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文学作品,常有令电影人将之改编为电影的冲动。但文字未必能顺利转化为影像,编导一定要有所取舍,甚至会重新诠释作品;看过原着的观众又会有所比较,偏离原着的地方会一眼看出,也对电影选角要求甚高。
饰演过李碧华笔下两位人物的张国荣,分别将懦弱的十二少与痴心的程碟衣演得丝丝入扣,更成为他最令人难忘的角色;而两度改编张爱玲作品的许鞍华,却在《倾城之恋》上映时不断被骂,电影院的观众更被文艺腔的对白逗得笑起来……
《文学与影像比读》一书记录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香港文学专题──文学与影像比读」课程(由卢玮銮老师开设)举办的四场讲座。张国荣、许鞍华,以及作品曾被改编为影像的刘以鬯与伍淑贤,分别从演员、导演与作家的角度,探讨文学与改编电影的关系。
这是卢玮銮教授退休前在香港中文大学最后讲授的课程,她希望借着课程能纠正一般人粗疏的阅读及观看习惯,刺激他们发现问题,也希望令看惯影像的人回到文字的细心阅读,也使看惯文字的人探索己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文字的关系。本书在课堂纪录之外,更是第一手的香港文学研究资料,十分珍贵。
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理解文学与电影之间深层联系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只要是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就应该板上钉钉地成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改编的走向。她提出,文学的想象空间很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细节,而电影则需要将这些想象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和听觉元素。 书中对于“潜文本”的解读尤为精彩。文学作品中很多的情感和意义,往往隐藏在文字的缝隙中,需要读者去体会和解读。而电影则需要将这些“潜文本”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表演或者音乐,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通过一些经典作品的改编案例,清晰地展示了这种转化过程中的得与失。有时候,电影能够将文学中难以言说的情感具象化,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有时候,过度具象化也可能剥夺了文学作品中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优秀的影视改编,绝不仅仅是“照搬”,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再创作”和“再诠释”,它需要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找到电影语言与文学文本之间最佳的契合点。
评分这本《文学与影像比读》是一次令人惊叹的智识冒险。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热情,深入挖掘了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与电影对照表”,而是试图去揭示隐藏在两者背后更深层的创作逻辑和审美原则。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如同一堂堂生动的公开课,让我得以窥见文学叙事如何被转化为视觉语言,以及两种媒介在情绪渲染、氛围营造、人物塑造等方面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视角”的探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不同的视角来构建故事,引导读者的情感和认知。而电影,尤其是经典叙事电影,则更多地依赖于镜头语言来完成这一任务。书中对镜头调度、景别运用、蒙太奇剪辑如何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以及它们如何模拟甚至重塑文学中的叙事视角,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阐述。读到这部分时,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观看某些电影时的感受,比如某个场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或者某个转场让我感到意外和震撼,现在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效果是如何通过电影的语言实现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影像作品,同样拥有不亚于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只是它们表达的方式不同。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文学和电影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文本的再创作”这一概念,让我对影视改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就是要忠实于原著,尽可能地还原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影视改编更像是一种“二次创作”,它需要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利用电影自身的语言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表达。 书中对一些著名改编案例的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好”或“坏”的评价,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改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导演和编剧是如何通过各种艺术手法来克服这些挑战的。她会讨论为什么某些文学中的内心独白很难直接转化为电影画面,或者为什么某个象征意义在电影中需要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呈现。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对小说的“翻译”,更是一种“再创造”。有时候,成功的改编甚至能够超越原著,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更深入地去评价一部影视改编作品,而不仅仅是被表面的剧情所吸引。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它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了文学与电影的奇妙边界。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不只是简单地将某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进行比较,而是深入到更本质的层面,探讨了两种媒介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在叙事上的异同。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回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和它们被改编的影视版本,突然间有了许多新的领悟。 比如,书中关于“细节的呈现”这一点,就让我印象深刻。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丰富的意象和大量的内心独白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而电影则更依赖于画面、声音、表演和剪辑。作者用一些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某个场景在小说中是如何通过几段充满诗意的文字来烘托气氛,而在电影中则可能通过一个特写镜头、一段背景音乐或者演员微妙的面部表情来达到同样甚至更强的效果。这让我意识到,文学和电影虽然都是讲故事,但它们的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各有千秋。书中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充满了作者对艺术的敏锐洞察,以及她通过大量实例证明自己观点的功力。我常常在读完一段分析后,会立刻拿起旁边的书籍或者打开电脑搜索相关的电影片段,反复对比,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非常美妙。
评分读完《文学与影像比读》,我感觉自己的观影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比较两种艺术形式,更像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叙事”本身。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剖析了文学如何通过文字构建世界,而电影又如何通过影像和声音来重现或再创造这个世界。这种“比读”并非简单的二维对照,而是深入到了对两种媒介“思维方式”的理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节奏”的分析。文学的节奏可以是舒缓而悠长的,也可以是急促而紧凑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文字安排和句式结构。而电影的节奏,则更多地由剪辑、镜头运动、音乐配乐等视觉和听觉元素来控制。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文学作品中的叙事节奏是如何被电影转化为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的。她会分析为什么某个文学片段在电影中被处理得如此迅速,或者为什么另一个片段却被拉长了镜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意识到,一部电影的“看点”,除了剧情和表演,还有它精妙的节奏掌控。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更细致、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让我沉浸其中的电影和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