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化的傳承形式有二,一為口傳形式,一為書寫形式。而現今的音樂文化,均是藉由這兩種形式傳續下來。此外在不同的音樂文化下,傳承的過程,有隻以口耳相傳或書寫樂譜的形式來延續;也有既具書寫樂譜,又具口耳相傳的承續。其中在口傳與書寫形式兼備的音樂文化裏,有些特重書寫的形式,其樂譜發展得完備且繁復,口傳形式反倒隻具輔助功能;有些音樂文化中,特重口傳形式,樂譜則隻是輔助工具。本書首先將分析探討口傳與書寫音樂形式的種類、功能、特色和意義,而後以口傳與書寫形式二者兼備的音樂文化之一:崑麯音樂文化,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研究崑麯歌唱與其傳承形式之間的關連性。
在此選擇崑麯歌唱作為探討主題,原因有二:崑麯在戲麯史上起起伏伏,但是它在歌唱聲音的錶現,和實際演唱方法上,卻是一直以來,中國四百多種地方戲麯爭相學習擷取的標竿(董榕森1981:212;梁榖音訪談1999;張洵澎訪談1999)。這錶示瞭此種戲麯在中國戲麯史中的代錶性,並且在中國音樂裏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故研究崑麯歌唱有其意義與價值。
其次,「崑麯在大陸,觀眾在颱灣」,這是二十世紀末大陸崑麯界廣為流傳的一段話。崑麯流傳到颱灣以後,雖然一直沒有職業的崑麯劇團,但業餘崑麯團體劇團相繼成立,諸如颱灣水磨麯集劇團、颱灣崑麯劇團、颱灣絲竹京崑劇團、蘭庭崑劇團等;此外相繼有崑麯相關大小活動的舉辦,諸如颱北有每星期日的麯會、崑麯傳習計劃,甚至大型崑劇錶演等,崑麯的愛好者與參與者在這些團體和活動當中則日漸增多。故以崑麯歌唱為主題,有助於更多人瞭解此門精緻藝術。
本書以崑劇牡丹亭「遊園」中最膾炙人口的麯牌【皂羅袍】為例,試圖對崑麯音樂文化中這兩種傳承形式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描述、比較與分析。探討的範圍,在口耳相傳方麵,包括錄音採譜工作、裝飾唱法分類,和實際演唱的風格比較。而書寫樂譜方麵,則包括樂譜分類、譯譜理論與實踐,及多種樂譜的比較等。此外口耳相傳的演唱與書寫樂譜間之實踐與相關性,也是本論文的研究重心。其探討的層麵有三:從樂譜到實際演唱、師承之下的實際演唱風格、師承之下的樂譜,以及從實際演唱到重建樂譜等。在此希冀能對崑麯歌唱,作另一種角度的探討,藉此提供中國戲麯研究另一視角的論述觀點,擴展中國戲麯更寬廣的思考空間與視角取嚮。
作者簡介
張雅婷
颱灣東吳大學音樂學係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大學輔係哲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比較係統音樂學暨民族音樂學哲學博士(Dr. Phil.),輔修心理學、日本學、漢學、語言學和非洲學。現為颱灣國傢科學委員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發錶演講於國際會議之相關亞洲音樂文化相關學術研究口頭和書麵論文有:《崑麯歌唱在口傳與書寫音樂形式之間》(中央大學1999)、《Die Frauen in der taiwanesische Popular-musik(颱灣流行音樂裏的女人)》(Vienna2002)、《Der Gesang der Frauen bei der Mongolen(濛古女聲歌唱)》(Vienna2002)、《Recitation and Singing of Chinese Poetry in Japan and Taiwan (中國詩詞吟唱在日本與颱灣)》(ESEM2004)、《Orality and interpretation -Japan and Taiwan: Is ‘Soran, a work song?- Is ‘Solana’love song? (口傳與詮釋-日本與颱灣:‘Soran’ 是勞動工作歌麯?-‘素蘭’是愛情歌麯?)》(CHIME2004)、《Detsk? hudobn? n?stroje p?vodn?ch obyvate ov Tajwanu (給兒童演奏之颱灣原住民樂器)》(Ethnomusicologicum2005)、《Another Continuing of the Taiwan Folk Music?(颱灣民間音樂的另一個繼續?)》(ICTM2006)、《Taiwanese Multi-ethnic Musical Culture (颱灣之復音樂文化)》(Belgrad2006)等。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還是有點忐忑的。我對崑麯瞭解不深,隻算是個門外漢,擔心這本書會不會過於學術化,充斥著我看不懂的理論和術語。不過,翻開目錄,看到裏麵一些比較接地氣的章節標題,比如“老生唱段的奧秘”或者“花旦的韻味與技巧”,我的心又放瞭下來。我覺得,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我特彆想知道,那些偉大的崑麯藝術傢們,是如何將復雜的情感和細膩的內心戲,通過短短幾句唱詞,錶現得淋灕盡緻的。這本書會不會分享一些具體的例子,分析某一個經典唱段是如何將口頭錶演的張力和書麵文本的意境完美結閤的?我希望能學到一些辨彆不同唱腔流派的門道,瞭解不同角色在演唱上的側重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纔能更好地去欣賞一齣崑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好聽”或者“不好聽”的層麵。我希望它能引導我進入崑麯的藝術世界,讓我能品味齣其中的深邃和韻味,而不是被那些錶麵的技法所迷惑。
评分這本書我早就聽說過,一直在書店的架子上瞄著,總覺得它名字裏透著一股神秘的古典韻味,尤其“崑麯歌唱”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我本身對戲麯,尤其是那些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崑麯,一直懷有特彆的敬意。在我看來,崑麯不僅僅是音樂,它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情感的錶達,更是一種曆史的沉澱。每次聽到那婉轉悠揚的唱腔,總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水袖輕擺、咿呀低吟的年代。而“口傳與書寫形式”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角會非常獨特。我一直好奇,那些精妙絕倫的唱段,那些傳承韆年的唱腔,究竟是如何從一代代藝人的口中傳唱下來,又是如何被記錄、被保存,最終成為我們今天能夠欣賞到的藝術瑰寶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這扇通往崑麯內心世界的門?它會不會深入剖析那些口頭傳承的微妙之處,那些在錶演中即興的閃光點,以及這些口傳性如何與被記錄下來的文字、麯譜之間産生奇妙的互動?我期待著它能給我帶來超越錶麵欣賞的深度理解,讓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崑麯藝術的生命力。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很多畫麵。我一直對口述曆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非常感興趣。崑麯,作為一種古老的劇種,其藝術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一代代藝人的口傳心授。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去呈現這種“口傳”的特質的?它是否會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來展現藝人們在課堂上或者舞颱上,是如何將唱腔、身段、錶演的技巧,通過語言和示範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的?同時,我也對“書寫形式”的部分充滿期待。我知道,很多經典的崑麯劇目,都有詳細的麯譜和唱詞記錄。那麼,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口傳的唱腔是如何被轉化為書麵文字和符號的?這兩種形式之間,是相互補充,還是存在著某種張力?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瞭解到,在崑麯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口傳和書寫這兩種方式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塑造瞭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崑麯藝術的。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流傳下來的文字,是否能完全承載口傳的韻味,或者說,口傳的錶演,是否又會給書麵文本帶來新的解讀?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實在是太吸引人瞭,尤其是“口傳與書寫形式”這幾個字,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經過口頭流傳,再被記錄下來的。崑麯作為一種高度口語化的藝術形式,其口傳與書寫之間的關係,必然是非常復雜且有趣的。我總覺得,口傳的東西,往往更具生命力,它包含著錶演者的情感、語氣、甚至是一些微小的即興發揮,這些東西是書麵文字很難完全捕捉的。而書寫,則提供瞭一種相對穩定的文本,它讓藝術得以流傳和研究。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在崑麯的演唱過程中,口傳的元素是如何在錶演者之間傳遞的?它又如何與被記錄下來的麯譜和唱詞相結閤?我特彆想瞭解,那些經典的唱段,在口傳和書寫這兩種形式之間,是如何進行相互影響和塑造的。這本書會不會給我一些關於如何去辨析不同版本,或者理解同一唱段在口傳和書寫中可能存在的細微差異的思路?我希望它能讓我對崑麯的傳承方式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很沉靜、很內斂的感覺,這讓我聯想到崑麯那種含蓄而雋永的美。我一直覺得,口傳藝術本身就帶有一種生命力,它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注入新的理解和情感,也可能因為口誤或者時代的變化而産生細微的差異。而書寫,則是一種定格,一種對瞬息萬變的藝術的固化。那麼,這本書是如何處理這種“動態”與“靜態”之間的張力的呢?它會不會探討,口傳的靈活性是如何影響瞭書麵文本的形成?反過來,書寫下來的麯譜和唱詞,又如何反哺和規範瞭口傳的傳承?我對此非常好奇。我很想知道,在曆史的長河中,那些口傳的智慧是如何被捕捉和記錄下來的,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會不會有關於早期麯譜的考據,或者關於不同版本之間的比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崑麯在傳承過程中所經曆的那些不易為人知的變革與演變,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作為一種活態藝術的獨特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