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的流动水波辉映着艾菲尔铁塔上空的云彩,巴黎,接收也倾纳的艺文息,掀动世界脉动。本书介绍活跃于20世纪法国文学界重要的三十余位诗人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沙特、卡缪……等,女性作家柯蕾特、尤瑟娜、西蒙‧德‧波娃、莒哈丝(杜拉斯)、莎冈……等,儿童文学作家圣修贝里、埃梅、本纳……等。各文叙述顺畅,简明扼要;文末,附录延伸的「相关阅读」书目,足以进一步贴近法国文学家的创作心灵。本书为作者于2003年全力撰述,各篇节录发表,如今集合,呈现完整貌样。
作者简介
莫 渝(1948 ? )
本名林良雅,出生于苗栗县竹南镇。长期与诗文学为伍,阅读世界文学,关心台湾文学,建构苗栗文学。粗略划分:1960年代开始写诗发表作品、1970年代翻译法国诗、1980年代译介第三世界国家诗选及译诗家研究、1990年代回到台湾文学阅读与研究。写作包括新诗、散文、评论、翻译、儿童文学等。着译编相关出版.品多册。与法国文学相关者有:翻译《法国诗选》三册、《香水与香颂》、《异乡人》、《磨坊文札》、《比利提斯之歌》、《恶之华》、《小王子》《白睡莲》、《雅姆抒情诗选》、《偶发事件》等;编辑《纪德研究》、《梵乐希诗文集》、《法国散文选》、《塞纳河畔──法国文学掠影》、《凯旋门前──法国文人翦影》等;论集《法国诗人二十家》、《法国文学笔记》、《波光潋滟──20世纪法国文学》。
我最喜欢的是20世纪法国文学中那种独特的、带着些许疏离感的叙事风格。它不直接煽情,不刻意说教,而是通过一种冷静甚至有些超然的笔触,去展现人物内心的波澜和生活的纹理。读这样的文字,就像是在安静的深夜,独自一人凝视着窗外的星空,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声响,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和无尽的思索。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能够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扰,全然投入到那个由文字构建的世界之中,与其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我一直觉得,20世纪的法国文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能呈现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图景。它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代社会种种弊病的尖锐批判;它既有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描摹,也有对集体命运的宏大叙事。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那些形式上的大胆革新,在文字的迷宫中,却总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那些看似疏离甚至有些冷酷的文字,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如此真实的人性呢?
评分我对于20世纪法国文学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那种不落俗套的思考深度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它很少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去体验,去感受。那种对“存在”本身的追问,那种对个体自由与责任的辩论,以及那种在荒诞现实中寻找意义的努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喜欢在阅读中被挑战,被启发,被引导着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法国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总能在看似日常的片段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对人性与生命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对20世纪法国文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那些经典译本积累起来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我心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那细腻入微的内心描摹,那对时间与记忆的哲学思考,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还有加缪的《局外人》,那份对荒诞的直视,对个体自由的追寻,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给予了无数读者精神上的慰藉与启迪。此外,萨特的《恶心》、波伏娃的《第二性》,以及雷蒙·格诺那些充满游戏精神的文字,都曾在我心中激起过强烈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是一种深邃的蓝色,上面散落着仿佛真实粼粼波光般的金色纹样,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我一直对20世纪的法国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思想激荡、艺术革新的时代,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家和作品。从象征主义的余韵到存在主义的思考,从意识流的探索到新小说的实验,法国文学在这百年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与创造。我尤其着迷于那个时期作家们对于人性深处的挖掘,他们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在战争的阴影下挣扎,还是在情感的迷宫中徘徊,都充满了复杂而动人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