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邦在巴黎

萧邦在巴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ad Szulc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评推荐

  本书记录了十九世纪最具才华的音乐家萧邦,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发光闪耀的不凡人生,并间接地带领读者深入萧邦的音乐生涯,其引人入胜的精彩度,叫人忘记萧邦的人生其实是如此短暂。一一《纽约时报》书评

  萧尔兹梳理萧邦的人际关系、讨论他的音乐,深入剖析萧邦的早年生涯和性格,有些推测性的看法,特别是性慾的部分。一一《图书馆杂志》

  ……一个严谨、易懂和详细的编年体裁传记,从萧邦这位重要作曲家一生的诸多事件和人生体验,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天才是如何被展露,并重温那个年代的历史与文化。一一《洛杉矶时报》週日版书评

  本书记录了十九世纪最具才华的音乐家萧邦,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发光闪耀的不凡人生。萧邦在巴黎共生活十八年,几乎佔了他短暂一生的一半时光,萧邦在这里,将他的才华和创作能量发挥到了极致。在雨果、巴尔札克、司汤达、德拉克洛瓦、李斯特、白辽士等这些天才作家、画家和音乐家之间,热情、浪漫萧邦过得如鱼得水,为那个浪漫时期下了最佳定义,也作了最好的见证。

  萧邦交游广阔,除了优游于文艺圈,也与罗斯柴尔德和马克斯相熟。更不可不提他与女作家乔治?桑的罗曼史,乔治?桑这位有着反叛精神的女作家,在1837年与萧邦相识,进而成为萧邦的情人和保护者,这段为时不短且充满惊涛骇浪的传奇,更是引人入胜,不可不知。

  本书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广泛蒐罗日记、回忆录、信件等素材,融会了作曲家萧邦在巴黎的爱情生活和创作历程,揭示了萧邦与乔治桑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曲折的爱情体验。

  这本抽丝剥茧的传记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位天才的内心世界,更可以从他的一生综观十九世纪这个卓越的年代,更加深入了解欧洲的历史文化及音乐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泰德.萧尔兹(Tad Szulc, 1926-2001)

  波兰裔美国人,生于波兰华沙,1841年移居巴西,1949年在纽约定居。1953-1972是《纽约时报》驻外及驻华盛顿特派员。曾获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并两次接受美国海外新闻协会表扬。着有《教宗若望保禄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Biography)等十八本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前奏曲
行板:1810-1831年
回旋曲:1937-1847年
尾声:1847-1849年
后奏曲

图书序言

前言
一位最杰出的演奏家曾说,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萧邦,透过音乐向世界表达了他想诉说的一切。他的作品之深度和广度是非凡的,从爱到狂暴的愤怒,从快乐到无尽的悲哀与忧郁,从温柔到骄傲和蔑视。其中的美和魅力是空前的。不可预期性和神秘是艺术天然的组成部分,而他的音乐就富有这两种魅力,这往往出乎听众的意料之外。按照现在的眼光来衡量,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最具革新精神的钢琴家。而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师。

一个半世纪前,萧邦39岁去世之前,他的音乐就被人们无穷尽地赞赏、分析、喝采、比较、批评、描述、讨论、解剖、研究和判断,而其作品的魅力一直持续至今。它不断地激起人们的困惑与珍爱,让人入迷,在今天仍和它最初问世的时候一样。

有关萧邦自己,他的音乐都说了些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问题。似乎很少有特定的曲目反映他自己的情绪,或者在创作的特定瞬间他的健康状况──加之事实上我们往往没有作品完成的确切日期,我们只知道,有时一件作品从开始写作到最后完成,需要数年时间。例如有人认为,有些欢快活泼的马厝卡舞曲和波兰舞曲,是他在病重或极度压抑的时候写成的,而充满悲哀与渴望的夜曲、叙事曲则是在他健康、愉快时所作。同一时期的练习曲和序曲,在情绪上却与别的全然不同。

从人的因素来说,萧邦本人的情况对我们是最没有帮助的。那么,弗里德里克‧萧邦是谁?

我对这个天才人物的着迷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压倒一切的理由。我想以全新的角度──往往是用他自己的话和他身边人的话──来表现这个极其复杂的人,他的时代和快乐、挫折和悲剧、希望和失败、幻想和幻灭,以及他所遭受的惊人的生理与心理痛苦。

萧邦是个天才,在艺术上,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突破点,他本人也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他被一连串杰出的女性所热爱,最重要的是乔治桑(George Sand)──在他的祖国遭受外族残暴蹂躏之时,他自认为是狂热的波兰爱国者,这些一直是萧邦传奇的一部分。严格来说,这是真实的。同样真实的是,在与摧残他的可怕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他展示出惊人的勇气、自律和意志的力量,以及非常独特的宁静、祈祷的心迹。

早在1830年,年仅21岁的萧邦最初踏上巴黎的土地,决心征服这个城市的时候起,报纸、杂志、书籍和当时的百科全书上、回忆录和书信中,用波兰语、法语、英语和许多其他语言写成的有关他的文字就难以计数。然而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他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我一直觉得,因为欠缺人文层面的研究,所以我不能真正理解萧邦。所以,我不是撰写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传记,而是决定把笔墨集中在萧邦在法国度过的十八年上,那几乎是他生命的一半,因为这是他在音乐和个人生活上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事实将证明这也是他在这两个方面最为成熟的时期),他和那个世纪最着名、最有创造性的男人和女性并肩生活。它提供了众多杰出人物的性格画像──萧邦的朋友们,与萧邦在职业上有过关联的人们。而且我相信,他的交往圈子在艺术、为人和政治观念上的接近(就我所知,例外的情况是绝无仅有的),在塑造当时欧洲文化的品质、界定其范围上起了关键作用。《萧邦在巴黎》的意图,就在于努力地把握人文层面的研究。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