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的传承形式有二,一为口传形式,一为书写形式。而现今的音乐文化,均是借由这两种形式传续下来。此外在不同的音乐文化下,传承的过程,有只以口耳相传或书写乐谱的形式来延续;也有既具书写乐谱,又具口耳相传的承续。其中在口传与书写形式兼备的音乐文化里,有些特重书写的形式,其乐谱发展得完备且繁复,口传形式反倒只具辅助功能;有些音乐文化中,特重口传形式,乐谱则只是辅助工具。本书首先将分析探讨口传与书写音乐形式的种类、功能、特色和意义,而后以口传与书写形式二者兼备的音乐文化之一:崑曲音乐文化,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崑曲歌唱与其传承形式之间的关连性。
在此选择崑曲歌唱作为探讨主题,原因有二:崑曲在戏曲史上起起伏伏,但是它在歌唱声音的表现,和实际演唱方法上,却是一直以来,中国四百多种地方戏曲争相学习撷取的标竿(董榕森1981:212;梁谷音访谈1999;张洵澎访谈1999)。这表示了此种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中的代表性,并且在中国音乐里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研究崑曲歌唱有其意义与价值。
其次,「崑曲在大陆,观众在台湾」,这是二十世纪末大陆崑曲界广为流传的一段话。崑曲流传到台湾以后,虽然一直没有职业的崑曲剧团,但业余崑曲团体剧团相继成立,诸如台湾水磨曲集剧团、台湾崑曲剧团、台湾丝竹京崑剧团、兰庭崑剧团等;此外相继有崑曲相关大小活动的举办,诸如台北有每星期日的曲会、崑曲传习计划,甚至大型崑剧表演等,崑曲的爱好者与参与者在这些团体和活动当中则日渐增多。故以崑曲歌唱为主题,有助于更多人了解此门精致艺术。
本书以崑剧牡丹亭「游园」中最脍炙人口的曲牌【皂罗袍】为例,试图对崑曲音乐文化中这两种传承形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描述、比较与分析。探讨的范围,在口耳相传方面,包括录音採谱工作、装饰唱法分类,和实际演唱的风格比较。而书写乐谱方面,则包括乐谱分类、译谱理论与实践,及多种乐谱的比较等。此外口耳相传的演唱与书写乐谱间之实践与相关性,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心。其探讨的层面有三:从乐谱到实际演唱、师承之下的实际演唱风格、师承之下的乐谱,以及从实际演唱到重建乐谱等。在此希冀能对崑曲歌唱,作另一种角度的探讨,借此提供中国戏曲研究另一视角的论述观点,扩展中国戏曲更宽广的思考空间与视角取向。
作者简介
张雅婷
台湾东吴大学音乐学系硕士班音乐学组硕士,大学辅系哲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比较系统音乐学暨民族音乐学哲学博士(Dr. Phil.),辅修心理学、日本学、汉学、语言学和非洲学。现为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曾发表演讲于国际会议之相关亚洲音乐文化相关学术研究口头和书面论文有:《崑曲歌唱在口传与书写音乐形式之间》(中央大学1999)、《Die Frauen in der taiwanesische Popular-musik(台湾流行音乐里的女人)》(Vienna2002)、《Der Gesang der Frauen bei der Mongolen(蒙古女声歌唱)》(Vienna2002)、《Recitation and Singing of Chinese Poetry in Japan and Taiwan (中国诗词吟唱在日本与台湾)》(ESEM2004)、《Orality and interpretation -Japan and Taiwan: Is ‘Soran, a work song?- Is ‘Solana’love song? (口传与诠释-日本与台湾:‘Soran’ 是劳动工作歌曲?-‘素兰’是爱情歌曲?)》(CHIME2004)、《Detsk? hudobn? n?stroje p?vodn?ch obyvate ov Tajwanu (给儿童演奏之台湾原住民乐器)》(Ethnomusicologicum2005)、《Another Continuing of the Taiwan Folk Music?(台湾民间音乐的另一个继续?)》(ICTM2006)、《Taiwanese Multi-ethnic Musical Culture (台湾之复音乐文化)》(Belgrad2006)等。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在书店的架子上瞄着,总觉得它名字里透着一股神秘的古典韵味,尤其“崑曲歌唱”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本身对戏曲,尤其是那些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崑曲,一直怀有特别的敬意。在我看来,崑曲不仅仅是音乐,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每次听到那婉转悠扬的唱腔,总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水袖轻摆、咿呀低吟的年代。而“口传与书写形式”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会非常独特。我一直好奇,那些精妙绝伦的唱段,那些传承千年的唱腔,究竟是如何从一代代艺人的口中传唱下来,又是如何被记录、被保存,最终成为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的艺术瑰宝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这扇通往崑曲内心世界的门?它会不会深入剖析那些口头传承的微妙之处,那些在表演中即兴的闪光点,以及这些口传性如何与被记录下来的文字、曲谱之间产生奇妙的互动?我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超越表面欣赏的深度理解,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崑曲艺术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尤其是“口传与书写形式”这几个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经过口头流传,再被记录下来的。崑曲作为一种高度口语化的艺术形式,其口传与书写之间的关系,必然是非常复杂且有趣的。我总觉得,口传的东西,往往更具生命力,它包含着表演者的情感、语气、甚至是一些微小的即兴发挥,这些东西是书面文字很难完全捕捉的。而书写,则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文本,它让艺术得以流传和研究。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在崑曲的演唱过程中,口传的元素是如何在表演者之间传递的?它又如何与被记录下来的曲谱和唱词相结合?我特别想了解,那些经典的唱段,在口传和书写这两种形式之间,是如何进行相互影响和塑造的。这本书会不会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去辨析不同版本,或者理解同一唱段在口传和书写中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异的思路?我希望它能让我对崑曲的传承方式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我一直对口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非常感兴趣。崑曲,作为一种古老的剧种,其艺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一代代艺人的口传心授。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去呈现这种“口传”的特质的?它是否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展现艺人们在课堂上或者舞台上,是如何将唱腔、身段、表演的技巧,通过语言和示范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同时,我也对“书写形式”的部分充满期待。我知道,很多经典的崑曲剧目,都有详细的曲谱和唱词记录。那么,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口传的唱腔是如何被转化为书面文字和符号的?这两种形式之间,是相互补充,还是存在着某种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在崑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口传和书写这两种方式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崑曲艺术的。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是否能完全承载口传的韵味,或者说,口传的表演,是否又会给书面文本带来新的解读?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我对崑曲了解不深,只算是个门外汉,担心这本书会不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我看不懂的理论和术语。不过,翻开目录,看到里面一些比较接地气的章节标题,比如“老生唱段的奥秘”或者“花旦的韵味与技巧”,我的心又放了下来。我觉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我特别想知道,那些伟大的崑曲艺术家们,是如何将复杂的情感和细腻的内心戏,通过短短几句唱词,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具体的例子,分析某一个经典唱段是如何将口头表演的张力和书面文本的意境完美结合的?我希望能学到一些辨别不同唱腔流派的门道,了解不同角色在演唱上的侧重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欣赏一出崑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听”或者“不好听”的层面。我希望它能引导我进入崑曲的艺术世界,让我能品味出其中的深邃和韵味,而不是被那些表面的技法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很沉静、很内敛的感觉,这让我联想到崑曲那种含蓄而隽永的美。我一直觉得,口传艺术本身就带有一种生命力,它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注入新的理解和情感,也可能因为口误或者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细微的差异。而书写,则是一种定格,一种对瞬息万变的艺术的固化。那么,这本书是如何处理这种“动态”与“静态”之间的张力的呢?它会不会探讨,口传的灵活性是如何影响了书面文本的形成?反过来,书写下来的曲谱和唱词,又如何反哺和规范了口传的传承?我对此非常好奇。我很想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口传的智慧是如何被捕捉和记录下来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会不会有关于早期曲谱的考据,或者关于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崑曲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不易为人知的变革与演变,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作为一种活态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