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的原则,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昌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作者张少康教授为每一个历史阶段也写了提要性的「概说」,同时在?述中突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特点,并论及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家及其着作。
作者简介
张少康
1935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直留校任职。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张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数十年,主要研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文心雕龙》,同时兼及中国古典美学。张氏着述甚丰,重要着作有:《先秦诸子的文艺观》、《文赋集释》、《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文心雕龙新探》、《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等。
当我拿到这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简史》,第一个感受就是它足够厚重,一看就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书。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学,光看作品是不够的,还得了解支撑这些作品诞生的理论土壤。这本书的名字就直指核心,让我觉得它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那些关键节点和重要人物的。是从最早的诗歌总集序言开始,还是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大爆发讲起?那些关于“文心”、“诗品”的讨论,在书中会以一种怎样清晰的方式呈现?我期待它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常常与政治、道德、哲学紧密相连,形成一种独特的“道”与“文”的关系。而且,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中国文学批评又是如何经历一次次“西学东渐”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辩论,最终形成更加多元的批评面貌的。书中能否对那些具体的批评流派,比如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批评等,进行细致的剖析,介绍它们的代表人物、核心论点以及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实际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用以佐证其理论分析,让我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吸引了我,让我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漫长发展历程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古代文论中的那些精妙论述,以及近代以来文学思潮的跌宕起伏很感兴趣,但总觉得这些知识点零散,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从屈原的《离骚》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当代文学批评的种种流派与代表人物。我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文人是如何思考文学的本质、功能、审美特质以及批评的意义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时代文学批评的时代背景、哲学渊源,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演变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解析那些经典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比如“以诗言志”、“文以载道”的内涵,以及“形神论”、“意境说”的艺术魅力。同时,我也想知道,那些伟大的批评家们,如刘勰、钟嵘、王国维、鲁迅等人,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以其独特的洞见,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留下宝贵的遗产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精神和发展规律?我想,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但往往被忽略的环节的兴趣。我渴望了解,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思考文学本身,如何评价文学作品,又如何形成一套评价体系的。从最古老的诗歌理论,到后来的文论、小说评论,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对中国古代那些重要的文论家,例如刘勰、皎然、司空图等人的思想进行怎样的阐释?他们是如何理解“文心”与“诗魂”的,又是如何划分文学的品类与境界的?这些古代的批评智慧,在书中是否会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而到了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又经历了怎样的巨变?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新的文学思潮和批评理念是如何被引入、消化和创新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像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先哲,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文学批评来推动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窗口,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评分我一直对文学的“批评”部分感到非常着迷,觉得这是理解一部作品或一个时代文学风貌的另一扇窗户。这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简史》的书名,恰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中国文学漫长的批评史进行结构化的。从先秦诸子对诗赋的零星论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勃兴,再到唐宋八大家对文体的讲究,以及明清小说评论的兴盛,这些时期各自的批评特点和代表人物,在书中会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如何与政治、道德、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形成“文以载道”、“言志”等核心观念的。进入近代,文学批评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书里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 बीएस、胡适、鲁迅等先驱是如何运用文学批评来倡导新文学、批判旧文化,并引入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梳理理论,更要展示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文学批评案例,来帮助我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大气,给人一种沉静而富于思想的质感。我拿到它,就想着要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历程。我特别想知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是如何从零散的经验总结,逐渐发展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书中是否会重点介绍那些奠定中国文学批评基础的经典著作,比如《文心雕龙》中的“文心”之说,《诗品》中的“品”的评判标准,以及《二十四诗品》对诗歌境界的独特划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这些古代文论是如何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比如儒家、道家、佛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批评维度。而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国文学批评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型?书中是否会探讨,在那个风云激变的时代,文学理论家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之间寻求平衡,又如何用文学批评来回应社会现实、启迪民智的?我非常期待看到对像王国维、鲁迅、胡适、沈从文等重要批评家的深入解读,了解他们的思想贡献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能否帮我理清这些错综复杂的思想脉络,让我对中国文学批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