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的名字就是散文的代称,她以最精简、优美的文字,表达最真挚、深沉的感受,幽默隽永,深入心田。伴随无数的读者成长。她说婚姻、谈生活,哀矜众生可怜复可恶,检视人性的美好与缺陷,义正词严又极富人情味。写人生况味、怀旧忆往,穿越时空,捕捉美好的剎那,更是如歌的行板,哀而不伤、趣味盎然,抚慰不同世代的心灵。
珍藏纪念版特辟「永怀琦君专辑」,收录毕璞、廖玉蕙、黄静嘉、陈素芳等名家追思纪念文章。
本书特色 :
★永远令人百读不厌的琦君散文精品,重新大字编排。
★特别收入名家廖玉蕙、毕璞、黄嘉静、陈素芳等追思纪念文章。
作者简介
琦君,浙江永嘉人,民国六年生。
五岁开始习字,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央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从古典文学过度到现代文学,她的文字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典范,她的文章最为人称道的是温柔敦厚,悲悯人性的弱点。荣获文协散文奖、中山文艺奖。《鞋子告状》荣获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此处有仙桃》荣获国家文艺奖。着有《母亲的金手表》、《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等散文及小说、儿童文学等书四十多种,作品多次为《读者文摘》中文版转载,曾被译为美、韩、日文,极受海内外读者喜爱,也是作品入选中学课本最多的作家。旅居美国多年,返台定居淡水,2006年6月7日病逝于台北。
终究无法将她久留人间──送别琦君女士∕廖玉蕙
小 序
新春的喜悦
冬夏阳光
万花筒
「劳健险啊!」
幼儿看戏
电影与我
和妈妈同生肖
妈妈的小脚
粽子里的乡愁
伞之恋
人参的故事
文人与书生
恩师的诲谕
读诗的联想
六十分
中年读书
字典的故事
悲剧与惨剧
谢师宴──又一则字典的故事
泪珠与珍珠
至美的心灵
眼高手也高
以「友」会「文」
学画的故事
画狗点睛
盼雪心情
愿天下眷属都是有情人
「芬芳」的厄运
世间灯
「你看到过我吗?」
母爱无边
幸福婚姻ABC
暖 垫
窗前小鸟
念蟋蟀
若要足时今已足
小茶匙
夫妻.夫妻
第 一
惜生.爱生
老师不要哭
灵犀一点
艰难的成长
打雷与战争
美国人的光荣
忘掉了!
梯
观球记趣
电脑与人脑
轻松的车祸
电梯口的老妇
黄金之恋
最后的旅程
老当益壮
第一枝春花
十步芳草
忘年之乐 晚
年
瞬息人生
每回看完一本新书的校样时,都会有一份感觉:写得还可以,现在反而写不得这么好了。这种自我陶醉又有点惶惑的心情,是否显示我在写作上是退步了。但我总还没因此气馁,而仍自我砥砺地写下去。寄居五年来,曾先后出版了五本散文集,没有让光阴虚掷,差堪自慰。 可是这次在校完《泪珠与珍珠》时,竟然觉得这些篇章,怎么都陌生得不像是我写的呢?当时明明是捕捉到灵感,提笔疾书而成的,如今读来,竟有如和一位素昧平生,却又一见如故、性情投契的朋友相晤谈,于快慰平生之余,掺杂着一丝「灵泉枯竭,难以为继」的失落感。这种感觉,令人十分心惊。
但当我重看一遍〈小茶匙〉、〈窗前小鸟〉、〈盼雪心情〉、〈忘掉了〉、〈念蟋蟀〉、〈老师不要哭〉、〈幼儿看戏〉、〈打雷与战争〉、〈和妈妈同生肖〉诸篇时,又不禁于泪眼盈盈中,破涕为笑。因为这些短文唤回了我童稚的情怀。
这倒并不意味着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篇之外,其他的都无足观。相信凡是关怀我的读者,都可体会到,书中的每一篇都是我尽心尽力,试着以自认为最精简的文字,表达最真挚深沉的感受的。
但愿我那种「灵泉枯竭,难以为继」的感觉,只是一时的情绪低潮,而能再接再厉地写下去。
敬爱的读者们,请多多给予鼓励吧!
最后要请问:您喜不喜欢《泪珠与珍珠》这个书名呢?
民国七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于纽泽西
终究无法将她久留人间 廖玉蕙
下课时分,校园里人潮汹涌,和朋友正边走边聊着,手机响起。朋友打开又关闭后,神色凝重,说:「琦君过世了!」我愣了一下,觉得脑门一阵晕眩,随即像是绕了个大弯似的,结巴地继续方才的话题。人潮逐渐散去,我们在转角处相互道别,我由白花花的阳光下走进教室,是一门名曰「影剧与人生」的课程。关上灯,拉上窗帘,《油炸绿蕃茄》的剧情缓缓展开。不多久,银幕上,一场欢乐的婚礼进行后,疾行的火车夺去了青春正盛的男子的生命,黑暗中,我忽然喉头哽咽,辛酸难抑,其实不是为剧中人,而是刚刚听到的琦君噩耗开始在心里翻腾盘旋。外面的世界价值崩毁、吵杂喧嚣,一迳温润的琦君怕是再也看不下去了!琦君走了,是不是代表着传统温柔敦厚文风的彻底终结?让人不禁思之怅然。
二○○一年夏,因为执行国科会的计画案,我远赴美国东岸的纽泽西,造访琦君,对她做了一次深度的录影访谈,那应该是琦君女士能够清晰且有条理地表达理念的最后一次正式接受访问,其后,她的身体状况日趋衰弱,记忆像是穿越时空,逐渐恍恍惚惚地跌落在遥远的童年、迢递的温州。
笑语中的邂逅,其实早在三十余年前,我便已经和琦君女士有过短暂邂逅。当时,我在《幼狮文艺》担任兼职编辑。彷彿是在什么样的集会过后,几位女作家联袂到社里,身为主人的弦先生作东,在二楼的咖啡馆小聚。当时我尚在大学就读,一口气见识到这么多位的知名作家,紧张兴奋地心脏都快跳出胸腔。那个午后,大伙儿聊着家常,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琦君莫属。
那时,她大约和我现在一般岁数吧!却不失赤子之心,总是像小女孩一样,侧着头听话,不时露出惊讶的表情,每回接话,总是充满欢喜赞叹。譬如有人不屑某人的吝啬行径,讲得咬牙切齿,听着、听着,琦君便兴奋地插嘴说:「啊!真的吗!他怎么这么可爱!」有人说起某人的狡猾,语气鄙薄,琦君不管,接着又是一句天真的赞美:「这个人真是聪明!好有趣。」所有的负面批评,穿过她的耳朵,再从口里吐出时,全成了正向的赞词,原本意在批判的人,被如此翻江倒海地新解搞得完全无计可施,只能讪讪发笑,岔开话去。笑语声中,我圆睁着双眼,眼珠子滴熘滴熘地转,简直是大开眼界!原本以为「温柔敦厚」四字,只合刻在世书里,等着考试时取用,谁知真真落实到了人间。我从未和琦君提起那桩年少时的往事,但那回的会面确实让我对所谓「优质作家」有非常特别的憧憬。
三十多年后,我们冒昧地扛着数位摄影机,直奔琦君的美东家居。她当然不记得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只欢欢喜喜接待外子和我。星期天的早晨,她所居住的城市,安静得像是尚未醒转,站在门外等候应门的片刻,我转身放眼四望,一四一七号片牌外,花叶扶疏,一株不知名的大树款摆着一身浓密的紫红,直达徘徊着淡淡云彩的天空。我随口跟身旁的外子说:「怎么八月天竟然已隐隐有了秋意?」门开处,拄着枴杖的琦君,在夫君李先生的身后探出头来,露出惊讶的表情。
「不是下星期日吗?……啊!最近记忆力真不行……我们不是约了下个星期?」紧接的是一迭声的抱歉,散文家想到的不是採访的相关问题,鸾是懊恼:「怎么办?以为是下星期,今天中午另外约了朋友,没办法和你们共进午餐!你们老远跑来,这怎么行哪!不像话……唉呀!人老了,真不中用……」虽然,我们再三说明中午另有约会,也没有时间多做逗留,两位老人家还是耿耿于怀。直到外子取出录影器材,琦君才急忙进到里屋,再出现时,她淡扫蛾眉,腮边多了一抹红晕,灰色西装长裤上,是蓝底白花衬衫,外加直条灰背心。屋子里,小摆布触目皆是,墙上除了挂着夫妻年轻时的合影外,还有朋友致赠的字画、剪纸、压干枫叶、乡成就的奖牌;楼梯旁,悬挂了各式各样的风铃、葫芦状饰品、手工编织物,连茶几上都端坐着好几个可爱的儿童及动物玩偶。随着我的眼光所到之处,琦君不厌其烦一一细说缘会,每一件饰物后的故事,都见证着琦君惜物、惜情的温暖襟抱。其后知道,我们当时奉赠的从日本京都文学步道旁的小店买来的两只圆球挂饰及后来邮寄去的夫妻合作月历也都有幸忝列其间。因为,在接下来的鱼雁往返中,琦君屡屡提到:「惠赠的两颗圆球,悬在灯下,优闲地飘盪,使我这老病之身也优闲起来了。」「承惠赠灿烂月历,感激万万分!二位合作的精品,悬诸壁间,随时注视、默默体味画与题字的意境,给我无限开阔的境界,更有一份友情的温暖在心头,我好感谢好感谢啊!」温柔高广的文学版图就是这般的体贴温厚,造就了琦君特殊的文学版图,她的读者群之广大,在当代作家中堪称无与伦比,可说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琦君文学里呈现的醇厚质地,无论是文学表现手法或文章内容精神,都堪称在乱世中织就一片难得的锦绣,不繁华,少雕饰,素雅高洁,让人打从心底欢喜。她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世界,容或有瑕疵,却绝非无可救药;她看去的人间,永远存在着希望;她眼中的世间男女,一迳温暖动人。这种种难得的品质,事实上已然成为稀世之珍,一如她的本名「希珍」。
在採访过程中,我觉察到琦君再是谦和温柔,但是对文评家严厉的批评还是颇为介意。当我提出某位文评家指出她的文章因为过度温柔敦厚,笔下常成是非不分的菩萨心肠时,她的反应相当有趣。始则露出腼腆的笑容承认:「因为这枝笔已经成习惯了,写好的写习惯了,一写心里想到的都是温馨的。」她谦称自己比较笨,反面或真正恶毒的事,没有文采可以写出来。接着,在访谈题目已然转换的别处时,忽然又将话题拉回,不懃地辩解:「可是,我觉得社会上坏事已经很多了,为什么不把好的一方面表现出来呢!」等到访谈都快接近尾声了,或许是醇厚的本性使然,峰回路转的,她又回到这个话题上来,客气地说:「可能因为婚后的这几十年来都很幸福,没有遇到什么坏人、坏事,对这些没有那么深刻的体认。所以,虽然觉得隐恶扬善比较好,不过也知道写作一篇引起读者兴趣的小说,一面倒地全都是善的,人家也不一定接受。所以,我必须要训练自己的笔,使善恶平衡,才能够取信读者。」由她对此事反覆沉吟、再三长日辞的状况,可见琦君对稍显负面的评论的确相当挂怀,我由是对自己自己漂洋过海提出过度犀利的问题感到十分汗颜。
鱼雁流年,宛如一梦回到台北后,我们开始通信。她的信和文章一样,细腻包容,展示了美好的人格特质:「这次贤伉俪来舍间,殷殷访问,一片诚恳,使我非常感动。但我们竟没有好好招待,实在惭愧。惠赠大作,一定好好拜读、细细品味,让我们成为神交的好友。……由尊着中读出您的一片童心,您真是位好母亲、好老师,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好友的。」我将登载访问稿的报纸寄给她,请求她:「若有修正意见,请不吝在上头修改,以利将来出书。」她仔细做了校正后,还客气地在信上解释:「我不好意思用红笔加添字,因为太没有礼貌,用黑色原子笔,又如此地模煳不清,害你花时间精神慢慢辨认,真对不起。但无论如何,我们已是好友,心情沟通的好友,以后盼多指教。」老一辈文人儒雅谦逊且处处讲究礼节的风范,在字里行间充分显现。非但如此,每封信,她都不吝给予后学如我者诸多鼓励,譬如,读过我访问刘大任先生后撰写的稿子,她立刻来信说:「拜读你对刘大任先生的访问,真是精采极了!由于您问得那么深刻、广阔,使他得以尽情尽兴地回答,启发读者深深的体味,比读许多不着边际的『文学书』不知好多少,您的智慧可从您深刻的访问中看出。」当我将访问稿集结成书的《走访捕蝶人》奉赠时,她也礼数周到地来了一信,给予谬赏:「收到你寄来的《走访捕蝶人》,真是感谢万分。我会仔细地一篇篇慢慢地拜读,才不辜负你访问每一位作者的一片苦心。使我最感动的是全茂先生对你全心的支持与协助,焕发的是最灿烂的爱的光辉,你们两位是一对神仙眷属。被访问者之所以能畅所欲言,乃是由于你俩的诚恳、谦和和谦沖。」她总是千方百计从各个角度寻索到朋友的好处,这也给我许多的启发,宅心仁厚的人,的确比较容易看到美丽的风景,感受人世的美好,这是老天对她的厚赐。而每次收到这样的信,总教我非常振奋。
只是,有时也不免因为她的太过谦抑而感到诚惶诚恐,譬如,她不时在信里写道:「如蒙不弃,真想与您成为好友啊!但我知道您极忙,绝不会打扰你的。」「在台时,因为人太多,我很慌乱,没有和你谈,真可惜。希望能早日见面。我住过杭南路二段很久,后来才搬到济南路的。现在回想,都像是一场梦。人老了,又有何用,盼你不弃才好。」「我会再试试的!」看到文坛前辈这样近乎委屈的来信,我简直惭愧地不知如何回覆才好。除此之外,我也另有隐忧,每封信里,琦君女士定在或前或后的某个段落,加註:「倚枕书此,字不成形,乞多多原谅。」而让人担心的是,她那笔娟秀有力的字迹,确实不定期地呈现凌乱、虚弱的样貌,看来她头晕的宿疾似乎越加来势汹汹了:「回来后,马上又犯头晕症,可能是太疲累之故。加以时差不能克服,倒在床上动不得,幸尚未呕吐,但也无法去看医生,只靠静心休息,念观世音菩萨,才渐渐恢复正常。」虽然,她常叹息「『老』『病』真是不可抗拒。」又说「我年纪大了,万事都力不从心,只好安命,多读友人文章了。」但是,往往在感叹过后,又踌躇满志地自我勉励道:「但我兴趣仍不减,写作灵感虽远不如前,但仍想努力试试。」「我会再试试的!」她总在信里这样说,而我相信她的读者也昂这样盼望着,只是,这样的期待终究还是落空了。
琦群女士的细致,还见于她的巧手。逢年过节,她总会在信里黏上一只剪纸「春」字或「喜」字。二○○三年二月新年,我接获她赐赠的最后一张剪纸「喜」字,她在卡片上写着:「……以颤抖的『老』手,剪个四喜。虔祝二位幸福幸福幸福幸福……」我看着歪斜的字迹,忍不住红了眼眶。
十二月耶诞节,没有预期中的剪纸,她寄来了友人所摄的杭州西湖荷花照片两张:「与二位分享清香,并寄远念之意,希望能早日欢聚也。」终究要送别从那以后,我们便断了音讯。信件的称谓,由「玉蕙女士」、「玉蕙妹」、「玉蕙仁妹」一直到「亲爱的玉蕙妹」,然后,再度回归静默。许是无谓的忙碌,我们各自回归无相交集的轨道,等到再见面已事隔经年。
淡水润福一见,我如与久违的亲人重逢,险险落下泪来。琦君看来神清气爽,只是思路时常打结,每隔几分钟,便提问:「我现在在哪里?」直到听闻「在台北」的答案后,才抚胸放下心来。我感觉她彷彿《红楼梦》里掉了宝玉的宝哥哥,将神魂遗落他乡,一时还来不及运送回台。藕断丝连的回忆,像散落的断简残编,一行人哄着老人家,跟着温州、美国、台湾三地忽远忽近地团团转,三年前接受採访时的清明已不复见。我说:「我是廖玉蕙。」她回说:「我知道,你是廖玉蕙。」但是,我知道她其实并不知道廖玉蕙是谁,我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惨怛伤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说。
而我以为世道的难行,更有甚于上青天、行蜀道。然而,无奈的是世道再难也得一步一步走下去。高寿九十的琦君走着走着,终也和诗仙一般走到了尽头。我有幸借着书信往返,陪她走了一段,如今,只能端端正正站在路旁,恭送她驾返瑶池。我肯定像她这样的良善、温柔,兼具一身写作本事的人,绝对和李白一样是仙人转世,我们终究无法将她久留人间。
──二○○六年六月十三日《自由副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