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记异小说的文化阐释

唐五代记异小说的文化阐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五代
  • 小说
  • 文化阐释
  • 文学研究
  • 历史小说
  • 记异小说
  • 文化史
  • 古代文学
  • 唐代文学
  • 五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代承继六朝粲然大备的文学新象,无论诗赋抑或古文,皆有长足的发展与建树,尤其小说创作更已「叙述宛转,文辞华艳」,诚为有唐一代耀眼的文学成就与代表。小说记载虽多涉不稽,却可借此明白当时人们对神秘经验的看法与想象,表呈着民间社会的集体意识。本书即以记异故事为研究命题,归纳其中的最大共识,呈现隐匿于文字后的社会文化。本书以宏观的视角分论了古今传说的援用、佛道信仰的纂集、劝善思想的阐扬以及记异小说的思维,统合出有唐一代如何诠解世界运行的法则、宗教信仰的本质,以及个人在其中应当如何面对与自处。是书侧重于小说的文化阐释,故对于唐五代的社会意识、宗教体貌甚而小说的发展,皆有不同过往唐人小说研究的剖析与见解。

作者简介

黄东阳

  一九七一年生于台北,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文学博士。研究以古典小说为主,旁及古典文论,尤擅长文献的钩沈及民俗的探论,师事王国良先生,现任实践大学博雅学部专任助理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异世奇谈:中古小说中的文化图景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门类,旨在深入剖析其内容表象之下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与社会心态。我们所关注的“异世奇谈”,并非仅仅是志怪或传奇的简单罗列,而是将其置于中古时代特定的历史语境、宗教思潮、民间信仰与士人情怀之中,进行多维度的文本细读与文化阐释。 第一章:从神话到叙事:中古小说的萌芽与形态流变 中古小说发端于上古的鬼神记述和史官笔下的稗官野史,其早期的形态多以“志怪”为主。《山海经》的遗绪、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后世的怪异叙事奠定了基调。本章将梳理从汉代到魏晋时期,小说叙事如何逐渐脱离纯粹的“记录”功能,转向“构建”虚构世界的过程。重点分析干宝《搜神记》的宗教意涵、葛洪《神仙传》的道教内丹思想渗透,以及刘义庆《世说新语》中“雅”与“俗”的张力如何影响叙事风格。小说篇幅的缩短、人物形象的初步塑造,标志着中国叙事文学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 第二章:佛教东渐与轮回叙事:信仰重塑下的生死观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唐代达到鼎盛,对中古小说的影响至深且远。佛教的世界观——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地狱天堂的严酷审判——为小说提供了成熟的宏大叙事框架。本章将探讨佛教元素如何渗透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例如梦境的预示、恶报的显现,以及功德积累对来世的影响。对比本土的萨满信仰和民间鬼神观念,分析佛教叙事如何被“本土化”,并最终转化为影响后世世俗道德观念的强大力量。小说不再仅仅是记录怪异,更是社会道德教化的工具。 第三章:人情练达与社会批判:唐传奇的世俗化转向 唐代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传奇为代表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小说从志怪转向“人情”,走向成熟的“文言短篇小说”。本章着重分析陈鸿《长恨歌传》、李朝威《柳毅传》、元稹《莺莺传》等核心文本。 人情与道德: 传奇小说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纠葛、社会地位的起伏以及人性的复杂面。爱情故事(如《霍小玉传》)的悲剧性,反映了士人阶层对礼教束缚的反思与挣扎。这种对“情”的深入刻画,使其不再是简单的神鬼故事,而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浓缩。 官场与政治: 传奇中不乏对黑暗官场、权贵倾轧的隐晦讽刺。官员的清廉与腐败、宦官的专权,通过奇特的遭遇和命运的转折得到艺术化的呈现。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小说成为士大夫阶层私下议论时事的一种隐秘渠道。 第四章:异域的想象与边塞的开拓:空间叙事中的民族关系 中古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边疆战事的频繁,使得“异域”和“化外之地”成为小说中重要的叙事空间。本书将考察小说中对西域、南蛮、甚至扶桑的想象。这些“异域”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中原文化对外部世界既敬畏又排斥的复杂心态的投射。通过对这些地理和种族符号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中古帝国在维护文化中心地位时所采取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对外部力量的认知边界。 第五章:女性的“他者”书写:闺阁世界的隐秘景观 在以男性士人为主导的文学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值得关注。本章将细致考察传奇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执着追求爱情的痴情女子(如莺莺、李帕)、是精通玄术的奇女子、还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受害者。通过分析她们的言行、命运的走向,揭示出中古社会对理想女性的规范期待,以及在这些规范之下,女性个体意识微弱而坚韧的抗争图景。闺阁的封闭性与情感的爆发性,构成了小说中一幅独特的“他者”景观。 结语:中古小说对后世文学的深远遗产 本书最终将总结中古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不仅是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陪衬,更是宋代话本、元明清小说的直接源头。从志怪的奇谈到传奇的人情,中古小说完成了从“记录”到“虚构”,从“神话”到“历史化”的艰难跨越,为中国叙事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对民间信仰的吸收、对佛教伦理的转化、以及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中古阶段的精神侧面。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唐五代记异小说的文化阐释》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神鬼交织的时代。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唐五代记异小说背后深层的文化密码。它并非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宋人理解前代社会、人鬼关系、以及自身信仰体系的重要窗口。我尤为惊叹于作者对“鬼”的文化符号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超自然的存在,更是承载着人们的恐惧、希望、道德评判,乃至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投射。从报应不爽的善恶论,到对权威的隐晦挑战,再到对生死界限模糊的探索,这些记异故事中的“鬼”都以不同的形态,映照出当时人们复杂而多元的精神世界。阅读此书,我不仅对唐五代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鬼、生与死、现实与虚幻的微妙界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拨开迷雾、直抵文化内核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书。我一直对唐五代时期那个充满变数和传奇的时代情有独钟,《唐五代记异小说的文化阐释》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作者对“神话思维”在记异小说中的渗透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如何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理解人生。从对鬼神的敬畏,到对超自然力量的模拟,再到对人类自身潜能的探索,记异小说中的神话思维无处不在,它们既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他们情感宣泄的出口。书中对这些神话元素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被运用和改造的分析,让我对文学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个时代的先民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们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

评分

拿到《唐五代记异小说的文化阐释》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读来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并没有将记异小说仅仅视为文学作品来研究,而是将其放置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河中,进行了一次细致而深刻的“考古”。书中关于“梦”作为连接现实与超自然的关键媒介的阐释,令我印象深刻。梦境的虚实交织,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对命运的某种寄托。作者分析了梦境在记异小说中如何被赋予象征意义,如何成为叙事的重要驱动力,以及如何折射出作者和读者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与期盼。这种将个体经验(梦)与集体文化(记异小说)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让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唐五代记异小说的文化阐释》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人心灵世界的窗户。过去,我可能只是将唐五代记异小说当作一些奇谈怪论,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它们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思想、信仰的生动载体。作者对“因果报应”在记异小说中体现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在那个社会变迁、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对命运的无常感到不安,对现世的不公感到无奈,而记异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道德上的规范。无论是善有善报还是恶有恶报,都反映了人们对秩序的渴望和对公平的期盼。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在构建社会伦理、维系文化价值方面的巨大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这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并反思我们自身在看待事物时的文化滤镜。

评分

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领我穿越历史的烟尘,去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我一直对唐五代那个过渡时期的文化演变充满好奇,而《唐五代记异小说的文化阐释》恰好满足了这份求知欲。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考证详实,将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记异故事,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哲学背景下进行解读,展现了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独特价值。书中对“异”的生成机制,以及“异”如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互动,都有精彩的论述。例如,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记异故事的分析,揭示了士人阶层如何借“异”来寄托政治抱负、表达个人情感,甚至试图建构一种超脱于现实的道德理想。这种从文学文本出发,延展至社会文化层面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感知,也让我更加体会到文学作品在反映和塑造时代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