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对企业经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常为人忽视。如不顾伦理,企业不可能永续经营,经济也会因企业缺乏效率与社会缺少互信而成长缓慢。
所以经济学者谈经济发展近年日愈重视社会资本或制度因素。大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重视外在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之节制,我国传统思想则重视内发自我之约束。本书深入讨论伦理在企业经营与经济发展中之功能。只有在合于伦理的原则下,个人追求自利才能促进公益。
西谚说:「好的伦理就是好的经营。」(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企业伦理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公平或正当对待所有利害关系者,不使他们的利益因而受到损伤。从康德「义务论」的观点看,做人做事本来「理当如此」;从「功利主义」的观点看,只有如此企业才能「永续经营」。 封面图案
作者简介
孙震
1934年生,山东省平度县人。
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学士,经济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经济学博士。
曾任台大经济学系副教授、教授,行政院经济设计委员会、经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台湾大学校长,国防部长,政务委员,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元智大学远东经济讲座教授;现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除专业论文外,中文着作有:《理当如此─企业永续经营之道》、《台湾经济自由化的历程》、《人生在世》、《时还读我书》、《台湾发展知识经济之路》、《回首向来萧瑟处》、《总体经济理论》等十余种。
这本书的名字《经济发展的伦理基础》,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关于经济增长的数据,也关注着股市的波动,但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这种“缺了点什么”的感觉,让我觉得经济发展本身,好像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数字的增长。它应该关乎人的生活,关乎社会的福祉,关乎长远的未来。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定义”这个“伦理基础”。它会不会从最朴素的道德原则出发,比如诚实、公正、善良,然后去推导在经济活动中,这些原则应该如何体现?它会不会探讨,我们常说的“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否总是相互矛盾,还是说存在一种平衡点?在台湾,我们一直强调“小确幸”,追求生活品质,这和追求极致的经济增长,是不是一种对“伦理基础”的体现?而且,这本书有没有可能也涉及一些哲学上的思辨,比如,我们追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个人财富的积累,还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共同繁荣?或者,是为了实现某种更高的精神追求?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观念,让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它不一定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一定会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理解我们经济和社会现象的钥匙。
评分当我看到《经济发展的伦理基础》这个书名时,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又带着点好奇。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社会在经济发展上,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也经历了一些不太愉快的时刻。有时候,我会觉得,是不是我们在追求经济成果的时候,忽略了一些更本质的东西?这本书名里的“伦理基础”,大概就是指这个吧。它是不是在说,经济的发展,应该有一个道德的底线,一个价值的支撑?我很好奇,它会从哪个角度来展开这个话题。是会像很多经济学著作一样,从供给和需求、成本和收益这些角度入手,然后把伦理的概念穿插进去?还是说,它会以伦理学作为出发点,来审视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我想,它可能会探讨,我们如何理解“共享经济”背后的伦理逻辑,它是否真正做到了资源的共享和利益的普惠。它有没有可能也会讨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事物,对经济发展的伦理边界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比如,算法的偏见、个人隐私的泄露,这些在经济活动中是如何体现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做”的思考。不是具体的“怎么赚钱”,而是“在赚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守什么”,以及“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放弃什么”。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让经济发展更有“温度”的书。
评分老实说,拿到《经济发展的伦理基础》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有点打退堂鼓。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个很“硬”的学科,充满了各种公式和模型,而“伦理”这两个字听起来就比较“软”,比较虚。我不太确定这两者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但当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讨论的那些议题,比如“增长的道德极限”、“共享的公平性”、“代际的责任”等等,我立刻就被勾起了兴趣。尤其是在当下,全球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科技伦理等等问题层出不穷,我觉得探讨经济发展的“基础”到底在哪里,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这本书会不会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不同文明的经济伦理观?比如,西方启蒙运动下的自由主义经济,和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它们在经济发展中有何异同?会不会也分析,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传统伦理观念是如何受到挑战,又是如何被重新诠释的?我尤其想知道,书中会不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经济行为中的伦理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比如,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是否可以不顾劳工权益?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是否可以牺牲环境?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对它充满期待,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经济发展这个话题,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经济发展的伦理基础》,光听名字,就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好像里面藏着什么大智慧。我平时对经济发展这事儿挺关心的,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过经济奇迹,也面临过转型期的阵痛,所以对“经济发展”这件事儿的背后逻辑,一直很好奇。这本书我才刚翻了没几页,就被它里面探讨的“伦理”二字给吸引住了。我想,经济发展不能仅仅是追求GDP的增长,更不能以牺牲一些更重要的价值为代价。这本书大概就是在探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才是真正可持续、值得我们追求的。它是不是会把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跟孔子的“仁”联系起来?或者是把功利主义的算计,跟我们常说的“义”放在一起比较?我脑子里冒出了好多关于经济学和哲学交叉的可能。也许它会分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分配?是“按劳分配”更公平,还是“按需分配”更符合伦理?还是说,根本就没有绝对公平的分配方式,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公平中寻求最大程度的善?而且,它会不会也谈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比如弱势群体、环境的承受能力,它们的“伦理困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赚钱”的书,而是让你思考,你“为什么要赚钱”,以及“赚了钱之后,如何去做”的书。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们想要走向的未来。
评分《经济发展的伦理基础》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不是那种速食型的读物。我一直对经济发展这个话题很着迷,尤其是我们台湾,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服务业和科技业的转型,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总觉得,经济发展不应该只是数字上的攀升,它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驱动力,也应该有更重要的考量。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出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疑惑:到底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才是真正“好”的?它是不是会从人类的普世价值出发,去探讨经济活动与道德之间的联系?比如,它会不会分析,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这种可持续发展,又包含着怎样的伦理义务?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关于“责任”的讨论,比如,生产者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以及我们这一代人对下一代的责任。它会不会也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经济体,如何才能在伦理上找到共通之处,实现合作与共赢?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在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整体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去创造一个更公正、更繁荣、也更有意义的未来。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停下来思考,而不是仅仅追逐眼前利益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