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汉人传统的岁时节俗,源于福建、闽、粤一带,包括春令、夏令、秋令及冬令等四季节俗,保存许多汉人传统的时间观念及祭祀文化。时至今日,台湾各地仍有人持续传统岁时节俗的生活节奏,渴望透过对神灵和祖先虔诚的敬献,获得福佑与安康。
本书内容包括时间流变下的节气、节气关卡中的节俗、节俗祭祀用品的基本认知,及各项岁时节俗的细节。借此除了保存国人重视岁时节俗的祭祀文化,也让读者了解丰富、有趣的民俗意涵。
作者简介
李秀娥(1962~)
台湾省云林县人,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现为民俗文化研究者,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和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助理、真理大学宗教学系和大叶大学共同教学中心兼任讲师。
从事台湾汉人曲艺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研究多年。着有《民间传统文化的持续与变迁-以台北市南管社团的活动为例》、《苏府大二三王爷开基祖庙鹿港奉天宫志》、《清干隆帝敕建天后宫志》(与谢宗荣合着)、《祀天祭地-现代祭拜礼俗》、《台湾传统生命礼仪》等专着。论文数十篇,散见《台湾文献》、《历史月刊》、《思与言》等刊物及相关论文集中。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介绍,充其量就是把各种节日的日期和一些表面的习俗列出来。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描述节庆本身,更是在挖掘节庆背后的“魂”。他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记录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在讲述某个原住民部落的丰年祭时,他详细描述了祭司的袍服、祭品的种类,甚至连每一次歌舞的节奏和含义都做了细致的考量。读到这里,我才明白,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热闹的场面,其实背后承载着多么深厚的历史和信仰。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因为时代变迁而逐渐式微的传统习俗,作者用了非常惋惜的笔触来记录,这让我感到非常触动。他并没有强行去“挽救”这些习俗,而是以一种尊重和记录的态度,让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得以保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妈祖诞辰的描写,他没有停留在“出巡”这个表面的仪式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妈祖信仰在台湾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这个信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台湾,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台湾。
评分这本书简直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台湾充满好奇,特别是那里的风土人情,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纱,不够真切。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我之前了解的都太皮毛了。作者没有像一些旅游攻略那样,只是简单罗列几个知名景点和活动,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节庆的“骨髓”里。他会细致地描绘祭祀的过程,从准备到进行,再到结束,每一个环节的意义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尤其喜欢他讲到中秋节的部分,不仅仅是赏月吃月饼,还讲到了各地不同的习俗,比如有些地方会举行抢孤活动,那场面简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还有元宵节的花灯,书中对不同地区花灯的造型、寓意都有详尽的介绍,让我仿佛置身于灯火辉煌的夜晚,感受那份热闹和喜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就好像看到了老奶奶们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听到了广场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他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节庆起源的神话传说,这些故事让原本习以为常的节日变得更加神秘和有趣,也让我对这些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感。我真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台湾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能让你对台湾的节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会让你产生立刻飞往台湾体验一番的冲动!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很着迷的人,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节日。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用一种诗意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调,将一个个鲜活的台湾民俗节庆呈现在我眼前。他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在讲述故事,用一种情感的共鸣去触动读者。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七夕的描写,他没有简单地说“七夕是情人节”,而是详细讲述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在台湾,人们如何将这个传说与乞巧、祭拜七娘妈联系起来,这种文化交融的韵味让我回味无穷。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节庆习俗都有细致的区分和介绍,这让我了解到台湾民俗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吃”在节日中的重要性的描绘,无论是过年时的年夜饭、端午节的粽子,还是地方特有的节庆小吃,他都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那种烟火气十足的描述,让我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食物的香甜和节日的温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人生活哲学和情感寄托的书,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也跟着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节庆,心灵也得到了洗涤和升华。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觉得它色彩斑斓,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气氛。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的内容远比封面所展现的更加丰富和深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用那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讲述,而是从一个个小的切入点,比如一个家庭的准备,一个村落的仪式,一位老人的回忆,来展现整个节庆的全貌。我特别欣赏他对“孝道”在节庆中的体现的描写,比如清明节扫墓祭祖,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对先人的追思和对家庭传承的重视。书中对于一些地方性节日,例如“王船祭”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了解到原来台湾还有如此独特的祭祀方式,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祈求平安、驱逐瘟疫的愿望。作者的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他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真诚的文字,去还原节庆最本真的面貌。我读到关于端午节划龙舟比赛的部分,仿佛能听到观众的呐喊声,感受到选手们奋力划桨的激情,那种参与感和现场感非常强烈。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个节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台湾人民集体记忆和生活方式的缩影,充满了温情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民俗节庆的书能写得如此有深度和感染力。作者显然对台湾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节日的表象,更是在剖析节日的灵魂。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拜斗”的章节,我之前对这个仪式完全没有概念,读完之后才了解到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台湾民众对于祈福消灾、趋吉避凶的朴素愿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引经据典,深入考究;时而又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充满温情。他还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为他描述“放水灯”的场景所震撼,那种将希望寄托于大海的仪式感,以及它所象征的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者的祝福,都让我深深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民俗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韧性,即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传统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