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学经典,北方以《诗经》为首,南方以《楚辞》挂帅,后者则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楚辞》是战国到汉初南方楚地作家的新诗总集,开启后世汉赋和近体诗的先河。
屈原为中国第一位有代表地位的诗人,写作技巧高超,文采华美。他的创作动机,展现现实主义的精神,作品却又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本书引用原典、附上白话语译,各篇章精采剖析屈原的譬喻、深刻的意涵,让读者更贴近当时他所处的时势,体会他亘古问天、心情转折的脉络。
●《楚辞》小档案
1. 屈原的《楚辞》与奇幻文学有什么共通性?
楚国原本多神话传说,宗教色彩浓厚,而屈原为了挣脱人世痛苦会避难到幻想境界,在〈离骚经〉〈远游〉和〈关于九歌〉各章中,可以看到屈原如何糅合神话与瑰丽的想像,借以描绘缥缈又美好的天界和神灵,挥洒出浪漫主义特色,就如同奇幻文学带给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
2. 屈原「拈花惹草」又思念美人,有什么用意?
屈原是譬喻的高手,〈离骚经〉里他借由佩戴和运用香花香草装饰来象征洁身自好,〈橘颂〉更以咏橘来自比坚贞不移的志节;而在〈湘夫人〉和〈思美人〉中,以美人比喻君王,看似男女思慕之情,其实暗示思念楚王。本书点明屈原诸般譬喻的涵义,在阅读和写作学习上都可获益。
3.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有代表地位的诗人,写作技巧高超,文采华美
他不仅借辞赋抒怀,更希冀文章能让楚王看到,而回心转意远离身边小人,因此在〈惜诵〉和〈哀郢〉写忧抱怨细腻委婉,〈离骚经〉〈惜往日〉斥谗责奸悲愤严厉,〈涉江〉〈怀沙〉〈渔父〉则剖心明志执着坚决,辅以本书流畅易读的语译,读者对「爱国诗人」屈原其人其辞将有全面的认识。
4. 屈原因忧国忧民赋辞
因此本书由屈原的人格特质与楚王的互动切入分析,扩及《诗经》、南方文化、神话等,完整呈现屈原创作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本书特色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一段两千年前的美丽神话
在山边水涯徘徊的诗人──屈原
将满腹忧思化成一篇篇动人作品
◎进入奇幻文学世界的第一本书,最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瑰丽创意。
◎引用原典,并附白话语译。
◎曾志朗教授推荐。
作者简介
杨明
一个爱写作、爱旅行的女子。希望过着自在优闲的生活,曾经担任旅游记者多年,以叙美景、尝美食为主要工作,其间陆续完成不少文学作品,曾以〈在季节中坠落的绿叶〉获「中央日报文学奖」。虽然从事现代文学创作,但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亦未能忘情,且随人生阅历增长,更觉出其中隽永意味。
曾任职于自由时报、中央日报。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佛光大学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博士,着有小说集《我想说我舍不得》《爱到情人节》《走出荒芜》,散文集《学会放心和放手》《一个人份的幸福》《春天的啤酒香》《向日葵海域》《听见心里的声音》等三十余种。
书系推荐序 智慧的见证
书系出版序 延伸生命的视野
代序 我读楚辞
楚辞中的南方文化情调
楚辞中的方言文化
楚辞中的神话色彩
屈原的生平及写作风格
屈原的人格特质
屈原与楚王
楚辞的其他作者
天问,人类亘古的疑问
楚辞以前的中国神话
离骚经(节录)
关于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关于九章
●惜诵(节录)
●涉江(节录)
●哀郢(节录)
●抽思(节录)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节录)
●橘颂
●悲回风
●远游(节录)
●卜居
●渔父
主要参考书目
代序 我读楚辞
直到现在,捧起《楚辞》,心中就浮现一片蓊蓊郁郁的相思林。初夏时节,相思树上绽放着许多黄色的小花,一枚枚指尖大小的絮状绒球,像是毛线帽顶端的绒球。
是的,《楚辞》在我心中首先勾起的联想是相思林,不是秭归山上的雾,不是沅、湘的江水,不是楚地南国的水泽花草,而是薄晕中的相思林。那一年,我大三,在台中东海大学读中文系,选修《楚辞》。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将《楚辞》读了一遍,其中的哀悽实在不适合二十岁的年轻人,相较于我选的其他课,好比《诗经》、乐府诗、李白诗、杜甫诗,都要来得不适合。我和同学坐在相思林环绕的仿唐式建筑课室里,听王建生老师在讲台上讲述〈招魂〉,眼光忍不住游移在窗外,那时候,屈原满腔的忧思,完全不是二十岁的我所能理解。我记得那是第一、二节课,早上八点开始上,窗外相思树筛落的阳光,依附在薄薄的晨雾上,有光晕的,那景象我至今依然清楚记得。即使后来我旅行三崃时,拜访过屈原的故乡秭归,但是一读《楚辞》,我心中的「脩路幽蔽,道远忽兮」依然是藏在蓊郁的相思林间。
当然,关于屈原的故事,是更早就听说了的。孩提时代,因为端午节要吃粽子,要佩带香包,电视上转播龙舟赛,学龄前听爸妈说,学龄后听老师说,漫长悽楚的故事,在幼年的印象中,只留下屈原投江自尽的身影,投的是汨罗江,也牢牢记住。
中学时,课本里选录了〈国殇〉,这是要背诵的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描写战死沙场、身首异处的将士们,紧握兵器的手不肯放松,背上揹着的弓不曾遗落,一副随时要跃起身再战的模样,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背嵴发凉。我们不是说:「至死方休」吗?原来这世间有一种坚持,有一种执着,是至死依然不能罢休的,使青少年的我感到焦虑。
大学时,真正开始读《楚辞》,是在修完《诗经》之后。那个年代许多中文系的学生都是如此,大二修《诗经》,大三修《楚辞》。在文学史的发展上也是如此。《诗经》辉煌一时,在西元前数百年,中国的诗歌已有如此傲人的成就,像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是动人的佳句。接着是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各种哲学思想发光发热;然后是优美的《楚辞》,它的文学形式影响到之后的汉赋,而在我的心中,它也同时暗示了后世许多诗人的宿命。
要用一个简单的成语形容屈原,很多人都会选择「怀才不遇」,然而屈原文学上的成就所依赖的也正是他的「怀才不遇」。如果屈原遇贤君、逢明主,就会在政坛上崭露头角,虽然他还是会写诗,但那时,写诗对他而言只会是一种生活趣味,不是情感的寄託,也没有深厚的愁思和满怀的失望,就不会写出如此深刻苍凉的作品。为什么我说这是中国诗人的宿命?屈原之后,许多着名的诗人都在仕途上不得志:好比杜甫,落魄住在草堂中,过着三餐不继的日子;好比苏东坡,被一贬再贬,大概是在飞机问世以前的中国文人足迹遍布最广的,连海南岛他都去过。如果,唐朝、宋朝这些诗人词人都受到重用,在朝为官发表些经世致用的策论,或是酬酢文章,诗词只是游戏之作,中国的文学史将会失色不少吧。
原来,繁茂是因为荒芜才有机会生长,缤纷是因为空白才得以渲染,深刻的作品是因为人生际遇不如意,所以顺理成章得以激发。
许多书在不同年纪读,会有不同的体会。初读《楚辞》,不妨先熟悉其写作形式;了解《楚辞》的形式之后,再欣赏优美的文辞,隽永的形容,精采的比喻,铺陈的气势,苍郁的风格,深刻的意涵;最后才是作者的心情,这个部分没有一点人生阅历是很难体会的,那种身处乱世的无力感,幸福的人不知道,也许多用一点心思去读,能更加珍惜目前拥有的快乐,更有智慧置身混浊乱世,更坚毅的面对挫折,更豁达的在纷扰中处之泰然。历史不断重演,人类的智慧会不会有突破的一天?古人留下来的教训和启发已经够多了,如果我们愿意用一点心去读、去了解,我们的人生,甚至这个世界,将会有所不同。
◎楚辞中的南方文化情调
在两汉以前(西元前)的中国,《诗经》和《楚辞》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而我们可以将《诗经》视为周朝时期文学的代表,《楚辞》为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诗经》产生之后约三百年,经历过东周百家争鸣,是理智思维发展的年代。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各家各派纷纷提出不同主张。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群雄并立、连年征战,这些客观环境中的趋势,当然对文学创作会有不同的影响。
春秋后期及战国年间,哲学思想的成就高于文学,包括孔孟老庄等论述(当然,思想家如庄子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亦很高),能承袭《诗经》而在中国文学史继续发扬诗歌光华的,当属写作时间已距《诗经》数百年的《楚辞》。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南方人到北方求学、北方人到南方游历的例子很多,而《诗经》更是知识分子必读,就连谈话论政都时常引用其中的句子。《左传》在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子引周颂〈时迈〉及〈武〉;成公二年子重引〈大雅?文王〉;昭公二十三年沈尹戌引〈大雅?文王〉。这样引用《诗经》的纪录相当多,屈原自然也是熟读《诗经》。
但是,屈原写作《楚辞》,并非单纯沿袭《诗经》,他还纳入南方文化,包括方言、神话和音乐,形成一种不同于《诗经》的情调。皮钖瑞《经学通论》中写道:「而楚辞未尝引经,亦未道及孔子。宋玉始引诗素餐之语,或据以为当时孔教未行于楚之证。按楚庄王之左史倚相、观射父、白公子张诸人,在春秋时已引经,不应六国时犹未闻孔教。楚辞盖偶未道及,而实兼有国风、小雅之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凭空发生的,人类的文明智慧不论在哪一个领域都有传承性,只是在传承之中兼顾创新,纳入更多元的文化,便是其可贵之处。所以我们可以说,屈原写作《楚辞》受到《诗经》的影响,而又呈现出南方特有的文化色彩。
在本书以后的篇章中,将讨论《楚辞》受南方方言和神话的影响,这些在《楚辞》的文字和意涵上都有清楚的表现。至于南方音乐则对《楚辞》的音律之美有所影响,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这种『南音』与北乐北歌自然是很不同的。它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乐歌,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楚声』。这样的『南音』或『楚声』,对于楚国的诗歌,无论在形式和情调上都是有影响的。九歌诸篇大部分是当时民间的歌曲,是楚国的巫风和南音的结晶,由屈原加工再造出来的。」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在《楚辞集註》中也认为〈九歌〉是屈原将民歌改写而成的,虽然是改写,但是因为融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文学修为,所以依然展现出属于屈原个人的艺术风格。
在屈原写作《楚辞》以前,南方歌谣已经展现文学方面的成绩,例如〈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又如〈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越国当时是楚国的邻国,而〈孺子歌〉是楚人歌谣,其形式上和《楚辞》是相似的,只不过用字较简朴。屈原写作《楚辞》,虽受到当时楚国歌谣的影响,甚至借用民间歌谣为蓝图,但是因为屈原本身的才思丰富,情感涌动,所以不论在写作形式的铺陈上,或是遣词用句上,都更加精致讲究。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典故,也不是某句琅琅上口的诗句,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一种对过往时代独特生命律动的感知。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微风拂过湖面,激起的涟漪层层叠叠,却又在转瞬之间归于平静,只留下淡淡的痕迹。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你耳边低语,讲述的并非惊心动魄的史诗,而是那些细碎的、却又构成生命底色的片段。它没有给我直观的知识灌输,反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游”。我跟随作者的思绪,在对历史细节的描摹中,体味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那些共通的人类情感——爱、恨、离别、思念、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书中没有直接引用《楚辞》的原文进行分析,但字里行间,我却能感受到那种与《楚辞》所传达的意境若即若离的联系。它让我意识到,《楚辞》的伟大,或许并不仅仅在于其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及这种气质如何渗透到后世的文化基因之中。
评分初读《今夕何夕话楚辞》,便被其书名所吸引,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温柔邀约,仿佛能瞬间将人带入那个风云激荡、诗意盎然的楚国时代。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发现它并非如书名般直白地讲述屈原的故事,或是逐字解读《楚辞》的经典篇章。相反,它选择了一条更加迂回却也更加迷人的路径。作者像是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并非执着于打捞沉没的孤舟,而是描绘着河岸边的风景、吹拂过的风、以及河水中倒映的星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楚辞》的书,它试图挖掘的是《楚辞》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古,至今仍能触动人心的深层原因。它探讨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基调,分析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环境,甚至大胆地推测了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这些内容并非直接的文献分析,而是一种基于历史氛围的、充满想象力的重构。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用一种非常现代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古老的情感与意象。这种解读方式,既保留了《楚辞》的庄重与神秘,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让我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共鸣。它没有给我一碗盛满珍馐的盛宴,而是引导我去探寻那盛宴背后,孕育出美好滋味的土壤。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并非是某种“事实”上的获取,而是一种“感觉”上的共振。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不带你一一参观景点,而是带你融入当地的生活,让你去感受那里的呼吸与脉搏。作者的叙事,没有过于学术化的冗长论述,也没有过于通俗的浅白解释,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让我了解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命运的思考,对政治动荡的无奈,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并非《楚辞》原文的具体内容,但却构成了《楚辞》能够存在的土壤。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个时代的人们进行了眼神的交流,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它没有直接解读《楚辞》的诗句,却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楚辞》为什么会那样写,为什么那些情感会如此饱满。这种“意会”式的解读,比任何直白的分析都更能打动人心,让我对《楚辞》这个文学瑰宝,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
评分乍看之下,这本书似乎与我对《楚辞》的传统认知相去甚远,它没有大段的引经据典,也没有严谨的学术考证,更没有直接去“翻译”或“解读”某首具体的作品。这让我一开始有些错愕,甚至觉得作者是不是在“绕圈子”。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一种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时代魔术师”,他并非直接展示魔法本身,而是邀请你进入他的魔法实验室,去观察那些神奇的元素如何被组合,去感受那股孕育魔法的力量。这本书着重于勾勒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那种独特的社会结构,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政治氛围,以及那种与天地对话的哲学思考。它让我们明白,《楚辞》的诞生,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特定历史土壤的产物。作者用一种非常“写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这片土壤,让我看到了那些埋藏在文字之下的更深层的根基。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这是什么”,而是让我去“感受它为何会是这样”。这种“间接”的引导,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让我开始思考,那些在《楚辞》中流淌的情感,究竟源自何方。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场《楚辞》的知识盛宴,然而,它却更像是一次关于“情绪”的旅行。作者的写作风格,颇有些“随心所欲”,但又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那种不拘泥于形式的浪漫。它没有给我提供明确的“知识点”,而是铺陈开一系列的“场景”,这些场景或宏大,或细微,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我读到的,是当时的贵族如何生活,他们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寄情于山水,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并非直接的《楚辞》内容,但却能让我体会到,《楚辞》中的那些忧伤、那些壮怀、那些孤寂,是如何产生的。作者的叙述,带有很强的画面感,仿佛一部史诗级的电影在你眼前徐徐展开。它让我意识到,《楚辞》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语言的艺术性,更在于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本书没有给我一条清晰的“阅读指南”,反而更像是一场“体验式”的学习,让我从更宏观、更感性的层面,去理解《楚辞》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