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岁的艾莲娜在母亲病逝之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和女儿之间的对立,与妹妹之间的僵持,还有,她与丈夫之间这场虚伪而平淡的婚姻关系。
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她无意间发现母亲的旧日记。在日记里头,详实纪录着身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内心的孤寂。艾莲娜阅读完后,使她不得不开始直视自己的孤独。因此,她决定像母亲一样,开始写日记,用文字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怀疑丈夫的不忠,于是她匿名请了征信社来调查丈夫的行踪后来,艾莲娜突发异想,何妨借由别人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生活?这个绝妙的安排,正是本书最引人之处。因为自我探索或许有盲点在,旁观者也许看得更清楚。当艾莲娜学会面对孤独时,也就是她重获新生之日。
全书架构简洁,文字写实,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能量,督促自己去逼视属于自己的生命。
作者简介
胡安.荷西.米雅斯(Juan Jos och Mill ochs)
一九四六年生于西班牙瓦伦西亚,作品常见于西班牙各报章媒体,目前是西班牙第一大报「国家报」(El Pais)专栏作家。已出版多本小说,一九八三年以青少年小说《浸湿的纸》(Papel Mojado)扬名文坛,书评给予极高肯定,并成为西班牙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读物,至今仍畅销书市。一九九○年以《这就是孤独》(La soledad era esto)获极受推崇的「纳达文学奖」(Premio Nadal),本书已被译介成英、法、德等多国语言,米雅斯也以此书跃上国际文坛。其他作品包括一九九○年《回家》(Volver a casa)、一九九八年《按照字母顺序》(El orden alfabetico)等,二○○二年则以《两个女子,在布拉格》(Dos mujeres en Praga),获颁Espasa Calpe出版集团创立的「春天小说奖」(Premio Primavera de Novela,奖金高达二十万欧元)。
文字以简洁着称,短篇小说颇获好评,一九九二年出版《寡妇的另一个春天》(Primavera de luto),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她的想像》(Ella imagina),由三十一个极短篇组成,曾被改编成舞台剧,在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各地巡演。二○○三年出版《意乱情迷的出轨》(Cuentos de adulteros desorientados),本书是米雅斯将他在报章发表过相关出轨的文章汇编而成。
米雅斯启蒙于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卡夫卡,对于心理描写颇为拿手,擅长从日常生活取材,至今已出版作品逾二十本,皆以马德里为背景。他是优秀的小说家,也是杰出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及专栏作家,一九九九年获颁西班牙新闻界着名的Mariano de Cavia新闻奖,二○○三年再获「德里贝斯新闻奖」(Premio Miguel Delibes de Periodismo)肯定。
译者简介
范湲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语言学硕士。当过西班牙文口译,教过英文、西班牙文,近年多从事新闻相关工作,在台湾做过艺文版主编,到伦敦做过通讯社记者。
和父母说客家话,和丈夫讲英文,跟公婆掰德文,在西班牙遇见唐吉轲德热情的灵魂。旅行成瘾,常在地球上空飞来飞去。无可救药的爱书人。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安家落户,成了莫札特的乡亲。已出版译作:《露露》《意乱情迷的出轨》《暗夜微光》《情色圣诞》《GOOD LUCK:当幸运来敲门》《这一生就是你的机会》(以上皆由圆神出版)。
译序
孤独,永不灭绝的瘟疫∕范湲
◎我一眼就在人群中认出了他!
果然如我想像的那般:一派风雅,举手投足之间,尽是潇洒文人的翩翩风度。自信、自在,年过半百的熟龄男人,常有这股令人难以抵挡的魅力!盛夏的马德里,在着名的希洪咖啡馆初见米雅斯(Juan Jos? Mill?s),我兴奋得像是来见偶像的粉丝!
他的内敛,亦如我的预期。米雅斯是作家,也是新闻工作者,一个心思细腻敏锐、习惯用笔「说话」的写作者。他不像大多数西班牙人那样,话匣子一开就很难关上。我想,能把极短篇写得俐落而精采的人,说话大概也习惯了不拖泥带水吧!
服务生送来他的威士忌和我的浓缩咖啡。我看看那杯酒,笑说这让我想起《这就是孤独》里的女主人翁艾莲娜。他说,每天清晨天未亮就起床写作,一天该喝的咖啡都在早上喝了,到了下午五点这时候,喝点威士忌,一方面放松心情,一方面也有助睡眠;因为,他最晚十点就寝。写作者的生活,纪律是最重要的守则。他说自己多年来一直如此规律写作,「恐怕是停不下来了!」
◎丧母之恸,成就了「这就是孤独」
《这就是孤独》荣获一九九○年「纳达文学奖」(Premio Nadal),叙述一位中年女子丧母之后,在痛苦的学习中慢慢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薄薄的一本小说,写尽俗世的卑琐和焦虑;我们在艾莲娜身上看见,生命是何其沉重地压迫着我们放弃自我:青春时代投入学生运动,生命俨然只为理想而战,年纪渐长后,一切尽以金钱物质为依归,信用卡简直就成了身分证一样。这本小说,架构简洁,文字写实,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能量,督促着读者去逼视自己的生命。
小说第一页写着:「纪念甘蒂妲.贾西雅」。「那是我母亲。《这就是孤独》其实是我的疗伤之作。」米雅斯说道。遭逢母丧之初,他以为自己会跟所有相同遭遇的人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走出悲伤。但事实不然。
一九八六年出版《在妳的名字里失序》(El desorden de tu nombre)之前,米雅斯的情绪已经陷入低潮却不自觉。他得了一种名为「安东症候群」(Sindrome de Anton)的心理疾病。「安东症候群」的特征是患者处在失明状态却不自知,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患者一直活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走路跌跌撞撞顶多只觉得脚痛……。「我母亲去世之后,我以为那只是我内心的想像而已,一直无法把它当作是外在的真实事件。」那个时候,他没有梦见已逝的母亲,却梦见一整本小说的情节。起床时很兴奋,吃过早餐后就全忘光了,怎么想都想不起来。再梦,也梦不回那本想写的小说。
那一阵子,他开始动不动就昏倒(就像《这就是孤独》里的艾莲娜)。昏厥不是什么大毛病,却让他开始害怕出门。他怕自己在众人面前失态。尽管《你的名字写反了》叫好又叫座,他却无法站在众人面前接受喝采。情绪越来越低落,各种不适的症状持续累积。后来,他终于决定求助心理医师,每週二和每週五固定向医师报到。大约就在心理治疗疗程开始的同时,他也着手写作《这就是孤独》。
◎原来,女主人翁杀了心理医师……
这本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以第三人称客观素描艾莲娜这个女子,第二部却突然改成艾莲娜以第一人称陈述自己所主导的生命。在心理治疗期间写下这本小说,两者应该互有影响和牵动吧?「没错!尤其是第一部,其实很接近病历报告。」米雅斯说道。 如果第一部是所谓的病历报告,那么,第一部的叙述者应该是个心理医生了?他在哪个位置?我一直没看见……
「在《这就是孤独》里,其实是病患杀死心理医生,抢来了病历报告,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它完成,所以,才会有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一人称的安排。」
原来,一场谋杀案已在场外发生!而艾莲娜请来跟踪自己的侦探也始终未察觉任何蛛丝马迹。她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她认识自己的方法,但侦探的跟踪报告就像照相亭里拍出来的照片一样:模煳、失焦、苍白,描绘出来的终究是一张假面。
假面之下,孤独正在贪婪地啃食着她的生命…… 孤独,像一场永远无法灭绝的瘟疫。 有些人,有时候,将自我封闭在孤绝的内心世界里,反而才觉得自在吧!爱因斯坦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我不属于任何国家或任何朋友,我甚至也不属于自己的家人。外在的人事物,我始终漠然以对。然而,我想封闭自己的愿望却与日俱增。这种孤绝的状态,有时确实很难熬,但我从不后悔活在人群之外的边缘世界里。我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但也从中获得了行动和思想上的独立,不需在他人的偏见中苟延残喘。我不会为了区区几个脆弱的理由就放弃自己精神上的平静。」
人,即使暂时看不清现实的浑沌,也要诚恳釐清内心的困惑;一旦「视力」恢复正常了,眼里看到的就是内心的风景。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眼盲的波赫士「看见」的景象,总是比一般明眼人所见要绝妙许多。
导读推荐
让米雅斯带您寻找自我∕台大外文系教授 张淑英
二十世纪的西班牙现代文学,在一九七五年迈向「后佛朗哥时期」民主开放的里程碑后,写作多元创新,是内战后出生的作家伸展鸿鹄之志、耕耘文学花园的新时代。然而此时期也是西语创作的拉丁美洲文学在国际文坛大放异彩的时代,相形之下,使得西班牙近三十年来的文学创作,在欧洲的疆界之外,在学术的高塔之下,俨然处于「空谷幽兰、乏人闻馨」的遗珠状态。
诚然,阅读西班牙现代文学作品,有许多夙昔典型的影痕,然而摹拟、互文性本就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好比波赫士〈沙之书〉的隐喻,扉页无限大,无起点也无终点;或是不断重复回归,每个人写的都是同样一本书,但每一页又都像那《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自有别出心裁之处,引人入胜。
胡安.荷西.米雅斯(Juan Jos? Mill?s,一九四六?)是西班牙二十一世纪璀璨的文曲星,一九七五年至二○○五年创作三十年来,长、短篇小说、散文总计二十四部作品。《这就是孤独》(一九九○)是他第八部作品,赢得一九九○年「纳达文学奖」(Premio Nadal),米雅斯也从此开启创作的转捩点。作家的身分之外,他投入专栏写作,成为读者喜爱的媒体健笔。近五年来他在文坛丰硕收割,备受佳评,也是媒体最喜援引称道的作家。
《这就是孤独》含括中文版,已有十种外语译本。米雅斯擅长探讨的议题和书写方式在这部作品中依然极致发挥:内心的孤寂、奥祕;生命的欢愉、痛楚;书写及阅读的渴望。《这就是孤独》以女主角艾莲娜为核心(这个在西语作品俨然成为典型人物的名字),环绕在她与六个主要人物的互动关系上:丈夫安立格,从事官商勾结生意且与女祕书暗通款曲,夫妻关系端赖两人共同嗜好——「大麻」维系。三个名字都唤作麦希迪丝的母亲、妹妹及女儿,和艾莲娜关系疏离冷漠。弟弟华安,替她找到记忆的慰借与重寻自我的勇气。征信社侦探,艾莲娜的一面镜子,一个替身,透过这个替身的观察勾勒,艾莲娜找到镜中人(自我)的自由。 阅读《这就是孤独》近六万言的中篇小说,故事的氛围和文字的书写,隐隐约约彷彿濡染着波赫士的历史对称论述和数字编号游戏,继而带入存在主义的疏离、孤寂,负面书写,然后再峰回路转,回到存在主义的自由与人道关怀。从沙特的《呕吐》辗转返向卡夫卡的《蜕变》。米雅斯刻画女性角色内心情绪的笔触,细腻中带锋刃,苦涩中见嘲讽。六岁年纪他从地中海岸的瓦伦西亚移居到内陆马德里偏僻的郊区定居—那个郊区名叫「繁荣」,鲜明反衬的居住空间与矛盾可能已在米雅斯童年脑海烙下印痕,形成日后创作的引子。
米雅斯透过艾莲娜的角色,也试图展现后设小说自我意识、身分认同的裂解与重构企图。艾莲娜在四十三岁年纪发现已故母亲的四十三岁时书写的「笔记本」(日记),读到那个内心封锁孤寂的母亲俨然是自己的化身,母亲企图借着她(艾莲娜)抓住生命的依靠,而艾莲娜则需透过「另一个她∕他」来发现自我。从「无知」到「知」,「闭锁」到「解放」的过程中她唯有靠书写和「再现他我」才能重新拼贴「原来的主体」,于是征信社侦探从探寻安立格出轨行踪的任务转而受託,变成纪录解剖艾莲娜日常生活行为的心理分析师。小说的叙述技巧从第一部的第三人称转到第二部的第一人称叙述,也指涉艾莲娜从一个边缘者站到核心位置的蜕变。艾莲娜每回阅读征信社侦探的报告,以及和他沟通的方式,正透过一个表象的真实来关照∕观照自我。然她阅读母亲的日记、以及书写自己的日记,得以透过文字把两代断裂隔阂的情缘衔接起来。这个透过书写与阅读的途径建构记忆与自我衍生的过程,文坛中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也是不遑多让。
值得探索的另一个面向是米雅斯以物品、空间等伪体作为诠释身体的媒介,以身体=地图的对比叙述,呈现现实与虚构的心灵世界。艾莲娜的生活和许多「物品」(客体)、空间联系:大麻、老时钟、摇椅、刮腿毛、浴室、马桶、浴缸、墙壁、家具……等等。例如,「我觉得这里的墙壁、浴室、家具,好像都是我自己的延伸,不是敌对的关系」,透过不断强调这些微物(伪物∕虚体)元素与生活空间的重复叙述来确认自我的存在,尤其老时钟、摇椅这两个母亲遗留下来的家产,彷彿是一个家族生命延续与认同的维系。类似这些的叙述让人联想到比《这就是孤独》早一年面世的马奎斯畅销杰作——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迷宫中的将军》。马奎斯把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晚年受掣于身体疼痛的脆弱描绘得淋漓尽致 (发烧、头痛、咳嗽、吐痰,洗澡、刮脸、刷牙),在疾病与梦想的赛跑、拉锯、抗衡中,梳妆台、镜子、肥皂都形构成玻利瓦尔走不出的迷宫。同样地,艾莲娜与母亲也在疾病中徬徨,在不断的腹痛、胀气、排便、呕吐、头晕……等身体症状中呈现心灵的不安与躁郁。米雅斯未必刻意模拟马奎斯,然而,此种负面经验与情境的铺陈有别于唯美书写的风格,经由身体的负面书写与省思,重塑正面的认同。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艾莲娜毅然决然离开丈夫,寻求独立自主当下,安立格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地狱生存」的人生哲学其实也是一种自主抉择,女儿麦希迪丝待产的孕妇模样也是属于一种自我认同的抉择。艾莲娜选择脱茧而出,蜕变成一个「活得像自己」的人,却未必要透过否定他者的价值观来确认自我的建构。当然,这或许是米雅斯一个隐喻罢了。
从米雅斯这位具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中,期待读者阅读西班牙现代文学,可以像哥伦布航向新大陆的心境,见识另一个世界的新奇;也像中世纪的朝圣之路,从不同的作家与路途迎迓西班牙文坛。
**评价一:**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這就是孤獨》,當下就被封面那種淡淡的、卻又帶著點詩意的留白給吸引住了。翻開來,不是那種販售心靈雞湯、告訴你要如何「擺脫」孤獨的雞湯文,而是像一位老友,溫柔地跟你聊著,聊著那些在人群中依舊感受到的、無處不在的孤獨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書那樣,把孤獨描繪成一種需要被治癒的病痛,反而像是把它拉到陽光底下,仔細端詳,並且用一種充滿理解和同理心的角度去描繪。作者的文字很細膩,像是能夠鑽進人的心裡,勾勒出那種說不上來,卻真實存在的空虛感。有時候,讀著讀著,會覺得自己不再是唯一一個在夜深人靜時,對著天花板發呆的人。書裡提到的那些情境,可能是我在捷運上、在咖啡廳裡、甚至是在一場熱鬧的聚會後,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時,曾經歷過的。它不是要讓你豁然開朗,而是讓你覺得,「啊,原來是這樣」,然後,你可能會慢慢地、慢慢地,接受這樣一個狀態。這種接受,不是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理解孤獨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快樂一樣,有時候它只是不期而遇,而且,它也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體悟。
评分**评价三:** 老實說,一開始被《這就是孤獨》這本書的名字吸引,有點怕它會是很壓抑、很悲傷的內容。畢竟,現代社會總是鼓吹著「連結」和「熱鬧」,孤獨似乎成了一種需要被克服的「缺陷」。但翻開這本書,才發現作者的觀點截然不同。它沒有用那種讓人喘不過氣的文字,去堆砌孤獨的痛苦,反而用一種相當平靜、甚至帶點詩意的筆觸,去描繪孤獨的各種樣貌。它更像是在記錄,記錄那些在人群中,卻依然感到孤單的瞬間;記錄那些與自己獨處的時光,裡面的寧靜與思考。讀著讀著,我反而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書裡提到的很多情境,都像是從我的生活裡截然抽出,例如在深夜滑手機,看著別人的分享,卻感到一種遙遠的疏離;或是參加完一場盛大的活動,回到家後,只剩下自己的影子。這種「孤獨」不是那種絕望的、讓人無法呼吸的,而是那種淡淡的、若有似無的,卻又真實存在的。作者並沒有試圖去「拯救」讀者,而是邀請我們一起去正視它,去感受它,甚至去欣賞它。這種接納的態度,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原來,孤獨也可以是一種平靜的陪伴。
评分**评价五:**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就是孤獨》這本書時,其實內心是有點複雜的情緒。畢竟,孤獨這個詞,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都與「不被愛」、「失敗」連結在一起。然而,作者卻用一種出乎意料的、溫柔而有力量的方式,重新定義了這個詞。這本書的筆觸,非常像是在你耳邊低語,細細道來,每一個字句都帶著一種沉澱過的智慧。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直擊人心的力量,將那些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不自覺忽略的、關於孤獨的細節,一一呈現。例如,走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卻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疏離;或是擁有一群朋友,卻在最深處,依然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作者沒有試圖去「消滅」孤獨,而是引導讀者去認識它,去理解它,甚至去擁抱它。它告訴我們,孤獨並非全然的負面,它可以是一種獨立自主的象徵,是一種沉澱心靈的機會,更是一種認識自我的契機。讀完這本書,我沒有感到任何的壓抑,反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釋然。彷彿,我終於可以坦然地與自己內心的那份「孤獨」,好好地相處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每一次翻開,都會有新的體悟。
评分**评价二:** 初拿到《這就是孤獨》這本書時,我其實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畢竟「孤獨」這個詞,總帶著些許沈重,而我個人又不太喜歡過於煽情的文字。然而,讀完之後,我感到非常驚喜。作者的筆觸是那種淡淡的,卻又異常精準的。它沒有誇張地渲染孤獨的痛苦,反而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描繪出許多現代人,特別是身處都市叢林中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會遇到的「微孤獨」時刻。例如,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朋友們的精彩生活,自己卻只能獨自一人面對眼前的平淡;或者是在一場熱鬧的電影散場後,人群散去,獨留一人面對回家的路。這些場景,都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書中沒有給出什麼「解決方案」,也沒有強迫你一定要「走出」孤獨,而是引導你去看見、去理解,甚至去和孤獨「和解」。它告訴我們,有時候,孤獨並非全然的負面,它也可以是沉澱思緒、認識自己的契機。這種細膩的觀察和溫和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舒服,彷彿在跟一位很懂你的朋友聊天,聽他說著你內心深處那些難以啟齒的感受,並且溫柔地告訴你,你並不孤單。
评分**评价四:** 我是一個習慣獨處的人,所以當我看到《這就是孤獨》這本書名時,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一直認為,孤獨不一定是壞事,它可以是沉澱、是思考,是與自己深刻連結的機會。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甚至超出了我的預期。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畫面感,彷彿能將讀者帶入那些獨處的場景之中,感受那份靜謐,以及偶爾劃破寧靜的思緒。書中並非一味地強調孤獨的負面影響,反而從一個更為細膩、更為人文的角度去探討。它描繪的孤獨,不是那種被世界遺棄的悲情,而是更多時候,是在人群的縫隙中、在熱鬧的喧囂後,那份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空間。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選擇性孤獨」的描寫,那是一種有意識地讓自己抽離,去聽從內心的聲音。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曾經歷過,卻不曾真正理解的種種感受。它沒有給我任何「答案」,卻給了我許多「可能」。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孤獨的關係,從過去的排斥,到現在的理解,甚至是一種淡淡的欣賞。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書,每一句話,都藏著作者對孤獨深刻的體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