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气大」、「水土不服」、「内伤」这些坊间常用的中医术语,到底代表了什么意思?西方医学又如何来解释这些身体所发出的警讯?
郭义树医师来自中医医学世家,他的父亲跟祖父都是中医师,从小在「中医术语」与「中药气味」中长大,叛逆的他却偏偏选择了念西医。在严谨的科学训练后,他又回过头来重新挖掘老祖宗的智慧,因此发现了许多中西医彼此互证之处。也帮许多看诊病患,釐清错误观念,避免因误信偏方而使病情恶化。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求诊病人常问道:「医师,最近全身不舒服,嘴巴破,吃东西都好痛。是不是『火气大』?」
「火气」在中医上讲的就是「火」,火也是属于热的一种,病症表现以热象为主。中医谈「火」,可分成「实火」和「虚火」两类。实火多见于急性的热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烧、出汗、烦躁、舌红口破、流鼻血等。虚火则是因阴液亏损所造成的,主要为耳鸣、失眠、干咳等慢性症状。
在西医里没有「火气大」的用语,但用西医思考「火气大」,即是代谢功能旺盛的意思。常见症状如:青春痘、毛囊炎、口腔溃疡、急慢性肝炎、尿道炎、结膜炎、腮腺炎、阴道炎等。在消化系统方面所反应的便秘、痔疮、腹胀嗳气、口苦、口臭等症状,即类似于中医上所说的「虚火」。
不论是看中医或西医,「火气大」是病人常挂在嘴上的说法。其实了解了中西医的观点之后,下次不妨在看西医时,请医师多留意你的代谢功能是否正常。此外,本书以融会贯通的中西医学角度,提出简易实用的保健之道,让人人都能轻松追求健康生活。
作者简介
郭义树医师
经历: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学系毕业,前怡仁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中华民国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
现任:康佑诊所院长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许多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我一直以为,中医和西医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有交集。但作者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对话》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两种医学体系,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它们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整体观”的论述,无论是中医的“天人合一”,还是西医的系统论,都展现了对人体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这种跨越不同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医学的无限可能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更是一种身心灵的和谐统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医学世界。它鼓励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医学智慧,最终为自己的健康找到最优化、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评分我一直很关注健康议题,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有著非常便利且多元的医疗选择。但有时候,反而会让人感到困惑,到底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中医与西医的对话》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它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种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中医和西医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预防医学”的探讨,无论是中医的“治未病”,还是西医的健康生活方式建议,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让我意识到,健康并非完全依赖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维护和提升。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解和应对疾病时的不同侧重点,以及它们如何能够相互补充,形成更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对健康感到迷茫的人,而是多了一份清晰的认知,知道如何更理性地去选择,以及如何更积极地去实践。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对“中医”抱有相当程度的敬畏,但有时候也觉得它有点“玄”,不容易被理解。而西医,则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医学体系。所以,当看到《中医与西医的对话》这本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对话得了?”但读过之后,我的想法完全改变了。作者非常巧妙地,将中医那些看似模糊的概念,用一种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去阐释,并且将它与西医的科学原理进行对照。例如,书中在谈到“气血”时,并没有直接讲那些形而上的东西,而是结合了现代医学对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的研究。这样的写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中医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西医的局限性,它擅长解决“症”的问题,但有时在“体”的整体调养上,确实不如中医来得温和与持久。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珍贵。这本书不是在否定任何一方,而是在寻找它们之间的契合点,让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的医学智慧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之道。
评分《中医与西医的对话》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老实说,我心裡有点小小的期盼,也有点小小的疑虑。毕竟,中医和西医,就像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它们都有著各自熟悉的情感和认知。西医对我来说,是医院里冰冷的仪器,是急救时那股扑面而来的消毒水味,是快速诊断后那精准的处方。而中医,则是我小时候阿嬤嘴裡神奇的草药汤,是推拿时那股暖意,是感觉身体某个地方不对劲时,会想到的那份温和的调养。所以,当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甚至有时会给人一种“老死不相往来”感觉的体系,被摆在同一本书裡进行“对话”,我真的很好奇,它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是唇枪舌剑,还是相互理解?是针锋相对,还是彼此包容?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书裡,作者是如何去搭建这座沟通的桥梁,让两个不同世界观的医学体系,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彼此的优点、缺点,以及它们所能解决的问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裡,找到一种更全面、更包容的健康观,不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能从中汲取最好的养分,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找到更适合的答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对“健康”这件事,有了更深入、更开阔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沉静而内敛的风格,没有过度的花哨,却透出一股知识的厚重感。我翻开第一页,迎面而来的是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种专业术语堆砌、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论文的感觉。作者像是娓娓道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跟你分享他多年来在医学领域的心得体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中医“辨证论治”的阐述,那种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个体差异,从根本上探寻病因的做法,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它并没有忽视西医的科学严谨和技术优势,而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解析西医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精准和高效。我常常觉得,我们生活在台湾,接触到两种医学体系的资源都很多,但却常常不知道如何将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本书,似乎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引。它不是在宣扬“谁比谁更好”,而是在倡导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精神,让我们能够更智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方案。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两位智慧的长者对话,听他们分享各自的宝贵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