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绪论:旨在说明教育哲学的意义、起源、内容、性质和研究;第二章教育形上学:探讨杜威、涂尔干、皮特斯和斯普朗格的教育形上学;第三章教育认识论:介绍教育哲学中常用的传统逻辑学、构成现象学、教育诠释学、思维辩证学和教育传记学方法;第四章教育目的论:研究阿多诺、德波拉夫、纪诺斯和柯瓦契克的教育目的论;第五章教育方法论:分析卢梭、佛雷勒、边纳尔和夏勒的教育方法论;第六章教育伦理学:说明教育伦理学的起源、意义、内涵和问题;第七章教育美学:探究席勒、叔本华、尼采、奥图和布劳第的教育美学;第八章教育心灵论:探讨人类心灵在认知、道德、审美和宗教层面教育的问题;第九章教育科学论:分析赫尔巴特、斯普朗格、布瑞钦卡和边纳尔的教育科学论;第十章教育哲学的演变:叙述教育哲学历史的演变;第十一章当前的教育哲学:论述几种当前比较重要的教育哲学;第十二章教育哲学的展望:分析教育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本书资料丰富,体系完整,具有独到见解,适合作为大学院校教育哲学课程的教科书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梁福镇
现任:国立中兴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副教授
主要学历:德国柏林洪保特大学哲学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
主要经历:国立空中大学面授兼任讲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兼任讲师
国立中正大学专任助理教授
专长领域:1.普通教育学
2.审美教育学
3.改革教育学
4.教育伦理学
5.比较教育学
6.教育人类学
荣誉事蹟:1.教育部公费留学奖金得主
2.国科会甲种研究奖励得主
3.德国教育科学会正式会员
重要着作:《普通教育学》(师苑)(1999)
《审美教育学》(五南)(2001)
《改革教育学》(五南)(2004)
《教育哲学》(五南)(2005)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哲学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学的意义
第三节 教育哲学的意义
第四节 教育哲学的内容
第五节 教育哲学的性质
第二章 教育形上学
第一节 杜威的教育形上学
第二节 涂尔干的教育形上学
第三节 皮特斯的教育形上学
第四节 斯普朗格的教育形上学
第三章 教育认识论
第一节 传统逻辑学的观点
第二节 构成现象学的观点
第三节 教育诠释学的观点
第四节 思维辩证学的观点
第五节 教育传记学的观点
第四章 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 阿多诺的教育目的论
第二节 德波拉夫的教育目的论
第三节 纪诺斯的教育目的论
第四节 柯瓦契克的教育目的论
第五章 教育方法论
第一节 卢梭的教育方法论
第二节 佛雷勒的教育方法论
第三节 边纳尔的教育方法论
第四节 夏勒的教育方法论
第六章 教育伦理学
第一节 教育伦理学的起源
第二节 教育伦理学的意义
第三节 教育伦理学的内涵
第四节 教育伦理学的问题
第七章 教育美学
第一节 席勒的教育美学
第二节 叔本华的教育美学
第三节 尼采的教育美学
第四节 奥图的教育美学
第五节 布劳第的教育美学
第八章 教育心灵论
第一节 格雷塞的认知教育理论
第二节 斯伯克的道德教育理论
第三节 瑞希特的审美教育理论
第四节 倪普克的宗教教育理论
第九章 教育科学论
第一节 赫尔巴特的教育科学论
第二节 斯普朗格的教育科学论
第三节 布瑞钦卡的教育科学论
第四节 边纳尔的教育科学论
第十章 教育哲学的演变
第一节 传统教育哲学时期
第二节 论释教育哲学时期
第三节 实证教育哲学时期
第四节 批判教育哲学时期
第五节 多元教育哲学时期
第十一章 当前的教育哲学
第一节 波姆的教育哲学
第二节 连琛的教育哲学
第三节 连哈特的教育哲学
第四节 莱恩的教育哲学
第五节 特雷姆的教育哲学
第十二章 教育哲学的展望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涵义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哲学的现况
第四节 教育哲学的展望
哇,拿到這本《教育哲學:辯證取向》的書,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翻開了!身為一個在台灣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覺得教育不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深刻的思考和對話。這本書的標題就已經打動我了,「辯證取向」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充滿了思辨的張力,不是那種單向灌輸的理論,而是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探索、去建構。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引導我們去理解教育中的各種矛盾與張力,像是理論與實踐的落差、個別差異與普遍性的權衡、解放與規訓的拉扯等等。台灣的教育現場其實非常多元,有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也有來自不同理念、不同世代的老師。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一個既能照顧到每個獨特個體,又能培養出具有普遍價值的公民?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脫僵化的框架,用更開放、更彈性的方式去思考教育的本質?我期待它能帶給我啟發,讓我在面對教學現場的挑戰時,能有更堅實的哲學基礎作為後盾,而不只是憑著一股熱情或經驗摸索。
评分對於《教育哲學:辯證取向》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可能帶來的「轉變」。長久以來,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很多時候是基於一種線性的、進步式的觀點,認為教育就是一步步地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但是,「辯證」這個概念,卻暗示著一種非線性的、甚至是循環的過程。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挑戰我們既有的思維模式,讓我們看到教育中那些看似不動聲色,卻又在不斷發生的「變革」。例如,教育是為了「傳承」過去的知識與文化,還是為了「創新」未來,甚至「顛覆」現狀?這兩種力量如何在我國的教育現場中交織,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對於作者如何處理「權威」與「自主」這兩個教育中至關重要的概念,也感到非常好奇。如何在尊重師道尊嚴的同時,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如何在建立學習規範的同時,不扼殺他們的創造力?這些都是台灣教育界持續在摸索的課題,而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
评分翻開《教育哲學:辯證取向》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傳達的一種「動態」的感覺所吸引。我一直覺得,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隨著社會、隨著我們對人的理解而演變。而「辯證取向」,正好呼應了我對教育的這種感受。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探討教育中的「矛盾」與「發展」?例如,我們常說教育要「因材施教」,但如何在追求個別化的同時,又建立一個共同的學習社群?如何讓不同背景、不同特質的學生,都能在這個社群中找到歸屬感,並且互相學習?在台灣,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這包含了知識、品德、情感、體能等各個面向。但要如何協調這些不同面向的發展,讓它們不是相互排斥,而是能夠互相促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哲學上的指引,幫助我們理解這些複雜的關係,並且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找到更為恰當的實踐方式。
评分拿到《教育哲學:辯證取向》這本書,我的腦袋立刻開始運轉起來。一直以來,我對教育的看法都比較個人化,覺得教育是一種「養成」,是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但「辯證取向」這個詞,讓我意識到這本書可能探討的是更深層次的、甚至是充滿衝突的面向。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對立」與「統一」?比如說,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引導他們融入社會,遵守規範,這兩者之間本身就存在著一種辯證關係。又或者,教育是為了迎合社會的需求,還是為了挑戰現有的社會結構?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台灣的教育體系,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尋求平衡,像是重視素養導向、開發多元智能,但有時候也會聽到對「標準化測驗」的質疑,以及對「過度標籤化」的擔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哲學上的論述,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並且找到一條可以前進的道路。
评分這本《教育哲學:辯證取向》,光是書名就讓我對其充滿了期待,彷彿能感受到一股不同於以往的學術氣息。我一直認為,教育哲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答案,而在於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以及「如何」。尤其「辯證」這個詞,立刻讓我想到了蘇格拉底式的對話,那種透過不斷質疑、反駁、再整合,最終接近真理的過程。在台灣,我們常常面臨教育改革的浪潮,有時候甚至會感到迷失,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在變動的教育環境中,保持一種批判性的思考,不盲從流行,而是從根本上去理解教育的意義與目的?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處理學術理論與現實教學之間的距離。很多時候,我們讀到的理論可能很深奧,但在實際操作時卻顯得遙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橋樑,讓理論能夠真正地滋養我們的實踐,也讓我們的實踐能夠反哺理論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