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的甲骨文和「北京人」頭骨化石的發現震驚瞭世界,也由此開啓瞭探索數韆年來懸而示決的藥材炮製、湯劑、醫藥化學之起源的序幕……
作者硃晟、何端生夫婦,窮畢生之心血,上自神農,下及現代,清晰梳理中藥自春鞦戰國至當代之發展脈絡,古今東西縱橫交貫,承先啓後糅為一體,從藥學典籍、藥材炮製、劑型演變、藥用度量、煉丹術與古醫藥化學之精華展開論述,將中藥之概念、起源、發展、炮製、加工、交流……,乃至對中醫藥學之繼承、反思及展望,做齣精闢透澈之總結,視野宏闊,見解獨到,中西閤璧,擷採崇嚴,引典籍之繁、史料之豐,盡顯作者深厚學術功力及本書之權威與嚴肅,可謂中藥曆史垂世之作。
本書另附16頁全彩精印、圖文對照之中醫藥相關古代畫作與曆史圖片,以及「東西方醫藥化學成就對比錶」、「埃及與中國古代玻璃組分對比錶」……等多個極具學術價值之係統化整理錶,並以當頁注解的方式,提供相關之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硃晟(一九一七 ~ 一九八八)
字蔚如,江蘇省儀徵人,齣生於日本新瀉縣。一九三四年起開始藥用植物及生藥研究工作,曾先後在北平新亞藥廠、北京大學中藥研究所、晉察冀新華藥廠、自求恩醫藥大學等處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一九八○年以後一直擔任中國藥材公司高級工程師。著有《中藥簡史》、《中成藥配置經驗介紹》,並發錶過《火藥起源初探》、《日本漢方製劑及中成藥》等三十餘篇學術論文。
何端生(一九二○ ~ )
字曉綺,河北定縣人,教授,齣生於醫藥世傢。一九四三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係,同年進入北大醫學院藥學係工作,任教研室主任多年,在藥學史及化學史研究方麵發錶過《古代的冷化學武器--射罔》、《十一世紀的甘露醇》、《麻黃素百年史話》、《十八?十九世紀東西方醫藥化學的交流》等十餘篇論文。
第一章 中藥發展簡史
一、引言
(一)中醫藥是全人類醫藥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埃與古希臘的藥學
(三)中國已知最早的藥材是烏頭
二、漢代以前的藥材資料
(一)《詩經》中的藥材
(二)《山海經》中的藥材
(三)《五十二病方》中的藥材
三、《本草》--古代的藥學資料
(一)現用藥材與漢代《神農本草經》
(二)武威漢代醫簡中的藥材
(三)人參的來源與産地變遷
(四)五加皮、刺五加和香加皮
(五)漢末華佗的「麻沸散」
(六)《神農本草經》與煉丹術
(七)漢代已有藥材內外交流
(八)現用藥材與梁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
(九)現用藥材與《唐本草》
(十)鑑真東渡與和漢藥交流
(十一)中國與阿拉伯醫藥交流
(十二)鴉片傳入中國
(十三)中印醫藥交流
(十四)現用藥材與五代十國本草
(十五)現代藥材與宋本草
(十六)現代藥材與金元本草
(十七)被稱為「大藥典」與「百科全書」的《本草綱目》
(十八)現代藥材與明代本草
(十九)《本草綱目拾遺》是《本草綱目》的補充版
四、西藥東來
第二章 炮製的起源與發展
一、炮製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
(一)烏頭炮製成附子
(二)烏頭品種的變遷
(三)半夏的炮製
(四)藥料的修治
(五)炮製的目的
二、炮製法的發展
三、《炮炙論》的地位和時代
四、《炮炙論》以前的炮製資料
(一)《五十二病方》
(二)《神農本草經》
(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四)《本草經集注》
(五)唐代的炮製資料
五、雷□《炮製論》的內容
六、宋代炮製資料
(一)王懷隱《太平聖惠方》
(二)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三)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七、宋代以後的炮製法資料
(一)明代《本草濛荃》及《醫學入門》
(二)李時珍《本草綱目》
(三)李中立《本草原始》
(四)《魯府禁方》
(五)《藥性賦及藥性解》
(六)繆希雍《炮炙大法》
(七)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八)《本草綱目拾遺》以後的炮製資料
八、關於《雷公炮製十七法》
第三章 湯藥劑型的曆史
一、伊尹創湯液的傳說
二、《五十二病方》無「湯」的名稱
三、湯劑的種類
四、宋代改變湯藥劑型「煮散」
五、改用飲片的經過
六、湯劑中藥料的煮法
(一)先煎後煎
(二)烊化
(三)去渣再煮
(四)酒煮醋煮
七、煮藥的時間、水量及火候
八、濾除藥渣的操作法
九、湯藥內服法
十、現代湯劑
第四章 成藥與劑型的曆史
一、成藥與劑型
二、戰國《五十二病方》無成藥有劑型
三、「成劑藥」名稱齣現於三至四世紀
四、魏晉南北朝「服散」風氣盛行
五、唐代「仙丹」主要是砒霜丸
六、西方多味藥劑學和唐代龐雜大方
七、唐以後醫藥分業
(一)宋朝的成藥盛行
(二)宋代的藥事機構--藥局
(三)《局方》是成藥的主要配本
八、中古東西方劑型的比較
九、金元時代的成藥與流派(一一二七 ~ 一三六八)
(一)硃震亨(硃丹溪,一二八一 ~ 一三五八),養陽派
(二)劉完素(一一二○ ~ 一二○○),寒涼派
(三)李杲(李東垣,一一八○ ~ 一二五一),補土派
(四)張從正(張子和,一一五六 ~ 一二二八),攻下派
十、明代的成藥(一三六八 ~ 一六四三)
(一)戴原禮(一三二四 ~ 一四○五)
(二)張景嶽(一五六二 ~ 一六三九)
(三)李時珍(一五一八 ~ 一五九三)
十一、清代的成藥(一六四四 ~ 一九一一)
十二、主要劑型的曆史
(一)丸劑的曆史
(二)錠劑的曆史
(三)膏藥與藥膏的曆史
(四)酒和藥酒的曆史
(五)膠劑的曆史
(六)露劑的曆史
第五章 古今藥用度量衡之差異
一、度量衡的起源與發展
(一)概述
(二)度量衡的起源
(三)十進製與非十進製
二、漢方比今方重五倍嗎
三、用人的體重身高來作證
四、前人對藥用劑量的考證
五、古今湯方藥量的異同考
六、古代湯藥用水量的換算法
七、古代簡便的量藥法
八、度量衡加大的原因及規律
九、古今用藥量的對比
第六章 中國古代的煉丹術
一、煉丹術的前期
(一)煉丹術的起源
(二)煉丹術的理論
(三)《淮南子》的理論
(四)黃白?的興起
(五)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的理論
二、煉丹術的黃金時代(四至十世紀)
(一)時代背景和道教中煉丹術的興起
(二)煉丹史上承先啓後的葛洪
(三)葛洪最早記載火藥和單質砷
(四)關於單質砷
(五)馬和發現氧的問題
(六)東西方物質理論的消長
(七)葛洪的金丹和仙藥,即長生術
(八)葛洪黃白?的化學
(九)葛洪的醫藥學
(十)對醫藥化學有貢獻的陶弘景
(十一)大部為唐代著作的《道藏》煉丹書
(十二)西方中古時代煉金術的概況
(十三)煉丹術的惡果及嚮醫藥轉移
(十四)東西雙方煉丹術的關係
三、煉丹術的白銀時代(十至十三世紀)
(一)煉丹術嚮醫藥轉移
(二)宋代及其以後的丹方
(三)唐代以後的主要化學成就
第七章 中國古代醫藥化學
一、醫藥化學源於中國
(一)李約瑟的斷言
(二)化學及醫藥化學史的分期
(三)封建社會以前的化學
二、中國古代在無機醫藥化學上的成就
(一)汞及汞化閤物
(二)鉛及鉛化閤物
(三)砷及砷化閤物
(四)鋅及鋅化閤物
(五)鐵及鐵化閤物
(六)銅及銅化閤物
(七)錫及錫化閤物
(八)金銀及其閤金與化閤物
(九)鈷化閤物
(十)錳及二氧化錳
(十一)銻化閤物
(十二)鋁及鋁化閤物
(十三)鎳銅閤金(白銅)
(十四)硼砂及硼
(十五)硫黃
(十六)鈉及鉀化閤物
三、中國古代在有機醫藥化學上的成就
(一)甾體性荷爾濛(鞦石)
(二)尿素(鞦石)
(三)烏頭生物鹼(射罔)
(四)沒食子酸(百藥煎)
(五)樟腦
(六)薄荷油及薄荷腦
(七)甘露醇(柿霜)
(八)紅麴:明代的抗生素製劑
第八章 為什麼近代醫藥化學沒有在中國産生?
一、歐美及日本醫藥化學
(一)歐洲醫藥化學時代的概況
(二)歐洲醫藥化學後來居上
(三)日本的東洋煉丹術和後來居上的醫藥化學
二、為什麼近代醫藥化學沒有在中國産生?
(一)中國古代玻璃品質一直貨後於西方
(二)古代玻璃在科技上的應用
(三)中國古代製酸由先進轉為落後
(四)胰→澡豆→胰子--中國古代的洗滌劑
三、現代與未來
(一)二十世紀前期的「新藥業」
(二)一九五○年以前的醫藥工業
(三)展望未來的醫藥化學
後記
【先從中藥龍骨談起】
北京同仁堂,杭州鬍慶餘堂,漢口葉開泰,廣州陳李濟,重慶桐君間……這些曆史悠久、貸式繁多的藥材舖,它們所經營的中藥,在中國文化史上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加以匯集、整理,仍將繼續發揮作用。
二十世紀內,中國文化科學界有兩項重大發現曾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注意。這些成就,都是通過藥材舖裏的龍骨而獲得的。反過來說,又由於這些發現所提供的珍貴資料,啓發我們有可能進一步探索數韆年來懸而未決的藥材、炮製、湯劑等有關中藥材的起源問題。
在北京,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北京城裏國子監(當時全國唯一的大學)祭酒(相當於大學校長)王懿榮生瞭病,在前門外同仁堂買瞭一劑藥,裏麵雜有所謂龍骨。王懿榮從這些古色斑斕的甲骨上,發現瞭殷代文字,於是引起許多考古學傢聞風追蹤,從同仁堂追到批發行,從批發行追到行商,最後一道追到河南安陽小屯村,終於在那裏發現瞭殷墟,並陸續在此地找到二十多萬片甲骨,那都是孔夫子以前的東西,孔子所不能見到的,現在齣現瞭,極為珍貴,據此研究齣不少三韆多年前的字,弄清瞭許多殷代曆史的綫索。而相傳湯劑的發明人伊尹,正是三韆五百多年前商代初期的著名人物,齣土的甲骨文中,證明確有伊尹其人。《史記?湯本紀》說:「伊尹善烹調,製湯液。」因為伊尹將食物中常用的薑桂等,調成湯液治病,漢代人認為這是湯藥的起源。
但是,殷墟齣土文物中,除甲骨文外,尚有許多陶器,甚至類似瓷器的釉陶也有瞭。甲骨文中有許多反映熟食方法的字。這樣一來,就産生瞭一個懷疑:湯劑為什麼要等到商初,纔由伊尹加以創製呢?
湯劑的應用,應當在有瞭陶器之後,相傳陶器始於神農,但是考古工作者證明,陶器的齣現比神農更早,例如仰韶文化遺址已有帶有三腳的可以煮物的陶器。這就能於煮食物的同時或稍後,在醫藥的服用方法上,由舊石器時的「口父咀」(在口內咀嚼),改進劑型,煮湯內服,沒有必要後推兩韆多年到伊尹。當然,從一些間接資料看來,伊尹在湯藥的改進與發展上有所貢獻,但不是發明人。
新事物的創始,是眾多人在廣泛生活實踐中經驗積纍的結果,古人往往從中抽齣代錶性的人物作為模範,歸功於他,以示敬仰,並要示後人嚮他學習,於是有神農、黃帝創醫藥,雷公炮製,伊尹湯液等傳說。對此,早已有人知道這些傳聞不可靠,但也故意不作正麵辯論:
秦漢《列子?楊硃篇》:五帝之事,若覺若夢,至於三皇之事,要之不可知,亦不可窮。
漢初《淮南子?修務訓》: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即事成跡。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
明劉青田《醫說》;凡以前民用者,聖人無不為之,而況於醫乎?吾固有以知其作於神農黃帝無疑也。
我們為求反映曆史的真實情況,但時間越嚮前推移,錯誤將會越多。對此,隻有通過各種實踐手段,如齣土的古代文物,纔能檢驗文字資料所介紹的是否正確。目前隻是開始,今後還要不斷修改。
再看:中華民族的祖先「北京人」的化石,也是通過中藥龍骨被發現的。一九二九年,中國古生物學傢裴文中等,在北京西南約五十公裏的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發掘齣「北京人」的頭蓋骨。這五十萬年前的古代人類遺骨的發現,使得世界各地發掘齣來的人類老祖宗的骨頭,逐漸可以排成一個完整的行列,這成為震驚世界學術界的大事。
一九三一年又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裏發現厚厚的灰燼,證明當時已經會用火和保存火。「北京人」是怎樣學會用火的,至今還是個謎。不妨這樣認為,天然的野火是不時會發生的,原始人最初見到火時,大概也和動物一樣,很害怕,不敢接近,可是原始人畢竟跟動物不完全一樣,他們有手,能夠用手拿著木棍去接觸火,不必用自己的身體去接觸火。原始人有時會嗅到燒烤獸肉的香味,在肉香的誘引下,就大膽從火堆裏弄齣烤熟的肉試吃,因此發現熟肉的味道比生肉好吃得多。我們是這樣的猜測,古人也可能是這樣的猜測,即「炮生為熟」。例如,明以前的講陰陽風水的書《禮緯?含文嘉》,有「燧人氏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類似的傳說漢代就有瞭。由於火的利用,人類的遠祖纔慢慢地脫離瞭類似動物的生活,逐漸進化為真正的人。
「炮生為熟」,擺脫瞭原來的類似動物的「茹毛飲血」的生活,擴大瞭食物來源。某些種子和塊莖,經過火炮,變得更好吃。熟食大大縮短瞭它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疾病尤其是胃腸疾病減少瞭,增進瞭健康。故有瞭人類,就有瞭醫藥,不一定要等到離現在隻有四五韆年前,纔由神農、黃帝等人來創造醫藥。
當時加工食物特彆是肉類的主要方法是「炮炙」。「炮炙」兩個字都離不開火。連皮帶毛直接燒熟謂之「炮」,去皮或去毛燒熟則為「炙」,後來塗上蜜、乳、果汁等再燒熟亦稱「炙」。因為處理食物的方法不斷發展,種類多瞭,亦統稱「炮製」。為什麼遠古時代處理食物的名詞,後來反而專用於製藥呢?解釋的方法隻有一條,即醫藥和飲食有密切的關聯,古代有「藥食同源」的傳說,是可信的。《史記?補三皇本紀》有「神農氏……始嘗百草,始有醫藥」。這是說,尋找食物的過程,也是發現藥物的過程。因為在探集的植物中,人們發現有的植物香甜可口,有的苦澀難嚥,有的使人嘔吐腹瀉,甚至昏迷死亡。人們的長期實踐,積纍瞭豐富的感性知識,逐漸能鑑彆可以吃的食物和不能吃的毒藥。《淮南子?修務訓》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遇七十毒」。這是說古代食物中毒是經常發生的,有瞭炮炙的手段,可改善植物功能。如野生的山楂,採下後在火上烤焦,可以減酸矯味,而且便於保存;同樣,將發瞭芽的榖類或豆類、長瞭黴的塊莖進行炮製,都可以收到類似的效果。這三種如果同吃,不是相當於現代的健胃成方「焦三仙」嗎?當然,這不是說數十萬年前已經有瞭「焦三仙」,而是推論在炮製食物的同時,也可以炮製藥材,因為有許多食物是藥食兼用的。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藥材的炮製和食物烹調法,存在相似之處。這樣看來,沒有必要等到五十萬年後,進入奴隸社會初期,纔由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的雷公來發明「炮製」。雷公發明炮製是後人編造齣來的。
「北京人」化石的發現,是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重要例證,其中包括有國外學者們的齣力。早在一九一四年,曾任中國政府礦政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傢安德生(J. G. Anderson),從北京中藥店裏的龍骨得到綫索,開始在龍骨山發掘化石,並運到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研究。一九二六年十月,瑞典王子古斯塔夫六世阿道爾夫訪問北京,在歡迎大會上,安德生當場宣佈研究成果:有兩顆牙齒,很像是人類的牙齒。這一發現立即在會場上引起瞭轟動。三年以後,裴文中等終於找到「北京人」的頭蓋骨。一九八一年九月,瑞典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又訪問北京(亦即曾於一九二六年到訪的瑞典王子的孫子,二者都是古文物愛好者),說起往事,傳為美談。
一九八一年鞦和瑞典國王同時來訪北京的,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of China,簡稱S. C. C.)的作者,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一九七八年,又是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在該校建校五百週年紀念大會上,李約瑟做瞭題為《中國煉丹術與古代化學》的長篇學術報告。李約瑟在結束語中強調瞭「醫藥化學源於中國」。他說,「我今天要講的重點是,我深信整個醫藥化學源於中國,盡管迄今還幾乎無人認識到這一點。」
過去西方科技史研究者普遍認為,醫藥化學及化學源於西方的煉金術。所以李約瑟說「迄今還幾乎無人認識到這一點」,這其中也包括煉丹術與醫藥化學的古鄉中國。其實,中藥裏許多煉丹術與古代醫藥化學的成果最近纔被陸續發現,它已引起科技史界特彆是許多化學史學者的注意。李約瑟說「醫藥化學源於中國」,毋庸置疑。
但是,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在十七世紀以後,醫藥發展就停滯不前瞭,所以,進入二十世紀,西方後來居上的醫藥文化傳入中國。由於曆史原因,中國現代的醫藥化學水準確是不高,與古代的光輝無法匹敵。世界性的醫藥化學工業迅速發展,卻又産生瞭不利的一麵,即藥源性疾病增加瞭。僅就口服化學藥品的情況看,同時用一至五種藥的人,其藥源反應發生率為一八?六%,如同時服用六種或更多的藥,反應率為八一?四%。&對此,傳統的中藥劑又受到許多醫藥化學工業發達國傢的重視。
西藥副作用大,也逐漸提高瞭人們對化學藥品的警惕。
針對這一嚴重的現實問題,綜觀整個中藥曆史,整體而言,體現瞭毒與藥、有毒副作用與正常治療作用之間的對立統一。西元前四世紀以前,毒與藥往往難分,統稱毒或毒藥。西元前四世紀有瞭煉丹術之後,又增加瞭有毒的汞、鉛、砷等化閤物。進入漢代,以湯藥為主要劑型的傳統醫藥與煉丹術之間,在兩韆多年的漫長過程中,既閤作又競爭,揚長避短,從而形成瞭現代的中醫中藥。
一般來說,中藥副作用較西藥低,不能不說是優點,但仍有待改進。當然,現代的醫藥化學雖然起源於煉丹術,兩者卻不能並論,但在中西醫藥結閤的過程中,繼續互相揚長補短,發揚傳統,正是中國醫藥的特點。
我們本著以上之目的編著《中藥簡史》,希望中國廣大藥學工作者,正視我們祖先的成就,並用以鞏固我們超越世界水準的信心。
坦白說,在翻開《中藥簡史》之前,我對這類書籍的預期並不高,總覺得無非是些枯燥的條目和功效的堆砌。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以一種我從未想過的方式,展現瞭中醫藥的魅力。我開始意識到,中醫藥不僅僅是藥物本身,更是一種哲學,一種世界觀,一種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理解。書中對一些藥材的論述,常常會觸及到陰陽五行、寒熱溫涼等傳統觀念,這讓我看到瞭中醫藥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緊密聯係。而且,作者在敘述中,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誠實地展現瞭中醫藥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起伏和變革,這讓我對這門學科有瞭更全麵、更客觀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道法自然”和“天人閤一”的思想在藥學實踐中的體現,這讓我感受到,中醫藥的精髓,在於遵循自然的規律,順應人體的生理變化,而不是對抗。這種深刻的哲學思考,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醫藥知識普及,而成為瞭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的讀物。
评分《中藥簡史》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巨大的寶藏,裏麵陳列著無數顆璀璨的明珠,每一顆都閃耀著曆史和智慧的光芒。我一直認為,學習中醫藥需要極高的門檻,需要晦澀的專業術語和深奧的理論知識,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完全打消瞭我的這種顧慮。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充滿智慧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和概念,變得清晰明瞭,易於理解。例如,在介紹一些具有復雜藥理作用的藥材時,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化學公式,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讓我能夠輕鬆地把握其核心作用機製。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經典方劑的起源和演變過程的梳理,它讓我明白,這些流傳韆古的名方,並非憑空産生,而是經過瞭無數次的臨床實踐、驗證和改良,纔最終定型。這種追根溯源的精神,讓我對中醫藥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而且,書中還穿插瞭許多有趣的逸聞趣事,比如關於某些藥材名稱的由來,或者某個醫案背後的感人故事,這些都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讓我感覺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與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中藥簡史》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嚮我娓娓道來關於生命、關於自然的種種奧秘。我之前總覺得中醫藥離我生活太遙遠,甚至有些神秘莫測,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讓我感受到瞭它的溫度和力量。我不再是那個對藥材名稱和功效一頭霧水的旁觀者,而是仿佛置身於古代的藥房,親手觸摸那些散發著獨特香氣的草本,聞著它們在烈火中熬煮齣的濃鬱氣息。書中關於一些常見藥材的介紹,不僅僅是停留在它們的藥用價值上,更深入地挖掘瞭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些具有食療作用的藥材,讓我看到瞭中醫藥在養生保健方麵的智慧。而且,作者在敘述中,也適時地引用瞭一些詩詞、典故,讓原本可能略顯嚴肅的醫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充滿瞭人文色彩。這種將知識與情感、曆史與現實巧妙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深深地愛上瞭這本書,也讓我對中醫藥這門古老的學問,充滿瞭探索的興趣和由衷的敬佩。
评分閱讀《中藥簡史》的過程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中醫藥從萌芽到繁榮的漫長曆程。書中並沒有采用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論文風格,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將每一個中藥故事都講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我仿佛看到,在戰亂頻仍的年代,醫者們如何冒著生命危險,搜集和記載那些能夠救死扶傷的草藥;在和平盛世,文人墨客又如何將這些藥材的妙用融入詩詞歌賦,賦予它們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書中對一些著名醫傢和藥學傢的介紹,也讓我印象深刻,他們並非僅僅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堅持。我看到瞭李時珍如何花費畢生精力,走遍大江南北,纔編纂齣那部傳世巨著《本草綱目》;我仿佛也感受到瞭古代煉丹士們在爐火旁的執著,雖然他們的許多嘗試以失敗告終,但那種探索未知的精神,卻為後世中醫藥的發展積纍瞭寶貴的經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醫藥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生命的熱愛,對健康的追求,以及對自然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門靜態的學科,而是一門不斷生長、不斷進步的生命之學,蘊含著中華民族韆百年的智慧結晶,讓人由衷地感到自豪。
评分這本《中藥簡史》給我帶來瞭一次非常奇妙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關於那些植物、礦物和動物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關於中華民族智慧和探索的宏大畫捲。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中醫藥方充滿好奇,但又覺得它們深不可測,似乎與現代科學有著天然的距離。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親切和易懂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神農嘗百草、扁鵲起死迴生的傳說時代。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每一個藥材的介紹都不僅僅是枯燥的化學成分分析,而是融入瞭豐富的曆史背景、民間傳說、以及它們在不同朝代、不同醫傢手中的演變和應用。例如,書中對人參的描述,不僅僅是提及它的補氣養血功效,更深入探討瞭它在中國文化中“百草之王”的地位,以及曆代醫傢如何通過實踐和理論,不斷挖掘和完善它更深層次的藥用價值。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藥材産地、采集時節、炮製方法的小故事,它們讓原本可能顯得冰冷單調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我能聞到藥材的清香,感受到藥臼的敲擊聲,甚至觸摸到古代醫者溫暖的手。這種將曆史、文化、科學與人文關懷巧妙融閤的敘述方式,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中醫藥書籍的刻闆印象,讓我對這門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醫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意和喜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