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集两类教育文章。本书「辑一」的四十五篇短文纪录作者的一些教育观察,它们分别刊载在《台湾新闻报》、《台湾时报》、《成功日报》和《国教之友》等报章杂志里。从教育的观点评述事理,发人省思;文章虽短,但理趣充盈。
「辑二」结集五篇文章。文长而析理较胜,引用资料、分析问题,使教育观点清楚明白,让好学者知所遵循,可供有兴趣者参考。
作者简介
张光甫
国立政治大学硕士,美国东伊利诺大学专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哲学博士;曾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实习辅导处处长;现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着作有《教育论丛》(一九九八),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教育哲学》(二○○三),台北:双叶书廊。
辑一
我们要的是尊严
教师的魅力在哪里?
困难、困惑、困
教官也是教师
大人难为
教育作业员
蜡烛与电池
重道为先
训话不宜多
言简必失
日日是新年
五育病重
是非题没是非
资优之忧
毕业欢乐少
学生争夺战
混补
填鸭与烤鸡
用所学、学所用
荣根第一
说门面
朝三不等暮四朝
敬人爱物
荣誉算老几
土地婆之仁
专家如是说
假借与盲从
理解情结
解日本结
爱读才会巧
德由行成
说做人
成功与学做人
人心的环保
知善行善全在我
报名孽障
制服便服
错在考古题
书包问题多
校门口要饭
坐公车有话
大风起兮
说「作活」
脱给你看
圆观人生
辑二
儿童观昨是今非
「九年一贯」变奏曲
家庭教育的典范-读《幼梧九十二年浮生杂记》有感
日日都是传习日-祝贺王校长家骥夫子百龄嵩寿
学术伦理、研究伦理
聽說「教育隨筆」這本書裡面,有些篇章可能在探討「雙語教育」的議題。這陣子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非常熱烈,也引發了不少正反意見。我個人是支持讓孩子多學一種語言,但我也擔心,如果執行不當,會不會反而造成孩子更大的學習壓力,甚至影響到他們對母語的認同。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成功的雙語教育經驗,例如,如何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英文,而不是死記硬背單字和文法。還有,對於城鄉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書中會不會提出一些建議,讓偏鄉的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到優質的雙語學習環境?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具備未來競爭力,而語言能力絕對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但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普及雙語教育的同時,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對自身文化認同的穩固。所以,我對這本書中關於雙語教育的論述,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當孩子遇到挫折,例如考試考不好、運動比賽輸了,或是跟同學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引導他們?「教育隨筆」這本書,不知道會不會有相關的內容,探討「挫折教育」或是「品格培養」的議題。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太過於保護孩子,不讓他們經歷失敗,反而剝奪了他們從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引導方式,例如,當孩子感到沮喪時,我們該如何傾聽、安慰,並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找到解決方法,那會非常有幫助。我也很好奇,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真實的案例,說明孩子是如何透過一次次的跌倒,最終站起來,變得更堅強、更有韌性。我認為,品格的養成,比任何學科成績都來得重要,它將伴隨孩子一生,影響他們如何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讓我們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更好的引導者。
评分最近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在討論一本叫做「教育隨筆」的書,聽說裡面探討了許多現行教育體制下,家長和老師們都很有感的議題。雖然我還沒機會翻閱,但從大家的討論中,我對書中可能提到的幾個面向感到特別好奇。 首先,我對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分數至上」的迷思非常有興趣。在台灣,升學壓力向來是家長和學生的頭等大事,但我也越來越看到,過度追求分數,反而扼殺了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情和探索的動力。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跳脫傳統升學觀念的思考,或是分享一些成功不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教育案例,那肯定會引起很大的迴響。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探討,如何在現有的體制下,找到讓孩子們發掘自己潛能、培養學習興趣的平衡點。例如,是否能談談多元評量的方式,或者是如何鼓勵孩子們從失敗中學習,而不是一味地懼怕挫折。我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升學主義如此盛行的社會,但我相信,如果有人能勇敢地提出這些問題,並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對於正在為孩子教育煩惱的家長們來說,將會是莫大的啟發。
评分最近參加了一個家長座談會,席間大家都在熱烈討論「學習歷程檔案」這件事。許多家長都覺得,這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額外的壓力,而且好像也看不出到底對升學有多大的幫助。我很好奇,如果「教育隨筆」這本書裡有提到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討論,不知道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因為它能讓孩子更清楚自己的學習軌跡,還是因為它能幫助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動地在執行一些教育政策,卻沒有真正理解背後的意義。如果書中能有比較深入的探討,例如,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初衷,以及如何在實踐中克服執行上的困難,甚至是如何讓它真正成為一個對學生有益的工具,而不是一種形式上的負擔,那我想會引起很多家長產生共鳴。尤其是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更細緻的關注,而不是被冰冷的數據和檔案所淹沒。我希望書中能傳達一種理念:教育應該是關於「人」的成長,而不是單純的「學科」能力的堆疊。
评分我的小孩現在正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年紀,一方面要面對課業的壓力,另一方面又開始展現獨立自主的個性。我常常感到,在管教和放手之間,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教育隨筆」這本書,不知道會不會觸及「青少年階段的親子溝通」或者「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些議題。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與青少年有效溝通的建議,例如,如何傾聽他們的想法,如何尊重他們的意願,同時又能適時地給予指導。另外,我也希望書中能探討,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幫助孩子們辨別資訊的真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我認為,培養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比給他灌輸多少知識都來得重要,這將是他們未來面對複雜世界的基石。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觀點,幫助我們這些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們走向成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