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现代方剂学中18类方剂进行了分析,总结、探索其中的配伍规律,阐明配伍机理、配伍剂量和方剂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不同于一般方剂学着作的是,应用现代方剂学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及方剂药理学、药物化学等科研成果,剖析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配伍的相关性;并从中药不同配伍对临床功效发生的变化,探讨方剂配伍的作用实质,阐明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对于《方剂的配伍方法》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在理论深度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在探讨方剂组成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上,可谓是鞭辟入里。书中对于“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配伍的讲解,条理清晰,并辅以历史渊源和药理学解释,让我对这些原则的认识更加深刻。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的层面,我总觉得这本书的指导意义有所欠缺。比如,在介绍温病类方剂时,书中虽然列举了银翘散、桑菊饮等经典方剂,但对于这些方剂在实际治疗中,如何根据个体差异、病情演变进行加减化裁,论述得并不充分。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路,详细讲解如何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脉象、舌苔、症状等细微变化,进行精准的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疗效。书中提供的方剂,大多是标准化的,但现实中的疾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纯照搬方剂,往往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变通”的思路和方法,分享一些经验性的加减法则,或者提供一些针对特定复杂病症的方剂思路,让读者在掌握基本原则之后,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评分说实话,《方剂的配伍方法》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博性,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几乎囊括了中医药治疗的方方面面。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因为我希望能一本书就对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书中对每个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的介绍都相当详尽,并且往往会附带一些相关的病因病机分析,这对于理解方剂的创立思路非常有帮助。然而,也正是因为内容过于庞杂,我发现书中在重点的突出上稍显不足。例如,对于一些极其常见、应用极其广泛的基础方剂,如四君子汤、逍遥散等,书中虽然有介绍,但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比如它们的变方、合方应用,或者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经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对一些核心方剂进行“精讲”,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方剂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奥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有时候,我在阅读中会感到信息量过大,难以消化,甚至会产生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知道了很多方剂,但却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去运用它们。
评分《方剂的配伍方法》这本书在结构设计上,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它以某种逻辑顺序排列了大量的方剂,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方剂学知识体系。这种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一些章节,比如对药物配伍禁忌的讲解,确实做得比较到位,有助于我们规避一些用药上的风险。然而,我发现书中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上,总感觉有些生硬,缺乏一种自然的过渡。比如,在介绍完某个类别的方剂后,突然跳转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类别,会让读者感到有些突兀,不易于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更加流畅的叙事方式,能够将不同类型的方剂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通过病机演变、治疗阶段等维度进行串联,让读者能够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下理解方剂的运用。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方剂的药理机制的阐述,虽然提及,但深度不够,往往停留在传统的解释层面,缺乏现代科学研究的佐证,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遗憾。
评分坦白说,《方剂的配伍方法》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收录了大量方剂信息的“宝典”。书中收录的方剂数量可观,覆盖面也很广,对于我们查找特定疾病的治疗方剂,确实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书中在列举方剂的同时,还会附带一些简要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这些信息对于日常的参考非常有价值。但是,我总觉得这本书缺乏一种“灵魂”,一种能够真正激发我学习热情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在“告知”我哪些方剂可以治疗什么病,但却很少在“引导”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新。我渴望的是,作者能够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一些发人深省的讨论,来引导我去思考方剂背后的智慧,去体会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例如,在介绍某个方剂时,如果能加入一些历史上关于这个方剂的争论、演变,或者是一些医家对它的独特见解,我想这会大大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启发性。目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背诵”知识,而不是在“领悟”智慧,这让我觉得有些枯燥乏味。
评分作为一名初涉中医领域的爱好者,我对《方剂的配伍方法》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为我打开方剂学的大门。然而,在翻阅了数页之后,我发现书中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显得有些过于抽象,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比如“君臣佐使”的运用原则,虽然提及了,但并未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药理学依据和临床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结合大量的经典医案,生动地展现不同药物在君、臣、佐、使地位上的动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巧妙地应对复杂的病机。例如,对于感冒一症,不同证型下,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药物各自承担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配伍的细微差别,书中似乎只是点到为止,缺乏更具象化的分析。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看似精炼的文字,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体会到方剂配伍的精妙之处。我渴望的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指导,让我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有章可循,不至于茫然失措。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增加更多图文并茂的讲解,或者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读者主动去探索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