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

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幻文学
  • 台湾文学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化
  • 科幻小说
  • 文学批评
  • 冷战时期
  • 本土文学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幻文学是在非现实里找到新的精神依托,可说是「现代人的神话」。二十世纪末至今,台湾各大学纷纷开设科幻课程。在台湾科幻小说史上,本书作者--黄海可说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以数十年创作经验的领悟和探索心得,归纳建构出科幻文学史观。

  作者认为优秀科幻小说自然会被主流文学所认同,书中除了分析考察科幻文学在台湾发展的背景,并评述若干作品,也比较两岸科幻小说发展异同。关于成人科幻与儿童科幻的写作奥祕,也有具体论列。行文有其精辟独创之处,堪称鸟瞰式的回忆论述。本书书名「薪火录」意味着非仅个人观点,也兼及全体科幻创作者不熄的薪火传承。

  --张系国 科幻文学作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本书不仅叙述台湾科幻文学的演变,兼论科幻、科学与文学的关系,也对中文科幻百年来的发展作了一番省思,瞻望科幻小说的前景;对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成人科幻写作、儿童科幻写作,提供了写作公式和方法。

  作者1989年获颁国家文艺奖的《大鼻国历险记》,首开「科幻童话」(science fantasy,science fiction fable)之先河。本书阐述关于科幻文学的创见,对从事文学工作者将有深刻启发。其体例混合回忆录、心得录、访谈录、考察录、评析录,呈现出跨越半世纪的「薪火录」。

  --林文宝 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教授

作者简介

黄海

本名黄炳煌,台中市人
现职:静宜大学人文教育中心讲师
   交大科幻研究中心倪匡科幻奖决审委员
学历: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
经历:台湾师范大学人文中心讲师
   照明出版社总编辑
   科学儿童週刊主编
   从事文学创作数十年,作品跨越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领域,传统文学与科幻文学的文类
获奖:台中市大敦文学奖
   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
   洪建全儿童文学奖
   中华儿童文学奖
   五四文艺奖章
   首届海崃两岸中华儿童文学奖
   东方少年科幻小说奖
   救国团全国社会优秀青年奖(民国58年)蒋经国颁发创作成就奖
   台湾唯一以科幻作品获得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的作家
代表作品(科幻小说类):
   《10101年》、《新世纪之旅》、《银河迷航记》
   《天外异乡人》、《偷脑计划》、《天堂鸟》、《最后的乐园》
   《第四类接触》、《星星的项鍊》、《鼠城记》、《永康街共和国》
   《奇异的航行》(入选〈台湾儿童文学100〉)、《嫦娥城》
   《机器人风波》、《大鼻国历险记》、《地球逃亡》
   《时间魔术师》、《秦始皇到台湾神秘事件》
   《谁是机器人》、《千年烽火奇幻游》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翔实,力求自然流畅。 ---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中叶世界电影史纲(1945-1975)》 图书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在废墟之上重塑。与此同时,电影艺术也迎来了它最富于变革、实验与反思的黄金时代。本书《光影流转:二十世纪中叶世界电影史纲(1945-1975)》聚焦于战后至“新浪潮”浪潮退去这一关键三十年,以全球视野梳理了电影语言的演变、工业体系的重构,以及电影如何成为记录和批判时代精神的最有力媒介。 本书摒弃传统上仅关注好莱坞或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单一叙事,而是采取一种多中心、相互参照的编年体叙事结构,深入剖析了欧洲艺术电影的觉醒、亚非拉“民族电影”的兴起,以及大众文化语境下好莱坞的转型与挣扎。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现实主义的复苏(1945-1952) 战后初期,电影承载着对历史的追问与对日常生活的重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以其对非职业演员和真实街景的执着,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书详细考察了罗西里尼、德·西卡等大师如何通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偷自行车的人》,将镜头转向受苦的民众,探讨了道德困境与社会结构性矛盾。 与此同时,法国的“传统派”仍维持着精致的制片厂传统,但暗流已动。在东方,日本电影在战后的精神重建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人的作品,不仅延续了传统叙事的美学深度,更开始探索个人在宏大历史面前的无力感与尊严。小津对家庭伦理的细腻描摹,与黑泽明对武士道精神和权力结构的史诗式探讨,构成了对“日本经验”的双重视角。 本书特别辟章节讨论了美国电影在战后的“冷战焦虑”下的变化。审查制度的加强,使得黑色电影(Film Noir)成为表达社会幻灭感和道德模糊性的重要载体,它揭示了美国梦光鲜表象下的阴影与压抑。 第二部分:艺术的革新与现代主义的浪潮(1953-1964) 这是电影语法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随着欧洲知识分子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不满加剧,一场以“作者论”为核心的电影革命在法国酝酿。 法国新浪潮的冲击: 本书详细分析了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等《电影手册》一代人如何将拍摄工具下放到年轻人手中,打破剪辑的“隐形原则”,运用跳切、固定长镜头和即兴表演,将电影制作的“过程”本身纳入作品的意义场域。我们不仅审视了《四百击》和《筋疲力尽》的文本内容,更深入探讨了他们对美国B级片和类型片的“挪用与解构”。 欧洲其他地区的勃发: 这一时期,欧洲大陆的创新并非法国独享。瑞典的伯格曼,以其对信仰、死亡和两性关系的哲学拷问,将心理深度挖掘推向了极致;意大利的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则转向对现代都市人的疏离感、异化和形式主义的探索,创造了极具个人色彩的视觉寓言。 亚非拉的“电影宣言”: 在全球去殖民化的浪潮中,第三世界国家电影开始用本土语言和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本书重点介绍了古巴的“真实电影”、塞内加尔的“非洲电影”探索,以及拉丁美洲激进的电影实践。这些电影人不再满足于模仿欧洲范式,而是致力于“电影是武器”的理念,关注土地、贫困与身份认同的构建。 第三部分:类型片的颠覆与新好莱坞的萌芽(1965-1975) 随着战后婴儿潮一代进入影坛,电影市场迎来了更为叛逆和世俗化的观众。传统的制片厂制度在美国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类型片进行彻底解构与重组的“电影学校”一代。 好莱坞的危机与新生: 本书详述了美国政府放开内容审查(MPAA分级制的建立)对电影创作的解放作用。科波拉、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等导演,带着欧洲艺术片的影响和对经典好莱坞的深刻理解,开始拍摄《教父》、《唐人街》、《邦尼与克莱德》等既有商业吸引力又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性的作品。他们将旧好莱坞的类型元素——西部片、黑帮片——转化为对美国神话的质疑。 英国的“自由放任”与类型实验: 英国电影业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短暂而精彩的“爆炸”。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跨类型史诗叙事,到对社会阶层固化进行尖锐讽刺的“愤怒的青年”电影,英国电影展现了其独特的英式反讽与技术雄心。 电影工业化的反思: 最后的章节探讨了电视的普及对院线电影带来的挑战,以及电影工业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如宽银幕、立体声)和内容升级来重新吸引观众。同时,我们也在探讨,当作者导演的个人表达越来越强烈时,电影的“大众性”与“艺术性”的边界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 结语: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中叶世界电影史纲(1945-1975)》不仅是一部电影史的书写,更是一幅描绘全球文化、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图景。通过对数百部关键影片的细致分析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现代电影美学源头的钥匙,展示光影艺术在人类精神历程中的不朽魅力。它试图证明,在这个“中叶”时期,电影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世界对自身困境最诚实的回应。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科幻文学概念
  科幻,是「人文与科学」两座大山之间的彩虹或玫瑰

第二篇 台湾科幻文学源流
  第一章 (1956)科幻先声
  第二章 (1968)科幻黎明
  第三章 (1969-1973)奔月之后 科幻钟鸣
  第四章 (1970’s中期-1980)醒石惊敲应钟鸣
  第五章 (约1980-1988)百花齐放
  第六章 (1989-1998)幻象飞驰
  第七章 (1998至今)李华风云传薪火

第三篇 科幻、科学与文学
  第一章 科幻的科学预言
  第二章 科幻与未来世纪
  第三章 科幻与主流文学

第四篇 科幻写作揭祕
  第一章 成人科幻小说的写作
  第二章 少儿科幻的写作
  第三章 科幻元素表
  第四章 飞越未来--访谈录

第五篇 科幻文学的考察和展望
  第一章 五四以前,化了装的「赛先生」
  第二章 两岸想象力的角力
  第三章 中文科幻百年?文学迷思
      --科学与儿童文学的交会
  第四章 科幻文小说往何处去?
      --2003年交大科幻学术研讨会专题演讲

附 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化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总是在寻找能够勾勒出地域性文化发展脉络的著作。《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这个书名,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1956年到2005年,这五十年,无疑是台湾社会经历巨变的时期,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幻文学作为一个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畅想未来发展的文学类型,其发展轨迹必然充满了故事。《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这个标题,特别是“薪火录”三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创作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学火种。我非常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早期作者如何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环境中,打开想象的边界;又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科幻文学是如何吸收外来养分,又如何孕育出属于台湾本土的特色。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得到了一把钥匙,能够解锁台湾科幻文学背后那段值得被深入了解的精彩历史。

评分

我对近现代文学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涌现出来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1956年到2005年,这跨度正好涵盖了台湾科幻文学从萌芽到初步发展再到逐渐成熟的整个重要阶段。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段时间里,台湾科幻文学经历了哪些重要的转折点?是哪些事件、哪些思潮,塑造了当时的科幻作品的面貌?这本书名中的“薪火录”,仿佛在诉说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将前人经验与智慧传递下去的使命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分析他们的创作特色,以及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能引发的共鸣。这不仅仅是对科幻文学本身的梳理,更是对台湾社会变迁和思想演进的一次生动观察。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科幻发展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书能系统地梳理这段历史,填补我知识上的空白。最近偶然看到了《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这个书名,立刻就被深深吸引住了。1956年到2005年,这半个世纪的时光,对于任何一个文化现象而言,都足以孕育出丰富的土壤。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台湾的科幻文学是如何萌芽、成长,又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是受到西方科幻思潮的影响,还是有着本土独特的文化基因?那些早期的作者们,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的创作动机是什么?是纯粹的对未来的想象,还是寄托了对当下社会的某种隐喻?这本书名中的“薪火录”三个字,更是勾起了我的联想,它仿佛暗示着一种传承,一种不灭的精神。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认识那些默默耕耘的先行者,去感受他们笔下的星辰大海,去理解他们如何为台湾科幻埋下希望的种子。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段关于梦想与坚持的动人篇章。

评分

最近沉迷于阅读一些比较冷门的文学领域,而台湾的科幻文学一直是我心头的一点小遗憾,总觉得对它了解不够深入。《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这个名字,一听就觉得内容会相当扎实,而且“薪火录”这个词,很有画面感,像是将那些可能被遗忘的火种一一拾起,重新点亮。我特别好奇,在不同年代,台湾的科幻创作风格会有怎样的变化?比如,五六十年代的科幻,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朴素探索,而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会有怎样的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涌现?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在当时非常前卫,甚至现在看来也依然令人惊叹的作品?我甚至猜想,其中会不会有一些作者,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的作品却对后来的科幻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宝库,里面藏着我一直想探寻的关于台湾科幻的点点滴滴。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科幻文学情有独钟,但接触到的多是欧美和大陆的作品。台湾的科幻,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片模糊的区域。《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召唤。1956年到2005年,这可是长达半个世纪的积累,想想看,这里面一定隐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和作者。我特别好奇,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台湾的科幻作家是如何接触到科幻概念的?他们的灵感来源又是哪里?是不是也有很多作品,是带着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反思或者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畅想?“薪火录”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更是在讲述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在时间长河中延续下来的创作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认识那些“薪火”的传递者,去感受他们在创作道路上的热情与坚持,也去了解那些可能曾经辉煌一时,却又在岁月中逐渐黯淡的名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