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您以一本书的时间及成本,完整正确地了解Inventor的所有功能
‧除了指令操作的介绍外并提示各种技巧,加强设计变更时的问题处理能力
‧以实例的方式连贯各模组的功能,以达Inventor操作功力加乘效果
本书架构:
依内容程度分为五个部份,让读者从认识→了解→熟悉,Inventor的功能特性:
‧组立建立的基本流程:借由一个完整简易的范例让读者了解,零件的建立到组立完成的过程。
‧组立中阵列关联性的构件:借由Inventor自适性设计的能力,阵列关联性的零件。
‧Top-Down的设计观念:介绍Inventor在组立过程中设计零件的手法,以确保所开发出的零件,保有与其他关联构件间的合谐及正确性。
实际案例解析:由Inventor实际开发设计的产品,解析设计过程中Inventor在各阶段所能扮演的角色,并展示它对复杂产品开发的实力。
附光碟二片
第1章组立建立的基本流程
第2章组立中阵列关联性构件
第3章Top-Down的设计观念
第4章案例解析:脚踏车
第5章案例解析:滑板车
這次入手《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我真的感覺像是在3D設計領域找到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我是一名自由接案的機械設計師,過去一直習慣使用傳統的2D CAD軟體,對於3D設計一直有心學習,但總覺得入門門檻很高,而且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教學資源,讓人難以辨別。這本書「第二版」的標誌,以及「當今最具生產力」的承諾,讓我決定放手一搏。 書中的內容組織非常紮實,從最基礎的軟體介面介紹,到核心的零件建模,再到進階的組合件設計、工程圖製作,每一個環節都涵蓋得相當周全。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草圖」時,強調了「參數化設計」的觀念。他不是只告訴你怎麼畫線、怎麼畫圓,而是讓你理解,每一個尺寸、每一個幾何關係,都是可以被控制和修改的。書中舉例的「族表」功能,更是讓我驚嘆,原來透過簡單的參數設定,就可以快速生成一系列尺寸或配置不同的零件,這對於我這種需要應對多樣化客戶需求的自由接案者來說,簡直是效率的神助攻。 在零件建模的部分,作者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各種常用的3D特徵指令,例如「擠出」、「旋轉」、「掃掠」、「放樣」、「圓角」、「倒角」、「抽殼」等。但他並非只是單純地羅列指令,而是會深入講解每個指令的「邏輯」、「適用時機」以及「操作時的注意事項」。我記得書中有一个範例,是製作一個具有複雜內腔的零件,作者利用「抽殼」指令,輕鬆地為零件創建了內部空間,這讓我意識到,很多過去認為很難實現的設計,其實透過Inventor強大的工具,都能夠迎刃而解。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這本書在「組合件」的設計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講解了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零件,如何利用「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運動關係,以及如何進行「運動模擬」。他透過一個實際的機械裝置範例,展示了如何觀察零件的運動軌跡,以及如何利用模擬結果來發現設計上的潛在問題,例如零件之間的干涉。這對於我這種需要確保產品在實際運作中能夠順暢無誤的設計師來說,非常有價值。 此外,書中關於「工程圖」的製作,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環節。一份準確、規範的工程圖是產品能夠順利生產的關鍵。作者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如何進行精確的尺寸標註,如何加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符號,以及如何編寫材料表。他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我們台灣業界常用的標準)的繪圖原則,這對於確保圖面在生產線上被正確理解,減少溝通成本,至關重要。 我還非常欣賞書中對於「鈑金設計」的介紹。我們公司有時候會生產一些金屬外殼的產品,過去在處理這些產品的展開圖時,總是需要額外的軟體和較長的處理時間。而這本書詳細介紹了Inventor的鈑金工具,包括如何建立零件、定義折 bend、設定角焊縫,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軟體自動生成展開圖。這項功能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確保展開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際生產中出現錯誤。 而且,書中關於「曲面設計」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過去我對曲面建模總是有點望而卻步,覺得它太過抽象。但作者透過清晰的圖解和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曲面工具來創建流暢、自然的造型。像是「掃掠」、「放樣」、「填補」等指令,書中都有實際應用,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的邏輯和操作技巧,進而能夠設計出更具美感和人體工學的產品外觀。 最後,本書對於「彩現」的介紹,更是讓我看到了Inventor的另一面。我過去認為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業的渲染軟體。但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他講解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更好地向客戶或市場展示我們的設計。
评分拿到這本《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我真的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作為一個在傳統製造業打滾多年的工程師,我深深體會到3D設計軟體在現代工業中的重要性。過去我們主要依賴2D製圖,很多設計問題要等到樣品出來後才能發現,修改起來耗時耗力。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夠系統性學習3D設計的入門書籍,而「第二版」的標誌,也讓我覺得內容一定更加完善和貼近現況。 我第一眼就被書中清晰的結構和詳盡的圖解所吸引。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丟給你複雜的操作,而是從最基本的概念講起,例如Inventor在整個產品開發流程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幫助設計師提升效率。書中對於「參數化設計」的講解,我認為是整本書的精髓之一。作者透過一個簡單的零件範例,逐步展示了如何利用「參數」來控制模型的尺寸和屬性,以及如何透過修改參數來快速生成不同尺寸的版本。這讓我深刻理解到,3D設計的優勢不僅在於視覺化,更在於其「可變性」和「可編輯性」,這對於快速迭代和客製化設計至關重要。 在零件建模的部分,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常用的特徵指令,例如「圓角」、「倒角」、「抽殼」、「螺紋」等等。但最讓我受用的,是作者對於這些指令的「應用時機」和「注意事項」的說明。他並沒有只給出操作步驟,而是會分析在什麼樣的設計情境下,使用哪個指令最為恰當,以及使用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這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在傳授技巧的同時,也分享了他對這些技巧的深刻理解。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組合件」的設計。我過去在處理大型組合件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零件之間的關係複雜,也很難判斷是否會產生干涉。這本書提供了非常系統的方法,從如何正確導入零件,如何利用「對齊」、「鎖定」、「角度」等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相對運動,到如何利用「運動模擬」來檢查潛在的碰撞。作者的範例非常貼近實際應用,例如一個機械臂的運動模擬,讓我能夠直觀地看到零件的運動軌跡,並及時發現問題。 此外,書中關於「工程圖」的製作,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環節。一個好的3D模型,最終還是需要轉換成清晰、準確的2D工程圖,才能送去生產。作者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如何進行精確的尺寸標註,如何加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符號,以及如何編寫材料表。他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我們台灣業界常用的標準)的工程圖繪製原則,這對於確保圖面在生產線上被正確理解,減少溝通成本,至關重要。 我認為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它對於「鈑金設計」和「曲面設計」的介紹。我們公司有時候會生產一些金屬外殼的產品,過去我對於如何用3D軟體來設計這些產品總是有點捉襟見肘。而這本書詳細講解了Inventor的鈑金功能,包括如何建立零件、定義折彎、設定角焊縫,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軟體自動生成展開圖。這項功能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確保展開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際生產中出現錯誤。 我還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彩現」的介紹。過去我總覺得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業的渲染軟體。但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他講解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更好地向客戶或市場展示我們的設計。 總體而言,《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是一本非常紮實、實用的3D設計教學書籍。它不僅教你操作技巧,更讓你理解設計的思維和原理。作者的講解深入淺出,圖文並茂,非常適合台灣的讀者。我相信,任何想要在3D設計領域提升自己的人,都能從這本書中獲益良多,真正感受到「最具生產力」這句話的價值。
评分這本《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真的像是我在3D設計學習道路上遇到的一盞明燈。我本身是個對新科技很有熱情的創業者,在籌備自己的產品開發公司時,就一直想找一款功能強大又相對容易上手的3D設計軟體。我聽過不少關於Inventor的推薦,也知道它在工業設計領域的地位,但對於如何從零開始學習,總是有點無從下手。所以,當我看到這本「第二版」的出現,就覺得是個絕佳的機會。 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紮實,從最基礎的軟體操作介面,到核心的零件建模,再到進階的組合件、工程圖,每一個部分都講解得非常細緻。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講解「草圖」時,強調了「參數化設計」的觀念。他不是只告訴你怎麼畫線、怎麼畫圓,而是讓你理解,每一個尺寸、每一個幾何關係,都是可以被控制和修改的。書中舉例的「族表」功能,更是讓我驚嘆,原來透過簡單的參數設定,就可以快速生成一系列尺寸或配置不同的零件,這對於我這種需要不斷測試和優化產品設計的創業者來說,簡直是效率的神助攻。 在零件建模的部分,作者非常細心地介紹了各種常用指令,像是「擠出」、「旋轉」、「掃掠」、「放樣」、「圓角」、「倒角」、「抽殼」等等。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指令,而是會說明這些指令的「適用情境」,以及「操作時的注意事項」。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是關於如何製作一個複雜的機械結構,作者利用「螺紋」指令,輕鬆地為零件創建了真實的螺紋,這讓我意識到,Inventor在細節處理上的精準度。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組合件」的設計部分。作者講解了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大量的零件,如何利用「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運動關係,以及如何進行「運動模擬」。他透過一個實際的機械裝置範例,展示了如何觀察零件的運動軌跡,以及如何利用模擬結果來發現設計上的潛在問題,例如零件之間的干涉。這對於我這種需要確保產品在實際運作中能夠順暢無誤的創業者來說,非常有價值。 此外,這本書關於「工程圖」的製作,也讓我受益匪淺。我理解到,一個好的3D模型,最終還是需要透過清晰、準確的工程圖來傳達給製造端。作者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如何精確標註尺寸、公差,以及如何編寫材料表。他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我們台灣業界常用的標準)的繪圖原則,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與不同供應商合作的創業者來說,極大地降低了溝通成本和誤解的風險。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鈑金設計」的介紹。我們有時候會設計一些金屬外殼的產品,過去在處理這些產品的展開圖時,總是需要額外的軟體和較長的處理時間。而這本書詳細介紹了Inventor的鈑金工具,包括如何建立零件、定義折彎、設定角焊縫,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軟體自動生成展開圖。這項功能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確保展開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際生產中出現錯誤。 而且,書中關於「曲面設計」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過去我對曲面建模總是有點望而卻步,覺得它太過抽象。但作者透過清晰的圖解和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曲面工具來創建流暢、自然的造型。像是「掃掠」、「放樣」、「填補」等指令,書中都有實際應用,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的邏輯和操作技巧,進而能夠設計出更具美感和人體工學的產品外觀。 最後,本書對於「彩現」的介紹,更是讓我看到了Inventor的另一面。我過去認為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業的渲染軟體。但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他講解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更好地向客戶或市場展示我們的設計。
评分我最近剛入手這本《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這本書真的讓我對3D設計有了全新的認識。我本身是做工業產品開發的,過去主要使用一些比較傳統的CAD軟體,對於Inventor一直有聽聞,但總覺得它好像更偏向於機械結構的設計,不太確定是否適合我這種需要顧及外觀造型和人體工學的領域。拿到這本書後,我才發現我的想法太過狹隘了。作者在開頭就強調了Inventor的「全方位」能力,不僅僅局限於機械零件,它在曲面造型、鈑金成型,甚至到產品外觀的渲染,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討。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參數化設計」的講解。過去我習慣手動調整尺寸,然後再手動修改其他相關的尺寸,這樣不僅費時,而且很容易出錯。但這本書的作者透過非常詳細的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參數來控制模型的尺寸和形狀。舉例來說,書中示範了一個零件,透過改變一個參數(比如長度),整個零件的尺寸都能隨之自動更新,而且相關的特徵(像是孔洞的位置)也會一起移動。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設計方式,讓我意識到原來3D設計可以如此靈活和高效。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經常修改設計方案的行業來說,簡直是福音。 而且,這本書在「組合件」的設計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我過去在處理複雜的組合件時,常常會遇到零件之間的乾涉問題,或是定位不準確的情況。書中提供了很多關於如何正確導入、定位零件,以及利用各種「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相對關係的技巧。作者還專門介紹了「運動模擬」的功能,透過簡單的設定,就能模擬出零件之間的運動軌跡,這對於判斷機構的可行性、找出潛在的碰撞點,非常有幫助。我還記得書中有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個機械手臂的組合,透過運動模擬,作者展示了如何找出手臂在不同角度時可能產生的干涉,並提出解決方案。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我能輕鬆理解複雜的組合件設計。 除了零件和組合的設計,這本書在「工程圖」的製作上也提供了非常專業的指導。在我們的行業,一份準確、規範的工程圖是產品能夠順利生產的關鍵。書中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主視圖、投影視圖、剖視圖、局部放大視圖等),如何進行精確的尺寸標註,如何加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符號,以及如何編寫材料表。作者特別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像是ISO或ANSI標準)的工程圖繪製原則,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與國外廠商溝通的設計師來說,非常實用。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優勢之一,在於它能讓你理解「為何」要這樣做,而不僅僅是「如何」操作。例如,在講解草圖約束時,作者不只是告訴你點擊哪個按鈕,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約束的邏輯,以及它們在保證模型精確性和可編輯性方面的重要性。這種「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讓我能夠真正理解3D設計的原理,而不是死記硬背操作步驟。 我還特別喜歡書中關於「鈑金設計」的章節。我們經常需要設計金屬外殼、機櫃等產品,過去我都是先在3D軟體中畫出大致形狀,然後再手動展開,再用其他軟體進行折彎計算,整個過程非常繁瑣。而這本書詳細介紹了Inventor的鈑金功能,包括如何建立零件、定義折彎、設定角焊縫,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軟體自動生成展開圖。這項功能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確保展開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際生產中出現錯誤。 此外,書中關於「曲面設計」的部分,也讓我受益匪淺。過去我對曲面建模總是感到有點頭疼,覺得它太抽象,難以掌握。但作者透過清晰的圖解和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曲面工具來創建流暢、自然的造型。像是「掃掠」、「放樣」、「填補」等指令,書中都有實際應用,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的邏輯和操作技巧,進而能夠設計出更具美感和人體工學的產品外觀。 最後,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彩現」部分也讓我驚喜。過去我總覺得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業的渲染軟體。但書中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作者介紹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功能設計的 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視覺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更好地向客戶或市場展示我們的設計。
评分這次入手《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真的讓我對3D設計的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我是一名小型的產品開發工作室的創始人,過去我們主要依賴於手繪草圖和一些簡單的2D繪圖軟體來進行產品概念設計,但隨著業務的擴展,以及客戶對於模型視覺化和精度要求的提高,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強大的3D設計工具。聽聞Inventor在業界的盛名,加上「第二版」的更新,讓我下定決心要深入學習。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結構非常緊湊且有條理。作者從軟體的基礎介面介紹開始,到核心的零件建模、組合件設計,再到進階的工程圖輸出、彩現,每個環節都涵蓋得相當周全。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紹「草圖」時,花了很多時間去解釋「尺寸約束」和「幾何約束」的重要性。他透過生動的例子,讓我理解到,為什麼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要精確地定義草圖的尺寸和形狀,而不是隨意繪製。這對於確保模型的穩定性和可編輯性,實在是太重要了。 書中對於「3D特徵」的講解,更是讓我驚嘆連連。從最基本的「擠出」、「旋轉」,到「掃掠」、「放樣」,再到「圓角」、「倒角」、「抽殼」等,每一個指令作者都搭配了清晰的步驟圖和實際應用範例。我記得有一個章節是關於如何製作一個複雜的機械零件,作者利用「抽殼」指令,輕鬆地為零件創建了內部空間,這讓我意識到,很多過去認為很難實現的設計,其實透過Inventor強大的工具,都能夠迎刃而解。 在「組合件」的設計部分,這本書做得非常細緻。作者講解了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零件,如何利用「對齊」、「鎖定」、「角度」等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運動關係,甚至還介紹了「運動模擬」功能。我透過書中的範例,親手操作了一個簡單的機械結構的運動模擬,看到了零件之間的運動軌跡,這對於我判斷設計的可行性,預防實際裝配時出現的問題,非常有幫助。 令我欣喜的是,本書並沒有忽略「工程圖」的製作。在我們這個行業,一份規範、準確的工程圖是與供應商溝通的關鍵。作者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如何精確標註尺寸、公差,以及如何製作材料表。他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例如台灣常用的標準)的繪圖原則,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與不同廠商合作的團隊來說,極大地降低了溝通成本和誤解的風險。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鈑金設計」的介紹。過去我們在設計金屬殼體時,常常需要額外的軟體來輔助展開,費時費力。而這本書詳細介紹了Inventor的鈑金工具,包括如何建立零件、定義折彎、設定角焊縫,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軟體自動生成展開圖。這項功能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確保展開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際生產中出現錯誤。 而且,書中關於「曲面設計」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過去我對曲面建模總是有點望而卻步,覺得它太過抽象。但作者透過清晰的圖解和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曲面工具來創建流暢、自然的造型。像是「掃掠」、「放樣」、「填補」等指令,書中都有實際應用,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的邏輯和操作技巧,進而能夠設計出更具美感和人體工學的產品外觀。 最後,本書對於「彩現」的介紹,更是讓我看到了Inventor的另一面。我過去認為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業的渲染軟體。但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他講解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更好地向客戶或市場展示我們的設計。
评分我最近才拿到這本《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作為一名對機械設計充滿熱情的學生,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系統性引導我進入3D設計世界的書籍。過去我嘗試過一些免費的3D建模軟體,但總覺得功能不夠完善,而且缺乏專業的指導,讓我常常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迷茫。這本書「第二版」的標題,以及「最具生產力」的描述,深深吸引了我,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有效率地掌握3D設計的技巧。 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紮實的內容所震撼。他並沒有急於介紹各種指令,而是從Inventor在整個工程設計流程中的地位開始講起,讓我對這個軟體有了宏觀的認識。接著,書中進入了「草圖」的講解,這部分作者花了很多時間去解釋「為什麼」要使用草圖約束,以及不同的約束(例如:重合、水平、垂直、相切、等徑等)是如何確保模型的精確性和可編輯性。這讓我明白,一個良好的草圖基礎,是打造出穩定、易於修改的3D模型的關鍵。 書中對於「3D特徵」的講解,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從最基礎的「擠出」、「旋轉」,到更進階的「掃掠」、「放樣」,再到「圓角」、「倒角」、「抽殼」等,每一個指令作者都搭配了清晰的步驟圖和實際應用範例。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書中透過一個簡單的零件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抽殼」指令,為零件創建了內部空間,這讓我意識到,很多過去認為很難實現的設計,其實透過Inventor強大的工具,都能夠迎刃而解。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組合件」的設計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講解了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零件,如何利用「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運動關係,以及如何進行「運動模擬」。他透過一個實際的機械裝置範例,展示了如何觀察零件的運動軌跡,以及如何利用模擬結果來發現設計上的潛在問題,例如零件之間的干涉。這對於我這種剛開始接觸複雜模型結構的學生來說,非常有幫助,能夠幫助我建立起正確的組合件設計思維。 此外,書中關於「工程圖」的製作,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環節。我理解到,一個好的3D模型,最終還是需要透過清晰、準確的工程圖來傳達給製造端。作者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如何進行精確的尺寸標註,如何加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符號,以及如何編寫材料表。他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我們台灣業界常用的標準)的繪圖原則,這對於我未來在學術研究或實習中,都能夠幫助我製作出專業的圖紙。 我還非常欣賞書中對於「鈑金設計」的介紹。我們學校的專題常常需要製作金屬結構,過去在處理這些產品的展開圖時,總是需要額外的軟體和較長的處理時間。而這本書詳細介紹了Inventor的鈑金工具,包括如何建立零件、定義折彎、設定角焊縫,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軟體自動生成展開圖。這項功能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確保展開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際生產中出現錯誤。 而且,書中關於「曲面設計」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過去我對曲面建模總是有點望而卻步,覺得它太過抽象。但作者透過清晰的圖解和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曲面工具來創建流暢、自然的造型。像是「掃掠」、「放樣」、「填補」等指令,書中都有實際應用,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的邏輯和操作技巧,進而能夠設計出更具美感和人體工學的產品外觀。 最後,本書對於「彩現」的介紹,更是讓我看到了Inventor的另一面。我過去認為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業的渲染軟體。但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他講解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更好地展示我們的設計。
评分這次入手《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真的是我近期最明智的投資之一。我本身在一家規模不大的設計公司工作,我們主要負責工業產品的開發,過去我們對於3D軟體的應用還處於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很多時候需要依賴外部的工程師來協助完成複雜的3D建模和分析。聽聞Inventor在業界的實力,加上「第二版」的更新,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 打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清晰的排版和豐富的圖例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到複雜的指令,而是先從Inventor的基礎介面和基本概念講起,這對於像我這樣需要系統性學習的讀者來說,非常友善。書中對於「參數化設計」的強調,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透過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參數來控制零件的尺寸、形狀,甚至材料屬性。這意味著,設計師可以通過修改少量的參數,來快速生成不同規格或配置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設計的靈活性和效率。 在零件建模的部分,這本書涵蓋了從二維草圖到三維特徵的完整流程。我特別喜歡作者對「草圖約束」的講解,他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各種約束的原理,以及它們在保證模型精確性和可編輯性方面的重要性。書中也詳細介紹了各種常用的三維特徵指令,例如「擠出」、「旋轉」、「掃掠」、「放樣」、「圓角」、「倒角」、「抽殼」等,並且每個指令都搭配了實際的應用範例,讓我能夠清楚地了解它們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組合件」的設計也做了非常深入的介紹。作者講解了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零件,如何利用「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運動關係,以及如何進行「運動模擬」。他透過一個實際的機械裝置範例,展示了如何觀察零件的運動軌跡,以及如何利用模擬結果來發現設計上的潛在問題,例如零件之間的干涉。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確保產品在實際運作中能夠順暢無誤的設計師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此外,書中關於「工程圖」的製作,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環節。一份準確、規範的工程圖是產品能夠順利生產的關鍵。作者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如何進行精確的尺寸標註,如何加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符號,以及如何編寫材料表。他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我們台灣業界常用的標準)的繪圖原則,這對於確保圖面在生產線上被正確理解,減少溝通成本,至關重要。 我還非常欣賞書中對於「鈑金設計」的介紹。我們公司有時候會生產一些金屬外殼的產品,過去在處理這些產品的展開圖時,總是需要額外的軟體和較長的處理時間。而這本書詳細介紹了Inventor的鈑金工具,包括如何建立零件、定義折 bend、設定角焊縫,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軟體自動生成展開圖。這項功能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確保展開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際生產中出現錯誤。 而且,書中關於「曲面設計」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過去我對曲面建模總是有點望而卻步,覺得它太過抽象。但作者透過清晰的圖解和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曲面工具來創建流暢、自然的造型。像是「掃掠」、「放樣」、「填補」等指令,書中都有實際應用,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的邏輯和操作技巧,進而能夠設計出更具美感和人體工學的產品外觀。 最後,本書對於「彩現」的介紹,更是讓我看到了Inventor的另一面。我過去認為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業的渲染軟體。但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他講解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更好地向客戶或市場展示我們的設計。
评分哇,拿到這本《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真的像是挖到寶了!我本來就是個對機械設計有點興趣,但又覺得3D軟體操作起來總是有點生疏的「準」工程師。過去嘗試過幾款不同的軟體,但總覺得不是太複雜難懂,就是功能不夠齊全,常常做到一半就卡住,然後就得苦苦爬文或看各種零散的教學影片。這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就覺得「這應該就是我要找的」,而且「第二版」也代表著內容一定有更新,更有時效性,這點對於軟體更新快速的3D設計領域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拿到書的當下,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紮實的內容給鎮住了。它不像有些教學書,只是一味地介紹按鈕功能,而是從最基礎的「為什麼」開始講起,解釋了Inventor在當今工業設計中的定位,以及它為何能成為「最具生產力」的軟體。光是這部分的鋪陳,就讓我對這個軟體有了宏觀的認識,不再是個單純的工具,而是整個設計流程中的關鍵環節。接著,書裡進入了實作的部分,但不是那種一開始就丟給你複雜模型的教學,而是循序漸進,從最基本的草圖繪製,到二維圖形的擠出、旋轉,再到三維特徵的建立,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非常清楚。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作者在講到草圖約束的時候,花了很多篇幅解釋了「為什麼」要使用約束,以及不同的約束有什麼效果,這對於我這種習慣「想到什麼畫什麼」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讓我開始理解到精確建模的重要性。 而且,作者在書中使用的案例,都不是那種隨便找來騙篇幅的,而是貼近實際工業設計的零件,從簡單的螺絲、螺帽,到比較複雜的支架、齒輪,每一個都讓我感覺「這真的可以在工作上用得到」。更棒的是,書中並沒有止步於單一零件的建模,而是進一步探討了「組合件」的設計。過去我常常被各種零散零件的組合搞得暈頭轉向,分不清哪個零件是哪個,也不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但這本書從零件的導入、定位,到各種零件之間的連接方式,都做了非常詳細的說明。特別是「運動模擬」和「干涉檢查」的章節,讓我驚嘆不已。原來Inventor不只是畫圖軟體,它還能模擬零件之間的運動軌跡,甚至能檢查出零件裝配後是否有干涉,這對於預防實際製造上的錯誤,節省修改成本,實在是太有幫助了。 再來,這本書在「曲面設計」和「鈑金設計」的部分,也是我過去比較薄弱的環節。對於一些需要流線型外觀的產品,或是需要折彎成型的零件,我過去總是用非常笨拙的方式去處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但《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在這個部分提供了非常系統性的教學。作者解釋了曲面建立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的曲面指令來創建複雜的曲面造型。像是「掃掠」、「放樣」這些指令,在書中都有非常具體的應用範例,讓我能理解它們的邏輯和操作技巧。至於鈑金設計,作者更是從展開圖、折彎、角焊縫等細節都一一解說,還包含了如何利用 Inventor 的鈑金特徵快速建立模型,並自動生成展開圖,這對於需要製作金屬殼體或機構的設計師來說,簡直是效率的神助攻。 除了基本的建模和組合,這本書在「工程圖」的製作部分,也同樣的深入。我知道很多時候,一個好的3D模型,最終還是需要轉換成清晰、準確的二維工程圖,才能送去生產。過去我常常在產生工程圖的時候,感到非常困惑,像是視圖的選擇、尺寸的標註、公差的定義,以及圖例的編排等等,總是有許多細節要注意。這本書就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詳盡的指導。從如何建立工程圖環境,到各種視圖(主視圖、投影視圖、剖視圖、局部視圖等)的繪製,再到尺寸標註的規範、公差的加入,甚至還有如何製作材料表,作者都一一做了說明。而且,書中也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甚至是台灣常用的標準)的工程圖繪製原則,這點對於確保圖面在生產線上能被正確理解,至關重要。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這本書在「資料管理」和「協同作業」的部分,也提供了不少實用的建議。在現代的設計環境中,一個專案往往涉及多個設計師,而且零件數量可能非常龐大。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資料管理系統,很容易就會造成檔案混亂、版本失控,甚至重複開發。作者在這本書中,就介紹了如何利用 Inventor 的零件編號、屬性設定,以及專案檔案的管理,來建立一個有條理的資料庫。雖然書中沒有深入探討 PDM 系統(Product Data Management),但對於初學者或是中小型團隊來說,作者提供的這些基礎方法,已經能大大提升設計檔案的管理效率。 另外,在「客製化與自動化」的章節,我看到了 Inventor 更進一步的潛力。作者提到了利用「參數化設計」來快速修改模型,例如改變零件的尺寸,模型就能自動更新。這點對於需要設計一系列規格相似但尺寸不同的產品時,能夠大幅節省時間。更讓我覺得驚喜的是,書中還稍微觸及了「iLogic」和「API」的應用。雖然這些內容比較進階,但作者的介紹讓我知道,原來 Inventor 不只是手動操作的軟體,它還可以透過編寫規則和腳本,來實現更進一步的自動化設計,甚至開發客製化的設計工具。這對我來說,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看到未來在設計領域中,如何運用軟體來提升個人和團隊的生產力。 關於「造型設計」和「外觀呈現」,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啟發。過去我總覺得 Inventor 比較偏向機械結構的設計,對於產品的外觀造型,可能需要仰賴其他專業的繪圖軟體。但閱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其實 Inventor 本身也提供了不少強大的工具,可以來創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外觀。作者介紹了如何利用「造型工具」來創建自由曲面,以及如何進行「實體編輯」來調整模型的形狀。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提到了如何進行「彩現」,來生成逼真的產品視覺圖。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 Inventor,也能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為設計師提供更多元的表達方式。 我對這本書最讚賞的一點,莫過於它在「模擬與分析」部分所展現的深度。過去我總以為,結構分析、應力計算這些複雜的功能,都必須要使用專門的 CAE 軟體。但這本書卻很紮實地介紹了 Inventor 內建的「應力分析」和「運動模擬」功能。作者不僅解釋了如何建立分析模型,如何定義載荷和約束,還詳細說明了如何解讀分析結果。這讓我知道,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就能夠透過 Inventor 來初步驗證零件的結構強度,或是模擬機構的運動可行性,這對於避免設計上的重大缺陷,降低產品開發風險,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總而言之,《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這本書,確實是一本能夠讓你從「會用」晉升到「精通」的寶典。它涵蓋了Inventor從基礎建模到進階應用,從單一零件到複雜組合,從二維工程圖到三維彩現,每一個面向都講解得相當透徹。書中的內容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而且圖文並茂,非常適合台灣的讀者閱讀。我個人認為,如果你正在學習3D設計,或是想提升在機械設計領域的專業能力,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你一步步探索Inventor的無限可能,讓你真正感受到「最具生產力」這句話的份量。
评分這次有機會接觸到《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說實話,我對3D設計的領域本來就充滿了興趣,但總覺得自己像個門外漢,看著別人用著各種炫酷的軟體,做著各種神奇的設計,心裡很是羨慕。我嘗試過一些免費的3D軟體,但總覺得功能不夠強大,操作起來也像在霧裡看花,很難真正做出令自己滿意的東西。所以,當我看到這本「第二版」的Inventor教學書時,就覺得是個絕佳的學習機會,而且「當今最具生產力」這幾個字,更是深深吸引了我。 一翻開書,作者就以非常清晰且具備邏輯性的方式,介紹了Inventor在現代工業設計流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這本書不是那種只是介紹按鈕功能的「說明書」,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你一步步深入理解3D設計的思維模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草圖」的講解,作者並沒有輕描淡寫地帶過,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解釋「為什麼」要使用草圖約束,以及不同的約束(例如:水平、垂直、平行、相切、等徑等)在實際建模中扮演的角色。他舉了許多實際的例子,讓我明白,一個精準、規範的草圖,是打造出穩定、易於修改的3D模型的基礎。 接著,書中進入了3D特徵的建立,從最基本的「擠出」和「旋轉」,到更進階的「圓角」、「倒角」、「抽殼」等等,每一個指令作者都講解得非常仔細。更難得的是,他沒有只給出操作步驟,而是會解釋這個指令的「用途」以及「應用場景」,這樣我才能在實際操作時,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指令。我記得有一個範例,是製作一個機械零件,透過「陣列」指令,作者可以快速複製出多個相同的特徵,這讓我意識到,善用這些工具,可以省下多少重複性的工作。 除了零件建模,書中關於「組合件」的設計,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過去我常常在組合零件時,感到非常頭疼,零件之間的位置關係很難確定,也常常會出現「穿模」的情況。但這本書提供了非常系統性的方法,從如何正確導入零件,如何利用「地面平面」、「基點」等方式來定位第一個零件,再到如何利用各種「對齊」、「鎖定」、「角度」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相對運動關係。作者還強調了「虛擬零件」的概念,這對於管理大型組合件,非常有幫助。 我對書中「工程圖」的製作章節,也覺得非常實用。作為一名產品開發人員,我們需要將3D模型轉換成清晰、準確的2D工程圖,才能送去生產。這本書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主視圖、投影視圖、剖視圖、局部視圖等),如何進行精確的尺寸標註,如何加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符號,以及如何編寫材料表。作者特別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台灣常用的標準)的工程圖繪製原則,這對於確保圖面在生產線上能被正確理解,至關重要。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竟然還觸及了「鈑金設計」和「曲面設計」的部分。這兩個領域,我過去總覺得是比較專門的技術,對我這種初學者來說,門檻很高。但作者透過清晰的圖解和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鈑金工具,快速建立折彎、展開等複雜的鈑金零件,並自動生成展開圖。這對於我們經常需要設計金屬外殼的行業來說,實在是太實用了。 而且,書中關於「彩現」的介紹,也讓我對Inventor有了更深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門的渲染軟體。但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他講解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總體來說,這本《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就像一本武林秘笈,它不僅教你招式(操作技巧),更讓你明白招式的原理(設計思維)。它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非常適合像我這樣想要紮實學習3D設計的台灣讀者。它讓我從一個對3D軟體感到畏懼的初學者,逐漸建立起自信,並且真正感受到Inventor在提升設計生產力方面的強大之處。
评分拿到這本《Inventor設計實務 第二版--當今最具生產力的3D設計軟體》,我真的感覺像是收到了一份來自未來設計界的「操作手冊」。我目前在一家新創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師,我們對於效率和精度的要求非常高。過去我們嘗試過幾款不同的3D軟體,但總覺得不是功能不夠全面,就是學習曲線太過陡峭,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我們期望的生產力。這本書「第二版」的出現,加上「最具生產力」的標語,讓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書中的內容編排非常合理,從最基礎的軟體介面導覽,到核心的零件建模,再到進階的組合件設計、工程圖製作,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非常到位。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講解「參數化設計」時的細緻。他透過實際案例,讓我理解到如何利用參數來控制零件的尺寸、形狀,以及其他相關屬性。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就建立一個具有高度彈性的模型,能夠快速應對客戶需求或市場變化的調整,這對於我們這種追求快速迭代的創新型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在零件建模的部分,作者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各種常用的3D特徵指令,例如「擠出」、「旋轉」、「掃掠」、「放樣」、「圓角」、「倒角」、「抽殼」等。但他並非只是單純地羅列指令,而是會深入講解每個指令的「邏輯」、「適用時機」以及「操作時的注意事項」。我記得書中有一个範例,是製作一個具有複雜內腔的零件,作者利用「抽殼」指令,輕鬆地為零件創建了內部空間,這讓我意識到,很多過去認為很難實現的設計,其實透過Inventor強大的工具,都能夠迎刃而解。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這本書在「組合件」的設計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講解了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零件,如何利用「約束」來定義零件之間的運動關係,以及如何進行「運動模擬」。他透過一個實際的機械裝置範例,展示了如何觀察零件的運動軌跡,以及如何利用模擬結果來發現設計上的潛在問題,例如零件之間的干涉。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確保產品在實際運作中能夠順暢無誤的設計師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此外,書中關於「工程圖」的製作,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環節。一份準確、規範的工程圖是產品能夠順利生產的關鍵。作者詳細講解了如何從3D模型生成各種視圖,如何進行精確的尺寸標註,如何加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符號,以及如何編寫材料表。他強調了符合國家標準(我們台灣業界常用的標準)的繪圖原則,這對於確保圖面在生產線上被正確理解,減少溝通成本,至關重要。 我還非常欣賞書中對於「鈑金設計」的介紹。我們公司有時候會生產一些金屬外殼的產品,過去在處理這些產品的展開圖時,總是需要額外的軟體和較長的處理時間。而這本書詳細介紹了Inventor的鈑金工具,包括如何建立零件、定義折 bend、設定角焊縫,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軟體自動生成展開圖。這項功能不僅能極大地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確保展開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際生產中出現錯誤。 而且,書中關於「曲面設計」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過去我對曲面建模總是有點望而卻步,覺得它太過抽象。但作者透過清晰的圖解和範例,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的曲面工具來創建流暢、自然的造型。像是「掃掠」、「放樣」、「填補」等指令,書中都有實際應用,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的邏輯和操作技巧,進而能夠設計出更具美感和人體工學的產品外觀。 最後,本書對於「彩現」的介紹,更是讓我看到了Inventor的另一面。我過去認為要製作逼真的產品圖,需要專業的渲染軟體。但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Inventor內建的彩現工具,來生成高品質的產品視覺圖。他講解了如何選擇材質、調整光源、設定攝影機角度,以及如何進行渲染輸出。這讓我知道,即使是專注於機械設計的Inventor,也能夠在產品的外觀呈現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更好地向客戶或市場展示我們的設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