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赞誉
「本书纪录了阿飒儿‧纳菲西她自己如何抵抗伊斯兰对女人发动的战争、也帮助其他人去抵抗,我深受感动。回忆录里,对于神权政府的戕害、深思反省以及自由的严厉考验,有详尽但深入浅出的讨论。再加上这些女性在接触良师与名着时所产生的乐趣及自我意识,震撼人心。」
「精彩绝伦……有如漂浮在伊朗基本教义茫茫大海中的一艘文学救生艇……爱书人必读之作。」
「引人注目…… 对文学潜移默化力量的阐释,深具说服力。」--纽约时报
「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在述说种种之时,能把面对生命的核心抉择及其代价所生的激动与挣扎,蕴含其中,留下一道悲伤路径和闪烁的失落。《在德黑兰读罗莉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背景是伊朗革命的早期,何梅尼刚掌权,街头抗议游行不断,而大学校园里,宗教狂热的学生为掌控课程内容,将唱反调的教授赶出校园的事件层出不穷。无法面对革命的激进与对女性的压迫,作者离开校园后,邀请过去教过的七位女学生,到家里开秘密的晨间读书会,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阅读讨论伊朗当局明令禁止阅读的西方名着,如纳伯科夫的《罗莉塔》、费兹杰罗的《大亨小传》、詹姆士的《黛西‧米勒》、珍‧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有如《一千○一夜》里,雪赫拉莎德利用「故事中的故事」,令苏丹王听得入迷而忘了杀人,此书清新、情感丰富、带诗意的笔调,纪录伊斯兰女性如何解读这些名着、她们个别的生命如何与其交错、对话、互涉。原本在大环境下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女性,随着读书会的自由交流,卸除心防、畅所欲言,谈得不仅仅是文学、也是自己的生命。
「不过少了那些不在场或无法在场的人,我的故事就不算完整,他们的缺席彷彿没有伤口的痛处,始终隐隐作疼。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德黑兰:它的不在场比在场更真实。」
「今天我之所以会写纳伯科夫,是为了庆祝我们即使在德黑兰的逆境中,依然读了纳伯科夫。我选择他小说中我最后教授、也藏有许多回忆的一部。我想写的是《罗莉塔》,但此时我必须重提德黑兰的往事,才能写出有关这小说的一切。这才是德黑兰的《罗莉塔》,不仅《罗莉塔》给德黑兰换上一种不同的色调,德黑兰也让我们重新定义纳伯科夫的小说,将它转化为我们的《罗莉塔》。」
得奖纪录
作者简介
阿飒儿‧纳菲西(Azar Nafisi)
因缘际会,因为牛津奖助金,她有机会到德黑兰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先后在伊朗的三所大学待过,但由于不愿遵从回教妇女戴面纱的规定,受到压力,被德黑兰大学逐出校园。于一九九七年前往美国,目前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文章遍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新共和杂志》,并活跃于广播与电视节目。着有《反地域:纳伯科夫小说批评》(Anti-Terra: A Critical Study of Vladmir Nabokov’s Novels)。
我喜欢那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却又能触及人类共通情感的作品。这本书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范例。“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想象一下,在那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去品读纳博科夫那饱含着争议和艺术性的文字,其间的反差和张力,足以引人深思。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德黑兰的日常生活,那些可能包括街景、人际交往、社会习俗,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某种氛围,融入到对《洛丽塔》的解读中。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洛丽塔》的情节放在德黑兰的背景下讲述,而是真正地去探讨,当一个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个体,去阅读和理解一部充斥着西方社会文化印记的作品时,他/她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会有何不同。这种跨文化对话,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迷人的文学现象。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出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德黑兰的某个角落,与作者一同,带着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洛丽塔》这部经典之作。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捕捉到特定地域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而言,好的书籍就是我心灵的旅行。而《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神秘的邀请函,将我带入了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想象空间。熟悉的是《洛丽塔》这部文学巨著,它所带来的震撼和争议早已深入人心;陌生的是“德黑兰”这个城市,它在我脑海中,更多的是新闻报道中的碎片化印象,是一种充满异域风情,却又被层层迷雾笼罩的存在。我很好奇,当一个在德黑兰的读者,在那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亨伯特对安娜贝丝的畸恋时,他们的内心会激荡起怎样的波澜?这种阅读体验,必然会与我在西方的语境下阅读《洛丽塔》时有着天壤之别。我会猜测,当地的读者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将作品中的禁忌与他们自身文化中的某些压抑或隐秘的情感进行连接?或者,他们是否会以一种更加疏离的视角,去解剖亨伯特的心理,从而揭示出更加普世的人性弱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在遥远的东方,人们是如何与一部充满争议的西方经典进行心灵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没有选择直接展示任何与“德黑兰”或“洛丽塔”相关的具象元素,反而用一种极简抽象的方式,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那种深沉的色彩搭配,仿佛是夜晚城市里渗透出的某种情绪,带着一丝忧郁,又隐约透露着不易察觉的张力。我反复摩挲着封面,试图从中解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它让我联想到,在某个遥远的国度,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那些被西方世界广泛讨论,却未必能完全融入当地语境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像《洛丽塔》这样一部作品,其核心的叙事和主题,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可能会激发出截然不同的涟漪。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洛丽塔》的评论,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翻译”和“再创作”。作者是如何将纳博科夫那精妙绝伦的文字,以及其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道德困境,移植到德黑兰的语境下,让当地的读者,或者像我这样,对德黑兰充满好奇的读者,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创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在这其中是如何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文化差异与文学解读之间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初次映入眼帘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光是这个组合,就足够引发无数的遐想。我一直在好奇,在那个我并不熟知的城市,在那些我未曾经历的氛围里,去阅读一本如此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作品,究竟会是怎样的体验?《洛丽塔》本身就是一座文学的迷宫,充斥着禁忌、欲望、艺术与道德的边界。而当它被置于德黑兰的背景之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被打开。我会想象,当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甚至是人们看待爱情和欲望的视角,会不会让我在阅读《洛丽塔》时,产生与在其他地方阅读时截然不同的感受?是会更加压抑,还是会因为某种共鸣而显得更加尖锐?这就像在漆黑的夜晚,突然点亮了一盏灯,原本模糊不清的轮廓,在新的光线下,可能会呈现出完全意想不到的细节和色彩。我期待着作者能否捕捉到这种独特的化学反应,将德黑兰这座城市,以及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审视目光,巧妙地融入到对《洛丽塔》的解读之中。这不单单是对一部小说的阅读,更是对一个地域文化与经典文本之间奇妙对话的探索,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画面。那是一种强烈的文化碰撞感。“德黑兰”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意象,它与“洛丽塔”这个充满西方文学印记的词语并置,立刻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思想。而《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正是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尝试。我好奇,在德黑兰那独特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洛丽塔》中的禁忌之恋,以及亨伯特扭曲的心理,会被赋予怎样的解读?当地的读者,是否会在作品中看到与自身文化背景相呼应的某些情感压抑或欲望挣扎?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这种跨文化的审视,细腻地融入到文字之中,让我们感受到,当一部经典作品被置于全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时,它所激发的思考和共鸣会有何种微妙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对《洛丽塔》的再解读,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情感和道德边界的普世性探索,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激发出新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