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谢世忠教授1989至2003年间所发表关及中国少数民族与北东南亚族群议题的人类学研究论文集。全书计分「国族─国家建置」、「傣泰国族纠葛」、「方法论与伦理」、及「跨国焦点」等四部份十九专章。
书中论及国族─国家与国家文化形成和演变,北东南亚泰语系族群景况,中国少数民族知识解构,纵时限方法论,以及『跨越』的人文社会观察等多种议题,是为了解当代中国与北东南亚跨境民族学的重要学术文献。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国族─国家建置
第一章 「国族─国家」、共同体、及其解构─评泰国与中国少数族群的人 类学研究
第二章 神话解析与国家文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诠释的社会主义意识型态
第三章 国族─国家的建构、范畴、与质变─中华民国陆军第九十三师的云南缅泰台湾半世纪
第四章 形式资源的操控与竞争─非汉族群政治运动的生成条件
第二部分 傣泰国族纠葛
第五章 「内部殖民主义」与「对内自决」的对立─泰国国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北部山地族群
第六章 南绍、泰族、与云南故国─当代中泰国族主义的竞争过程
第七章 中国族群政治现象研究策略试析─以「傣泐」为例的探讨
第八章 Sipsong Panna傣泐政体辨析─一个历史民族志的研究
第九章 Hmong / 苗族的生存机制─力量再生的传统与传统力量的再生
第三部分 方法论与伦理
第十章 芮氏民族史的性质及其方法理论建构法则─兼论中国地区族群的历史过程研究
第十一章 类含与全述 / 典型与异型─芮氏中国民族志的半世纪
第十二章 大陆田野的学院冲击─「人类学文化」的变迁与台湾学者的难 题
第十三章 学术观光与人类学田野伦理
第十四章 「中国民族学会」十五又五十评论
第四部分 跨国焦点
第十五章 根本赋与认同与族群政治─中国「汉语穆斯林」的例子
第十六章 论述、版本、与语文展演─当代「西藏议题」的意识型态文化交锋过程
第十七章 两个「祖裔共同体」界定传统的再思考─北东南亚与西南中国的跨国境新议题
第十八章 「隔世」中的生活─在台滇缅军眷移民社区形貌
第十九章 结构与关系之外─在台滇缅军眷移民社区的「东南亚族群生态学」
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勾起了我对某个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欲。它似乎在邀请我进入一个关于“国族”的宏大叙事之中,并且将目光投向“中国与北东南亚的场域”。这个“场域”的概念,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博弈和相互影响的空间。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定义和描绘这个场域,其中包含了哪些国家,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国族论述”在这个场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一种构建身份的工具,还是一种争夺话语权的武器?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与北东南亚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国族关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基因,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区域的当下与未来。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它的学术深度。书名《国族论述:中国与北东南亚的场域》本身就充满了学理气息,预示着这是一部严谨而富有思辨性的著作。我猜测作者在书中会深入探讨“国族”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中国和北东南亚地区的具体表现。不同于一些肤浅的区域研究,我相信作者会从更宏观的层面,比如历史演变、文化认同、政治格局等方面,来剖析国族主义是如何形成、发展并影响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关系的。特别是“场域”这个词,它暗示了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边界和空间,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界定和分析这个“场域”,以及在这个场域中,中国与北东南亚各国是如何通过国族论述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这本书的体量和书名给我的感觉,它可能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反复思考的作品。
评分拿到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它充满人文关怀的书名。虽然“国族论述”听起来颇有学术性,但“中国与北东南亚的场域”这个副标题,却一下子拉近了与我的距离。我常常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文化上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的地区。我相信作者在书中不会仅仅停留于政治层面的分析,而会深入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探讨国族认同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被塑造和理解的。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北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以及其独特的国族叙事有深入的介绍,并对比和分析这些叙事与中国自身国族论述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族认同如何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它在不同区域如何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简洁而富有张力。书名“国族论述”四个字,在墨黑的底色上显得格外醒目,仿佛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碰撞和观念的重塑。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详细的目录,条理清晰地勾勒出全书的论述脉络。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的划分来看,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将“国族”这一概念置于一个广阔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之下。特别吸引我的是关于“中国与北东南亚的场域”这一副标题,它暗示了作者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国族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区域性的互动和影响。我对此感到非常好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界定这个“场域”,其中又包含哪些关键的地理、文化、政治和经济要素。同时,“论述”二字也表明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陈述或文化描绘,而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理解当代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在初读之下,给我一种极强的学术冲击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种宣言,宣告着作者将要进行一场关于“国族”这一复杂概念的深度探讨,并且聚焦于“中国与北东南亚的场域”这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纵深感的地理与文化空间。我非常期待在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剥离“国族”的表面化理解,深入其内在的形成机制、演变逻辑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异。特别是“北东南亚”这个地域概念,它本身就包含着多元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将它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无疑会激发出更多关于边界、认同、冲突与合作的思考。我猜想,作者在论述中可能会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社会学理论,甚至是一些前沿的政治学概念,来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模型,从而揭示出在这个“场域”中,国族论述是如何被建构、传播、抵抗和重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