的新面貌,那些可能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关于创意工作者、社会改革者,或者仅仅是那些默默坚守传统手艺的人们的篇章,他们的故事,才是构成“新台湾”最鲜活的血肉。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台湾体验。
评分《一步一脚印,发现新台湾》这个书名,总让我联想到一种缓慢而深刻的旅行方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有一本书鼓励我们慢下来,去细细品味一个地方,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一直觉得,所谓的“发现”不仅仅是看到风景,更是理解风景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一步一脚印》中的“一步一脚印”,似乎在暗示着作者并非是浮光掠影的游记,而是带着一种探究的精神,去触碰那些细节,去感受那些温度。我设想着,书中会不会有那些关于老行业传承的故事,那些关于社区改造的生动案例,又或者是一些我从未听过的在地习俗和传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一份旅游攻略,而更像是一次与台湾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台湾之所以为台湾”的追寻。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作者的眼睛,去触摸那些柔软而坚韧的台湾特质,去感受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又被小心守护的文化基因。
评分拿到《一步一脚印,发现新台湾》这本书,脑海中 immediately 浮现出的画面,并非是那些被过度宣传的热门景点,而是那些在地图上可能不起眼,却蕴含着独特故事的小地方。书名中的“一步一脚印”仿佛是一种承诺,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深入的旅程。我猜想,作者大概是在用一种非常 personal 的视角,去记录他在台湾的行走与感悟。也许是某个清晨,他在市场的角落里,观察着早起劳作的人们;也许是某个午后,他在一家老茶馆里,聆听着南腔北调的闲谈。这些细微的观察,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新台湾”的描绘尤其感兴趣,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发现了那些正在新兴的文化现象,那些年轻一代的创意产业,或者是在地社区里涌现出的新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的台湾,一个充满韧性、不断自我更新的台湾,一个让我觉得既熟悉又新鲜的台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