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轮回奥秘大解码─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你在那里?
什么是临终时的「五大分解」?你如何知道自己已死?
死亡时人的意识到那里去了?
如何了解死亡过程里复杂的意识变化?
如何认出根本明光,脱离生死轮回?
该如何掌握气脉明点的关键变化,顺利解脱?
人人都想成佛,达赖喇嘛为什么不成佛,要生生世世投胎做人?
◎来自古老西藏的死亡旅程指南、临终指导手册
西藏有一本书专门记载人们死亡的所有历程,这本书我们通称为《西藏生死书》,但它更准确的名字是《中阴闻教救度大法》。所谓「中阴」,是古老西藏用来描述死亡历程的特殊状态。
传说这部经是八世纪藏传佛教教主莲花生大师以特殊的伏藏形式埋藏在隐密处所保存,到了十四世纪,由西藏着名的掘藏师卡马林巴发现而流传给世人。
◎现代生死学的重要课题
此经充满奥秘,宛如等待解码的生命密码。在古代,西藏的喇嘛们都是以口授背诵的方式传下来,并无文字的记载,直到近几世纪才被写成经文,二十世纪初,再由藏文译成英文流传到全世界。
首部英文译本”The Tibetan Book of Dead”是出现在1927年。此后陆续有不同版本翻译与出版,至今流通的版本不下三十种,在在都显示这部古老经典对现代生死课题的启发性。
这部经指导死亡者如何避开各种死亡境界的险难,提昇未来生命的去向。阅读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强调死后世界的种种奇异经历,而是学习如何与死亡面对面?透过对心性本质、心性智慧的了解,从容面对死亡,找到自己生命的净土。
◎藏传佛教里的生命观
藏传佛教认为生命最高的解脱境界是「即身成佛」,也就是在今生的肉体上可以获得解脱。当死亡来临时,就是即身成佛的关键时机。古老的《中阴闻教救度大法》透过念诵与聆听方式,指导临终者解脱到美好地方。
本书精彩剖析整个死亡历程,并深入探讨:
●临终时如何运用「迁识法」(颇瓦法),将意识迁移到净土?
●怎样才不会错过红明点本遇的关键时刻?
●死亡过程如何真正体验空性,达到即身成佛?
●如何辨别死亡中阴景象里的真实与幻相?
●大圆满与大手印如何帮助亡者获解脱?
◎第一本以图解形式剖析神秘死亡历程的着作 中文世界佛教经典的另类阅读
本书首次以图解形式呈现《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的奥秘,将严肃的生命课题以丰富插图和图表表达,目的在于让神秘的古老教法能贴近现代人的阅读。此书亦是开启中文世界佛教经典的另类阅读。
阅读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强调死后世界的种种奇异经历,而是学习如何与死亡面对面?透过对心性本质、心性智慧的了解,从容面对死亡,找到自己生命的净土。
【趣味问题】
你知道死后七七四十九天是怎么计算的?
死亡时为什么会看见光芒?你知道各种光芒所代表各种路径吗?
你知道什么是五大分解?你如何诊断死亡征候吗?
你知道死后四十九天里将遇见112位神祇?祂们如何帮助你?
面对冥界的审判,有什么解脱方法?
你知道人死后会有超强的神通力,记忆力比生前高九倍,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假如你没来得及解脱到美好净土,还会再回到这个世界吗?
如何选择比较好的胎门去投胎?
假如你该当下地狱,有什么法子可以扭转情势再回到人间?
能化解中阴险境的救命锦囊是什么?
【本书特色】
─400幅插画、图表,完全图解生死轮回的奥祕、即身成佛的关键。
─距今一千二百年的古老经典,全球印行30余种版本,畅销数百万册。
─现代临终关怀、生死学研究不可错过的必读者目。
【赠送】二幅珍贵「中阴闻教救度唐卡─寂静尊╱忿怒尊」
作者简介
张宏实
着名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研究者,美国罗德岛州立大学电机工程硕士,目前任电脑工程师一职。
曾着作:
出版序
一种平易近人的佛教阅读
《图解西藏生死书》这部书的完成并不是偶然,而是在编辑与作者多年探索和期许下诞生的。
橡树林编辑和作者张宏实先生固定在每星期有一个读书会,探讨各种佛法知识,诸如深奥的佛教名相、隐诲的宗教语汇、唐卡图像的象征意义等等。面对浩瀚的佛法知识,我们最大的困惑往往不是如何记住这些艰涩的知识,而是:佛法知识是否可以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和方法来传递?有没有可能帮助自己也帮助读者,解决宗教语汇的限制与障碍,领略语汇背后的意义?
张宏实先生多年研究藏传佛教与唐卡艺术的基础,主要是建立在擅长运用电脑绘图软体,整理分大量佛教知识。透过他所整理出来的一张张图解与表格,不仅能准确而快速地阅读到知识重点,并能启发思考与讨论。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经验,而也就是这种学习经验,启发了我们制作「图解书」的想法。
以「图解」做为新的编辑工具,是一个令人兴奋和极具挑战的工作。作者与编者的视角一起从线性的文字方式进入一个三度的立体空间,彷彿戴上了3D立体眼镜,可以看见更宽阔明晰的世界。而选择《西藏生死书》来做为图解系列的第一部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对于这部过程庞杂、描述隐晦的经典,「图解」恰好给了它最好的表达与诠释工具。
这部传自八世纪的《西藏生死书》,更贴切的经名是「中阴闻教救度大法」,所谓「中阴」,是古老西藏用来描述死亡历程的特殊状态。此经详细记载人死亡的所有历程与遭遇,透过唸诵与聆听的方式,帮助死者从容面对死亡,提升生命的未来方向。古代的西藏喇嘛是以口授背诵的方式传下来,并无文字的记载,直到近几世纪才被写成经书,二十世纪初,再由藏文译成英文流传到全世界。
归纳本书之所以复杂深奥,应该是在于下面几点:
?时空转换的复杂:从临终到死亡有三种时空情境的转换。
?生命现象的复杂:生命会经历肉体、净幻身、意识体等现象转换。
?对应人物的复杂:这部经的读诵对象有亡者、上师以及活着的亲友。
?对应事物的复杂:亡者会经历各种光芒、声响、神祗以及险境幻相。
?神祇数量与名字的庞杂:112位神祇显现而来,令人眼花撩乱。
?神祇、方位与颜色对应的复杂:这在藏传佛教有极严格的体系,不容错置。
这些脉络层层交错,再加上隐晦的?述,经常让读者彷彿走入迷宫一般地迷失方向。透过图解,能将句句经文抽丝剥茧,重新釐清脉络,我们的原则在于:
?一个图像可以看清楚的事物,不须用五百字来说明。
?一个流程图可以釐清的繁琐过程,不要使用冗长的文字。
?一个表格可以清晰比较的概念,胜过绵密繁琐的文字?述。
这个共识帮助作者与编者(包括文字、绘图、制表编辑)能在一个共同的轨迹上运作,以致于呈现出眼前这样的面貌。我们期待: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编辑工具,能有效正确地传达知识,启发读者的理解与思考。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书附录,编辑部採用了1945年赵宏铸先生所译《中有闻教得度密法》,作为读者对照阅读原经的中文参考译本。此译本以四字偈语写成,易于读诵,是我们公认最好的中文译本之一。但由于此译本年代久远,已过了着作权追溯期,同时两岸之间也没有着作权保护方法,因此希望赵先生的后人能与我们联系,让我们有表达谢意的机会。
我一直觉得,生命中最深刻的课题,往往是关于“如何活”以及“如何面对终结”。《图解西藏生死书》这个书名,就正中我的红心!作为在台湾长大的我,从小就接触到各种文化背景的生死观,但总觉得少了一份从根本上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个空缺。我猜想,书中大概会详细介绍藏传佛教对于“死”的看法,是不是就像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而不是某种可怕的终结?会不会有关于“中阴”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理解那个过渡时期可能会经历的种种景象和感受?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教我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在面对亲人的离去时,能够以一种更智慧、更慈悲的态度去处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只说不练的理论书,而是能够给我一些可以实践的东西,让我真正地在生命中体验到“放下”和“慈悲”的力量。这本书能不能让我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的体悟,并且在面对生死课题时,不再那么恐惧和焦虑?
评分拿到《图解西藏生死书》,我第一眼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生命到最终的那个环节,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却又常常回避的问题。台湾这边的文化,对于生死的讨论,很多时候都带着一丝神秘和禁忌,总让我觉得意犹未尽。这本书的“图解”特色,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关于“死后世界”、“转世轮回”的宏大叙事,是如何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有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处理丧亲之痛的,毕竟这是人生中非常痛苦的经历。又或者,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在生前就做好准备,减少未来的遗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心灵上的洗涤,让我能够更平静、更智慧地看待生命中的每一次聚散,并且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时,能够少一份恐惧,多一份了然。这本书会不会让我觉得,死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而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甚至是一种新的开始?
评分哇,拿到《图解西藏生死书》这本厚厚的书,还真的是有点儿震撼!我平常就对生命、死亡这些议题蛮有兴趣的,但又不太敢直接去碰触那些太哲学、太艰涩的讨论,总觉得离现实生活有点远。这本《图解西藏生死书》的“图解”两个字,对我来说简直是救星!我一直想像,透过图画和比较容易理解的文字,是不是能把我对生死的困惑,那些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冒出来,又被我匆匆压下去的想法,有一个出口?我尤其好奇,像藏传佛教这样源远流长的智慧,是如何看待我们人生最终的旅程的。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仪式、特别的观察角度,能够帮助我们不那么恐惧,甚至带着一些平静去面对?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带我走过一些我未曾设想过的领域,也许是关于灵魂的流转,也许是关于中阴的体验,但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让我对“死亡”这件事,从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只会讲大道理的书,而是能触碰到内心最深处,引发共鸣,甚至是我看完之后,能在生活中稍微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西藏的印象,大概就是壮丽的雪山、虔诚的转经、还有那些神秘的壁画。这次读到《图解西藏生死书》,我才发现,原来藏传佛教对于“生死”的探讨,是如此的细致入微,而且充满着一种古老而又生动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不像某些宗教典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图解》的部分,绝对是点睛之笔!它把我脑中那些模糊的概念,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具象化了,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教义。比如说,对于“临终”过程的描述,书中是不是有详尽的指导,告诉我们该如何帮助即将往生的人?又或者,对于“来生”的描绘,是否能让我对生命的存在有更广阔的想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深奥的佛学智慧,转化为如此平易近人的内容。这本书会不会教我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福报,或者是在面对亲人离世时,能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安慰?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本“定心丸”,在我感到迷茫和不安的时候,能给我指引方向。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生命、对于死亡,都怀有一种既好奇又带着些许不安的情感。在台湾,我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对生死有很多传统的看法,但又时常会接触到西方哲学、甚至其他宗教的观点,总觉得自己的认知体系有些 fragmented。《图解西藏生死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能够照亮我心中迷茫的灯。我特别好奇,藏传佛教,这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充满智慧和神秘色彩的宗教,是如何系统地阐释生命旅程的终点,以及它之后可能的一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图解”这种直观的方式,把我脑海中那些关于“轮回”、“业力”、“中阴”等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我期待它能够让我理解,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实际的指导,教我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帮助那些即将离开的亲人,以及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为自己的生命积累更多意义。这本书会不会让我对生命的本质有更深刻的洞察,并且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