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所收入八篇论文,所探讨的内容归属两大范畴:一是战后台湾的土地改革,次为战后的文化发展。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论》对于战后台湾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文献作一个全面的回顾。
第二部分《战后转型》共四篇论文,主要是针对一九五○年代台湾的土地改革而发,扣紧土地改革历史的政治经济学面向。第五篇论文则是阐述杨懋春(1904-1988)先生对台湾农村社会的观点。
战后台湾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商社会的转化,必然牵涉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儒家思想与历史意识的变化,所以本书第三部分《未来展望》的三篇论文都与这两个议题有关,论述台湾文化变迁与廿一世纪海崃两岸关系的展望。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利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兼任,2005)、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2005起)。现任台大历史系教授、台大「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画总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7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
着有:《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2006)、《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2006)、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转型中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现况与展望》(2006)《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2004)、《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2004)、《孟子思想的现代诠释》(2002)、《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2002)、Mencia Hermeneutics: 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999)、《孟子》(1993)、《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等书。
◆引论
壹、战后台湾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与解释
一、前言
二、社会变迁:都市文化、社会阶层与妇女的新动向
三、文化变迁:价值取向与民间文化的转变
四、思想变迁:中西思潮的激盪
五、结论
◆战后转型
贰、土地改革及其对台湾农村与农民的冲击
一、前言
二、战后台湾土地改革的背景
三、土地改革对台湾农村与农民的冲激
四、结论
参、战后初期土地改革前后自耕农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一、前言
二、土地改革后自耕农阶层的形成
三、新兴自耕农阶层所面临的问题
四、政府保护自耕农的措施
五、结论
肆、战后初期台湾的土地改革过程中的几个问题:雷正琪函见解读
一、前言
二、雷正琪函件的内容
三、日据时代历史背景与台糖公司土地的由来
四、国家资本主义之下农民台糖公司的紧张关系
五、光复初期土地改革与经济政策的矛盾
六、农复会在土地改革过程中的角色
七、结论
伍、战后台湾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解释:杨懋春的观点及其侷限
一、前言
二、杨懋春分析农村社会文化的方法论倾向
三、杨懋春的农村社会文化经验与思想渊源
四、杨懋春对台湾农村社会文化的看法及其侷限
五、结论
◆未来展望
陆、儒家传统与二十一世纪台湾的展望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台湾脉络中的儒家思想:曲解与误用
三、古典儒家思想的新启示
四、二十一世纪台湾的展望
五、结论
柒、历史意识与二十一世纪海崃两岸关系的展望
一、前言
二、台湾史的主题: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拉锯战
三、「急统派」主张的盲点及其危机
四、「急独派」的侷限:对中国近代历史意识的忽视及其原因
五、两岸关系的新展望:从历史/人民的立场出发
六、结论
捌、历史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新文化:内涵、问题与前瞻
一、前言
二、台湾新文化的特质:「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台湾新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四、台湾新文化中的新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五、结论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作者的文字朴实而有力,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读到那些关于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奋斗的故事时,我常常会为他们的坚韧和乐观而感动。书中对战后台湾社会各个阶层的描绘,从农民、工人到知识分子,都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经济发展时,不忘穿插进去的人情世故和社会风俗的描写。这些细节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更加鲜活和有温度。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地为生活打拼,同时又维系着传统的情感纽带。当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的篇幅去探讨,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那些珍贵的传统文化是如何被保留、传承,又或者是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冲击和改变。毕竟,一个社会的转型,绝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改变,更是深层文化和价值观的演变。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几乎涵盖了战后台湾转型期的方方面面。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能够将如此庞杂的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观点和不同历史解读的呈现,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历史多元性的尊重。书中对台湾社会内部不同族群的互动和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张力,也有着相当的篇幅。这些分析让我对战后台湾社会融合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我总觉得,在对未来展望的部分,可以有更多创新性的思考。例如,在当前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战后台湾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其他正在转型中的国家和地区,究竟能提供哪些可借鉴的思路?在科技革命和信息时代加速到来的今天,台湾的转型经验又将如何与时俱进,迎接新的挑战?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果能得到更充分的探讨,将会使这本书的价值超越历史研究本身,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通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史料的掌握和梳理能力令人钦佩。书中大量引用的档案、报告和回忆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详实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在论述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作者对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组织架构、人事变动以及政策出台的背景,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考证。从戒严时期的集权统治,到逐渐放宽管制,再到最终走向民主化,每一个环节的转折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曾产生过一些疑问。例如,书中对于在野力量的崛起,以及民间社会运动的兴起,虽然有所提及,但其内在的驱动力、组织方式以及对政权的影响程度,似乎还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想知道,在信息相对不流通的年代,这些力量是如何汇聚起来,并最终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的。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各自的策略和目标,如果能有更多的对比分析,可能会让读者对那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有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绝佳平衡点的著作。作者在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叙事节奏的把握,让我在阅读时不会感到枯燥。书中对于战后台湾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其在冷战格局下的角色定位,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以美援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到后来寻求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每一步都充满了策略与博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在不同时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变化的分析印象深刻。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台湾自身的定位,也为我们理解整个东亚地区的复杂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视角。然而,在我看来,本书在探讨国际关系时,或许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对台湾内部社会结构和认同政治的影响。例如,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台湾民众的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的?这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分析,将会使这本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完整。
评分这是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阅读过程既是知识的汲取,也是一次深入的思考。作者以宏大的视角,铺陈开来的是战后台湾复杂而跌宕的社会变迁。从经济的初步恢复,到工业化的起步,再到后来所谓的“经济奇迹”的形成,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书中对土地改革、资本积累、技术引进等关键性因素的分析,让我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我始终觉得,经济的腾飞背后,人文社会层面的转型同样值得关注。例如,作者在论述经济成就时,对于文化认同的演变,对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新旧价值观的碰撞,似乎还可以有更细腻的描摹。书中虽然提及了民主化进程,但对于这个过程中的社会动员、政治博弈以及民众心态的变化,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深入的个案研究或访谈记录,那样会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体现出转型期的复杂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战后台湾发展脉络的框架,也激发了我对其中一些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索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