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總共分為十二章: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教育哲學的意義、起源、內容、性質和研究;第二章教育形上學:探討杜威、塗爾乾、皮特斯和斯普朗格的教育形上學;第三章教育認識論:介紹教育哲學中常用的傳統邏輯學、構成現象學、教育詮釋學、思維辯證學和教育傳記學方法;第四章教育目的論:研究阿多諾、德波拉夫、紀諾斯和柯瓦契剋的教育目的論;第五章教育方法論:分析盧梭、佛雷勒、邊納爾和夏勒的教育方法論;第六章教育倫理學:說明教育倫理學的起源、意義、內涵和問題;第七章教育美學:探究席勒、叔本華、尼采、奧圖和布勞第的教育美學;第八章教育心靈論:探討人類心靈在認知、道德、審美和宗教層麵教育的問題;第九章教育科學論:分析赫爾巴特、斯普朗格、布瑞欽卡和邊納爾的教育科學論;第十章教育哲學的演變:敘述教育哲學曆史的演變;第十一章當前的教育哲學:論述幾種當前比較重要的教育哲學;第十二章教育哲學的展望:分析教育哲學未來發展的方嚮。本書資料豐富,體係完整,具有獨到見解,適閤作為大學院校教育哲學課程的教科書和國傢教師資格考試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梁福鎮
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主要學曆:德國柏林洪保特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
主要經曆:國立空中大學麵授兼任講師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
國立中正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1.普通教育學
2.審美教育學
3.改革教育學
4.教育倫理學
5.比較教育學
6.教育人類學
榮譽事蹟:1.教育部公費留學奬金得主
2.國科會甲種研究奬勵得主
3.德國教育科學會正式會員
重要著作:《普通教育學》(師苑)(1999)
《審美教育學》(五南)(2001)
《改革教育學》(五南)(2004)
《教育哲學》(五南)(200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哲學的意義
第二節 教育學的意義
第三節 教育哲學的意義
第四節 教育哲學的內容
第五節 教育哲學的性質
第二章 教育形上學
第一節 杜威的教育形上學
第二節 塗爾乾的教育形上學
第三節 皮特斯的教育形上學
第四節 斯普朗格的教育形上學
第三章 教育認識論
第一節 傳統邏輯學的觀點
第二節 構成現象學的觀點
第三節 教育詮釋學的觀點
第四節 思維辯證學的觀點
第五節 教育傳記學的觀點
第四章 教育目的論
第一節 阿多諾的教育目的論
第二節 德波拉夫的教育目的論
第三節 紀諾斯的教育目的論
第四節 柯瓦契剋的教育目的論
第五章 教育方法論
第一節 盧梭的教育方法論
第二節 佛雷勒的教育方法論
第三節 邊納爾的教育方法論
第四節 夏勒的教育方法論
第六章 教育倫理學
第一節 教育倫理學的起源
第二節 教育倫理學的意義
第三節 教育倫理學的內涵
第四節 教育倫理學的問題
第七章 教育美學
第一節 席勒的教育美學
第二節 叔本華的教育美學
第三節 尼采的教育美學
第四節 奧圖的教育美學
第五節 布勞第的教育美學
第八章 教育心靈論
第一節 格雷塞的認知教育理論
第二節 斯伯剋的道德教育理論
第三節 瑞希特的審美教育理論
第四節 倪普剋的宗教教育理論
第九章 教育科學論
第一節 赫爾巴特的教育科學論
第二節 斯普朗格的教育科學論
第三節 布瑞欽卡的教育科學論
第四節 邊納爾的教育科學論
第十章 教育哲學的演變
第一節 傳統教育哲學時期
第二節 論釋教育哲學時期
第三節 實證教育哲學時期
第四節 批判教育哲學時期
第五節 多元教育哲學時期
第十一章 當前的教育哲學
第一節 波姆的教育哲學
第二節 連琛的教育哲學
第三節 連哈特的教育哲學
第四節 萊恩的教育哲學
第五節 特雷姆的教育哲學
第十二章 教育哲學的展望
第一節 教育哲學的涵義
第二節 教育哲學的功能
第三節 教育哲學的現況
第四節 教育哲學的展望
這本《教育哲學:辯證取嚮》,光是書名就讓我對其充滿瞭期待,彷彿能感受到一股不同於以往的學術氣息。我一直認為,教育哲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答案,而在於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以及「如何」。尤其「辯證」這個詞,立刻讓我想到瞭蘇格拉底式的對話,那種透過不斷質疑、反駁、再整閤,最終接近真理的過程。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教育改革的浪潮,有時候甚至會感到迷失,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嚮走。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在變動的教育環境中,保持一種批判性的思考,不盲從流行,而是從根本上去理解教育的意義與目的?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處理學術理論與現實教學之間的距離。很多時候,我們讀到的理論可能很深奧,但在實際操作時卻顯得遙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橋樑,讓理論能夠真正地滋養我們的實踐,也讓我們的實踐能夠反哺理論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评分拿到《教育哲學:辯證取嚮》這本書,我的腦袋立刻開始運轉起來。一直以來,我對教育的看法都比較個人化,覺得教育是一種「養成」,是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但「辯證取嚮」這個詞,讓我意識到這本書可能探討的是更深層次的、甚至是充滿衝突的麵嚮。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對立」與「統一」?比如說,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一方麵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麵又要引導他們融入社會,遵守規範,這兩者之間本身就存在著一種辯證關係。又或者,教育是為瞭迎閤社會的需求,還是為瞭挑戰現有的社會結構?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颱灣的教育體係,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尋求平衡,像是重視素養導嚮、開發多元智能,但有時候也會聽到對「標準化測驗」的質疑,以及對「過度標籤化」的擔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哲學上的論述,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並且找到一條可以前進的道路。
评分翻開《教育哲學:辯證取嚮》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傳達的一種「動態」的感覺所吸引。我一直覺得,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隨著社會、隨著我們對人的理解而演變。而「辯證取嚮」,正好呼應瞭我對教育的這種感受。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探討教育中的「矛盾」與「發展」?例如,我們常說教育要「因材施教」,但如何在追求個別化的同時,又建立一個共同的學習社群?如何讓不同背景、不同特質的學生,都能在這個社群中找到歸屬感,並且互相學習?在颱灣,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這包含瞭知識、品德、情感、體能等各個麵嚮。但要如何協調這些不同麵嚮的發展,讓它們不是相互排斥,而是能夠互相促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哲學上的指引,幫助我們理解這些複雜的關係,並且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找到更為恰當的實踐方式。
评分對於《教育哲學:辯證取嚮》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可能帶來的「轉變」。長久以來,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很多時候是基於一種線性的、進步式的觀點,認為教育就是一步步地往更好的方嚮邁進。但是,「辯證」這個概念,卻暗示著一種非線性的、甚至是循環的過程。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挑戰我們既有的思維模式,讓我們看到教育中那些看似不動聲色,卻又在不斷發生的「變革」。例如,教育是為瞭「傳承」過去的知識與文化,還是為瞭「創新」未來,甚至「顛覆」現狀?這兩種力量如何在我國的教育現場中交織,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對於作者如何處理「權威」與「自主」這兩個教育中至關重要的概念,也感到非常好奇。如何在尊重師道尊嚴的同時,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如何在建立學習規範的同時,不扼殺他們的創造力?這些都是颱灣教育界持續在摸索的課題,而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
评分哇,拿到這本《教育哲學:辯證取嚮》的書,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翻開瞭!身為一個在颱灣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覺得教育不隻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深刻的思考和對話。這本書的標題就已經打動我瞭,「辯證取嚮」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思辨的張力,不是那種單嚮灌輸的理論,而是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探索、去建構。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引導我們去理解教育中的各種矛盾與張力,像是理論與實踐的落差、個別差異與普遍性的權衡、解放與規訓的拉扯等等。颱灣的教育現場其實非常多元,有來自不同傢庭背景、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也有來自不同理念、不同世代的老師。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如何纔能找到一個既能照顧到每個獨特個體,又能培養齣具有普遍價值的公民?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脫僵化的框架,用更開放、更彈性的方式去思考教育的本質?我期待它能帶給我啟發,讓我在麵對教學現場的挑戰時,能有更堅實的哲學基礎作為後盾,而不隻是憑著一股熱情或經驗摸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