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全书由“屯门杂思录”、“心中的长城”、“我记得”及“传香火”四个单元组成,共有49篇散文,大部分为作者于近年报章专栏的「杂思」。
从《吃马铃薯的日子》到《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我们不难看出,「身兼文学教授、散文家、翻译家多重角色,出入于中外古今及方言国语之间,含英咀华数十年」(见黄子平〈序〉)的刘绍铭一生之理念和追求。孜孜不倦,甚至苦口波心,难得的是这些毕生的坚持,这些人生的智慧,这些深刻的心得,却用最「敏感,敏锐,敏捷」的文字表达出来,揉合了现实生活和思想深度,充满了个性和情趣,读来轻松舒适,好比「仲夏之夜,手执一卷,等雨来」,身心得到愉快的滋润。
最近在逛誠品時,被《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這個書名深深吸引。老實說,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關於文學評論或是散文集,但後來聽朋友提起,這本書似乎觸及了一個更為根本的議題。在這個什麼都講求「視覺化」、「互動性」的時代,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大多是透過圖片、影片,甚至是短暫的表情符號來傳達。文字,好像逐漸變成了一種輔助性的工具,而不是主角。想想看,臉書上的貼文,往往是照片或影片吸睛,文字內容反而是其次;新聞報導,標題黨和聳動的畫面往往比內容本身更能抓住眼球。這種趨勢,讓我不禁思考,文字的魅力究竟在哪裡?它能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依然保有它的溫度和深度?我對這本書的「時代」部分特別感興趣,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特質是如何影響文字的傳播與接受。是因為時代發展太快,我們的注意力太過分散,所以文字的細膩情感就難以被接收?還是說,文字本身也需要進化,才能在這個時代找到新的生存空間?
评分說實話,《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讓我有些躊躇。在現今這個影像、影音當道的年代,文字似乎顯得有些「老派」了,甚至有點「吃力不討好」。想想看,看一段短影片,幾秒鐘就能接收大量資訊,而讀一篇文章,卻需要時間、專注,甚至需要一點想像力。難道,文字真的就這樣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環嗎?但仔細一想,又覺得不甘心。那些古老的詩詞歌賦,那些經典名著,即使過了千年,依然能觸動人心,那些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那些蕩氣迴腸的英雄傳說,不都透過文字流傳至今嗎?所以,我反而覺得這本書的提問非常切中時弊。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文字一定還能感動人」,而是以一種探問的方式,引導你去思考「文字還能不能感動人」。這個「還」字,很關鍵,它暗示了時代的變遷,也隱含著一種期待。我很好奇作者對於「感動」的定義,以及他認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文字才能再次觸動我們麻木的心靈。會不會是某些特定的文體?或是某種獨特的表達方式?還是說,其實感動的鑰匙,一直都在我們自己手中,只是我們太忙而忽略了?
评分《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這個書名,讓我想起了很多過去閱讀的經驗。以前,我喜歡買實體書,捧在手裡,翻動書頁的沙沙聲,還有撲鼻而來的油墨香,都伴隨著我進入書中的世界。那時候,閱讀是一件很專注的事情,你必須投入時間和心神,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去感受字裡行間的情感。不像現在,手機螢幕上的文字,總是伴隨著各種通知和彈出廣告,很難讓人能夠沉浸其中。我尤其懷念那種閱讀書信的感覺,一封信,可能花了對方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構思、去書寫,每一個字都代表著一份心思。讀完一封信,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和對方有了一場深刻的對話。現在的電子郵件和訊息,雖然方便,但總感覺少了那份厚重感和儀式感。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出了我心中一直以來的疑惑:在這樣一個追求效率、追求即時的數位時代,那些需要沉澱、需要細細品味的文字,是否真的還有機會觸動我們的心靈?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是從心理學、社會學,還是文學本身?
评分最近在書店隨意翻閱,意外被一本叫做《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的书吸引了目光,雖然我還沒機會翻開細讀,但光是書名就讓我產生了莫名的連結。這讓我想起小時候,那時候的書信總是充滿了墨香與溫度,一字一句都凝聚著寫信人的情感,拆開信封的期待感,到讀著讀著泛紅的眼眶,那種真實的觸動,似乎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現在的溝通多半是即時訊息,簡短、快速,有時甚至是符號的堆疊,確實方便,但也許也因此,我們少了那份沉澱下來,細細品味文字的力量的機會。這本書的書名,不只是提出了疑問,更像是一種溫柔的提醒,讓我們去思考,在資訊爆炸、聲光效果不斷刺激的時代,文字是否還有那份能穿透喧囂、直抵人心的力量?我對這本書的「文字」部分特別感興趣,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來探討文字的本質,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是回憶過往,還是尋求新的可能?是批判現況,還是提出解方?種種的問號,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
评分最近在網路書店瀏覽,被《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這個書名給吸引住了。這名字聽起來有點詩意,又帶點思索的意味。現在這個世代,生活節奏快得不像話,大家滑手機、追劇、看短影片,資訊量爆炸,但也許正因為如此,一些需要慢慢品味、需要細細咀嚼的東西,反而被邊緣化了。文字,似乎就成了其中之一。想想看,一個複雜的道理,也許寫成一篇文章需要花費數千字,但用一個短影片或是一張圖,可能幾秒鐘就能概括,而且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這讓我開始反思,文字的獨特價值在哪裡?它是否還有那種能夠深入人心、觸動靈魂的力量?抑或是,我們對於「感動」的定義,也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悄悄地改變了?這本書的書名,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拋出了一個問題,邀請讀者一同參與思考,這正是我欣賞的一種寫作態度。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舉一些真實的例子,來證明文字在現今社會中依然能夠引起共鳴,或者,會不會提出一些方法,讓我們重新找回對文字的熱情與感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