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版电脑暨周边产品採购宝典

2004年版电脑暨周边产品採购宝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脑
  • 电脑周边
  • 电脑硬件
  • 电脑软件
  • 采购
  • 指南
  • 2004年
  • 科技
  • 数码
  • 产品选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顺应12月资讯大展所引发的採购狂潮, SHOPPER一年一度的电脑及周边产品採购宝典将推出2003年版, 提供所有电脑相关产品的完整规格整理列表及图鑑, 是逛资讯展及採购时必备参考宝典.

深度聚焦:数字时代的硬件革新与选购智慧 导言:信息洪流中的指南针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硬件与周边设备已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属工具,而是渗透到工作、学习乃至日常娱乐的方方面面。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不断迭代的技术规格以及鱼龙混杂的品牌宣传,如何做出最符合自身需求、最具性价比的采购决策,成为摆在每一个用户面前的挑战。 本书,并非一本追溯历史的“古籍”,也无意于重述《2004年版电脑暨周边产品採购宝典》所涵盖的特定时代的技术标准与市场格局。相反,它立足于当前的技术前沿,旨在为身处2020年代及以后数字环境中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前瞻且实用的硬件选购和配置的思维框架与实战指南。 我们深知,技术发展的速度意味着昨天的“先进”可能转瞬即逝。因此,本书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罗列某个特定时间点(例如2004年)的产品型号或价格区间,而在于剖析驱动硬件性能的核心原理、评估产品价值的底层逻辑,以及应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策略。 --- 第一部分:理解核心——现代计算架构的基石 本部分将彻底摒弃对过时标准的讨论,专注于解析当下主流计算平台的技术深度。 1. 处理器(CPU)的深度解析:超越核心数的迷思 我们将详细拆解现代中央处理器(如Intel的Core系列和AMD的Ryzen系列)的内部构造。重点探讨以下关键概念的实际意义: 微架构演进: 从流水线深度、分支预测的准确性到缓存层级的划分(L1, L2, L3, L4),分析不同代际架构对实际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异构计算的崛起: 探讨P-Core与E-Core(性能核与能效核)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多线程和单线程任务的负载分配。 指令集与能效比(Perf/Watt): 深入分析AVX-512、AI加速指令集等新指令集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的效能释放,并建立量化能效比评估模型,帮助读者在移动设备和桌面旗舰中做出权衡。 2. 内存与存储:速度与延迟的博弈 内存(RAM)和存储(SSD/HDD)是决定系统响应速度的两大关键因素。我们侧重于当前的技术标准: DDR5内存的技术飞跃: 重点剖析其更高的预取深度、集成PMIC(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的意义,以及对系统内存延迟(Latency)的实际影响。不再关注DDR3或DDR4的兼容性问题。 NVMe的未来形态: 从PCIe Gen4到Gen5,分析通道带宽的提升如何被实际应用场景(如大型游戏加载、4K/8K视频编辑)所消化。深入探讨QLC、PLC闪存的写入寿命与性能衰减模型,以及选择合适的主控(Controller)的重要性。 --- 第二部分:图形处理与沉浸式体验 图形处理单元(GPU)已成为并行计算的主力。本章旨在指导读者理解GPU的“算力”而非单纯的“显存容量”。 3. 现代GPU的渲染流水线与计算单元 本书将详尽介绍现代GPU的计算架构,包括流处理器(Stream Processors)、RT核心(光线追踪核心)和Tensor核心(AI加速核心)的协同工作原理。 光线追踪(Ray Tracing)的性能开销分析: 建立一套评估不同算法(如路径追踪与混合渲染)对帧率影响的基准测试方法,而非简单地罗列支持列表。 AI在图形学中的应用: 深度解析DLSS(深度学习超级采样)等技术的原理及其对未来游戏和专业渲染的颠覆性作用,指导用户如何根据AI加速硬件的选择来预见性能提升。 4. 显示技术的选择:超越刷新率 显示器是人机交互的最终窗口。本节侧重于评估高级显示技术的价值: 高动态范围(HDR)的量化标准: 深入解读VESA DisplayHDR标准,从峰值亮度、局部调光区域数量(Local Dimming Zones)到色域覆盖,教会读者辨识真正的HDR体验。 面板技术的对比: OLED、Mini-LED和Fast IPS面板的物理特性、响应时间曲线、次像素排列对文本清晰度的影响,以及各自在色彩准确性和烧屏风险上的权衡。 --- 第三部分:构建与集成——系统稳定性的保障 硬件的性能最终依赖于可靠的供电和散热。本部分聚焦于“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系统保障环节。 5. 电源供应单元(PSU):隐藏的风险控制 我们强调,电源是系统中最不应妥协的部分。本书将: 解读80 PLUS认证的局限性: 分析“金牌”、“白金”认证在不同负载下的实际转换效率曲线,并解释其与电源内部元件质量(如日系电容的使用)之间的关系。 瞬态响应与保护机制: 讲解PSU的动态负载调整能力(Transient Response)如何影响高端GPU在高负载瞬间的稳定性,以及过流/过压保护(OCP/OVP)的实际作用。 6. 散热工程学:从被动到主动的优化 现代高功耗硬件需要精密的散热方案。本书提供: 热设计功耗(TDP)的误区与真相: 阐述CPU/GPU的“最大睿频功耗”与标称TDP的差异,并以此指导散热器(风冷/水冷)的选择。 机箱风道设计原则: 详细分析压力平衡(正压/负压)、热量堆积效应,并提供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原理的优化布局建议,确保系统温度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下依然保持在安全阈值内。 --- 结语:面向未来的采购哲学 本书的每一页内容都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采购哲学:投资于能支持未来技术迭代的核心组件(如主板的PCIe通道数、电源的功率冗余),而非仅仅追逐当前最高规格的数字。通过理解硬件背后的工程原理,读者将能够穿越市场的喧嚣,精准捕获真正能为自身带来长期价值的优质产品。 本书不提供任何基于2004年技术标准的产品规格对比,它是一份为应对当下复杂数字环境而量身打造的、强调深度理解与前瞻性选择的硬件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论(採购基本注意事项)

  • 第02章 —桌上型电脑(个人电脑、准系统、麦金塔)
  • 第03章 —携带型电脑(笔记型、Tablet PC、掌上型电脑、PDA)
  • 第04章 —处理器
  • 第05章 —主机板
  • 第06章 —记忆体模组
  • 第07章 —显示卡
  • 第08章 —I/O装置附加卡
  • 第09章 —机壳/电源供应器
  • 第10章 —硬碟
  • 第11章 —抽取式储存媒体(USB储存碟、记忆卡、读卡机、MO、ZIP、LS-240)
  • 第12章 —光学储存装置(烧录器、DVD-ROM、CD-ROM)
  • 第13章 —输入设备(滑鼠、键盘、手写辨识、语音辨识、摇桿)
  • 第14章 —音效装置(音效卡、扬声器)
  • 第15章 —网路设备(网路卡、宽频分享器)
  • 第16章 —视讯产品(电视卡、电视盒、数位摄影机、视讯撷取卡、即时压缩卡)
  • 第17章 —印表机(彩色喷墨、雷射)
  • 第18章 —显示器(映像管、液晶)
  • 第19章 —扫描器
  • 第20章 —数位相机
  • 第21章 —MP3随身听
  • 第22章 —多功能事务机
  • 第23章 —KVM切换器
  • 第24章 —磁碟阵列系统
  • 第25章 —伺服器
  • 第26章 —应用软体(办公室、工具、影像应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真的找了很久,就是为了这本《2004年版电脑暨周边产品採购宝典》!我前陣子剛好有換新電腦的需求,但是又是個電腦白痴,看到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品牌、型號、規格,腦袋就開始打結。跑去光華商場問店員,他們講的術語一堆,有時候聽了更糊塗。朋友推薦我去書店找這本書,說是「聖經」等級的採購指南,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去翻。 一打開,我就知道我找對了!書裡面不像我預期的那種冰冰冷冷的技術說明,而是用非常貼近一般消費者的方式在介紹。像是CPU到底有多重要?內存(RAM)是不是越多越好?硬碟的類型(IDE、SATA)到底差在哪裡?這些我以前聽了就頭痛的問題,書裡都用很淺顯易懂的比喻和圖示來解釋。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在講螢幕,從CRT到LCD的演進,還有解析度、亮度和對比度等等,都有詳細的優缺點分析,讓我這個從來只看「看起來順眼」的人,終於知道怎麼去看懂那些數字背後的意義。 而且,它不只講電腦主機,連週邊產品也介紹得鉅細靡遺!光碟機(CD-ROM、DVD-RW)、印表機(噴墨、雷射)、掃描器、數位相機,甚至是喇叭和繪圖板,都有一一說明它們的技術原理、選購要點和常見問題。最讓我驚豔的是,它還會提醒你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例如USB接口的規格(USB 1.1、2.0)、連接埠的種類,以及一些額外的擴充性。這對我來說太實用了,畢竟以後可能會陸續添購一些週邊,有個底才不會被店家唬弄。 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竟然有針對不同用途的「電腦推薦菜單」!像是「學生文書機」、「家用影音娛樂機」、「入門級電競機」等等,每一款都有詳細的規格建議和預算範圍。而且不只推薦規格,還會解釋為什麼要這樣搭配,例如為什麼某款CPU配上某種顯示卡會比較適合玩遊戲。這種「對症下藥」的方式,讓我能夠根據自己的預算和實際需求,快速篩選出幾款適合的機型,大大縮短了研究時間。 總之,《2004年版電腦暨周边产品採購宝典》絕對是2004年那個時候,想要購買電腦或週邊產品的朋友的必備工具書。即使現在已經過了這麼多年,很多基本概念和選購邏輯仍然適用。它就像一位耐心又專業的朋友,一步步帶你認識電腦世界,讓你不再是那個只能任人宰割的「冤大頭」。我當時就是靠著它,買到了一台 CP 值超高的電腦,用到現在都還覺得很順暢!

评分

我跟這本《2004年版電腦暨周辺产品採購宝典》的結緣,說起來有點好笑。那時候剛好我妹要唸大學,家裡決定要幫她添購一台電腦,但我們家裡對電腦完全是門外漢,只能聽人家說哪個牌子好。我爸聽鄰居說,要去光華商場挑,但我們連光華商場在哪裡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裡面一堆東西怎麼挑了。 那天,我妹拖著我去書店,隨便翻翻,然後就看到了這本書。封面看起來很專業,我就拿起來看了一下。結果一看,不得了,裡面的東西比我那天聽鄰居講的還清楚一百倍! 它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對各種電腦「規格」的詳細解說。以前看到「Pentium 4」、「256MB RAM」、「40GB HDD」這些,都覺得是天書。但這本書用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這些名詞都解釋了一遍,例如CPU的速度、記憶體的大小會影響電腦跑的速度,硬碟的容量是拿來存東西的,還有顯示卡的等級跟玩不玩遊戲、看影片有沒有拖影很有關係。 而且,它還很細心地把「品牌」和「市場定位」都稍微點出來。例如,有些品牌比較注重效能,有些品牌比較注重設計感,有些品牌則是以CP值取勝。這對我們這種不懂電腦的人來說,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盞明燈,至少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找。 書裡還有一個讓我眼睛一亮的單元,是關於「電腦週邊」。我們那時候對印表機、掃描器這些完全沒概念,也不知道買回來會不會用。但這本書就詳細地介紹了不同類型的印表機(噴墨、雷射)的優缺點,還有它們的耗材費用。也提到了掃描器的解析度、還有一些基本的連接埠(USB、Parallel Port)是什麼東西。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沒有把讀者當成笨蛋。它會用非常清晰的語言,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選擇。例如,如果你是預算有限的學生,可能不需要買到最高階的CPU,因為你主要用來上網和打報告,把預算省下來買個容量大一點的硬碟,或者是一台比較好的螢幕,反而會讓你用起來更爽。這種「量身訂做」的建議,真的很實用。 我當時就是帶著這本書,跟著裡面的建議,去光華商場問了幾家店,服務人員一看我就知道我是懂一點門道的,態度也比較好。最終,我們幫我妹買到了一台很適合她的電腦,而且價格也算合理,真的非常感謝這本書!

评分

哇,這本《2004年版電腦暨周辺产品採購宝典》真的是我那時候的救星!還記得那年我大學剛畢業,準備進入職場,公司要求我要有基本的電腦操作能力,而且我自己也想要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但真的什麼都不懂,看到電腦廣告上的那些數字和名詞,都快吐血了。 我記得有一天,我跟爸爸在逛書店,他看到這本書,就說:「這個不錯,可以讓你了解一下。」我本來沒抱什麼希望,想說一本電腦書能有多好看。結果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種死板板的技術手冊,而是用很生動、很貼近生活的方式在講解。 書裡面有非常詳細的電腦零組件介紹,像是CPU、記憶體、主機板、顯示卡這些,它不只告訴你它們是什麼,還會用很多比喻來解釋它們的功能,像是CPU是電腦的「大腦」,記憶體是「短期記憶」,讓我這個完全的門外漢,都能夠輕易理解。而且它還會分析不同等級的零組件會有什麼樣的差異,例如為什麼遊戲玩家需要比較好的顯示卡,為什麼影音編輯需要比較大的記憶體。 更讚的是,它還針對不同的使用者需求,提出了非常具體的產品建議。像是我當時就是個學生,常常需要寫報告、查資料,偶爾也想看點影片,書裡就有一頁專門介紹「學生文書機」的選購指南,從CPU等級、記憶體大小到硬碟容量,都給了很明確的建議,甚至還會推薦一些在這個價位下比較划算的品牌和型號。 而且,它不只談電腦本身,連週邊產品也講得很透徹。像是我後來想買一台印表機,我以前都覺得印表機都差不多,結果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噴墨式和雷射式印表機的優缺點差那麼多,適合的用途也不一樣。還有像是滑鼠、鍵盤、喇叭這些,它都有詳細的介紹,讓我了解到原來這些小東西也有這麼多學問。 總之,這本書就像一個超專業的電腦顧問,在那個資訊還沒有那麼爆炸的年代,幫我省下了大量的摸索時間和冤枉錢。我當時就是按照書裡的建議去買的,結果買到一台非常適合我的電腦,用到大學畢業都沒問題!

评分

我不得不說,當我第一次看到《2004年版電腦暨周辺产品採購宝典》的時候,心裡其實是有些保留的。畢竟,電腦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那麼快,一本2004年的書,現在還會有參考價值嗎?但好奇心還是驅使我翻開了它,結果,我大感意外。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於「電腦組件」的講解,完全沒有因為年代久遠而顯得過時。它深入淺出地介紹了CPU的架構、記憶體的時脈和規格、硬碟的傳輸速度和類型(IDE vs. SATA),甚至是主機板上的各種插槽和晶片組。雖然裡面的具體型號可能是現在看來比較舊的,但是它講解的「原理」和「概念」,依然非常紮實。 舉個例子,它在解釋「顯示卡」的時候,不只提到DirectX和OpenGL的差異,還深入探討了顯示記憶體(VRAM)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等級顯示卡在3D繪圖和影像處理上的瓶頸。即使到了現在,這些基礎知識對於理解為什麼需要升級顯示卡,仍然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僅止於單純的技術規格介紹。它很巧妙地將這些技術知識,與「實際應用」連結起來。例如,它會告訴你,如果你經常需要進行影片剪輯,那麼你需要更強大的CPU和更多的記憶體;如果你是個遊戲愛好者,那麼一張性能優異的顯示卡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這種「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寫法,讓我對電腦的組成和功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此外,書中關於「硬體效能測試」和「組裝電腦的注意事項」的部分,也讓我獲益匪淺。它提供了當時一些常見的測試軟體和方法,教你如何判斷電腦的實際運行效能,而不是只看廠商的宣傳。而關於組裝電腦的步驟、注意事項,以及一些常見的錯誤,也讓我對電腦的內部結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雖然書中提到的許多產品型號和技術規格,可能已經被淘汰,但它所傳達的「選購邏輯」、「效能評估方法」以及「對組件的深入理解」,依然是現今電腦採購和使用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對於想要深入了解電腦硬體,並且想要自己判斷產品好壞的讀者來說,這本「老書」依然是一份寶貴的參考。

评分

拿到這本《2004年版電腦暨周辺产品採購宝典》,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哇,這下我終於不怕被當盤子了!」當時我準備要買人生第一台家用電腦,對電腦的認識僅止於「開機」和「關機」。走進電腦賣場,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品牌、型號、還有那些我聽不懂的專業術語,真的是頭昏腦脹。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就是它提供了非常全面且系統性的「採購指南」。它不是隨便列一堆產品給你,而是從最基本的使用者需求出發。它把各種電腦用途分類,像是「文書處理」、「上網瀏覽」、「影音娛樂」、「輕度遊戲」、「專業繪圖」等等,然後針對每一種用途,詳細分析了最適合的硬體配置。 我記得我當時就是看了「影音娛樂」和「輕度遊戲」的部分,才知道原來玩遊戲需要比較好的顯示卡,看影片解析度也很重要。然後書裡還會針對每一種配置,推薦幾個當時市場上比較主流的零組件品牌和型號,並且說明為什麼要這樣搭配。例如,為什麼某個CPU配上某種主機板會比較穩定,或者為什麼建議使用哪種品牌的記憶體。 而且,它不只討論電腦主機,連「週邊產品」的介紹也非常到位。像是我那時候對印表機完全沒概念,只知道要能印東西就好。書裡就詳細比較了噴墨式和雷射式印表機的優缺點、耗材成本,以及它們各自適合的使用情境。還有像是掃描器、數位相機、外接式硬碟這些,也都有深入的介紹,讓我對這些週邊產品的選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還有一章專門講解「如何與銷售人員溝通」和「避免被推銷不適合的產品」。它教你如何提問,如何辨別銷售人員的說詞,以及如何堅持自己的需求。這對我這種容易害羞、怕被凹的人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 總之,這本書就像是一本「電腦採購防身術」,讓我能夠有自信地走進賣場,並且做出明智的選擇。我就是靠著它,買到了一台讓我非常滿意的電腦,而且在後續添購週邊產品的時候,也都能夠得心應手。即使現在過了這麼多年,書中的一些基本採購原則和對零組件的理解,仍然非常有參考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