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天都有好几千个企业管理新概念出现。这些持续出现的新观念将重新定义管理阶层应该做些什么或不该做些什么。从行动学习到变形虫组织,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从灵敏组织到虚拟组织,戴斯.狄洛夫详述每个概念、显示这些概念如何在实务上被应用,并且提供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定义作为经理人的参考。
此外,他还进一步检验今日企业在应用博弈理论、及时生产以及改善等多元概念时可能遭遇的机会和陷阱。这本企业管理基本入门指南可以保证经理人很快掌握管理的最新观念。透过观念说明以及参考附件,本书针对重要企业管理概念如何发展以及他们对企业所产生的实质影响,提供了详实的整理纪录。
作者简介
戴斯.狄洛夫(Des Dearlove)
是媒体内容、概念谘询顾问公司Suntop Media的共同创办人。他为泰唔士报和其他商业出版刊物撰写专栏,同时也是好几本畅销商业书籍的作者,包括《全球财富创造大师比尔盖兹-微软总裁经营成功大祕诀》(Business the Bill Gates Way)与《 全球品牌塑造大师理查布兰森-维京集团董事长经营成功大祕诀》(Business the Richard Branson Way)。
现代化管理是个混合实务和理论的奇怪综合体。随便问一个企业经理人实务和理论哪一个比较重要?他们可能会很自然地选择前者。毕竟,管理就是要完成工作。可是实际的情况可能还要更复杂些,没有人能够完全忽视理论的存在,人们常会认为学术期刊上的东西,和管理人员每天所做的事「不相干」。我们很容易认为他们总是按照长期以来的做事方法按表操课,但事实上,在变化万千的企业界中,新观念常会影响人们如何看待经理人的角色。
今日的理论是明日的工作
持续出现的新观念将重新定义管理阶层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还有外界如何衡量他们的表现。光是这个理由,就可以知道随时吸收最新管理思潮是很重要的。今日的理论,可能是明日的工作内容。
今天,许多企业经理人都会到商学院上课。这些受过管理学理论训练的人能够理解概念的重要性,但有些人可能会说:「干嘛要多此一举」。这些人可能认为,管理基本上是要实际操作的,和那些管理大师提出伟大或虚无飘渺的理论几乎没有什么关连。这样的说法有点道理,但只对了一部分。想想看,过去几十年来主管的角色有多大的转变。大家几乎都会同意,今天企业界需要的,是少一点驾驭,多一点智慧的人力资源配置。今日的主管被视为领袖、引导者,不再是以往控制者或警察的角色。在此同时,企业经理人所处的环境和组织也为了更符合各界对企业角色的新观念而经历一番转变。就连经理人和组织对于彼此之间心灵契约关系所抱持的态度,也逐渐因劳雇关系重新定义而有所转变。这类的想法是从哪儿来呢?当然,这些都是源自各类管理学文献以及每年出版好几千本的企管书籍、文章、案例研究和模型。这些东西长期以来,都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全世界各地的企业经理人。
近几年来新观念如同一股洪流狂奔而来。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在几千种新观念中,挑选出比较重要的部分介绍,让大家的生活好过一点。有些观念是新的,其他则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好几年了。对此,我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好的想法在那些一时兴起的热潮消散后,仍能历久弥新。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好的观念并不能保证成功,因为大多数观念都未被好好施行。尽管如此,这本书介绍的观念,在过去、未来都会持续对经理人的操作实务产生根本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企业流程再造或缩编都可能会让这些经理人丢掉工作,还有一个更微妙的过程牵涉其中,那就是:最好的理论是(或应该)来自于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也会因为某些理论的广为传播而改变。商学院和谘询顾问传授的伟大观念,都是从实务经验衍生出来的,而这些理论又以最佳实务操作模式的型态被推荐到工作场所。由此可知,观念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事实上,即使你选择抗拒所有新观念,你的老板-或任何其他评估你表现的人-却不会这么做。新兴的管理观念会改变经理人实务操作的方式,也会改变他们被评估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必然的结论:各种新观念(即使是不好的)都会影响到经理人的实务工作。
滥用流行语的后遗症
知识是对抗短暂流行、热潮的最佳防护。对有些经理人而言,阅读管理文献,是为了确保当其他资深经理人在对话中,突然冒出一个最新流行的字眼时,他们就能知道他在说什么。透过阅读管理方面的资讯,可让经理人了解许多术语。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区分出那些是可能改变企业界的重要观念,那些是顾问公司和其他善于自我推销的「观念贩子」兜售的废话。
牛津英语字典对「观念」这个字的定义是「一种普遍的想法」或「一个抽象的概念」。有趣的是,它还提供「观念」一字更口语化的用法:「有助行销、宣传商品的想法或创新发明」。这些定义在不同程度上都可适用于企业管理观念。有些不过是为了原创者的利益而重新包装的旧想法(通常是针对谘询顾问公司或商学院学术人士而言)。其他纯粹是一些普及原则的合成摘要。这本书涵盖部分这样的东西,这些想法之所以被选上,是因为他们对经理人当前以及未来的想法都有极大的影响。
每年被吹捧为「突破性发展」、「成功新蓝图」或其他一些夸大的新观念多如牛毛,这已经形成一个严重的问题。推出这些观念的手法一个比一个更夸大,而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往往愈听愈刺耳。老一辈、新生代作者的作品如潮水般涌进出版市场,各种讥讽语言的蔓延几乎已到了会传染的程度。
看看触发呆伯特漫画灵感并上了华尔街日报头版的「流行语宾果」(Buzzword Bingo)2的兴起。和一般宾果游戏不同的是,玩这种游戏的人用企业流行语来代替数字,每当老板在开会时从口中蹦出他们事前写下的流行语,就多了宾果的机会。流行语宾果对管理阶层是一种讽刺,但它也反映这个时代的现象。滥用术语正逐渐危及经理人的地位。那些流行语听起来都很空洞。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就是它降低了管理阶层的可信度。人们会觉得和经理人使用的语言格格不入,因为那听起来很超现实。呆伯特和他老板狗伯特(Dogbert)文不对题的言论,已经让创造这两个漫画人物的始祖史考特.亚当斯(Scott Adams)成为全球畅销书的作者。滥用流行语贬低了严肃管理观念的重要性,使用这些字眼的人往往都是流行的受害者。
以《第五项修练》一书创造「学习型组织」流行用语的麻省理工学院资深讲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指出:「人们对各种流行事物和观念用完即丢,企业依旧是一成不变。」
部分商业媒体充满了负面思考,所以他们几乎不会有心去分辨哪些人是真正言之有物,哪些人只会说空话。到目前为止,这些媒体都没有所谓的「品质控管」机制。
因此,企业经理人被各种蜂拥而至的新观念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资讯爆炸已成为重要压力来源的企业界中,经理人不是选择疯狂阅读、狂热吸收所有资讯,就是干脆完全忽视他们的存在。
但大多数的经理人都服膺中庸之道,尽可能广泛阅读,然后试图从中找出珍贵的资讯。这本书就是要协助他们做这件事。
本书所要介绍的观念是值得留意的,因为他们要不是提供真正有用的思考架构和工具,就是有透过其他方式改变人类生活的潜能。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我挑选的内容或诠释,有人可能会认为有些观念太过简化、太过天真或者太过严苛,但观念的本质就是如此。有些观察家认为有用的观念,其他人可能会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在这个充斥昙花一现、流行事物的企业界里,保持某种程度的主观是有必要的。
实用观念的衡量标准
我们试着挑选可长可久的观念,但要如何区分可持久的观念和那些昙花一现的想法呢?很难说,但企业实际的应用状况是主要考量因素。就这部分来说,观念出现的时机就变得很重要。符合企业所处背景和日常实务运作的想法,比较容易被吸纳进入企业的「注射器」,然后注射到「病人」身上。通常企业实际施行的内容都不会是观念的「原创型」,大多数不是被误用,就是在某些环节上应用错误,还有许多原本立意良善的观念,一旦被用来达成居心不良之目的,反而会令人反感。我试着挑选那些过去曾经或将来有潜力衍生长远利益的观念,或者在其他方面有存在价值的想法。大多数被挑选的观念都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及时性:它们能及时达成需求,或能事先预期别人未察觉的需求。
˙自成一格:即使有些想法是从其他较早期的观念衍生而来,这些好的想法最后却能自成一格,让大家不需透过先前的观念就能理解。
˙效用获证实:好想法的效用可透过深入的研究,或透过企业界的实务经验而获得证实。
˙思想的精确程度:有些想法为了广泛适用而刻意保持模煳,但真正伟大的想法应该有如剃刀般犀利,它们自有一套内在逻辑,论理总是能前后一致并且提供实用的定义。
˙具实务成效:一时的流行和真正能持久的想法间的区别,也许就在于实际应用的效果。
若依照这些标准衡量,某些思想家的「打击率」显然比其他人高出许多。他们似乎有预期、甚至塑造未来的能力。如果你浏览一下本书中介绍的许多想法,会发现有些相同的名字一再浮现。像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和道格拉斯‧麦葛瑞格(Douglas McGregor)这些人,对经理人或其他管理学家的想法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再进一步看,如亨利˙费尧(Henri Fayol)、玛利˙派克˙傅蕾特(Mary Parker Follett),甚至佛瑞得列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等人提出的观念,也都是一时之选。
但奇怪的是,这些想法很少直接被视为原始创造者的「产物」。就某方面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原始创造者多数都有广泛的兴趣,所以外界很难仅以单一观念将他们归类。这些人的贡献在于他们对整体思想潮流的影响,并且促使许多新观念诞生。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来自不同的时代,在他们那个年代,为商业利益创造想法还不是社会主流。
但今日,开创新观念和开发潜在「利益」是同时并进的,观念开发已经变成一种行业。这是「心灵导师」的年代,我们可看到所谓的宗教导师、精神导师、激发潜能导师、自助精神倡导者和投资大师。各种导师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现象。在这个充斥恐惧和焦虑的年代中,他们扮演着「兜售」希望的角色,这样的现象在企业界也无例外,而且这些「导师」穿着西装笔挺,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里贩售「蛇油」(江湖术士兜售的万用药)的业务员。对他们而言,握有观念的「所有权」是成功的关键。过去许多思想家都很慷慨无私地提供他们的想法,但如果他们是在今天这样的年代出版他们生平的第一本书,也许一切就会不同了,他们可能会更努力凸显自己对这些观念的「专利权」,才能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但是,我怀疑他们真的会这么做。这些人都不是靠单一想法而成名的,他们的思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不同世代的人都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到最后人们会发现,他们才是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想法形成一座深井供我们尽情取用。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想法早已悄悄地被经理人应用在日常实务工作上。
企业管理观念发展史
要整理出各种管理概念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件很有意思的工作。企业对某些观念的接受程度,通常受到他们周遭环境以及现阶段主流想法的影响(也就是说,影响企业接受某些想法的主要因素不光是想法本身的优点,还牵涉到便利性和意识型态)。比方说,佛瑞得列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原则(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三年,即一九一一年出版。在泰勒的管理模式中,个别劳工只不过是机器里面的小齿轮,共同形成所谓的「制造科学」(science of manufacturing)。在他的理论架构下,人类不过是工业士兵。而不久之后,这种对个人价值的漠视,也同样出现在法国北方的战场上。
一次大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开始对「权力」产生新的想法。在二○世纪初,反托拉斯(反垄断)成为美国政府的新诉求,最后终于迫使美国铁路、钢铁和石油产业垄断事业分割成规模较小的公司。就个人角度而言,权力这个字也被赋予新的定义。在一九二九年华尔街大崩盘以前那段「怒吼的二○年代」(Roaring Twenties)中,从玛利˙派克˙傅蕾特(Mary Parker Follett)女士思想中获得启发的「授权」(empowerment)观念开始萌芽,而人际关系思想学派(human relations school)也于此时出现。
当欧洲在一九三○年代,随着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兴起而倾向更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时,美国却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走。一九三○年代美国通用汽车的雅佛瑞得˙史隆(Alfred P. Sloan)仿效联邦政府分权制度重组了通用汽车,以众多部门或其他营运单位取代原先官僚气息充斥的体系,大约三十个部门都有各自职责所在。通用生产的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两款车在市场上成为竞争对手,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两款车的产销,而管理高层给予很高的自主空间;这样的企业结构使得通用的表现后来得以超越福特汽车。
战争的爆发导致美国和欧洲工业机器产生不同的使用目的。国家力图生存的意念引导出各种提升效率、科技和管理的新技术,其中包括营运方法研究。所谓的营运方法研究,是应用科学方法达到组织的目标。在战争引发的需求下,当时部分产业的产能已创新高,而多数的生产几乎都为军队所消耗,工业家因此而致富;待和平到来,美国开始步入繁荣兴盛时期,而其他地区则面临了各种新挑战。
二次大战后战胜的国家充斥着自满的心态,导致他们的竞争力逐步腐蚀退化。当时这些战胜国自认赢得这场战争的体系才是最理想的,所以他们对各种新观念都不感兴趣,宁愿从军队的胜利中找寻灵感,因此,战时的管理技巧便被应用到企业。
相较之下,二次大战的战败国日本和德国,反而对新工业技术和观念抱持着较开放的态度。战后重建让日本企业得以重新打造制造体系,在美国本土并不受重视的思想家爱德华˙戴明(W. Edwards Deming)反而在日本大行其道,他所提出的「品质运动」对日本经济奇蹟有相当大的助益。美国企业大致上觉得他们不需要这类观念,因为他们认为帮助美国赢得世界大战的那套系统才是最好的。(有趣的是,虽然一般都认为所谓的「品质圈(Quality Circle)策略起源于日本企业,但也有人主张,实际上这项概念是二次大战后由美军率先施行)。
到一九五○、六○年代,电脑的诞生和发展,进一步使人们对科技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激进的想法。而这种转变都反映在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等趋势预言家的作品当中。托佛勒于一九七○年提出了「变形虫组织」(adhocracy)的概念。
一九八○年代初期美国依然充斥自满的心态,由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和罗伯.华特曼(Robert Waterman)合着的《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启动了「卓越运动」(Excellence Movement)的风潮。这本书主要在描写美国最大企业如何到达成功的境界,但这种歌功颂德的气氛并未维持太久。在接下来的十年,品质管理才是影响企业最为深远的概念,不是所谓的追求卓越。但就某个层面而言,这本书的出版也算是企业管理思潮发展史中,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因为该书的出现引导出产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商业导师」行业。不过,当初这本书中颂扬的许多企业最后都惨遭滑铁卢,美国企业最后终于被迫面对残酷的现实。
在意识到日本制造业实力正与日俱增的事实后,美国企业界对新管理概念的需求开始大增,随后便掀起一股仿效日本技术的风潮,包括了「全面品质管理」(TQM)、「改善」(kaizen)和「及时生产」(just-in-time)等概念。接下来这段时间,美国企业逐渐追赶上日本企业的脚步。品质管理概念在一九八○年代成为影响制造业最深远的思想,之后其影响力又延伸至服务业。
八○年代后半段全球经济欣欣向荣,工业产能大幅扩张,但等到这波繁荣时期由盛转衰,全球经济开始在九○年代陷入衰退,企业开始找寻能让他们从既有事业中「榨取」更多获利的新管理概念,这时候,「降低成本」以学术性理论的包装重新出发。
在某些地区,强烈的获利渴望引起一波拆卖资产的风潮,而「垃圾债券」的诞生正是助长这股风潮的主要因素。当时「企业瘦身」(downsizing)这项符合局势需求的新概念因应而生。
自此组织缩编成为企业奉行的圭臬。但一开始抱持的乐观心态后来却变成一种贪婪。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星期一,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一日之内道琼工业指数崩跌五○八‧三二点,市值遽减二二%。「黑色星期一」导致企业採取狂热的成本缩减策略。开始的乐观真的变成贪婪,最后却换来一身的耻辱。
到了一九九○年代初,欧洲的右派保守势力日益式微,政权移转至亲社会主义、但强调走中间路线的新工党。在美国,经济衰退帮助民主党问鼎白宫,柯林顿的胜选印证了雷根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吸引美国选民。这时美国社会出现对八○年代物质主义的反动,企业的焦点开始从实质资产转成对人的关怀,那十年因此被誉为关怀、分享的九○年代。
在九○年代前半段,企业一方面面临了重整、缩编以及在短期内继续生存下来的压力(此时兴起的新观念包括「核心职能」、「平衡计分卡」、「股东价值」和「企业流程再造」等);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为了长期的成功而必须培养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此时又有一波新思潮出现了,包括「跨国企业」、「矩阵管理」和「全球化」等概念。在此同时,瓦解官僚组织的战争仍然持续中。受到查尔斯˙韩第(Charles0 Handy)的「酢浆草组织」(shamrock organization)以及其他理论的影响,企业开始採行委外经营和其他精简的组织型态。换句话说,企业不计一切代价要美化资产负债表。
但九○年代初期一连串的企业丑闻--包括国际信用商业银行(BCCI)的倒闭和麦斯威尔年金基金(Maxwell pension fund)的掏空事件--形成致命的一击。企业过当的行为饱受各界质疑。当企业面对股东不满和政府管制威胁之际,企业治理议题逐渐成为显学。
有鑑于大众对组织缩编概念的反感,企业开始转向更「政治正确」的概念。企业缩编一词遂变身为「最适规模」(rightsizing),当时对企业产能过剩问题提出更科学解决方法的「组织再造」概念,大行其道。
九○年代时期,企业开始试图修补之前毫无节制的「大放血」行动造成的伤害。此时「心灵契约」的观念再度受到重视,而个人的「就业竞争力」(employability)也成为大众关心的课题。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概念被视为可确保企业不会遗忘过去的教训。九○年代期间另一项重要的趋势,是电脑的普及以及网际网路的出现。伴随这项趋势而来的,是传统上有形资产比较重要的观念开始变成无形的资产(即智慧财产权)更为重要。凭借这些新科技而成立的新生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迫使传统大企业思考是否应该採用和过去迥然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组织架构,例如虚拟组织和通路管理。
彷彿就在一夜之间,亚马逊(Amazon.com)和其他新兴网路公司就开发了一个过去不存在的市场,并且从大企业手中抢走一部分市占率。当时这些大企业的复杂感受,从英特尔创办人葛洛夫(Andy Grove)的《10倍速时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书中表露无遗,该书介绍了「策略转折点」的概念)。唯恐被淘汰出局的大企业疯狂地找寻下一波新浪潮的蛛丝马迹,资深经理人急切地试图在变动剧烈的商业版图中建构新的策略,状况推演和危机管理遂成为企业关切的议题。
为了因应这个新环境,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前所未见(此时重要的管理思想包括知识管理和情绪智商)。到了九○年代末期,企业已经在这场争夺市占率的战争上陷入僵局。在二○世纪即将步入历史之际,企业正积极找寻能协助他们应付激烈竞争的新思维。这时候,诸如铁腕领导、价值开发和关系行销等新概念都大行其道。
步入二一世纪后,企业现在已逐渐将注意力转移至「人」的重要性。在回顾二○世纪时,我们可能认为该世纪堪称机器形式主义以及机械化管理观念的发展颠峰,而现在「人」又成为瞩目焦点,商业用语已经出现一些有机体观念的比喻,例如艾瑞˙德˙格斯(Arie de Geus)的着作《活水企业》(The Living Company)。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一百年中,还会有更多的新观念可以讨论。
未来将如何演变将重新界定商业人的想法,这些发展将决定我们如何看待工作职场以及我们和它之间的关系。对专业经理人而言,有必要更加紧盯着这些演变。
二次大战后重要管理思想整理(1950-1999年)
1950年代
彼得‧杜拉克出版《管理实务》 行动中心领导
东欧共产集团形成 XY(Z)理论
1960年代 委外
英特尔开发出微晶片 知识劳工
IBM推出360系统 行销四P
1970年代 矩阵管理
艾文˙托佛勒出版《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 变形虫组织
石油禁运 精实生产(丰田)
日本制造业奇蹟加速成长 折价现金流量
情境规划
1980年代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被要求进行分割 迈可‧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
垃圾债券以及槓桿併购的兴起 卓越运动
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黑色星期一 全面品质管理/及时生产
心灵契约
冷战结束 跨国企业
1990年代
彼得‧圣吉出版《第五项修练》 组织缩编
民主党赢得美国大选 知识管理
BCCI丑闻 虚拟组织
1997年工党赢得英国大选 策略转折点
情绪智商
电子商务时代 价值创新
2000
网路泡沫破灭
安隆会计丑闻
达司‧狄尔罗夫, ”Buzzword Bingo”,泰晤士报,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这本书的标题《管理思想如何改变世界》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充满兴趣,而“管理”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却又实实在在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企业运作到政府治理,甚至到家庭内部的组织协调。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腾飞,背后一定有无数的管理理念在支撑和引导。我很好奇,究竟是哪些“管理思想”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演变,并最终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带我回顾那些重要的管理学派的兴衰,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还是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又或者,它会深入探讨那些更宏观的、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创新战略的理论?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思想”,是如何在实际的运作中,一点一滴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面貌。它会不会让我对我们台湾的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产生一些新的思考,甚至发现一些可以借鉴的古老智慧或前沿洞察?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思想变化感到兴奋,毕竟在台湾,我们身处全球供应链的枢纽,对外贸和国际合作有着深刻的依赖。
评分说实话,起初我看到《管理思想如何改变世界》这个书名,我脑海里闪过的画面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和他们提出的惊世骇俗的管理理论。我一直觉得,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跳出固有框架、颠覆传统认知的思想火花。在台湾,我们经历过经济的低谷与崛起,也见证了许多企业的兴衰更迭,每一次的转型与突破,背后总能找到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在支撑。这本书让我很好奇,它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孕育了伟大企业的思想根源?比如,像彼得·德鲁克那样,对现代管理学的贡献无人能及的智者,他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了无数后来的管理者?又或者,书中是否会触及那些关于组织文化的构建、团队协作的艺术,以及领导者如何激发员工潜能的学问?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抽象的管理思想,是如何在实际的商业世界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又如何改变了我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看法。也许,它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管理故事,那些充满智慧、勇气甚至争议的决策,最终是如何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评分我总觉得,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机器,而“管理”就是那润滑这台机器运转的油,或是设计这台机器蓝图的工程师。这本书的标题《管理思想如何改变世界》,点出了一个核心的议题:思想的改变如何带来实际世界的转变。在台湾,我们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这背后肯定凝结着许多优秀的管理智慧。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追溯那些改变我们经济发展轨迹的管理理念?例如,从早期的精益生产,到后来的全面质量管理,再到如今强调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管理模式,这些思想的演进过程,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推动了企业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飞跃,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或许,书中会探讨那些颠覆性的管理创新,像是“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或者“OKR”这种新的目标管理方法,它们是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层级式管理,又如何释放了员工的创造力。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管理学这门学科,它不仅仅是数字和图表,更是关于人、关于组织、关于未来的深刻洞察。
评分《管理思想如何改变世界》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扇通往宏大叙事的门。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充满好奇,而“管理”作为一种协调人类活动、组织集体力量的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台湾,我们经历过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信息经济的转型,每一次的转变,背后都离不开管理思想的革新。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们回顾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关键管理理念?例如,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到韦伯的官僚制模型,再到后来的情境领导理论,这些思想的产生和演变,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地提升了人类的组织能力和生产效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些思想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重塑了经济格局,甚至影响了政治进程。这本书是否会触及那些关于人类行为、动机和激励的深刻洞察,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应用到管理实践中,从而引发了巨大的变革?我期待它能够引发我对于我们所处时代的管理挑战和未来趋势的深入思考。
评分我对《管理思想如何改变世界》这个书名充满了期待,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很感兴趣的议题:思想的力量。在台湾,我们身处的时代,信息爆炸,变化日新月异,而“管理”这个概念,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和复杂。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那些曾经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管理思想?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的理念是如何彻底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又或者是,二战后,那些关于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是如何重塑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看看那些伟大的管理思想家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观察世界,又是如何提出那些至今仍具启发性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理解,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思想,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催生出具体的改变,例如新的商业模式、更高效的组织结构,甚至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文化。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思想,或者它们如何与西方管理学融合,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