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推荐
本书记录了十九世纪最具才华的音乐家萧邦,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发光闪耀的不凡人生,并间接地带领读者深入萧邦的音乐生涯,其引人入胜的精彩度,叫人忘记萧邦的人生其实是如此短暂。一一《纽约时报》书评
萧尔兹梳理萧邦的人际关系、讨论他的音乐,深入剖析萧邦的早年生涯和性格,有些推测性的看法,特别是性慾的部分。一一《图书馆杂志》
……一个严谨、易懂和详细的编年体裁传记,从萧邦这位重要作曲家一生的诸多事件和人生体验,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天才是如何被展露,并重温那个年代的历史与文化。一一《洛杉矶时报》週日版书评
本书记录了十九世纪最具才华的音乐家萧邦,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发光闪耀的不凡人生。萧邦在巴黎共生活十八年,几乎佔了他短暂一生的一半时光,萧邦在这里,将他的才华和创作能量发挥到了极致。在雨果、巴尔札克、司汤达、德拉克洛瓦、李斯特、白辽士等这些天才作家、画家和音乐家之间,热情、浪漫萧邦过得如鱼得水,为那个浪漫时期下了最佳定义,也作了最好的见证。
萧邦交游广阔,除了优游于文艺圈,也与罗斯柴尔德和马克斯相熟。更不可不提他与女作家乔治?桑的罗曼史,乔治?桑这位有着反叛精神的女作家,在1837年与萧邦相识,进而成为萧邦的情人和保护者,这段为时不短且充满惊涛骇浪的传奇,更是引人入胜,不可不知。
本书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广泛蒐罗日记、回忆录、信件等素材,融会了作曲家萧邦在巴黎的爱情生活和创作历程,揭示了萧邦与乔治桑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曲折的爱情体验。
这本抽丝剥茧的传记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位天才的内心世界,更可以从他的一生综观十九世纪这个卓越的年代,更加深入了解欧洲的历史文化及音乐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泰德.萧尔兹(Tad Szulc, 1926-2001)
波兰裔美国人,生于波兰华沙,1841年移居巴西,1949年在纽约定居。1953-1972是《纽约时报》驻外及驻华盛顿特派员。曾获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并两次接受美国海外新闻协会表扬。着有《教宗若望保禄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Biography)等十八本书。
前言
前奏曲
行板:1810-1831年
回旋曲:1937-1847年
尾声:1847-1849年
后奏曲
Zoe佐依子【台北爱乐电台当家主持人】
Chopin, le piano, seul…a Paris
那是一个无法忘怀的夜晚
巴黎,旧歌剧院,芭蕾舞,萧邦的夜曲…
萧邦的乐句,像是义大利歌剧里的优美咏叹调,天堂般的旋律,在云中徘徊。就算是他心情跌到谷底时,也能写出像雨滴前奏曲那样,有时像眼泪,有时像微笑的乐曲。
对美有绝对敏感度的萧邦,他最后的住所是巴黎最闪耀的汎董广场12号,每次经过那里,总是会驻足,往萧邦住的那个楼层望一下,想像他弹着自己写的华尔滋,以为是健康回光返照,生命会与音乐成为不朽的伙伴。
十九世纪的巴黎,是艺术家百花齐放的时代,他们创作的热情就像燃烧生命一般。 音乐家、作家、诗人、画家聚集一堂互相激励灵感,有时也有爱情的火花。萧邦在踏入花都时,就正值这样的时代,他也照单全收这些炙热的时代精神,他的第一场巴黎音乐会,台下有已经成名的作曲家李斯特,还有从德国来的孟德尔颂,他们都成为一生的好友,李斯特更刻意为萧邦介绍巴黎最热情奔放的作家乔治桑,这位后来与萧邦有着九年(对萧邦来说是四分之一个生命,他只活了三十九岁)像婚姻关系一样情感的奇女子。他们在巴黎相依为命,其实,当时每一位住在巴黎的艺术家,都有着那种奇妙的情谊,所以他们的作品之间都有着一种莫名的连结,因为他们彼此生活得如此近,然而内心的创作空间又像是澎湃的大海。
这本由前纽约时报的驻外记者Tad Szulc所撰写的《萧邦在巴黎》,他以一位波兰后裔的历史学家的身份,又对音乐艺术充满无限热爱的方式,来描述这位音乐史中奇才的一生。他说故事的才能像是一千零一夜中那位公主,让你无法停止阅读。而且在过程中,你会一直以为萧邦就在你面前,他时而喝着他最爱的牛奶,时而又忧郁的需要有人陪伴,时而又在模仿别人的动作(就为了博君一笑)。然而,这本书与其他传记最不同之处,应该是Szulc对于萧邦与当时巴黎的时事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精辟描绘。因为音乐是抽象的,而萧邦的音乐之会有这样丰富的色彩与情感元素,除了他的天才之外,就是他对外界环境那份细腻的敏感度,让他的音乐到现在仍是钢琴家与听众的最爱,这样的特质,在古典音乐史是很罕见的,因为萧邦几乎只有为钢琴作曲。
阅读完这本《萧邦在巴黎》,我对萧邦的作品有了更深厚的尊敬,也又让我回到那晚在巴黎旧歌剧院里的萧邦《夜曲》,无论台上有多少舞者,只有一架钢琴,弹奏着萧邦的音乐,走出歌剧院时,旋律仍旧清晰,花都仍旧令人迷惑…
《萧邦在巴黎》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感受。我一直觉得,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源于艺术家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经历,而这本书恰恰挖掘出了萧邦身上这一点。作者并没有用宏大的叙事来包装萧邦,而是通过一些极其细微的、甚至是充满个人色彩的描写,来展现这位音乐大师的内心世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萧邦身体状况的描写。作为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天才,他的身体状况无疑是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背景。书中并没有将他的病痛描绘成一种阻碍,反而将其解读为一种磨砺,一种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生命无常,从而创作出那些充满忧伤与力量的音乐。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萧邦的音乐有了新的理解,我开始能够从那些充满感染力的旋律中,感受到他身体的脆弱,以及精神的坚韧。 此外,书中对萧邦的家庭生活和教育背景也有着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萧邦早年在波兰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他音乐中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而他后来在巴黎的生活,又让他接触到了更广泛的音乐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对根源的追溯,让我对萧邦的艺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一位艺术家,就是要去了解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出身、他的病痛、他的爱情,以及他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的足迹。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萧邦复杂而动人的人生。
评分《萧邦在巴黎》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人越读越觉得精彩的作品。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阅读音乐家的传记,觉得可能过于专业或者沉闷,但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萧邦的生平事迹,更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无论是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描绘,还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还原,都显得无比生动和真实。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萧邦创作环境的刻画。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萧邦的创作理念和音乐风格的。比如,书中提到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变化,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这些都为萧邦的音乐注入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萧邦是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出那些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充满普适价值的音乐作品。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萧邦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思想家之间的交流有着详细的描写。我能感受到,在那个充满活力的巴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是如何相互启发,共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书中关于萧邦与德拉克洛瓦、雨果等人的交往细节,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萧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19世纪欧洲艺术与思想交融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萧邦在巴黎》这本书,真是让我沉醉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金色年代的巴黎。我一直对19世纪的欧洲艺术氛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萧邦,作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音乐巨匠之一,他的生平和创作无疑是了解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并没有像流水账一样简单罗列事件,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充满情感的方式,将萧邦的个人经历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对巴黎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蒙马特高地的艺术沙龙,到凡尔赛宫的辉煌,再到塞纳河畔的咖啡馆,每一个场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闻到飘散在空气中的咖啡香和颜料味,听到街头艺人的琴声和贵妇们的笑语。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萧邦创作过程的描绘。书中没有枯燥的乐理分析,而是从萧邦的情感、经历、甚至是对自然的观察出发,去解读那些流传百世的旋律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比如,书中描写他如何从波兰故乡的思念中汲取灵感,将民族的忧伤与自由的热情融入到他的夜曲和玛祖卡中;又比如,他如何与乔治·桑的复杂感情纠葛,如何影响了他那些充满戏剧性与深情的练习曲。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高高在上的音乐艺术变得触手可及,让我这位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位作曲家,更是在感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与忧郁。
评分不得不说,《萧邦在巴黎》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向来对那些关于音乐家生平的传记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显然对萧邦的生活细节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将这些研究成果变成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种极富文学性的笔触,将它们编织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萧邦情感世界的探索。作为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的灵魂,他的音乐中总是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乡愁和忧郁,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的情感归结为“孤独”或“悲伤”,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情感的来源,比如他对祖国的思念,他对身体孱弱的无奈,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敏感多疑。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对萧邦这位音乐大师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此外,书中对萧邦与乔治·桑的恋情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打破了我之前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段关系描绘成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而是展现了其中更为复杂和现实的一面,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段关系对双方艺术创作带来的冲击。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实,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动人。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低语,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天才、爱情与艺术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萧邦在巴黎》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闪耀着艺术与智慧光芒的巴黎。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伟大艺术家,不仅要看他的作品,更要了解他的生活轨迹,以及那些塑造了他的人与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萧邦生活中的不如意,反而将其融入到叙事之中,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萧邦与他的学生、朋友们之间的互动。那些关于沙龙聚会、音乐交流的场景,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智慧火花和艺术家的激情碰撞。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灯火阑珊的房间里,为了一句诗、一个音符而争论不休,那种纯粹而热烈的艺术追求,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书中也细致地描绘了萧邦在巴黎的社交圈,从贵族名媛到文学巨匠,他如何在这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游刃有余,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品味。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对当时巴黎社会风貌的描写,比如新建筑的崛起,时尚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潮的涌动。这些细枝末节,虽然不是故事的主线,却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巴黎有了更全面、更生动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萧邦,更是一幅关于19世纪巴黎艺术生态的宏大画卷,值得反复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