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瑞教授是傅佩荣教授在耶鲁大学的业师,在当代美国哲学与宗教学界独领风骚,着作等身。杜普瑞教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哲学博士与神学硕士,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关怀传统西方文化的凝聚力量──宗教。
作者杜氏在书中指出:
宗教是人类心灵与实在界之间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因为它总是不停地否定既得的立场,以致「为人类生命开拓了一个新的向度」。认为「对宗教作哲学反省,绝不能取代信仰,甚至不能取代神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忙指出:「心灵的动态发展,总是趋向一个追求意义与存有之绝对的、终极的、无所制约的原理。这个超越的终点,正是信仰所要建立关系的对象。因此,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为宗教信仰及其基本侧面,重新在人类生命中定位。
杜氏特别根据基督宗教所提供的材料,分别考察宗教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三个具体的信念体系,就是:创世、罪的观念、人与绝对者的合一,以及由此达成之与万物的合一。这种合一在人类偶尔体会的密契经验中臻于顶峰。
杜氏相信:一切宗教意识至少在初起时,都带着密契的性格,密契经验是宗教生活的最精纯形式。因此,如果恰当理解密契主义,不仅将有助于使密契经验脱离模煳神祕的外貌,回归宗教生活的主流,并且更重要的,将使各大宗教之间的沟通与和谐,重新有一个稳固的起点与共通的基础。
作者简介
杜普雷教授(Louis Dupre)
现任美国耶鲁大学宗教系教授。原籍比利时,于五○年代就读鲁汶大学,先是主修古典文学,然后专攻哲学,获哲学博士与神学硕士。一九五八年赴美国乔治城大学任教,七二年应耶鲁大学之聘,任教至今。杜氏的博士论文《马克思哲学的起点》,由比国政府奖助出版(一九五四年),随后又获两年一度的惠格奖(J.-M. Huyghe prize)。这篇博士论文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初步地位。
一九七一年,杜氏任美国天主教哲学会会长,七二年任美国黑格尔学会会长。着作等身,包括了《神学家齐克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人的宗教向度》、《超越的自我》、《一个犹疑不定的传统》、《更深刻的生命》、《马克斯对文化的社会批判》等。
译者简介
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着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书小品》、《文化的视野》(立绪文化)等数十部,并重新解读中国经典《论语》、《庄子》、《老子》、、《孟子》(立绪文化)。
《人的宗教向度》这本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探索人类内心深处那个关于“神圣”的永恒主题的兴趣。我一直深信,宗教并非仅仅是历史书中的篇章,或庙宇里的陈设,它更是深植于人性之中,驱动着我们对意义、对秩序、对超越的追寻。这个书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种内在的、精神性的维度,让我充满好奇,渴望一探究竟。 我非常期待,《人的宗教向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人类精神多样性的窗户。我希望它能够超越单一的文化视角,去展现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宗教信仰来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领略那些古老智慧的闪光,去感受那些支撑着无数生命度过艰难岁月的信念的力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的本质。 让我着迷的是,“向度”一词所暗示的不仅仅是方向,更是一种广阔的可能性和多维度的存在。我猜想,《人的宗教向度》很可能探讨,即使在看似理性至上的现代社会,人类内心对超越的渴望是否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例如,在对科学的虔诚、对艺术的沉醉、对自然的敬畏,甚至是对于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中,我们是否都能找到一丝宗教向度的回响?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审视个体生命中的宗教向度。它是否会探讨,信仰如何塑造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影响我们在面对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时的态度?我期待《人的宗教向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去揭示宗教情感如何成为我们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给予我们勇气、希望,并引导我们去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 归根结底,我阅读《人的宗教向度》的目的,是希望它能成为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或许会促使我反思自己内心的精神渴求,去辨识那些真正能触动我灵魂、引领我成长的力量。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并对生命的奥秘,有更深的体悟。
评分翻开这本《人的宗教向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仿佛它承载着人类数千年来对生命、对宇宙、对自身存在的永恒追问。书名本身就极具哲学意味,它不仅仅指向那些有形的宗教仪式和教义,更深入到人类精神内核中那股无形而强大的驱动力——我们为何需要超越物质的束缚,去寻求某种更深层的意义和归属。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人类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语境中,梳理出这“宗教向度”的独特轨迹。 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理性至上,传统的宗教信仰是否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力量?《人的宗教向度》是否会探讨,即使在世俗化浪潮的席卷下,人类内心的宗教向度是否依然以新的形式存在?也许它会揭示,这种向度并非仅仅体现在宗教庙宇的香火缭绕,更隐藏在艺术的创造、科学的探索,甚至是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之中。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触动人心的例子,来证明精神的追求从未停歇。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一种对“人”的本体性思考。它不是在孤立地谈论宗教,而是将其置于“人”的生命体验之中。我推测,作者可能会深入探讨宗教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道德选择,以及我们如何面对生老病死这些人生课题。《人的宗教向度》或许会带领我反思,在我们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决定背后,是否都潜藏着一股来自灵魂深处的、对某种“更高存在”的呼应。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人类多样性精神世界的书,而《人的宗教向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渴望。我希望它能够超越单一的文化视角,去展现不同文明中关于神圣、关于灵性、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多元表达。这本书可能会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景观,让我们看到,尽管形式各异,但人类对超越和圆满的追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更进一步来说,我期待《人的宗教向度》能够引发我对自身宗教向度的深刻反思。这本书会是我的一个精神导览,引导我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意义的渴望,去辨析那些真正能滋养我灵魂的力量。它或许会鼓励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精神丰盈的道路,即使这条路并非指向任何一座具体的庙宇,而是扎根于我对生命的真诚体悟。
评分这本《人的宗教向度》似乎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精神世界,尤其是其与宗教信仰之间复杂联系的著作。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而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从书名来看,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宗教历史或教义的梳理,更侧重于挖掘宗教在人类个体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对生死意义的理解。 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帮助我认识自身、理解他人,并探索生命终极意义的读物情有独钟。《人的宗教向度》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信仰、灵性、超越以及人类对“神圣”的永恒追寻的讨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宗教向度”这一概念的,它是否涵盖了广义上的精神追求,还是仅仅局限于有组织的宗教活动?这本书或许会引导我思考,在日益世俗化的现代社会,宗教向度是否依然存在,或者以何种形式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经验。我希望它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精神领域,去感受信仰的力量,去理解那些支撑着无数生命走过艰难岁月的情感与信念。或许,书中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向度的表现形式,对比其异同,从而展现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揭示宗教在构建个体认同、形成社会凝聚力以及应对生命无常中的独特作用。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对未知、对超越的渴望。《人的宗教向度》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关于我们内心最隐秘角落的探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或者至少是更深刻的问题,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信仰如何改变我们,以及在没有传统宗教束缚的当下,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我设想着,《人的宗教向度》可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带领读者去领略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宗教思想是如何诞生、传播,并如何深深地烙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的。我期待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那些关于神话、关于圣贤、关于对永恒的追问的故事,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人类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的本质。
评分拿到《人的宗教向度》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图景: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那条若隐若现却又贯穿始终的、与精神信仰紧密相连的脉络。我一直觉得,宗教并非只是某个时代的产物,也不是某个地域的专属,它更像是人类心灵深处一种永恒的律动,一种对未知宇宙和自身存在的探求。《人的宗教向度》这个书名,精确地捕捉到了这种精神内核,让我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人类如何从蒙昧走向文明,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力量扮演了怎样关键角色的好奇。我猜想,书中很可能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跨文化的比较,来展现宗教向度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艺术表达、哲学思考乃至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何在不同的文明中,都会出现对神灵的崇拜、对道德秩序的构建,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我尤其期待,《人的宗教向度》能够深入剖析宗教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它会探讨信仰如何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如何在困境中给予力量,又如何在诱惑面前提供指引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回答,为何宗教能够成为无数人心灵的慰藉,以及它如何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启蒙者、守护者甚至挑战者的角色。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并非仅仅是关于教义的阐述,更侧重于“向度”这个词所蕴含的延展性和可能性。这意味着,作者可能会探讨,即使是那些不自认为是宗教信徒的人,其内心深处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对超越的渴望,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的宗教向度》或许会拓展我们对“宗教”的定义,将其理解为一种广义的精神追求,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探索。 我想要通过阅读《人的宗教向度》,获得一种更深邃的理解,即宗教向度并非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它可能是一种本能,一种对宇宙秩序的感知,一种对自身渺小与伟大并存的体悟。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我照见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神圣的渴望,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神秘与未知的世界。
评分《人的宗教向度》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那些关于人类精神探索的壮丽史诗。我一直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信徒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活动,它更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对宇宙奥秘、对生死意义永不停歇的追问。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核心,它暗示着一种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灵魂深处的探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在这部著作中,梳理和展现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宗教向度。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人的宗教向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纵观古今中外,宗教信仰几乎无处不在,它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形态、道德规范、哲学思想,甚至艺术审美。这本书或许能解答,为何人类总是试图去理解那些超越可见范围的事物,并从中寻求慰藉与指引。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向度”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包容性和延展性。这意味着,本书可能并非仅仅局限于对传统宗教教义的解读,而是会更广泛地探讨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对神圣、对超越、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人的宗教向度》或许能够引领我思考,在日益多元和世俗化的今天,我们内心的宗教向度是否依然存在,又以何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对科学真理的崇拜、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抑或是对环保理念的坚定践行中。 我希望通过阅读《人的宗教向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性本身。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宗教情感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决策,以及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恨、如何去面对生命中的得失与无常?我期待它能揭示,在人类普遍的脆弱和渺小面前,宗教向度是如何成为我们寻求力量、寻找意义、构建认同的重要途径。 最终,我渴望《人的宗教向度》能引发我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思。它或许会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内心深处对超越和圆满的渴望,帮助我辨析那些真正滋养我灵魂的思想和情感。这本书,我希望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并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