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源流导览

英国文学源流导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英国文学
  • 文学史
  • 文学导读
  • 文化史
  • 英国文化
  • 文学研究
  • 经典文学
  • 西方文学
  • 文学批评
  • 文学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文学源流导览》按时间顺序分为七章。介绍中古时期多元的语言以及文类。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以及抒情诗的演变。十七世纪女性主义、父权和国族议题的盛行构成主要的篇幅。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则着重于描写散文与长篇小说和喜剧的复兴。浪漫时期的英诗,维多利亚时期长篇小说及叙事诗、成就非凡的女性小说家和诗人。二十世纪前半,意识流小说和戏剧,以及下半叶,殖民、性别、族群、阶级的议题的活跃,更增加了文学主题的多样性。

本书特色

  本书集结了十位国内外文系教授之力,以文学作品为经,历史发展次序为纬,深入浅出地介绍自中古时期至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

作者简介

苏其康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曾任该校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及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会长。专长为英国中古暨文艺复兴文学、文学与宗教。近着有《欧洲传奇文学风貌》(2005)。

蒋筱珍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任主任秘书。研究专长为莎士比亚、英国文学、文艺复兴戏剧、美国文学、女性主义。目前研究 Lady Mary Wroth 及 Richard Brome, 有关论文多发表于「英国前现代时期研讨会」。

王仪君

  美国伊利诺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曾任外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专长为文艺复兴戏剧、二十世纪英美戏剧与比较文学,研究兴趣包括台湾文学、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曲之比较。论文散见于国内外各学术刊物。

陈丽青

  英国雷汀大学英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高雄大学西洋语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专长为十七及十八世纪英国医学史、十八世纪英国文化史、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目前从事十八世纪英国行为文学 (conduct literature),十八世纪英国消费行为与欢乐现象之研究。

邱源贵

  美国宾州州立印第安那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教授及国立中山大学剧场艺术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兼及中古英国文学、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吴雅凤

  英国牛津大学硕士、格拉斯哥大学英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兴趣包括浪漫文艺、女性书写、志异小说、舞蹈等。专书着述有《流转与凝望—艺术中的人与自然》(2005)、Arcadia and Carthage in Turner (2000)。论文散见于国内外各学术刊物。

陈英辉

  美国马里兰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辅英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副教授,兼任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曾发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专业论文,以及《维多利亚文学风貌:小说、诗歌及散文作家群像》专书。专长领域包括英美文学、英国小说、文化研究、专业写作等。

赖淑芳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助理教授,其学术专长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十九世纪期刊及科学史。曾获梁实秋文学翻译奖,发表论文于狄更斯学相关国际期刊。

陈艳姜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比较文学博士,专攻英美现代小说,女性主义,与疯狂诗学。主要着作为 Heralds of the Postmodern: Madness and Fiction in Conrad, Woolf, and Lessing (Peter Lang, 1999).目前任教于中山大学外文系。

张淑丽

  美国南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移民书写、创伤叙事与离散论述相关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学术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学术刊物。

《中世纪欧洲思想史:从古典遗产到经院哲学》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中世纪欧洲思想演变历程的权威著作。它不仅细致梳理了古典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如何在中世纪早期被重新发现、翻译和调和,更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神学、宇宙论、逻辑学和自然哲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着关键的知识中心与核心议题展开,力求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富有层次的思想地图。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微光与古典遗产的重塑(约公元 500 - 1000 年)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动荡时期,知识的火焰在修道院和主教辖区的学校中得以艰难地维持。本部分首先探讨了这一“黑暗时代”的知识生态,重点分析了教父学(Patristics)——特别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如何构建了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世界观基础。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意志论”和“内在性”的探索,为后世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思辨奠定了基石。 知识的保存与传播: 我们详尽考察了修道院抄写室在保存古典手稿方面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爱尔兰和英格兰(如比德的贡献)在维护拉丁语文学与科学知识方面的努力。同时,卡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查理曼大帝对教育的重视,以及阿尔昆等学者在标准化学术规范方面的工作,被视为第一次知识复兴浪潮的标志。 早期自然哲学的萌芽: 尽管受制于资料的匮乏,早期中世纪的学者们并未完全放弃对自然世界的观察。本书考察了诸如“世界起源论”和早期的历法编纂工作,揭示了在严格神学框架下,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解释尝试。 第二部分:觉醒的时代:翻译运动与知识的爆发(约 11 世纪至 12 世纪中期) 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思想史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商业贸易的复苏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新的知识浪潮从中东和拜占庭涌入拉丁西方。 翻译的革命: 本部分的核心内容聚焦于西西里和西班牙的翻译中心(如托莱多)。学者们系统地将阿拉伯语和希腊语的文献译成拉丁文。其中,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如《工具论》的全部内容)的回归,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大批关于数学、天文学、医学和自然哲学的著作被重新引入,极大地拓宽了中世纪学者的知识视野。 人文主义的先声: 这一时期的“人文学科”(Studia Humanitatis)的复兴值得特别关注。沙特尔学派(Chartres School)的学者们强调“重拾古典”的精神,他们的教学实践融合了文法、修辞与对自然的探索。这一阶段,对古典文本的尊重开始超越单纯的引用,转变为深入的批判性研究。 早期经院哲学的确立: 随着逻辑学的复兴,辩证法(Dialectic)成为掌握知识的必备工具。我们分析了彼得·阿贝拉尔(Peter Abelard)的《是与否》(Sic et Non)如何通过展示教父文献中的矛盾,确立了严格的逻辑辨析方法,这直接催生了后来的经院哲学模式。 第三部分:盛期的经院哲学:调和信仰与理性(13 世纪) 十三世纪是中世纪思想的黄金时代,其核心任务是完成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综合,达到信仰与理性的最高和谐。 亚里士多德的全面胜利: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工程。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不仅仅是一部神学著作,更是一部结构严密、逻辑无可挑剔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巨著。我们详细剖析了他对“实体与偶然性”、“潜能与现实”、“存在的本质(Essence)与存在(Esse)”等核心概念的精妙处理。他的“五路论证”(Quinque Viae)被置于当时已有的论证传统中进行检验。 知识领域的专业化: 随着大学的兴起(巴黎、牛津、博洛尼亚),知识分工日益明确。自然哲学(即早期的科学研究)开始从神学中独立出来,尽管其仍受制于“双重真理”的讨论。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和罗杰·培根的实验主义倾向虽然微弱,却为后来的科学方法论埋下了伏笔。 形而上学的冲突与发展: 经院哲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我们考察了阿奎那的对手——如对柏拉图主义传统持更坚守态度的博纳文图拉(Bonaventure)——他们强调“光照论”和经验的有限性,以维护神学的主导地位。对“共相问题”(Universals)的争论(如唯名论、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的演变,被视为中古人理解客观实在的关键哲学斗争。 第四部分:经院哲学的危机与转型(14 世纪) 十四世纪见证了经院哲学的内在结构开始瓦解,为文艺复兴和早期现代思想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奥卡姆的剃刀与知识的分解: 威廉·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的激进经验主义和唯名论,被视为对阿奎那体系的致命一击。本书详细分析了“奥卡姆剃刀”如何简化了形而上学的结构,并坚持认为普遍概念仅是心智的标签,而非实在的实体。这种倾向导致了对“目的论”(Teleology)的削弱,为自然世界的机械化解释打开了大门。 “会通论”与“神圣全能论”: 专注于对上帝无限能力的强调(Divine Omnipotence),使得许多学者,如让·布里丹(Jean Buridan),开始将物理学问题置于纯粹的逻辑可能性而非既定的亚里士多德式因果关系之下。布里丹的“冲力理论”(Impetus Theory)被视为对牛顿力学的前瞻性思考。 对理性边界的认识: 随着经院哲学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仅凭人类理性无法完全把握所有神学真理。这种对“理性边界”的清晰认识,最终促使后来的思想家将探索的重点从神学领域转向经验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经验,为现代思想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结语: 本书通过对这些思想脉络的梳理,揭示了中世纪绝非一段“停滞”的时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系统性地吸收、改造和发展古典遗产的伟大思想熔炉,其成就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哲学与神学思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英国文学源流导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导览,不如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学洗礼。我之前对英国文学总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觉得那些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者乔叟笔下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都像是遥远的星辰,只能仰望。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直接扔给我一大堆晦涩的概念,而是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者,娓娓道来。从那些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的史诗,到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再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历史进程变得清晰可见。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时期文学特点时,总能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典故和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着文学的诞生和演变。比如,书中对于弥尔顿《失乐园》的解读,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更是对其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的深入探讨,这让我对这部史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文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是一本按部就班的教材,更像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视角和感悟。

评分

这本《英国文学源流导览》简直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英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浩瀚的史诗、复杂的诗歌以及年代久远的戏剧,常常让我望而却步,像隔着一层纱一样看不真切。翻开这本书,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直接丢给我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概念和作品,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循循善诱地为我描绘出英国文学波澜壮阔的画卷。开篇从那些最古老的吟游诗人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史诗讲起,那些关于英雄、荣誉和命运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战鼓声在耳边回响。接着,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宗教戏剧,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莎士比亚、弥尔顿——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又为何能够流传千古,书中都给出了清晰而引人入胜的解读。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时期文学风格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讲述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他们的创作故事,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学的演变。那种从口头传唱到文字记录,从宗教虔诚到人文主义的觉醒,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让我意识到,阅读英国文学,不单单是认识一个个作家和作品,更是理解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的进程。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文学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学之旅。

评分

我一直对英国文学充满了敬畏,尤其是那些古老的诗歌和散文,总觉得它们遥不可及,像博物馆里的珍宝,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然而,《英国文学源流导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而充满激情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探寻英国文学的根脉。它从最古老的传说和神话讲起,那些塑造了早期英国人世界观的故事,如同种子一般,孕育出后续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学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些充满英雄主义和个人命运的史诗,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充满力量。接着,书中巧妙地衔接了诺曼征服的影响,以及中世纪时期的浪漫骑士小说和宗教戏剧,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文学语言和主题是如何受到历史变迁的深刻影响。作者并没有强求读者去背诵大量的史料,而是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轶事,将那些抽象的文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中世纪的市集广场上,人们围坐在一起听吟游诗人讲述冒险故事的场景。它让我明白,文学的起源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之中。这本书的结构严谨,但丝毫不显呆板,它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自然而然地将我引向更广阔的文学海洋。

评分

读完《英国文学源流导览》,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英国作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将浩瀚的文学史浓缩成一张清晰而精美的地图,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地找到自己的方向。开篇部分,作者对早期英国文学的梳理,就像在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地基。那些充满原始力量的英雄史诗,古老的凯尔特传说,以及基督教传入后带来的宗教文学,它们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交织影响,最终形成了英国文学独特的底色,这本书都为我一一揭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学流派的区分和阐释,比如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分析代表性作品和作家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这些文学思潮是如何在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中应运而生的。例如,在介绍浪漫主义时,书中对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理念的解读,让我对“表现自我”、“回归自然”这些口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时代的精神。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有时激情澎湃,有时又沉静内敛,仿佛与书中介绍的文学风格融为一体,让阅读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体验。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觉得英国文学是个大杂烩,从古老的史诗到现代的小说,中间隔着无数的断层和不易理解的时期。我曾经试图阅读一些原著,但常常因为背景知识的不足而感到沮丧。《英国文学源流导览》恰好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这本书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将那些零散的文学碎片 meticulously 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连贯而宏大的图景。它从最基础的语言和文化根源讲起,比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口头文学,是如何为后来的书面文学打下基础的。然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学风格的演变轨迹:从中世纪的宗教色彩浓厚的作品,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和社会批判的思潮,每一个阶段都显得逻辑清晰,毫不突兀。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每个时期文学代表人物时,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更重要的是,会深入分析他们的创作思想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们的作品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有时像一位史学大家,冷静客观地分析;有时又像一位文学评论家,充满激情地解读;还有时,则像一位亲切的朋友,分享他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英国文学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