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慧开法师 诚挚推荐
千年前以白话写下的佛经,经过时间的变迁,难免与现代语言有所不同。佛经语言学研究即在解读这些日常用语,直接听懂佛陀说什么!
一般人说到佛经,必定觉得深奥难解,鼓起勇气翻翻看,也真的很深奥难解,充满不了解的词汇。最后,大家往往放弃,宁可去读读大众佛学书就好。然而,若总要透过他人的诠释来接触佛学,恐怕总是隔了一层。那么,要怎么开始接触「真正的佛经」呢?
所谓「佛经语言学」,就是弄清楚古代佛经里面所说的话,这样不但能帮助读者克服读经时的语言障碍,更可以作为探索古代汉语的重要凭借。身为文学博士的本书作者竺家宁教授,钻研佛经数十年,对于中国语文和文字有高度的造诣。《佛经语言初探》里的文章原载于人间福报「佛经词汇的趣味」专栏以及《香光庄严》55-57期里语言学相关论文,今集结成书,对于阅读佛经或对中文语言学有兴趣的读者,是必备的辅助阅读。
本书就是进入佛经殿堂的优良入门书。竺家宁教授潜泳佛经研究数十年,又在学院实际授课,善于用轻松的例子为引,让读者放松戒慎恐惧的心情,在笑声中自然进入佛经的殿堂。像这样:佛陀有马子?有,还有马子三部曲!原来,在古代佛经中,马子的意思是车伕,只是后来经过历史演变,才有后来「女朋友」等意思。咦,那佛经里讲交通,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交通状况吗?那可不!佛经中讲交通,是专指男女那档事呢。循着本书指引,您会发现自己的「佛经语言障碍」慢慢被打通,而能自然迈入佛经的殿堂。
除了深入浅出的种种例子,本书还将佛经常见的字词归纳整理,分辨同一字词在不同的脉络中是什么意思,让读者不再困惑为何一个常见的字,出现在某个脉络中,就完全看不懂。培养了对佛经用字的基本敏感度,读者定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中文佛经宝库无限珍贵浩瀚,与其努力探究梵文、巴利文佛经,不如回过头来,用我们最熟悉的语言,探测中文佛经宝库。借着本书,打好佛经用字的基本功,您也能悠游于中文佛经中!
附录:语言学小辞典—语言学中的专有名词解释,将会整理在附录中,以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竺家宁
民国35年生,国家文学博士。曾任教于淡江大学、担任韩国汉城檀国大学客座教授,并于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行敦煌佛经之语言研究。受聘为北京大学汉语史中心研究员,又曾担任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现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
发表有〈早期佛经中的派生词研究〉、〈佛教传入与等韵图的兴起〉等论文两百多篇,并着有《声韵学》、《古汉语复声母研究》、《音韵探索》等专书共十余种。先后指导佛经语言研究之博士硕士16人。
目前正从事佛经词汇之研究,并在各大学、研究所、佛学院主讲佛经语言学。
坦白讲,我对佛教的知识一直停留在比较浅层的阶段,更多的是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每年过年回老家,长辈们都会念经,我也会跟着一起,虽然有时听不太懂,但总觉得那是一种心安的仪式。最近几年,感觉自己对生命、对世界有了更多思考,开始想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佛教。但市面上很多佛学书籍,要么太过学术化,充满了我不太理解的术语,要么就过于励志心灵鸡汤,感觉抓不住核心。《佛经语言初探》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是在一个比较切入点的位置,不至于太艰涩,又能触及到佛经的根本。《佛经语言初探》这四个字,暗示着它不是一本直接讲佛理的书,而是从语言这个角度切入,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总觉得,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如果能理解了佛经的语言,是不是就等于窥见了佛陀思想的真实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认识一些佛经中常见的、但对一般人来说有点陌生的词汇,比如“菩萨”、“涅槃”、“阿修罗”等等,不只是解释它们的字面意思,更能讲讲它们在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和象征意义。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虽然对佛教有一定兴趣,但又觉得门槛有点高的读者来说,《佛经语言初探》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束光。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佛经的语言会有那么强大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影响这么多人?我尤其好奇,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如何选择词汇的?那些词汇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规律或者结构,是为了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而设计的?《佛经语言初探》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到佛经的语言结构本身,去分析它的语法、修辞,甚至是一些特殊的表述方式?比如,我一直觉得佛教的某些概念,用我们现在的白话文很难完全表达,总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够揭示佛经语言的独特之处,解释它们为何如此表达,以及如何理解这些表达方式,那我将会感到非常惊喜。这就像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掌握了语法和词汇,才能真正领会其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佛教的接触都是比较零散的。小时候跟着长辈去寺庙,听师父们说法,感觉很殊胜,但很多内容转眼就忘了。长大后,偶尔会翻翻《佛说阿弥陀经》之类的,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后来接触到一些西方学者对佛教的研究,发现他们分析佛经的语言和文本,有非常严谨的方法,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用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来解读佛经?《佛经语言初探》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一直很好奇,佛教的很多概念,比如“无我”、“业力”、“轮回”,它们在最早的佛经中是如何被表达的?这些词汇在流传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意义上的变化?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佛经语言的“演进史”?或者,它会不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佛经会有那么多看似重复的劝诫,或者一些特殊的比喻和故事?如果它能在这方面有所触及,那绝对会大大提升我对佛经的理解层次。
评分我一直觉得,佛教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的智慧,而这些智慧的传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语言。在台湾,佛经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寺庙的诵经,还是佛教音乐,或者是各种弘法讲座,都充满了佛经的元素。但说实话,有时候听到那些词,会觉得有点遥远,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所以,《佛经语言初探》这本书,听名字就觉得很吸引人。《佛经语言初探》会不会像是提供了一个“翻译器”,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古老而神圣的语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释一些我常常听到,但总觉得似懂非懂的词汇,比如“世尊”、“如来”、“涅槃”等,不只是给出定义,更能说明它们在佛经中的用法和语境。我更希望它能带我们探寻这些词汇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佛经的语言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精髓,那我绝对会把它当作一本“宝书”来对待。
评分哇,光是看到《佛经语言初探》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不少好奇心!身为一个从小在家裡就耳濡目染佛经的台湾人,常常在拜拜、诵经的时候,听到那些古老又神圣的字句,但总觉得有点雾裡看花,很多意思都只是一知半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深奥的经典,像是《心经》或《金刚经》,虽然知道它们的重要性,但要深入理解其中词汇的玄妙,往往需要一些引导。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词彙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演变过程?在不同宗派、不同译本之间,会不会有细微的差别?如果这本书能帮我拨开迷雾,让我对佛经的语言有更扎实的认识,那真是太棒了!我特别期待它能解释一些我常听到的,但总感觉背后藏着很多故事的词,比如“般若”、“空性”、“缘起”等等。了解这些词汇的本源和意涵,对我理解佛法的核心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我甚至希望它能谈谈,古时候的翻译家们,在将佛经从梵文或古印度其他语言翻译成汉文的过程中,是如何“取舍”和“诠释”的,这裡面一定有很多智慧和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