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与应用技术(附范例光碟片)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与应用技术(附范例光碟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单片机
  • 电源
  • 开关电源
  • 设计
  • 应用
  • 技术
  • 电子工程
  • 范例光碟
  • 电路
  • 嵌入式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交换式电源(Switch Mode Power Supply,即SMPS)被誉为高效率节能型电源,它代表着稳压电源的发展方向,现已成为稳压电源的主流产品;而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积体电路具有高整合度、高性能、最简週边电路、最佳性能准则等优点,能构成高效率无电力频率变压器的隔离式交换式电源以及各种特种交换式电源。本书共分为7章。第1章为单晶片交换式电源概述;第2章至第4章介绍了39种单晶片交换式电源模组的设计;第5章重点阐述了利用电脑设计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方法及3种新设计软体的应用;第6章、7章分别介绍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电磁相容性设计及週边电路关键元件的选择。本书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具有科学性及很高的实用价值,最适合电子相关技术人员和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特色

  1 . 介绍国内外在单晶片交换式电源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包含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典型应用及检测技术。

  2 . 本书以原理为基础,把设计列为核心技术,将应用作为重点。各章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读者既可通读全书,亦可选读部分章节内容。

  3 .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适合电子相关技术人员和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电子设计与系统集成:理论进阶与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高级学生提供一套全面且深入的技术参考资料,重点聚焦于现代电子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与前沿应用。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的严谨推导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实用方法,旨在提升读者的系统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水平。 第一部分:先进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架构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高性能微控制器(MCU)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内部结构、指令集架构(ISA)及其在实时系统中的优化策略。 1. 现代微处理器核心设计原理: 详细阐述了流水线技术、分支预测机制、缓存层次结构(L1/L2/L3)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乱序执行(Out-of-Order Execution)和超标量(Superscalar)处理器的设计哲学,并对比了冯·诺依曼与哈佛架构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劣。 2. 实时操作系统(RTOS)深度解析: 重点介绍FreeRTOS、VxWorks等主流RTOS的任务管理、调度算法(如固定优先级抢占式、轮转法、EDF/RMS等),以及进程间通信(IPC)机制,如信号量、互斥锁、消息队列和事件标志的正确使用与资源竞争问题的解决。 3. 硬件描述语言(HDL)与FPGA应用: 系统性讲解VHDL与Verilog的语法特性、并发与顺序逻辑的建模方法。特别关注如何利用FPGA实现高速数据通路、自定义外设接口(AXI/Wishbone总线协议)以及有限状态机(FSM)的优雅设计,并讨论了综合与布局布线过程中的时序约束(Timing Constraints)设置。 第二部分:高性能模拟电路设计与噪声抑制技术 本部分侧重于高精度模拟信号处理链的设计与优化,强调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证信号完整性的方法。 1. 运算放大器(Op-Amp)高级应用与选型: 不仅限于基本的反馈电路分析,更深入探讨了失调电压、共模抑制比(CMRR)、开环增益带宽积(GBWP)等关键参数对系统精度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斩波稳定型(Chopper-Stabilized)与零漂型运放的选择标准。 2. 数据转换器(ADC/DAC)原理与校准: 全面解析了逐次逼近型(SAR)、Sigma-Delta ($SigmaDelta$) 和流水线(Pipeline)ADC的工作原理、固有误差来源(如DNL/INL)及其补偿技术。对于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重点讨论了时钟抖动(Jitter)对有效位数(ENOB)的限制。 3. 电源完整性(PI)与电磁兼容性(EMC)工程: 探讨了PCB布局中的去耦电容网络优化、地平面设计(Solid Ground Planes)的必要性。讲解了EMC标准(如FCC/CE)的基本要求,以及共模扼流圈、屏蔽罩和滤波器的选择与应用,以确保产品通过电磁干扰(EMI)测试。 第三部分:通信协议栈与网络互联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电子设备实现互联互通所依赖的通信技术及其协议栈的底层实现。 1. 有线工业通信标准解析: 深入对比了RS-485/RS-232的电气特性、抗干扰能力与最大传输距离。详细介绍了CAN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的帧格式、仲裁机制以及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并延伸至更高速的EtherCAT和PROFINET协议栈的帧结构分析。 2. 无线射频(RF)基础与阻抗匹配: 讲解了S参数在射频电路分析中的应用,包括Smith圆图在实现50欧姆匹配网络(L-Section, Pi-Section)中的精确计算和元件选择。分析了低噪声放大器(LNA)的设计目标,如噪声系数(Noise Figure)的优化。 3. 物联网(IoT)连接技术: 比较了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NB-IoT的覆盖范围、数据速率和功耗特性。对于短距离通信,深入剖析了蓝牙低功耗(BLE)的连接模式、数据包结构及安全配对流程。 第四部分:面向可靠性的系统测试与调试 强调了从设计初期到产品发布的全面测试策略和故障诊断技术。 1. 故障注入与可测性设计(DFT): 介绍了边界扫描(Boundary Scan/JTAG)在板级测试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内置自测试(BIST)电路来提高芯片和系统的可测性。探讨了故障树分析(FTA)在识别潜在系统失效模式中的作用。 2. 高级仪器仪表使用技巧: 详细指导如何利用示波器进行串扰(Crosstalk)分析、眼图(Eye Diagram)测量以评估高速数字信号质量。讲解了网络分析仪在S参数测量和滤波器性能验证中的标准操作流程。 3. 热管理与寿命预测: 阐述了电子元件的可靠性与工作温度的关系(如阿伦尼乌斯模型)。探讨了导热界面材料(TIMs)的选择,以及散热器设计中热阻(Thermal Resistance)的计算,确保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的热稳定性。 本书以严谨的工程方法论为指导,涵盖了从器件选型、电路设计、软件实现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技术点,旨在培养工程师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概述1-1
1.1 交换式电源的发展趋势1-1
1.1.1 交换式电源的发展历史1-2
1.1.2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发展趋1-2
1.2 交换式电源的基本原理1-5
1.2.1 交换式电源的控制方式1-5
1.2.2 脉宽调变式交换式电源的基本原理1-7
1.3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主要特点1-7
1.4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基本原理及回授电路类型1-10
1.4.1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基本原理1-10
1.4.2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两种工作模式1-11
1.4.3 回授电路的四种基本类型1-12
1.5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应用领域1-14

第2章 通用单晶片交换式电源模组的设计2-1
2.1 由TOP221P构成的5V、3.5W精密交换式电源模组2-1
2.1.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2-1
2.1.2 5V、3.5W交换式电源的设计原理与改进电路2-2
2.2 由TOP223Y构成的5V、3.3V两路输出的交换式电源模组2-4
2.2.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2-4
2.2.2 15.3W两路输出交换式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2-5
2.3 由TOP224P构成的12V、20W 交换式电源模组2-7
2.3.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2-7
2.3.2 12V、20W交换式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2-8
2.4 由TOP202Y构成的7.5V、15W交换式电源模组2-10
2.4.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2-10
2.4.2 7.5V、15W交换式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2-11
2.5 30W通用输入的12V交换式电源模组2-13
2.5.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2-13
2.5.2 12V、30W交换式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2-14
2.6 16W通用电池充电器模组2-16
2.6.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2-16
2.6.2 16W通用电池充电器的电路设计2-17
2.7 多通道输出式17W、PC电脑待机电源模组2-19
2.7.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2-19
2.7.2 多通道输出式PC电脑的17W待机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2-20
2.8 密封式70W笔记型电脑电源适配器模组2-21
2.8.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2-21
2.8.2 密封式70W笔记型电脑电源适配器的电路设计2-22
2.9 145W、PC电脑交换式电源模组2-24
2.9.1 ATX电源简介2-24
2.9.2 145 W、PC电脑交换式电源模组2-24

第3章 特种单晶片交换式电源及电源模组的设计3-1
3.1 复合式交换式电源3-1
3.1.1 单路输出复合式交换式电源3-2
3.1.2 多通道输出复合式交换式电源3-4
3.2 非隔离式交换式电源3-5
3.3 ?压/?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3-7
3.3.1 ?压/?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的工作原理3-7
3.3.2 ?压/?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的电路设计3-9
3.4 精密?压/?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3-13
3.4.1 精密?压/?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的工作原理3-13
3.4.2 精密?压/?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的电路设计3-15
3.5 用于通信设备中的DC/DC电源转换器3-17
3.5.1 输出功率范围与直流输入电压的关系3-17
3.5.2 供通信设备用的三种DC/DC电源转换器3-18
3.6 截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3-21
3.6.1 截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3-21
3.6.2 ?流/截流输出式交换式电源3-24
3.7 ?功率输出式交换式电源3-24
3.7.1 ?功率输出式交换式电源的工作原理3-25
3.7.2 ?功率输出式交换式电源的设计要点3-27
3.8 1.25W交流非隔离式LED?流驱动电源模组3-27
3.8.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3-28
3.8.2 1.25W交流非隔离式?流输出LED驱动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3-28
3.9 1.5W?压/?流式充电器(或适配器)模组3-31
3.9.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3-31
3.9.2 1.5W?压/?流式充电器(或适配器)模组的电路设计3-32
3.10 2.5W?压/?流式充电器(或适配器)模组3-34
3.10.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3-34
3.10.2 2.5W?压/?流式充电器(或适配器)模组的电路设计3-35
3.11 2.75W?压/?流式充电器(或适配器)模组3-37
3.11.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3-37
3.11.2 2.75W?压/?流式充电器或电源适配器模组的电路设计3-37
3.12 7W地面数位电视播放(DVB-T)设备的电源模组3-39
3.12.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3-39
3.12.2 7W、DVB-T交换式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3-40
3.13 10W高速数据机电源模组3-42
3.13.1 高速数据机简介3-42
3.13.2 10W高速数据机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3-44
3.14 13W低功率消耗DVD电源模组3-47
3.14.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3-48
3.14.2 13W低功率消耗DVD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3-48
3.15 20W低功率消耗DVD电源模组3-51
3.15.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3-51
3.15.2 20W低功率消耗DVD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3-51
3.16 43W数位电视机上盒电源模组3-54
3.16.1 数位电视机上盒简介3-54
3.16.2 43W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3-55
3.17 45W LCD监视器电源适配器模组3-58
3.17.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3-58
3.17.2 45W LCD监视器电源适配器模组的电路设计3-58

第4章 单晶片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设计4-1
4.1 16.5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2
4.1.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2
4.1.2 16.5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2
4.1.3高速MOSFET驱动器4-5
4.2 19.2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7
4.2.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7
4.2.2 19.2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7
4.3 3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9
4.3.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9
4.3.2 3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9
4.4 两种6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11
4.4.1 同步整流式6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12
4.4.2 二极体整流式6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15
4.5 15W多通道输出式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18
4.5.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18
4.5.2 15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18
4.6 同步整流式两路输出的5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21
4.6.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21
4.6.2 5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21
4.7 25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24
4.7.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24
4.7.2 25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24
4.8 5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26
4.8.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27
4.8.2 5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27
4.9 同步整流式2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29
4.9.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29
4.9.2 2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29
4.10 同步整流式3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31
4.10.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32
4.10.2 3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32
4.11 同步整流式7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34
4.11.1 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34
4.11.2 70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的电路设计4-35
4.12 带乙太网路介面的15W DC/DC电源转换器模组4-37
4.1
2.1 乙太网路电源简介4-37
4.12.2 15W乙太网路电源模组的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4-38
4.12.3 15W乙太网路电源模组的电路设计4-38

第5章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指南5-1
5.1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工作模式的设定5-1
5.1.1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两种工作模式的设定5-2
5.1.2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回授理论的分析5-4
5.2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保护电路的设计5-8
5.2.1 保护电路的分类5-8
5.2.2 输出过电压保护电路的设计5-10
5.2.3 输入欠电压保护电路的设计5-11
5.2.4 软启动电路的设计5-13
5.3 利用电脑设计三端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程式流程图5-14
5.4 利用电脑设计三端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方法与步骤5-16
5.5 KDP Expert 2.0专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使用指南5-25
5.5.1 KDP Expert 2.0软体的主要特点5-25
5.5.2 KDP Expert 2.0软体的设计5-26
5.5.3 KDP Expert 2.0软体使用指南5-40
5.6 StarPlug专家系统的典型应用5-42
5.7 VIPer专家系统的典型应用5-45
5.7.1 VIPer专家系统简介5-46
5.7.2 VIPer专家系统的典型应用5-46
5.8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要点及电子规格表格5-54
5.8.1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设计要点5-54
5.8.2 电子规格表格的结构5-57
5.9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5-61
5.9.1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5-61
5.9.2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步骤及参数分类5-66
5.9.3 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初、次级波形5-69
5.9.4 其他注意事项5-71
5.10 多通道输出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设计5-72
5.10.1 电路设计方案5-73
5.12.2 多通道输出高频变压器的设计5-75
5.10.3 多通道输出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改进方案5-77
5.11 提高单晶片交换式电源效率的方法5-82
5.11.1 设计高效率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原则5-82
5.11.2 提高单晶片交换式电源效率的方法5-84

第6章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电磁相容性设计与测试技术6-1
6.1 电磁相容性及测试设备6-1
6.1.1 电磁相容性的研究领域6-2
6.1.2 电磁相容性的设计与测量6-4
6.2 ENS-24XA型高频杂讯模拟产生器的原理与应用6-6
6.2.1 高频杂讯模拟器的性能特点6-6
6.2.2 高频杂讯模拟器的工作原理6-8
6.2.3 高频杂讯模拟器的应用6-10
6.3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电磁相容性设计6-14
6.3.1 电磁干扰的波形分析6-14
6.3.2 造成电磁干扰的电路模型6-15
6.4 EMI泸波器的电路及其元件配置6-17
6.4.1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常用的EMI泸波器电路6-17
6.4.2 EMI泸波器的元件配置6-18
6.5 抑制暂态干扰及音频杂讯6-21
6.5.1 抑制暂态干扰6-21
6.5.2 抑制音频杂讯6-24
6.6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的测试技术6-25
6.6.1 功率测量技术6-25
6.6.2 主要参数测试6-28
6.7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模组的性能测试6-29
6.7.1 测试仪表6-29
6.7.2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模组的性能测试6-30

第7章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週边电路中关键元件的选择7-1
7.1 TL431型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7-1
7.1.1 TL431的性能特点7-2
7.1.2 TL431的工作原理7-2
7.1.3 TL431的应用技巧7-4
7.1.4 TL431的检测方法7-7
7.2 暂态电压抑制器7-7
7.2.1 暂态电压抑制器的工作原理及产品分类7-8
7.2.2 暂态电压抑制器的典型应用及检测方法7-10
7.3 快恢复及超快恢复二极体7-11
7.3.1 快恢复及超快恢复二极体的性能特点7-12
7.3.2 检测方法7-14
7.3.3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常用超快恢复二极体的选取原则及产品型号7-15
7.4 肖特基二极体7-17
7.4.1 肖特基二极体的工作原理7-18
7.4.2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常用肖特基二极体的选取原则及产品型号7-19
7.5 光耦合器7-21
7.5.1 光耦合器的分类及检测方法7-21
7.5.2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常用光耦合器的选取原则及产品型号7-25
7.6 软磁铁氧体铁心7-27
7.6.1 软磁铁氧体铁心的性能与产品规格7-27
7.6.2 单晶片交换式电源中高频变压器铁心的选择7-30
7.7 超微晶铁心及其应用7-32
7.7.1 超微晶铁心的主要特点7-32
7.7.2 超微晶铁心在交换式电源中的应用7-33
7.8 漆包线与三重绝缘线7-36
7.8.1 漆包线7-36
7.8.2 三重绝缘线7-38

参考文献参-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一本《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与应用技术(附范例光碟片)》,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技术书抱着有点观望的心态,毕竟“单晶片”听起来就有点硬核,怕会太理论化,或者跟不上实际操作。但翻开之后,惊喜还真的不少。首先,它的结构安排很扎实,从基础的电源原理讲起,一点点深入到开关电源的复杂领域,不会让人觉得一下子被丢进深水区。特别是那些公式和图示,解释得相当清晰,很多时候脑子里朦朦胧胧的概念,看了书里的图解,就豁然开朗了。而且,它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实际应用,这一点我特别看重。很多教科书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际操作就抓瞎。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感觉作者确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站在工程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比如,它在讨论不同拓扑结构时,会对比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哪些场景下更适合使用,这对于初学者或者想优化设计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光碟片里的范例程式码,更是锦上添花,可以直接拿来参考、修改,大大节省了从零开始摸索的时间。总体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学有所用”的感觉,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能真正指导我动手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

对于《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与应用技术(附范例光碟片)》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入浅出”。我之前尝试过学习一些开关电源的知识,但总觉得概念太抽象,难以消化。这本书在讲解复杂电路和控制算法时,并没有回避深度,但同时又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来辅助说明,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慢慢抓住核心。特别是它在介绍各种控制方式,比如电压模式、电流模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时,分析得非常到位,还结合了一些实际的波形图,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视化。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讨论了一些进阶的话题,比如高频化、小型化设计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布局和选择新型元件来克服这些困难。这些内容对于我这种希望在电源设计领域不断提升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光碟片里的范例,不只是代码,很多都附带了作者的详细设计文档和测试数据,这让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每一个范例背后的设计逻辑和性能考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你“怎么做”,更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设计思维。

评分

拿到《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与应用技术(附范例光碟片)》这本书,我当时最关心的就是它到底能不能帮我解决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难题。我之前在调试一款电源时,就遇到过效率不稳定,发热量大的问题,查了很多资料都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接地气。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它里面关于功率变换器设计的章节,讲得很细致,从元件的选择、参数的计算,到PCB布局的考量,都给了很具体的指导。我尤其喜欢它讨论到“EMI抑制”的部分,这往往是电源设计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这本书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还附带了实测数据作为佐证,让我觉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书里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比如低功耗、高功率密度的电源,都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思路和优化方法,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电源需求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太实用了。光碟片里的范例,虽然我还没完全研究透,但光是扫了一眼,就觉得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从基本的Buck、Boost到更复杂的反激、正激等,并且都配有详细的设计说明和测试报告,这为我后续的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经验的总结和技术的传递。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开关电源的书不少,但《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与应用技术(附范例光碟片)》这本书,在我看来,还是有它独特的地方。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国外引进的书籍,虽然内容很前沿,但有时候读起来总觉得有点隔阂,可能是因为语言习惯或者文化差异吧。这本书的中文表达非常流畅,而且用了大量国内工程师熟悉的术语和工程习惯,读起来自然亲切很多。它在讲解原理时,逻辑性很强,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核心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之间,设置了一些“重点回顾”和“常见误区”的提示,这对于加深理解和避免走弯路很有帮助。另外,书中提供的范例,不仅仅是代码,还包括了相关的原理图和PCB设计图,甚至还有一些调试过程中的关键点提示,这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和完整。我尝试着跟着书里的一个范例,动手搭建了一个小模块,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很多在实际操作中我原本觉得很棘手的问题,通过书里的指导,都迎刃而解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实用导向”和“本土化”,让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单晶片交换式电源-设计与应用技术(附范例光碟片)》,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干货满满”。我拿到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它附带的光碟片,因为我一直觉得,学习电源设计,光看书本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动手实践。果然,光碟片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好几个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完整设计范例,从原理图、PCB布局到程序代码,一应俱全。而且,这些范例都是基于实际的项目经验,而不是简单地拼凑一些教科书上的例子。书中在讲解理论部分,也写得很到位,尤其是在分析功率器件的损耗、热设计,以及输出滤波器的设计时,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指南。我之前在设计一款电源时,就经常为如何平衡效率和体积而烦恼,这本书里关于高频化和高功率密度的设计策略,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另外,它还讨论了一些关于可靠性设计和EMC测试的实用技巧,这些都是在实际产品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它不只是告诉你知识,更告诉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帮助你快速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