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身心障碍学生多少均有听、说、读、写的沟通问题。沟通的方法很多,不限听与说,还有读唇、手语、指语、笔谈、图画、传真、使用电脑、沟通板、综合沟通等管道,但是我们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习惯只希望孩子会说话,启聪班只教口语,医院治疗师也是大部分只矫正构音或训练口语,我们的社会常常忽略身心障碍者利用其他管道表达情意的机会与权益。本书策画主编从事特殊教育近半世纪,经常碰到许多教师、家长表示不知道怎样帮助他的孩子解决沟通问题。语言矫治、沟通训练的最佳人选是家长与特教教师,沟通训练最佳的场所是在家庭与学校。
本书分理论篇与实务篇两大部分,主要是提供给从事各类身心障碍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沟通障碍教育与服务的教师、准教师、研究生、家长或相关专业人员,作为沟通问题的诊断与评量、拟订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与个案辅导之指南。亦可作为沟通障碍或听语障碍领域的教学者、工作者或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林宝贵
出生时地: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日,生于台北市
学 历:日本国立筑波大学硕士、博士
京学艺大学博士后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学士
现 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所)兼任教授
中华沟通障碍教育学会理事长
教育部手语研究小组召集人
曾 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所)教授
兼特殊教育学系、特殊教育中心主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所)教授
兼特殊教育系、所、中心主任
中华民国特殊教育学会理事长
教育部特殊教育谘询委员
教育部特殊教育师资专案小组委员
理论篇
第一章 婴幼儿及学前儿童的沟通及语言障碍 王雅兰
第二章 幼儿的语言疗育计画 王雅兰
第三章 沟通与管理实务的语文训练 王阿勉
第四章 语言与阅读之关系:阅读困难学童的语言能力 锜宝香
第五章 阅读障碍学生的阅读理解策略 林昶菁
第六章 学习障碍学生的阅读训练 徐钖颖
第七章 听力损失者的语言障碍 吴婌华
第八章 听障者的综合沟通 曾义舜
第九章 听障者的手语沟通 陈丽琳
第十章 智能障碍学生的语言沟通训练 蔡毓玲
第十一章 智能障碍学生中文识字教学研究 赖连康
第十二章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沟通问题 黄浩昀
第十三章 自闭症的语言特征 李秀真
第十四章 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学习 蔡淑微
第十五章 盲聋双障者的沟通 汪怡甄
实务篇
第一章 学习障碍学生的书写能力训练 林利真
第二章 高职特教班学生在职场上的人际沟通 李庆宪
第三章 听觉障碍学生的人际沟通训练 詹雅静
第四章 听障儿童的听能训练 陈家莹
第五章 听觉障碍学生口语教学实务 吕淑美
第六章 选择性缄默症 李苑薇
第七章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训练策略 张纹绮
第八章 脑性麻痺与沟通辅具 钟凤枝
第九章 语言障碍学生个案评量报告 游靖喻
第十章 语言障碍学生个案评量报告 苏静如
第十一章 语言障碍学生个案评量报告 黄郁斯
第十二章 语言障碍学生个案评量报告 李俊德
第十三章 语言障碍学生个案评量报告 林家楠
第十四章 语言障碍学生个案评量报告 邱筱珊
第十五章 语言障碍学生个案评量报告 张丹品
第十六章 语言障碍学生个案评量报告 黄婉茹
第十七章 多重障碍沟通训练教学活动设计 王玮璘
第十八章 多重障碍沟通训练教学活动设计 廖子莹等
各类身心障碍学生多少均有听、说、读、写的沟通问题。沟通的方法很多,不限听与说,还有读唇、手语、指语、笔谈、图画、传真、使用电脑、沟通板、综合沟通等管道,但是我们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习惯只希望孩子会说话;启聪班只教口语,医院治疗师也是只矫正构音或训练口语,我们的社会剥夺了身心障碍者利用其他管道表达情意的权益。雅文基金会Joanna女士希望,未来二十年内台湾没有不会说话的听障者,我今天借用她的遗愿,希望未来二十年内,台湾没有沟通障碍的身心障碍者。
虽然个人四十七年来教学、研究、服务的对象,大部分以沟通障碍者为主,可是仍然经常会碰到许多教师、家长表示不知道怎样帮助他的孩子解决沟通问题。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八年,教育部、教育厅委託本人规划在国立桃园启智学校连续举办的六届语言治疗研讨会,场场爆满,可见沟通障碍专业知能研习需求之殷切。
语言矫治、沟通训练的最佳人选是家长与特教教师,沟通训练最佳的场所是在家庭与学校,希望「中华沟通障碍教育学会」成立后,能多举办沟通障碍研讨会,出版沟通障碍相关图书、刊物,以提供特教教师与家长更多进修、研习、沟通观念的机会,以增进教师与家长沟通训练的专业知能。
本书之出版,首先应该感谢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二○○三年暑期第一届特教行政硕士班一年级十五位研究生。虽然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却认同沟通训练的重要性,愿将他们修习「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专题研究」的心得,诉诸于文字,与国内所有沟通障碍的教师、家长等,分享他(她)们的研究报告,乃利用课余及假期,分工合作,分别就个人兴趣或专长领域,执笔为文。
其次,也应该感谢二○○二年及二○○三年修习「语言障碍与矫治」、「多重障碍沟通训练」、「沟通障碍专题研究」课程的特教系及特研所硕士班研究生,提供多篇的理论与实务资料;更感谢国立台北师院锜宝香教授共襄盛举,惠赐鸿文;最后要感谢曾义舜老师、林昶菁老师等,热心协助汇整、排版的辛劳。
本书出版之际,多承心理出版社许总经理及林总编辑的支持与鼓励,所有撰稿者同意将版税捐给中华沟通障碍教育学会,均此表达由衷的敬意与谢意。身心障碍学生的沟通理论与实务包罗万象,个人虽已投下不少时间与精力,然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学界、先进、伙伴,不吝惠赐指正。
《沟通障碍:理论与实务》这本书,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灵鸡汤”。它以一种非常科学、严谨的态度,剖析了沟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的各种“卡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沟通的非语言信号”这一部分。原来,我们说的话只占了沟通的一部分,肢体语言、表情、语调等等,都在传递着比语言本身更丰富的信息。 书中列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眼神交流的重要性,手势的含义,甚至是沉默的解读。这些细节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的沟通方式。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可能因为过于关注语言内容,而忽略了这些非语言信号,导致了很多误解。这本书提供的“实务”建议,比如如何运用积极的肢体语言来增强自信,如何通过调整语调来传递情感,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与人交流时,有意识地去注意和运用这些技巧,感觉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这本书让我明白,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整体的表达,是一种能够连接人心的桥梁。
评分这本《沟通障碍:理论与实务》简直是让我醍醐灌顶!作为一个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上班族,我常常觉得,明明心里想的是一回事,说出来为什么就变了味?有时候,费尽口舌解释半天,对方还是云里雾里,那种无力感真的会让人抓狂。这本书恰恰就点出了我长期以来遇到的困惑。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所谓的“沟通技巧”,而是从更深层次剖析了沟通障碍的根源,像是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情绪干扰等等,这些概念都非常贴切我曾经经历过的场景。 书里举的案例也很生动,不像是教科书里那种干巴巴的例子,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有职场新人与前辈的代沟,有家庭成员之间因为误解而产生的争执,甚至还有朋友之间因为表达不当而产生的裂痕。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人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实务”部分,并不是简单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并根据不同的情境给出灵活的应对策略。比如,当面对固执己见的上司时,如何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思考,而不是直接反驳,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尝试了几次,效果真的出乎意料的好。感觉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沟通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沟通的掌控者”,非常实用!
评分作为一个对人际交往有些困扰的内向者,《沟通障碍:理论与实务》这本书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希望。我常常因为害怕说错话而选择沉默,结果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本书没有一味地鼓励我变得外向,而是提供了一些非常务实的策略,帮助我即使在不舒服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表达自己。 其中,关于“沟通中的冲突管理”章节,对我帮助最大。它并没有回避冲突,而是教我如何正视冲突,并将其视为一个改善关系的机会。书中的“双赢沟通”模式,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产生分歧,而是学习如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授权”和“限制”在沟通中的运用,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边界,也更尊重他人的边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承受沟通的压力,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影响和改善沟通的结果。这种赋权感,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鼓舞。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善于沟通的人,直到读了《沟通障碍: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天真。原来,很多时候我以为的“沟通”,只是单方面的表达,或者说是“自说自话”。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沟通是双向的”,并且强调了积极倾听的重要性。书中关于倾听的技巧,比如复述、澄清、提问等,都非常具体,而且有大量的案例说明。 我记得书里讲到一个关于会议沟通的例子,团队成员之间因为缺乏有效倾听,导致信息反复传递,效率低下。读到这里,我联想到我之前参加过的一个项目会议,那种感觉简直如出一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解决沟通障碍,不仅仅是自己要说得清楚,更重要的是要让对方“听得懂”和“愿意听”。书中的“同理心”沟通方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教会我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而用更恰当的方式回应。这本书让我对沟通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顾着表达的“独角戏演员”,而是能够和对方一起“合奏”出美妙乐章的“指挥家”。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沟通障碍: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很枯燥。毕竟,关于沟通的书市面上太多了,很多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理论层面做得非常扎实,将复杂的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清楚,让我能够理解沟通障碍背后的深层原因。 然而,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紧接着理论之后,立刻就提供了大量可以实践的方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部分,它强调了区分观察与评论、感受与想法、需要与要求,这些看似简单的区分,却能极大地减少冲突,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书中的练习题也很有启发性,能够帮助我巩固所学,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沟通习惯。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沟通导师,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解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把解锁人际关系的钥匙,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变得更加顺畅和愉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