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知道生命的可贵,进而能够尊重自己与别人的生命。从对生命缘起的尊敬,到对生命维护的坚持,再经过对生命成长的努力,终至对生命意义的发扬,这就是生命教育的内涵。其实,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和一般教育无异,只是在「生命经营」这一块更为深化与重视而已。本书由一群在生命教育领域钻研与教学多年的学者和教师共同写成,目的在帮助教师与关心子女幸福的家长,能感到无憾与欣慰。
作者简介
何福田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学士、硕士、博士
现职: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主任
吴荣镇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法学博士
现职:大仁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助理教授
郑石岩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美国奥亥俄大学研究
现职:心理学家、作家
孙效智
学历:慕尼黑哲学院哲学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浙云
学历: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
现职:台北县教育局课程督学
丘爱铃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吴庶深
学历:英国伯明罕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
现职:国立台北护理学院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丽花
学历: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硕士
现职:花莲县北埔国小教师
纪洁芳
学历:国立中兴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硕士
现职:吴凤技术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刘可德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科技系博士肄
现职:国立台中教育大学组员
张淑美
现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第一章
推动生命教育的必要与认识∕何福田
第二章
生命教育推动的现况与展望∕吴荣镇
第三章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郑石岩
第四章
生命教育之困境与推动策略∕孙效智
第五章
学习,从生命开始∕陈浙云
第六章
综合活动领域「生命教育」统整课程与多元智慧教学设计∕丘爱铃
第七章
生命教育:健康与体育的核心概念∕吴庶深、黄丽花
第八章
视听媒体在生死教育教学运用之探讨∕纪洁芳、刘可德
第九章
童绘本在生死教育教学中之运用∕纪洁芳
第十章
早知道早幸福?儿童死亡概念之发展与生死教育∕张淑美
第十一章
把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何福田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从一九九一年开始在小学推动,继而扩至中学,到二○○一年更由时任教育部长的曾志朗博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如今匆匆又过五年,从最简单的推论方式—学生就学人数逐年递减,学生自杀人数逐年攀升—即可知生命教育倡导尚未成功,国人仍需努力之处犹多。
为什么我们大家仍需努力呢?从表面看,提倡生命教育十几年,学生自杀人数不减反增,不就说明生命教育应该改弦更张或干脆废弃吗?我认为不对。问题不在生命教育本身,而是推动的时机太慢。换言之,生命教育的推动未在问题浮现前实施,已失预防的先机,等到问题严重才大声疾唿,已是在亡羊补牢,实施治疗的工作。我认为假设若干年前不力倡生命教育,今日严重程度何止如此!
我们虽然力倡生命教育,但是效果显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连生命教育最基本的要求—防止学生自杀—都没有改善,其他更高远的目标就不言可喻了。处于这样的情境,难免又会产生「生命教育何去何从」的迷惑。譬如:既不见明显效果,何不放弃?学科已经多不胜数,何必再锦上添花,增加师生负担?我以为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想法。
不可放弃推动生命教育之想法,前已略微述及,然生命教育实施绩效未符各界之殷望则为不争的事实。这就使我们想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既已对症下药,何以未见疗效?对于这问题,首先,我们可能会想到药剂的质与量:药剂的质是否够好?药剂的量是否「过与不及」?然后,熟悉研究的人,也许会想到在用药期间,是否有所谓「无关变项」(extraneous variable)的干扰,致使药效大打折扣或竟产生质变与量变?这些问题,研究生命教育的学者要严肃面对。
至于生命教育是否为一新增学科,在当下师生负担都感沉重的时刻凑上一脚,成为多此一举的想法,显然有澄清的必要。质言之,生命教育是「教育大观园」里面的一块或一景。换句话说,它不是新开发的处女地,它的立论基础与教学措施都在「教育」的范围内,一有悖离「教育」丝毫,它就不是生命教育。它是「教育大观园」里的一景,但是它的道路、沟渠跟别的景点是互通的。难道您会坚持「自尊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理念,却不是生活教育或一般教育的理念吗?难道您会认为「教导学生认真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只是生命教育的专利,而与其他各科的教学无关,甚至与此相反吗?如此说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就是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各级学校的老师们,除非您不知道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否则,生命教育怎会是新增学科?又怎会增加师生负担?
话虽如此,担任「生命教育」学科的老师,以及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学的全体老师,却不能不在「生命教育」这个园区、这个景点多加观察、欣赏、研究与体悟。您可以谦称不是生命教育的专家,但您不能推卸责任说您不懂生命教育为何物,更无任何理由在适当的情境下不进行生命教育。这也是本书各位作者想为您略尽棉薄之力的主要想法。
何 福 田 二○○五年十一月
于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
最近刚读完《生命教育》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理论,却用最朴素的语言,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对于“恐惧”的解读,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并没有教你如何去克服恐惧,而是让你去理解恐惧的来源,并学会与它共处。这种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恐惧并没有那么可怕了。书里有很多关于“和解”的思考,无论是与自己和解,还是与他人和解,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放下过去的包袱,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温柔的指南,在人生的岔路口,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往哪走,但它会给你指明方向,让你自己去探索。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的朋友。
评分天啊,最近翻到一本叫《生命教育》的书,我只能说,这真的是一本很触动人心的作品。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什么说教式的读物,没想到它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其深刻的方式,探讨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一些问题。书里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许多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小小的观察,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慢慢地渗透进你的内心。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亲情的部分,那些细水长流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扎实的温暖。还有关于成长,它不是一味地告诉你怎么成功,而是教会你如何去面对失败,如何在跌倒之后重新站起来,并且从中汲取力量。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没有给你直接的答案,但他的话语会让你自己去思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感觉那些曾经困扰我的事情,好像都没那么重要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你会时不时地回想起其中的某些句子,它们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力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生命教育》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现在市面上这类主题的书太多了。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它不像一般的励志书那样给你灌输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对“选择”的探讨,它不是告诉你哪个选择是最好的,而是告诉你,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都要为之负责,并从中学习。它让你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还有关于“死亡”的篇章,一点也不恐怖,反而让你觉得,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旅程的终点,但也是另一个开始。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困惑,也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闲逛,随手翻了一本《生命教育》,结果一不小心就陷进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坐在窗边,慢慢地品一杯茶。它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每一个字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一样,很有力量。我最震撼的是它对“无常”的描绘,我们总是习惯于规划未来,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那些不经意间。它没有试图给你鸡汤,而是让你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去理解那些看似苦难的经历,其实也蕴含着成长的契机。书里面有很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关注自我,而忽略了周围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整个人都变得平静了许多,不再那么焦虑,而是更愿意去珍惜当下,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本书真的值得静下心来慢慢读,你会发现很多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评分最近读完《生命教育》这本书,真的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微小的细节,并赋予它们深刻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失去”的篇章,不是那种催人泪下的悲伤,而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你懂得,有些东西的失去,恰恰是为了让你更懂得珍惜。它教会你接受生命的缺憾,懂得那些不完美,也是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书里有很多关于“爱”的阐述,不是狭隘的男女之情,而是那种博大、无私的爱,对家人、对朋友、对陌生人,甚至是对这个世界。这种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是理解,是包容。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参加一场与自己的对话,作者只是一个引子,真正让你成长的,是 libro 激发出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