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版 各种电脑资讯产品的产品总揽以及趋势应用教学
喔,這本書《2006年電腦商品採購情報志》,我大概是2007年左右在光華商場看到的,那時候電腦硬體更新的速度快得嚇人,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產品推出,價格也是跌價跌得很有感。我那時候正打算組一台新電腦,為了不被坑,又想買到CP值最高的東西,這種採購情報類的書就成了我的救星。印象最深刻的是,裡面對於當時主流的CPU,像是Intel Core Duo和AMD Athlon 64 X2,都有很深入的分析,不只比較了時脈、快取,連同架構上的差異、功耗、超頻潛力都講得很細,還有各種測試數據,這對我這種門外漢來說,真的是太實用了。 另外,記憶體的部分,DDR2剛普及沒多久,價格還是有點小貴,書裡就詳細解釋了不同頻率、時序對實際效能的影響,還有雙通道技術的優勢,甚至還列出了一些當時市面上常見的品牌和型號,並給出了一些購買建議,像是怎麼挑選穩定性高的記憶體,以及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要如何取捨。顯示卡那時候的戰況更是激烈,NVIDIA和ATI(那時還沒被AMD買走)兩家鬥得你死我活,新卡不斷。這本書裡面針對當時的旗艦級和主流級顯卡,都做了詳細的規格比較和3D遊戲的實測分數,還分析了不同DirectX版本的支援度,以及SLI和CrossFire這些技術的優缺點,讓我對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遊戲需求的顯卡有了清晰的概念。 硬碟的部分,SATA介面已經成了主流,容量也逐漸往300GB、400GB邁進,但價格還是不便宜。書裡也探討了當時還算新穎的SSD(固態硬碟),雖然那時候速度跟容量都還不能跟現在比,但已經能預見未來的趨勢。同時,它也詳細比較了不同轉速(5400rpm、7200rpm)和快取大小的傳統機械硬碟,以及它們在檔案傳輸速度上的差異,對於需要處理大量影音檔案或遊戲玩家來說,這個資訊非常有參考價值。甚至連當時還不那麼普及的RAID技術,它也稍微介紹了一下,說明了幾種不同的RAID模式,以及對資料安全和讀寫效能的影響。 還有主機板的部分,選擇真的很多,品牌、晶片組、擴充性都讓人眼花撩亂。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篩選工具,它會分析不同晶片組的優缺點,像是Intel的P965、975X,AMD的AM2平台等等,還有USB 2.0、PCIe插槽的數量,以及內建音效、網路晶片的等級,都一一列舉。讓我這種對主機板不太了解的讀者,能夠快速掌握重點,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它甚至還會提到一些超頻玩家在意的供電設計、電容用料等細節,雖然我沒那麼追求極致效能,但了解這些總是有好處的。 總之,這本書在2006年的那個時候,對於想要在資訊爆炸的電腦市場中找到方向的消費者來說,簡直就是一本指路明燈。它不是那種隨便寫寫的型錄,而是有數據、有分析、有比較,並且非常貼近當時的市場狀況。雖然現在看來,裡面的許多規格和技術都已經被淘汰了,但它所展現的那種專業、務實的編輯精神,以及對讀者需求的深刻理解,絕對是值得稱讚的。它不僅幫助我買到了心儀的電腦零件,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在那個摸索階段,建立起對電腦硬體的基本認知,這份價值是超越時間的。
评分我還記得當時我剛拿到第一份薪水,覺得一定要犒賞自己一下,換一台讓自己爽快的電腦。那時候我對電腦的知識,大概就是聽別人說Intel比較好,AMD比較便宜,然後要買什麼樣的顯卡玩遊戲。結果跑去光華商場,就被那裡的東西給搞暈了,價錢從幾千到幾萬的都有,看得我頭昏眼花。後來偶然間在一家稍微有點規模的書店看到這本《2006年電腦商品採購情報志》,當下就覺得,這下有救了! 翻開書,最先吸引我的是CPU的部分。書裡不只列出各款CPU的規格,還針對不同型號,做了詳細的效能評比,像是Intel的Core Duo和AMD的Athlon 64 X2,它會用實際的測試數據,來比較它們在日常應用、影音娛樂和遊戲方面的表現。而且它還會分析不同核心數、快取大小對效能的影響,這讓我很快就抓到自己需要什麼樣等級的CPU。它甚至還會提一些關於CPU散熱的建議,對於我這種第一次自己組裝電腦的人來說,這些細節都非常重要。 記憶體的部分,那時候DDR2剛開始流行,價格還不算太親民。書裡就詳細介紹了DDR2的各個頻率,以及時序對效能的影響。它還特別強調了雙通道的重要性,並給出了實際的測試數據,證明了雙通道能帶來明顯的效能提升。它也推薦了幾個當時比較可靠的記憶體品牌,並告訴我們如何辨別記憶體的真偽,以及如何根據預算選擇合適的容量和頻率。這讓我在挑選記憶體時,不再只是看品牌和價格,而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硬碟的部分,書裡也提供了非常實用的資訊。那時候SATA硬碟已經很普遍,容量也越來越大。它詳細比較了不同轉速(5400rpm、7200rpm)和快取大小的硬碟,以及它們在檔案讀寫速度上的差異。它還對當時還比較少見的SSD(固態硬碟)做了一個初步的介紹,雖然價格高昂,但它已經預見了SSD未來的發展潛力。同時,書裡也提到了一些關於硬碟保養和資料備份的建議,這對於我這種比較粗心的人來說,真的很有幫助。 總而言之,這本《2006年電腦商品採購情報志》就像是為我這個門外漢量身打造的採購聖經。它用非常專業但不失易懂的方式,把當時複雜的電腦硬體市場,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解析。從CPU、記憶體、硬碟,到主機板、顯示卡,每一個環節都給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採購建議。它不僅讓我省下了不少冤枉錢,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電腦硬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有信心能自己挑選和組裝電腦。
评分那一年,我大概是大學剛畢業,對電腦硬體還停留在「知道有CPU、記憶體、主機板」的程度,但又覺得自己需要一台比較好的電腦來應付學術研究和偶爾玩玩遊戲。正好當時我一個學長推薦我去光華商場看看,說那邊什麼都有。一到光華,就被那琳瑯滿目的商品震懾住了,CPU、顯示卡、記憶體,各種品牌型號,價格區間也很大,真的不知道從何下手。後來在一家專門賣電腦雜誌的書攤,看到了這本《2006年電腦商品採購情報志》,光是封面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圖表和數據,就覺得很有份量,就把它買回家研究。 書裡對CPU的介紹,我印象特別深刻。它不只是列出時脈和核心數,還會深入分析不同架構的優勢,比如Intel的Core Duo在多核心運算上的優勢,以及AMD Athlon 64 X2在單核心效能上的表現。更難得的是,它還會結合當時的熱門應用程式和遊戲,給出實際的效能測試數據,讓我在選擇CPU時,能有一個更直觀的參考。像是需要跑一些運算軟體,或是想玩當時比較吃資源的遊戲,我大概就知道應該朝哪個方向去挑選。 主機板的部分,它也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紹。當時不同廠商推出的晶片組,各有千秋。書裡就針對Intel和AMD的主流晶片組,做了詳細的比較,從擴充性、穩定性,到對記憶體、顯示卡的支援度,都有明確的說明。它還會提到一些關於主機板用料的細節,像是電容的品質,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知識。它甚至還會針對不同的預算範圍,推薦幾款性價比較高的主機板,讓我這種預算有限的學生黨,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顯示卡的介紹也是相當詳盡。那時候NVIDIA的GeForce 7系列和ATI的Radeon X1000系列是市場上的兩大主力。書裡對這兩大陣營的產品,做了非常細緻的比較,包括了3D效能測試、影音解碼能力,以及對新一代DirectX標準的支援程度。它還介紹了當時一些比較新的技術,像是SLI和CrossFire,並分析了這些技術對遊戲效能的影響,以及它們的優缺點。這讓我在考慮顯示卡時,不僅能看規格,還能更了解它的實際應用價值。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對於當時的電腦硬體市場,做了一個非常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它不像一般雜誌那樣,只是簡單的介紹,而是用數據和圖表說話,給出了非常具體的採購建議。雖然裡面的很多產品和技術,現在看來都已經過時了,但在那個電腦硬體發展迅速的年代,它絕對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採購指南,幫助我這種新手,能夠在複雜的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並且避免踩雷。
评分喔,這本《2006年電腦商品採購情報志》,我記得那時候我媽說要幫我換一台新電腦,說我舊的那台跑不動,結果我一聽到要買電腦,眼睛都亮了。但是一到光華商場,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零件,什麼Intel、AMD、NVIDIA、ATI,還有DDR2、PCIe,我整個就是霧煞煞。後來在一家賣電腦書籍的小店裡,看到了這本《2006年電腦商品採購情報志》,覺得封面看起來很專業,就買回家研究。 書裡對於CPU的介紹,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只是列出時脈、核心數,還會分析不同架構的優勢,像是Intel的Core Duo在多工處理和省電上的表現,以及AMD Athlon 64 X2在遊戲效能上的潛力,都做了很詳細的說明。最重要的是,它還給出了許多實際的效能測試數據,跟當時的熱門遊戲和應用程式結合,讓我這個不太懂技術的人,也能夠很清楚地知道,哪一款CPU最適合我的需求。它甚至還會提到一些關於CPU散熱器選擇的建議,這對我這種對散熱不太了解的人來說,真是太貼心了。 顯示卡的部分,那時候NVIDIA和ATI的戰爭打得如火如荼。這本書裡面針對當時幾款主流的顯示卡,像是GeForce 7系列和Radeon X1000系列,都做了非常詳盡的效能評比,包括了3D遊戲的FPS表現,以及對DirectX 9.0c和OpenGL的支援度。它還解釋了當時比較新穎的SLI和CrossFire技術,並分析了它們對遊戲效能的影響,這讓我對於如何選擇一款適合玩遊戲的顯示卡,有了非常清晰的目標。 硬碟的部分,書裡也提供了不少實用的資訊。那時候SATA硬碟已經相當普及,容量也逐漸往300GB、400GB邁進。它詳細比較了不同轉速(5400rpm、7200rpm)和快取大小的硬碟,以及它們在檔案傳輸速度上的差異。它還對當時還比較少見的SSD(固態硬碟)做了一個初步的介紹,雖然價格高昂,但它已經預見了SSD未來的發展潛力。同時,書裡也提到了一些關於硬碟保養和資料備份的建議,這對我這種比較粗心的人來說,真的很有幫助。 總而言之,這本《2006年電腦商品採購情報志》在當時的電腦採購市場中,絕對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它用非常專業但又易於理解的方式,將當時複雜的電腦硬體市場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它不僅幫助我省下了不少冤枉錢,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電腦硬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有信心能夠自己挑選和組裝電腦。它是一本真正為消費者著想的採購指南。
评分我記得那時候我爸還在用一台AMD的XP,速度慢到不行,每次開機都要等好久。剛好那陣子他公司發了一筆獎金,就想說幫他升級一下電腦,結果跑了幾趟光華,看著那些五花八門的CPU、主機板,腦袋都快打結了。後來在一家小書店看到這本《2006年電腦商品採購情報志》,翻了翻覺得內容還不錯,就買回家研究。裡面對於那時候幾款熱門的CPU,像是Intel的Core Duo和Pentium D,以及AMD的Athlon 64 X2,都有很詳細的介紹,不只是規格上的羅列,還分析了各自的優勢和缺點,像是Core Duo在省電和多媒體處理上的表現,以及Athlon 64 X2在遊戲和多工方面的潛力,這對我這種對電腦不太懂的人來說,簡直是天書變白話文。 更重要的是,它針對當時比較流行的幾種主機板晶片組,像是Intel的P965和975X,以及AMD的AM2平台,做了非常深入的比較。從各項測試數據,像是開機時間、程式載入速度,到擴充性、穩定性,都給出了非常客觀的評價。它還會特別提到一些主機板在供電設計上的差異,以及對超頻玩家的重要性,雖然我爸對超頻沒興趣,但看到這麼細緻的分析,就覺得這本書真的很有料。另外,它還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紹當時的記憶體技術,DDR2的各種頻率和時序,以及雙通道如何提升效能,還有它推薦的幾個比較穩定的記憶體品牌,這對我這種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挑選記憶體的人來說,真的是幫了大忙。 再來就是顯示卡的部分,那時候NVIDIA和ATI的競爭非常激烈,每一兩個月就有一款新卡發表,看得我眼花撩亂。這本書裡面就針對當時比較主流的幾款顯示卡,像是NVIDIA的GeForce 7系列和ATI的Radeon X1000系列,做了非常詳盡的效能測試,包括了各種3D遊戲的FPS表現,以及對DirectX 9.0c和OpenGL的支援度。它還解釋了當時比較新的SLI和CrossFire技術,雖然我爸也不玩大型遊戲,但了解這些技術的原理和優勢,也能讓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功能。 還有硬碟的部分,那時候300GB以上的硬碟已經不算特別貴了,但速度還是機械式硬碟為主。書裡不僅比較了不同轉速和快取的硬碟,還對當時剛起步的SSD技術做了初步的介紹,雖然那時候SSD的價格和容量都還不具備競爭力,但它已經預見了這個趨勢,這點還蠻厲害的。它還提到了一些關於硬碟穩定性和資料備份的建議,對於電腦新手來說,這些實用的資訊非常有價值。總之,這本書在當時的電腦採購資訊市場中,絕對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參考書,它讓一個對電腦硬體毫無概念的人,也能夠做出相對明智的選擇,避免被店家亂開價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