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网路技术之兴起,启动了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之高度资讯化社会。构筑了超越传统框框之全球性网路市场,此一重要技术,即是高密度构装技术;本书就以各项观点,进而探究高密度构装之原理与技术改革。内容共分为四大部份:第一部份为构装技术的开始与其它技术之比较;第二部份介绍在半导体产业中,如何运用高密度构装技术;第三部份介绍在印刷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借由高密度构装技术,来增进产品效能;第四部份介绍构装设备与检查信赖性。本书採用问题解说的方式,让读者能够针对想要了解的部份,快速的获得解答。本书最适合科技产业相关工作人员,及想要了解构装技术的读者使用。
本书特色
1.本书详实的介绍高密度构装技术的原理与运用,在科技产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内文图说介绍详细,可以让读者了解构装技术在生产线上的运用过程与步骤。
3.本书採用问题解说的方式,让读者能够针对想要了解的部份,快速的获得解答。本书最适合科技产业相关工作人员,及想要了解构装技术的读者使用。
第1章 构装技术1-1
1为何构装技术在IT(高度资讯技术)产业中,以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姿展露头角?1-2
2为何构装技术会被称为JISSO技术?1-4
3为何銲接技术在过去是构装技术的代名词?1-6
4为何需要高密度构装技术?1-7
5为何在日本会发行构装技术蓝图(Roadmap)?1-10
6为何构装技术在日本大学里不为人知?1-14
7为何表面构装技术成为现今的主流?1-16
8为何构装阶层和Jisso Level会有差异?1-18
9为何半导体晶圆前工程之重佈线技术成为构装技术?1-21
第2章 高密度构装之半导封装技术2-1
10为何半导体元件需要封装?2-2
11为何表面构装型之封装起了变革?2-3
12为何逻辑元件和记忆体元件之封装形式不相同?2-6
13为何在400支脚以上之高脚数QFP不存在?2-9
14为何BGA成为现今的封装主流?2-11
15为何BGA在构装时焊接比较容易实施?2-14
16为何BGA中之PBGA最被广泛使用?2-16
17为何使用FCBGA于超高性能伺服器系列之超高脚数封装?2-18
18为何在行动机器体系必须用CSP的超小型封装?2-20
19为何CSP有利于小型化?2-22
20为何在CSP系列中之BGA型变成为主流?2-24
21为何CSP并非是标准化名称?2-26
22为何TAB未能推广成为泛用的构装技术?2-29
23为何晶圆级构装和裸晶构封装是不相同的?2-31
24为何裸晶构装被喻为最高级的高密度构装?2-33
25为何裸晶构装需要KGD?2-35
26为何会有爆米花(popcorn)现象?2-37
27为何SiP在系统LSI中是有效用的?2-39
28为何需要3维构装?2-42
29为何会名为复合化技术?2-45
30为何电脑PC在使用时主机会发热?2-47
31为何在Jisso需要高速传输回路设计?2-50
32为何在高密度构装技术,必须有系统设计整合技术?2-52
33为何无铅对环保是必要的?2-53
34为何需要无卤素(Halogen Free)?2-56
35为何半导体封装技术推进到系统化?2-57
36为何半导体封装技术演变成各种形态及制程?2-59
37为何BGA所使用之材料和当今之封装材料不同?2-62
38为何高密度构装技术的标准化是以JEITA组织为重心?2-64
第3章 印刷电路板(PWB)3-1
39为何印刷电路板这么重要?3-2
40为何印刷电路板持续被採用?3-3
41为何印刷电路板会种类繁多?3-6
42为何印刷电路板有各式各样的基材?3-9
43为何会有印刷电路板之材料蓝图(Roadmap)?3-13
44为何日本跟美国对材料的要求有所不同?3-19
45为何印刷电路板之设计持续在变化中?3-24
46为何要使用单面电路板?3-27
47为何使用双面电路板?3-30
48为何要使用多层电路板?3-34
49为何增层电路板会成为高密度构装的主流?3-39
50为何要使用软性电路板?3-46
51为何软硬结合板会成为另人期待的技术?3-49
52为何Tape型基板之市场成长率升高?3-52
53为何硬质基板之泛用性这么高?3-56
54为何增层基板(Build up Substrate)被使用于高阶封装?3-60
55为何陶瓷基板有良好的可靠度?3-66
56为何减层法在过去是主流制造技术?3-68
57为何半加成法会展露头角?3-69
58为何印刷电路板会有可靠度的问题?3-70
59为何要细线路(Fine Pattern)?3-75
60为何电子产品要愈来愈小型化?3-81
61为何要将零件内埋?3-84
62为何内埋电容成为下一世代技术?3-88
63为何内埋电阻成为下一世代技术?3-91
64为何需要内埋被动元件之基础架构(Infrature)?3-94
65为何要将半导体埋入印刷电路板?3-95
66为何需要光电子元件之封装?3-96
67为何要採用MEMS技术?3-99
68为何短交期是十分重要?3-100
69为何需要无铅焊料?3-101
70为何需要无卤素化?3-105
第4章 构装设备、检查信赖性4-1
71为何高密度基板之构装很艰难?4-2
72为何0603零件需要专用吸嘴?4-3
73为何QFP无法再微型化?4-6
74为何需要控制印刷机的离版速度?4-8
75为何高密度构装之网版设计很重要呢?4-11
76为何印刷机需要使用密闭式刮刀?4-12
77为何钖膏、接着剂需要作温控?4-14
78为何会存在有各式各样的组装机?4-15
79为何会有各式各样的影像辨识方式?4-20
80为何要使用卷带式零件?4-23
81为何基板不容许板翘?4-25
82为何组装头必须有加压控制功能?4-26
83为何组装机需要3D之感测器(Sensor)?4-29
84为何模组化Mounter需要有最佳化之构装软体?4-31
85为何有各种之无铅焊料?4-32
86为何回焊炉会有多个加热段设计?4-35
87为何需要用氮气回焊?4-37
88为何使用于无铅焊料之回焊炉需要有较小的温度变化( )?4-38
89为何每一个工程均需要检查机?4-40
90为何在线路接合检查需进行影像辨识?4-42
91为何要求检查要3D化?4-44
92为何无法用外观检查以确保BGA、CSP之接合可靠度?4-47
93为何构装设备要连接网路?4-48
94为何一直持续使用至今?4-48
95为何制程中控制(In process control)是有效的?4-50
96为何要进行不良品检查?4-52
97为何对所有的线路作微细化一直无进展?4-54
98为何开始称唿构装设备之TCO?4-55
99为何组装机因应裸晶封装一直无进展?4-56
100为何焊钖焊接之替代方法一直未出现?4-57
哇,這本《高密度構裝技術-100問題解說》根本是我的救星!說真的,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這本書的,當時正為了公司一個專案而焦頭爛額,負責的幾個部分都涉及到高密度構裝的技術細節,偏偏手邊資料零散,問東問西卻得不到最直接、最根本的解答。翻開這本書,真的就像挖到寶一樣。它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實際應用、且條理清晰的方式,將複雜的高密度構裝技術拆解成100個具體的問題。每一個問題的探討都深入淺出,從最基本的原理到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種種狀況,都有詳盡的說明。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很多觀念的闡述,是過去我花了好多時間才慢慢摸索出來的,但透過作者的梳理,我竟然能夠快速掌握。像是關於散熱的設計、訊號完整性的考量、可靠性測試的標準等等,這些都是高密度構裝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但卻常常因為太細微而容易被忽略。這本書把這些「眉角」都攤開來講,而且還附帶了實際案例的分析,讓我茅塞頓開,終於可以把之前那些模糊不清的認知,一個個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圖。這不只提升了我對技術的理解,更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解決專案中遇到的挑戰。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高密度構裝技術-100問題解說》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持著太高的期望,畢竟這類技術書籍,有時候會寫得比較空泛,或者過於學術化,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實際動手操作的人來說,幫助有限。但翻開之後,我完全改觀了。這本書的編寫方式,非常接地氣,它不是在講授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而是把高密度構裝裡最核心、最關鍵的100個問題,一個一個攤開來,然後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進行解說。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問題時,所採用的邏輯結構。很多時候,一個問題的解答,不僅僅是提供一個答案,而是會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源,探討可能影響因素,然後再提出幾種解決方案,並評估它們的優劣。這種「刨根究底」的態度,讓我不僅能知道「怎麼做」,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例如,關於焊點的可靠性,這本書就從材料的微觀結構、焊接的製程參數、到應力應變的影響,層層剖析,讓我們能從根本上理解焊點失敗的原因,進而能夠在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這種紮實的內容,對於提升我們的技術深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评分這本《高密度構裝技術-100問題解說》真的是一本寶藏,尤其對於我這樣一個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年輕工程師來說。以前聽前輩們在討論一些高密度構裝的技術名詞,常常覺得一知半解,就算查了一些資料,也總是零散不成體系。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一盞明燈,把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一個個清晰地呈現出來。它的優點在於,它沒有試圖涵蓋所有高密度構裝的內容,而是聚焦在最常被問到、也最關鍵的100個問題上,這樣不僅讓內容更精煉,也更容易讓讀者掌握核心要點。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問題」的定義,它不是那種純粹理論性的提問,而是更貼近我們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瓶頸」或「挑戰」。比如說,關於機構與電氣的整合,這兩者在高密度構裝中常常是相互制約的,如何找到最佳平衡點,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這本書就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多方面的考量,從熱應力、訊號干擾、到生產裝配的便利性,都一一羅列,並且給出了相應的設計原則和建議。這種全方位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問題,也更有方向感去尋找解決方案。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高密度構裝技術-100問題解說》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實用的一本書。我平時的工作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電子產品開發,而高密度構裝技術是其中的關鍵一環。過去,我在處理一些複雜的構裝問題時,經常會感到力不從心,要嘛是因為對技術原理理解不夠深入,要嘛是因為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指導。這本書的出現,恰好彌補了我這方面的不足。它不是那種一本讀完就可以成為專家的「武功秘笈」,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一種循序漸進、有問必答的方式,引導我們一步步深入了解高密度構裝的各種技術細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針對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非常務實,而且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提供多種解決方案,並分析其適用性。例如,關於不同種類的封裝方式,書中就詳細比較了它們在成本、效能、可靠性、以及適用性上的差異,並給出了一些選擇上的參考依據。這種「舉一反三」的教學方式,讓我能夠在面對類似問題時,不再感到茫然,而是能夠更有條理地進行分析和判斷。
评分這本《高密度構裝技術-100問題解說》的內容,簡直是為我們這種身處第一線的工程師量身打造的。每天埋首於設計、測試、量產,時間緊迫,根本沒辦法像學術研究那樣,從頭開始追溯每一個技術的發展脈絡。而這本書就巧妙地避開了這個陷阱,它直接切入大家最關心的、最常遇到的「痛點」。我特別喜歡它那種「問答式」的編排方式,每一個問題都像是直接點出了我們工作中會遇到的困擾,然後作者再給出一個全面且務實的解答。比如說,裡面有一部分是關於材料選擇的,你知道,在高密度構裝裡,材料的特性直接影響了整體效能和穩定性,但市面上的材料種類繁多,各有優缺點,到底該如何取捨,常常讓人頭痛。這本書就針對各種常見材料,從導電性、熱傳導性、機械強度到成本效益,都做了細緻的比較和分析,甚至還列出了一些實際應用場景下的建議。這種「點對點」的輔助,讓我在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迅速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大大節省了搜尋和試錯的時間。而且,書中的論述不是紙上談兵,很多地方都融入了產業內的實際規範和趨勢,讓我覺得學到的東西是真的有用的,能夠直接應用到工作中,而不是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