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探究日本殖民台湾五十年间所实施之教育内容为研究,主要探讨课题包括:殖民政府借由学校体系和非学校体系内,相关公民教育的实施所灌输的意识型态及台湾人所展现的公民特性、殖民统治者心目中期待培养的理想殖民地国民形象,和日本内地教育官员所期望的理想日本国民之形象不同之处;而对于未能就学之群族,殖民者所实施的社会教育方式和内容,也在本书探究范围内。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公民教育的探讨偏重于「塑造少国民的教育」,而对于公民特性的界定则倾向「具有国家观念特质」加以探讨,与现今之公民教育和公民特性义涵有所差异。
作者简介
王锦雀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训育研究所教育学硕士
经历:国中教师 助教 讲师 副教授
研究领域与专长:教育哲学、教育史、政治学、公民资质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动机与目的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四节 资料回顾与运用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釐清
第二章 日治时期殖民与教育政策
第一节 日本教育的现代化
第二节 日本统治台的政策基础和法源依据
第三节 绥抚时期─无方针及渐进主义(1895?1919年)
第四节 文治时期─内地延长主义(1919?1937年)
第五节 皇民化时期─军国民主义及皇民化运动(1937?1945年)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治时期台湾学校体系内的公民教育
第一节 日治时期台湾教育的背景
第二节 日本治台政策与公民教育
第三节 「修身」教科书之分析
第四节 「国语」教科书之分析
第五节 「国民」科的课程目标与教学活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治时期台湾非学校体系的公民教育
第一节 社会乡土教育
第二节 社会教化运动
第三节 皇民奉公会
第四节 皇民化政策的主要措施
第五节 皇民化期间的文化政策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治时期台湾公民意识与民间生活概况
第一节 台湾人抗日运动
第二节 台湾新文学运动(1920?1940年代中叶)
第三节 电影活动中台湾人的公民意识
第四节 台湾民众对皇民化政策之回应
第五节 台湾人对日本统治措施的因应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治时期台湾公民教育之影响及比较分析
第一节 台湾本岛与日本内地公民教育之比较
第二节 日治时期台湾社会展现的公民特性
第三节 日治时期公民教育成效及对战后之影响
第七章 结 论
第一节 对研究课题的回应
第二节 本书启示与贡献
第三节 未来课题
参考书目
附录一 日治时期年应对照表
附录二 师范学校教育相关法令大事年表暨日本治台统治关系者一览表
哇,这本书的名字《日治时期-台湾公民教育与公民特性》一出来,就勾起了我好多回忆和好奇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从小在台湾长大,日治时期这段历史总是若隐若现,教科书上写得零零碎碎,新闻报道里偶尔会提起,但总觉得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脉络。特别是“公民教育”和“公民特性”这两个词,感觉好像触及到了现代台湾社会身份认同的根源。 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帮我厘清很多一直以来的疑问。日治时期,台湾人在法律、政治、教育等方面是如何被塑造的?当时的“公民”和现在的“公民”到底有什么不同?日本人推行的教育,是单纯的殖民统治工具,还是也包含了一些能够影响至今的积极成分?而台湾人民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被同化,又保留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公民意识和行为模式的?我特别好奇,在那个被外来政权统治的年代,台湾人民是如何理解“国民”的角色的?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总在我脑海里盘旋,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些核心的议题,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寻找答案。
评分《日治时期-台湾公民教育与公民特性》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小时候上学时,那些关于“国家”、“社会”、“国民责任”的课程。虽然那是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教育,但总觉得,日治时期留下的影响,可能更深远,也更微妙。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在日治时期,日本人是如何通过教育这个渠道,去塑造台湾人民的“公民”身份的。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对法律、秩序、卫生、效率等概念的强调。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这些外来的规范之下,台湾人民的“公民特性”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是被动接受,还是也有主动的思考和适应?甚至,在被殖民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在学习“日本国民”的同时,也发展出了一种属于“台湾公民”的独特意识?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当时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学生们真实生活状态的描述,从而更具体地理解,日治时期的公民教育,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奠定了今日台湾公民社会的一些基本特质。
评分读到《日治时期-台湾公民教育与公民特性》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觉得这本书肯定会触及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常常被忽略的历史根源。公民教育和公民特性,这两个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的台湾人,我们对社会、对国家、对彼此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我猜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在日治时期,台湾人是如何被纳入一个以日本帝国为中心的“国民”体系中的。这种纳入,肯定不只是简单的法律上的更改,更是通过一套系统的教育来实现的。我非常想知道,当时的公民教育,到底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是教导大家如何遵守法律、如何工作、如何效忠国家,还是也包含了一些关于民主、自由、集体主义的理念?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对当时台湾人民的“公民特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让他们变得更服从、更规矩,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例,去理解日治时期的公民教育,是如何为今天台湾的公民社会打下基础,或者留下深刻的印记。
评分一看到《日治时期-台湾公民教育与公民特性》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我想象着,在那个充满历史张力的时代,台湾人民是如何在日治政府的规划下,一步步被纳入新的社会秩序的。尤其是“公民教育”这一环,我一直觉得这是理解一个社会如何运作,以及国民如何看待自己与国家关系的钥匙。 我特别好奇的是,日本人当时推行的公民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教化”的目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立稳定统治的考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当时的台湾社会,是如何在教育体系下,被灌输了哪些关于“国家”、“义务”、“权利”的概念。而台湾人民,又是如何在这些概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公民意识?他们是否也曾有过挣扎、有过反抗,甚至有过融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日治的框架下,台湾人民是如何在被塑造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公民特性,这种特性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简直就像是给我这十年来对台湾历史研究的渴望,打上了一个精准的靶子。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今天的台湾,绕不开日治时期那段特殊的历史。尤其是在公民教育和公民特性的议题上,更是关键。我们现在常常讨论台湾人的身份认同,讨论民主自由的价值,这些种子,很多都可能在那段时期被播下,又或者在对抗殖民的过程中被催生。 我迫切想知道的是,日治时期的公民教育,具体是如何进行的?是通过学校教育,还是通过社会运动,又或者是通过官方的宣传?它试图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公民”形象?是服从的、效率的、还是具有某种特定文化属性的?更重要的是,台湾人民在这种外来的教育体系下,是如何消化、吸收、甚至反思的?他们是否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公民”身份的独特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案例,比如当时的学校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当时学生们的反应和思考,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触及这段历史的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台湾“公民特性”的形成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