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从哪儿来的?目的何在?我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在这里?我要往哪里去?我该怎么活在这个世界里?当你读完本书,会有一种「千年暗室,一灯即亮」的领悟。
全书以睿智而风趣的对话谈当今世局、原子弹爆炸,一直说到真爱、疾病、电视新闻、性问题与股价指数等等,让我们对复杂诡异的人生百态,顿时生出「原来如此」的会心一笑。它说的虽全是真理,读起来却像读小说一样精彩有趣,难怪一问世便成了西方出版界的新宠。
一本纯粹标榜宽恕的心灵着作,
一部打破出版与销售常规的新书,
仅凭读者的口耳相传,
一年四版,
燃烧到美国每个市镇的读书会里。
势不可当。
「告别娑婆现象」!!
惊动了心灵书籍的出版翘楚 Hay House,
当机立断
以高价蒐购版权,
一般只能寄望「细水长流」的长青哲学,
第一年便打出销售十万本的业绩。
更带动起 Amazon.com 网站书店的买气,
「当日销售量」数度直追哈利波特,排名第二,
在心灵类中,更是屡屡荣登榜首。
虽然,
「告别娑婆」的深奥哲理,
句句颠覆了世俗的价值观,
竟能在通俗文学取向的书市里,
脱颖而成出版界的新宠,
让关怀人类意识进化的人们
由衷感到雀跃与欣慰。
推荐奇书─《告别娑婆》 陈恕民
这本书,确实值得你买一本赠送给你最爱的人!因为它会带给人们──彻底的解脱。
如果有一天,两个活生生的「天使」不晓得从哪儿冒出来,突然出现在你的客厅里坐着,微笑地看着你,并且开口告诉你许多你想都没有想过的「骇人听闻」的事,你会如何?
这就是1992年发生在《告别娑婆》作者葛瑞生命中的事,当时他惊讶的「连害怕都忘了」。
这两位「看来约莫三十岁左右,很健康,穿着也很合乎时尚,一点都不像传说中的天使、高灵、或是某方神圣,没有耀眼的光明,身上也没有光圈,他们若在餐馆里吃饭,也不致惹人注目。」其中一位女性开口说话了:「我叫白莎,这是我们的弟兄,阿顿。我们出现在你眼前的形式,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化身而已,它所带来的讯息会帮你们解除这个虚幻的娑婆世界。」
另一位男性阿顿也说了:「我们会不断重复,直到你领会了为止。…你应先明白,为什么你们的娑婆世界从长远来看是没有出路的,然后,我们才能言归正传,教你认清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结束的。」
这个超劲爆的开头,引出了一本超劲爆的书,这个对话式的书,内容十分幽默自然,却「一语道破」了人世间的一切。像是一道耀眼的光,突然就照射到了我们生命最幽暗亟欲回避的积尘处所,让人有一种「千年暗室,一灯即亮」的激盪感受。内心会是一种惊讶,也会是一种省思:「世局人心如此的混沌不明,毫无出脱,到底这娑婆世界在那里出了差错?」
这本书的这些骇人听闻的讯息,最后会让人明白,其实是要传给你(我)这些看书的人的,而葛瑞只是收到讯息的人之一而已。
此书激浊扬清,处处动人心弦,虽然是一本推崇灵修宝典《奇蹟课程》,并且强调「人间是学习」的书,但是以我学习并带领多年《奇蹟课程》的经验感受,这本书更有「人味」一些,更「辣」一些,更能让人接受。书中主题大到世局、原子弹爆炸,小到富裕与性、股价指数等等,都有很精辟的内容,而且都是以实际的话题「直指人心」,揭示「真理实相」的层面,让人不得不赞叹:真是人类当下需要的奇书!
这本《告别娑婆》,好看有趣又充满智慧,怪不得会在美国一年内销售高达十万册以上,以灵修书籍来说,真是「奇蹟」!如今希望这个「奇异恩典」也能降临予您。
作者简介
葛瑞.雷纳 (Gary R. Renard)
生于美国麻州,原是职业吉他手。一九八七年受到感召,开始心灵的追寻。一九九0年迁至缅因州,经历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觉醒过程。
他在两位高灵上师指导下,研读《奇蹟课程》,并受上师所託,详细且审慎地记录下自一九九二年至二00一年之间所获得的启发。
如今从事投资顾问的工作,并继续写作、旅行、演讲,与世界各地追求心灵的人士探讨形上理念。
译者简介
若水
生于中国,长于台湾,居于加州。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与美国波士顿学院研究所硕士。融会儒学、老庄、禅密与基督教的精神,应用于心理和灵修辅导工作。着述与译作颇丰,如:《事事本无碍》、《明日之我》、《从已知中解脱》、《超个人心理学》,以及《奇蹟课程》等经典着作。目前主编奇蹟课程中文网站 www.accim.org ,每年定期巡回讲学。
第一章阿顿与白莎的出现
第二章地下份子J
第三章奇蹟
第四章人类存在的秘密
第五章小我的计谋
第六章圣灵的另一途径
第七章宽恕法则
第八章悟道
第九章濒活经验
第十章治疗疾病
第十一章时间概说
第十二章电视新闻
第十三章真祈祷与富裕
第十四章比性更美妙
第十五章展望未来
第十六章关于复活
第十七章告别娑婆
当我还住在缅因州的乡下时,两位自称为白莎和阿顿的高灵上师活灵活现地出现于我眼前。他们日后透露了自己的前身曾是耶稣的门徒St. Thomas与 St. Thaddaeus──虽然教会将他们封为圣人,其实那并不是他们的最后一世,他们并没有在那一世成道。
这两位来访者无意老调重弹众所周知的灵修观点,他们揭示了宇宙最深的奥秘,探讨人生的真正目的,对近代新出土的〈多玛斯福音〉也着墨不少;最重要的,他们针对近年来流传甚广、将人类思潮推向新禧年的一部旷世灵修经典,做了一番澄清,而且还生动地点出了书中的精髓。
至于你信不信白莎和阿顿的现身,那并不重要,也丝毫影响不到本书的讯息所能带给你的启发和助益。但我敢跟你保证,若无两位上师提供灵感,我这个胸无点墨的一介凡夫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不论如何,我让读者自己决定这本书的来历。
我个人相信,只要心胸够开放、够宽阔,《告别娑婆》能为修行人士节省下大量时间,无需寻寻觅觅地迂回于灵修道上。一旦真正读懂了书中的讯息,你再也不可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生活和这个娑婆世界了。对我而言,这一切,正是如此。
本书是根据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到二00一年十二月的会谈资料而写成的,全书以三人对话的方式呈现,亦即葛瑞(也就是我),以及化身为人形的高灵上师阿顿和白莎。我个人的叙述文字并没有特别标示出来,只有当我必须在三人的对话中插入解说时,会加上一个「註」字。有一点,我必需解释一下,虽然在准备这些文稿的漫长过程中,每次读到书中呈现的那个嚣张跋扈又幼稚无知的自己时,简直如坐针毡,但我仍然坚持不去修饰那些对话以及处处出言不逊的语气。直至今日,回顾起来,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直拖到最后几章的那一段时日,才算真正用心在练习宽恕。
两位上师的解说化为白纸黑字以后,有时会显得咄咄逼人,然而,我可以作证,他们的神态始终是温柔、幽默、谦和、充满慈爱的。就好比有经验的父母,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儿女的语言来修正他们的错误,而且知道何时应该立场坚定,毫不妥协,然而他们用心良苦的修正,背后的动机其实是善的。因此,如果你感到某些说法过于严厉,请记住,他们是为了我好的缘故。阿顿和白莎在跟我说话时,特意用我所习惯的那种对话语调,慢慢将我诱导入他们的教诲里头。白莎事后透露,他们故意用那种调调儿跟我对话,我才可能听得进去。由此,你不难想见我的「程度」了。
说实在,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正确地传达他们的讯息,但我不是完美的,因此本书也不是完美的,如果书中仍有谬误之处,无须分说,那必定是我的错误,而非出自两位来访者。还有一点,我需要釐清的,阿顿和白莎不仅允许我,还鼓励我用日后的一些对话来增补先前的讨论,偶尔有些句子也无需拘泥于当时的逐字记录稿,这类的指示,有一部份已顺理成章地纳入书中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缘起虽然是出自他们的指引,仍应视为我个人的作品。
书中所引用的《奇蹟课程》章节,也都编入书后的「本书引文与《奇蹟课程》章句代码对照索引」中。对于默启这一部课程的「那声音」,我心怀无尽的感激,两位上师也谈论到「那声音」的真实身分。
最后,我必须向这些年来协助我完成此书的众多师友们致谢,尤其是「奇蹟课程基金会」会长肯尼斯(Kenneth Wapnick)。读者随后会读到,我的上师特别叮嘱我向他请益就教,因而,本书的内容也自然呈现出我从他那里受惠无尽的点点滴滴。不过,我仍须声明,《告别娑婆》里的观点纯属于我个人的诠释与了解,未必代表《奇蹟课程》的立场。
葛瑞.雷纳
我向来不擅长阅读那些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的小说,反而更偏爱那些能够引发深层思考、触及灵魂的作品。《告别娑婆》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作者的笔触极为老练,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生动的场景。我沉醉于他对于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在他的笔下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书中的对话设计更是精妙绝伦,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玄机,每一句台词都可能成为解开人物内心秘密的钥匙。我喜欢这种“留白”式的叙述,它给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解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时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回味那些未曾明言的意图,那些潜藏的线索。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对话,一次灵魂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思考自己的未来,以及生命本身所承载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它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的心田,荡涤着那些陈旧的、蒙尘的角落。我被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他似乎并不急于将情节推向高潮,而是选择在每一个细节上反复打磨,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渲染,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书中的场景转换自然而流畅,有时是繁华都市的喧嚣,有时是静谧乡村的安详,而每一种场景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状态。我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独白的描绘,那些看似平淡的思绪,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那些习以为常的规则,那些被赋予的意义,是否真的牢不可破?读这本书,需要一种耐心,需要一种沉静,更需要一种愿意去倾听、去感受的心。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佳作。我甚至开始思考,我的人生中,有哪些“娑婆”,我是否也需要一场“告别”?
评分翻开《告别娑婆》,仿佛走进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并非令人窒息的绝望,而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宁静。故事的主角,那个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前行的人,他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徘徊,都牵动着我的心弦。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那些曾经的迷茫,那些不曾言说的痛楚,都在书中找到了共鸣。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善与恶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灰色地带的模糊与纠缠。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饱满而立体,即使是那些性格乖戾、行为出格的角色,也总能让我窥见其背后深藏的故事和无奈。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停了下来,静静地回味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那些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与恐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主角最终将走向何方,他的“告别”又将意味着什么。
评分初读《告别娑婆》,我并没有预设任何期待,只是被封面上那略显抽象的意象所吸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却被书中构建的那个庞大而细腻的世界观所折服。作者的想象力是惊人的,他创造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背景,却又将人性的种种光辉与阴影,毫不留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张力与冲突,但这种复杂并非是为了制造而制造,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经历、立场和信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情感戏时的克制与内敛,没有过度的煽情,也没有刻意的狗血,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动人。那些欲说还休的眼神,那些欲语还休的沉默,反而比直白的倾诉更具感染力。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某种莫名的情绪所攫住,或悲伤,或喜悦,或释然,仿佛我就是那个身处其中的人,与他们一同经历着命运的跌宕起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史诗,充满了未知与可能。
评分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蜕变的故事,却又远远不止于此。在《告别娑婆》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生命韧性。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打击后,并没有沉沦,而是选择重新站起来,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坚韧的姿态面对生活。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那些难以言喻的痛苦与挣扎,变得触手可及。我看到了希望,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一丝微光在闪烁,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书中的一些章节,我甚至会反复阅读,因为我从中汲取了力量,获得了启发。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风雨,但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风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迷失方向。这本书,如同一个温柔的导师,指引我走出迷茫,走向光明。我感谢作者,为我带来了如此深刻的一次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