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佛光大学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从小处说,是将世界华文引进台湾、带入佛光大学;从大处言,则是使佛光大学、台湾参与华文世界研究,也就是使佛光大学、台湾成为华文世界的一分子,而且是「研究者」的身分。佛光大学的年轻学者也以华文世界公民的自觉,殚思极虑,提出对华文之「家」的省察,并坦率地与远在新加坡的「一家人」交换心得。这本论文集就是他们思考的迷人轨迹。──林明昌
研究的推动需要深耘、扎根与拓植,有鑑于学术工作的奠基与推动,以丰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讨论,亦俾培养此一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台湾佛光大学的文学系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在二○○五年春夏之际先后举办「多元的交响:世界华文文学作品评论」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台新研究经验的交流」二场学术讨论会,会中呈现台湾佛光大学与新加坡国
立大学两地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本论文集的成书即是两次会议的书面成果。
本书的编目方式大抵援引《世华文学论丛》历来的编例,在兼顾全书体例与维持论文撰稿人书写原貌的前提下,仅微幅调整各篇文章细部的格式。十五位撰文者主要为台湾佛光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二校的硕博士研究生,除了在研究方法与书写风格上呈现了青年学者论文写作的多种样貌之外,也可对比两地的文学青年研究者的立论观点与视野,进而契合书名之旨──视野的互涉。──周煌华
编者简介
林明昌
一九六二年生于台北。淡江大学中文博士,现任佛光大学文学所助理教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会董事。着有《春秋繁露的天道观与治道思想》、《古文细部批评研究》,学术论文〈回归的离散〉、〈本土与乡土〉、〈焦虑的林语堂〉、〈名人故居的文化传播定位研究----以林语堂故居为例〉、〈性灵与悲悯----林语堂早期幽默书写研究〉、〈孔子鼓瑟不弹琴考〉、〈郑子太极拳美人手研究〉、〈兰阳地区武馆文化研究〉、〈人间佛教未来学初论〉、〈经世佛教—太虚的新佛教运动〉等,主编《国际佛学研究年刊》、《闲情悠悠----林语堂的心灵世界》,合编《多元的交响—世华散文评析》。
周煌华
生于一九七六年的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佛光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现任佛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暨网站主编、淡江大学创业发展学院兼任讲师。着有《华文戏剧评论现代性之肇端──以中国大陆、台湾与新马地区为观察对象》(硕士论文)与发表多篇论文,除了致力观察华文世界的文学与戏剧的研究脉动之外,也关心于各地华人的文学动态,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网站」(www.fgu.edu.tw/~wclrc/ )。
《视野的互涉─世界华文文学论文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智识的愉悦和深刻的反思。我一直认为,文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而这本书恰恰验证了我的这一想法。它没有将华文文学“神化”或“妖魔化”,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审视了华文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和面临的挑战。我尤其被那些论文中对“边界”的讨论所吸引,作者们探讨了地理的边界、语言的边界、文化的边界,以及这些边界是如何被文学所跨越、所重塑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学实验室,看着不同的文学元素在这里碰撞、融合、裂变,最终诞生出新的文学形态。这些论文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华文文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一种关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文学,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必须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思考华文文学的未来,以及它在全球文学版图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第一次深入接触到“世界华文文学”这一概念,是在翻阅《视野的互涉─世界华文文学论文集》这本书时。坦白讲,在此之前,我对于华文文学的认知仅限于国内文学,对于海外的华文创作了解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门。论文集中的各个篇章,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华文文学如何与世界其他文学体系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是如何塑造了华文文学的独特性,又如何使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认同”主题的探讨,作者们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代际的华裔作家,在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探索,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华文文学的韧性与活力,它不拘泥于一隅,而是积极地融入全球文学的进程,用独特的语言和视角,讲述着属于华人的故事,也讲述着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经验。
评分《视野的互涉─世界华文文学论文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层次分明的。起初,我被书名中“视野的互涉”所吸引,但并没有预设太高的期望,只是抱着一种好奇心。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本书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照本宣科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文学世界。这些论文的作者们,他们用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探讨了华文文学如何在不同文化碰撞中汲取养分,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特色,又如何在与西方文学的对话中实现超越。我特别欣赏那些论文中对具体作品的精妙解读,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分析,更是对作家创作心态、时代背景以及文化母题的深度挖掘。通过这些分析,我得以窥见那些作品背后隐藏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也让我对华文文学的丰富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的边界是可以被不断拓展的,而“互涉”正是这种拓展的强大驱动力。
评分最近偶然间读到了一本名为《视野的互涉─世界华文文学论文集》的书,虽然我在此之前对“华文文学”这一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刻板印象,总觉得它可能局限于某个地域或者某种固定的叙事模式。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开阔的视野,向我展现了华文文学的多元面貌和深厚底蕴。它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世界其他文学体系、文化思潮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这种“互涉”中不断演进、丰富。我惊叹于作者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那些跨越地域、时代和体裁的华文作品,他们对于文本的细致分析,对于文化语境的深入挖掘,都让我深受启发。那些论文所探讨的,无论是早期华人移民文学的生存困境与文化认同,还是当代华文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创新与挑战,亦或是不同文化圈层之间文学交流的得失,都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翻译”和“跨文化接受”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文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被理解、被转译、被再创造的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关于文学本质的深刻探讨,它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学”本身以及它在当下世界中的意义。
评分读罢《视野的互涉─世界华文文学论文集》,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场思想的风暴席卷。我原本以为,华文文学不过是在固定的框架内进行的学术探讨,充其量是梳理历史、分析文本。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它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挑战了我们对华文文学的既有认知,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宏大、更加动态的世界文学图景中去考察。那些论文的作者们,他们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而是着力于揭示不同文学传统之间、不同文化语境之间的“互涉”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碰撞、是融合,也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对话。我被那些前沿的理论视角深深吸引,作者们运用了诸如“互文性”、“文化杂合性”、“全球在地化”等概念,来分析华文文学的生成机制和传播路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宏大的文学地图,华文文学的脉络在这个地图上与其他文明的河流交织在一起,共同奔向名为“未来”的海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能够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重新理解和定位华文文学的态度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