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甲骨文和「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也由此开启了探索数千年来悬而示决的药材炮制、汤剂、医药化学之起源的序幕……
作者朱晟、何端生夫妇,穷毕生之心血,上自神农,下及现代,清晰梳理中药自春秋战国至当代之发展脉络,古今东西纵横交贯,承先启后糅为一体,从药学典籍、药材炮制、剂型演变、药用度量、炼丹术与古医药化学之精华展开论述,将中药之概念、起源、发展、炮制、加工、交流……,乃至对中医药学之继承、反思及展望,做出精辟透澈之总结,视野宏阔,见解独到,中西合璧,撷採崇严,引典籍之繁、史料之丰,尽显作者深厚学术功力及本书之权威与严肃,可谓中药历史垂世之作。
本书另附16页全彩精印、图文对照之中医药相关古代画作与历史图片,以及「东西方医药化学成就对比表」、「埃及与中国古代玻璃组分对比表」……等多个极具学术价值之系统化整理表,并以当页注解的方式,提供相关之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朱晟(一九一七 ~ 一九八八)
字蔚如,江苏省仪征人,出生于日本新泻县。一九三四年起开始药用植物及生药研究工作,曾先后在北平新亚药厂、北京大学中药研究所、晋察冀新华药厂、自求恩医药大学等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一九八○年以后一直担任中国药材公司高级工程师。着有《中药简史》、《中成药配置经验介绍》,并发表过《火药起源初探》、《日本汉方制剂及中成药》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
何端生(一九二○ ~ )
字晓绮,河北定县人,教授,出生于医药世家。一九四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进入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工作,任教研室主任多年,在药学史及化学史研究方面发表过《古代的冷化学武器--射罔》、《十一世纪的甘露醇》、《麻黄素百年史话》、《十八?十九世纪东西方医药化学的交流》等十余篇论文。
第一章 中药发展简史
一、引言
(一)中医药是全人类医药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埃与古希腊的药学
(三)中国已知最早的药材是乌头
二、汉代以前的药材资料
(一)《诗经》中的药材
(二)《山海经》中的药材
(三)《五十二病方》中的药材
三、《本草》--古代的药学资料
(一)现用药材与汉代《神农本草经》
(二)武威汉代医简中的药材
(三)人参的来源与产地变迁
(四)五加皮、刺五加和香加皮
(五)汉末华佗的「麻沸散」
(六)《神农本草经》与炼丹术
(七)汉代已有药材内外交流
(八)现用药材与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九)现用药材与《唐本草》
(十)鑑真东渡与和汉药交流
(十一)中国与阿拉伯医药交流
(十二)鸦片传入中国
(十三)中印医药交流
(十四)现用药材与五代十国本草
(十五)现代药材与宋本草
(十六)现代药材与金元本草
(十七)被称为「大药典」与「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
(十八)现代药材与明代本草
(十九)《本草纲目拾遗》是《本草纲目》的补充版
四、西药东来
第二章 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炮制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
(一)乌头炮制成附子
(二)乌头品种的变迁
(三)半夏的炮制
(四)药料的修治
(五)炮制的目的
二、炮制法的发展
三、《炮炙论》的地位和时代
四、《炮炙论》以前的炮制资料
(一)《五十二病方》
(二)《神农本草经》
(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四)《本草经集注》
(五)唐代的炮制资料
五、雷□《炮制论》的内容
六、宋代炮制资料
(一)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二)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三)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七、宋代以后的炮制法资料
(一)明代《本草蒙荃》及《医学入门》
(二)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李中立《本草原始》
(四)《鲁府禁方》
(五)《药性赋及药性解》
(六)缪希雍《炮炙大法》
(七)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八)《本草纲目拾遗》以后的炮制资料
八、关于《雷公炮制十七法》
第三章 汤药剂型的历史
一、伊尹创汤液的传说
二、《五十二病方》无「汤」的名称
三、汤剂的种类
四、宋代改变汤药剂型「煮散」
五、改用饮片的经过
六、汤剂中药料的煮法
(一)先煎后煎
(二)烊化
(三)去渣再煮
(四)酒煮醋煮
七、煮药的时间、水量及火候
八、泸除药渣的操作法
九、汤药内服法
十、现代汤剂
第四章 成药与剂型的历史
一、成药与剂型
二、战国《五十二病方》无成药有剂型
三、「成剂药」名称出现于三至四世纪
四、魏晋南北朝「服散」风气盛行
五、唐代「仙丹」主要是砒霜丸
六、西方多味药剂学和唐代庞杂大方
七、唐以后医药分业
(一)宋朝的成药盛行
(二)宋代的药事机构--药局
(三)《局方》是成药的主要配本
八、中古东西方剂型的比较
九、金元时代的成药与流派(一一二七 ~ 一三六八)
(一)朱震亨(朱丹溪,一二八一 ~ 一三五八),养阳派
(二)刘完素(一一二○ ~ 一二○○),寒凉派
(三)李杲(李东垣,一一八○ ~ 一二五一),补土派
(四)张从正(张子和,一一五六 ~ 一二二八),攻下派
十、明代的成药(一三六八 ~ 一六四三)
(一)戴原礼(一三二四 ~ 一四○五)
(二)张景岳(一五六二 ~ 一六三九)
(三)李时珍(一五一八 ~ 一五九三)
十一、清代的成药(一六四四 ~ 一九一一)
十二、主要剂型的历史
(一)丸剂的历史
(二)锭剂的历史
(三)膏药与药膏的历史
(四)酒和药酒的历史
(五)胶剂的历史
(六)露剂的历史
第五章 古今药用度量衡之差异
一、度量衡的起源与发展
(一)概述
(二)度量衡的起源
(三)十进制与非十进制
二、汉方比今方重五倍吗
三、用人的体重身高来作证
四、前人对药用剂量的考证
五、古今汤方药量的异同考
六、古代汤药用水量的换算法
七、古代简便的量药法
八、度量衡加大的原因及规律
九、古今用药量的对比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炼丹术
一、炼丹术的前期
(一)炼丹术的起源
(二)炼丹术的理论
(三)《淮南子》的理论
(四)黄白?的兴起
(五)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理论
二、炼丹术的黄金时代(四至十世纪)
(一)时代背景和道教中炼丹术的兴起
(二)炼丹史上承先启后的葛洪
(三)葛洪最早记载火药和单质砷
(四)关于单质砷
(五)马和发现氧的问题
(六)东西方物质理论的消长
(七)葛洪的金丹和仙药,即长生术
(八)葛洪黄白?的化学
(九)葛洪的医药学
(十)对医药化学有贡献的陶弘景
(十一)大部为唐代着作的《道藏》炼丹书
(十二)西方中古时代炼金术的概况
(十三)炼丹术的恶果及向医药转移
(十四)东西双方炼丹术的关系
三、炼丹术的白银时代(十至十三世纪)
(一)炼丹术向医药转移
(二)宋代及其以后的丹方
(三)唐代以后的主要化学成就
第七章 中国古代医药化学
一、医药化学源于中国
(一)李约瑟的断言
(二)化学及医药化学史的分期
(三)封建社会以前的化学
二、中国古代在无机医药化学上的成就
(一)汞及汞化合物
(二)铅及铅化合物
(三)砷及砷化合物
(四)锌及锌化合物
(五)铁及铁化合物
(六)铜及铜化合物
(七)钖及钖化合物
(八)金银及其合金与化合物
(九)钴化合物
(十)锰及二氧化锰
(十一)锑化合物
(十二)铝及铝化合物
(十三)镍铜合金(白铜)
(十四)硼砂及硼
(十五)硫黄
(十六)钠及钾化合物
三、中国古代在有机医药化学上的成就
(一)甾体性荷尔蒙(秋石)
(二)尿素(秋石)
(三)乌头生物硷(射罔)
(四)没食子酸(百药煎)
(五)樟脑
(六)薄荷油及薄荷脑
(七)甘露醇(柿霜)
(八)红麴:明代的抗生素制剂
第八章 为什么近代医药化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一、欧美及日本医药化学
(一)欧洲医药化学时代的概况
(二)欧洲医药化学后来居上
(三)日本的东洋炼丹术和后来居上的医药化学
二、为什么近代医药化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一)中国古代玻璃品质一直货后于西方
(二)古代玻璃在科技上的应用
(三)中国古代制酸由先进转为落后
(四)胰→澡豆→胰子--中国古代的洗涤剂
三、现代与未来
(一)二十世纪前期的「新药业」
(二)一九五○年以前的医药工业
(三)展望未来的医药化学
后记
【先从中药龙骨谈起】
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汉口叶开泰,广州陈李济,重庆桐君间……这些历史悠久、贷式繁多的药材舖,它们所经营的中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加以汇集、整理,仍将继续发挥作用。
二十世纪内,中国文化科学界有两项重大发现曾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注意。这些成就,都是通过药材舖里的龙骨而获得的。反过来说,又由于这些发现所提供的珍贵资料,启发我们有可能进一步探索数千年来悬而未决的药材、炮制、汤剂等有关中药材的起源问题。
在北京,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北京城里国子监(当时全国唯一的大学)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王懿荣生了病,在前门外同仁堂买了一剂药,里面杂有所谓龙骨。王懿荣从这些古色斑斓的甲骨上,发现了殷代文字,于是引起许多考古学家闻风追踪,从同仁堂追到批发行,从批发行追到行商,最后一道追到河南安阳小屯村,终于在那里发现了殷墟,并陆续在此地找到二十多万片甲骨,那都是孔夫子以前的东西,孔子所不能见到的,现在出现了,极为珍贵,据此研究出不少三千多年前的字,弄清了许多殷代历史的线索。而相传汤剂的发明人伊尹,正是三千五百多年前商代初期的着名人物,出土的甲骨文中,证明确有伊尹其人。《史记?汤本纪》说:「伊尹善烹调,制汤液。」因为伊尹将食物中常用的姜桂等,调成汤液治病,汉代人认为这是汤药的起源。
但是,殷墟出土文物中,除甲骨文外,尚有许多陶器,甚至类似瓷器的釉陶也有了。甲骨文中有许多反映熟食方法的字。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怀疑:汤剂为什么要等到商初,才由伊尹加以创制呢?
汤剂的应用,应当在有了陶器之后,相传陶器始于神农,但是考古工作者证明,陶器的出现比神农更早,例如仰韶文化遗址已有带有三脚的可以煮物的陶器。这就能于煮食物的同时或稍后,在医药的服用方法上,由旧石器时的「口父咀」(在口内咀嚼),改进剂型,煮汤内服,没有必要后推两千多年到伊尹。当然,从一些间接资料看来,伊尹在汤药的改进与发展上有所贡献,但不是发明人。
新事物的创始,是众多人在广泛生活实践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古人往往从中抽出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模范,归功于他,以示敬仰,并要示后人向他学习,于是有神农、黄帝创医药,雷公炮制,伊尹汤液等传说。对此,早已有人知道这些传闻不可靠,但也故意不作正面辩论:
秦汉《列子?杨朱篇》:五帝之事,若觉若梦,至于三皇之事,要之不可知,亦不可穷。
汉初《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轩辕以前,文字未传……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
明刘青田《医说》;凡以前民用者,圣人无不为之,而况于医乎?吾固有以知其作于神农黄帝无疑也。
我们为求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但时间越向前推移,错误将会越多。对此,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手段,如出土的古代文物,才能检验文字资料所介绍的是否正确。目前只是开始,今后还要不断修改。
再看:中华民族的祖先「北京人」的化石,也是通过中药龙骨被发现的。一九二九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等,在北京西南约五十公里的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北京人」的头盖骨。这五十万年前的古代人类遗骨的发现,使得世界各地发掘出来的人类老祖宗的骨头,逐渐可以排成一个完整的行列,这成为震惊世界学术界的大事。
一九三一年又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厚的灰烬,证明当时已经会用火和保存火。「北京人」是怎样学会用火的,至今还是个谜。不妨这样认为,天然的野火是不时会发生的,原始人最初见到火时,大概也和动物一样,很害怕,不敢接近,可是原始人毕竟跟动物不完全一样,他们有手,能够用手拿着木棍去接触火,不必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火。原始人有时会嗅到烧烤兽肉的香味,在肉香的诱引下,就大胆从火堆里弄出烤熟的肉试吃,因此发现熟肉的味道比生肉好吃得多。我们是这样的猜测,古人也可能是这样的猜测,即「炮生为熟」。例如,明以前的讲阴阳风水的书《礼纬?含文嘉》,有「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类似的传说汉代就有了。由于火的利用,人类的远祖才慢慢地脱离了类似动物的生活,逐渐进化为真正的人。
「炮生为熟」,摆脱了原来的类似动物的「茹毛饮血」的生活,扩大了食物来源。某些种子和块茎,经过火炮,变得更好吃。熟食大大缩短了它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减少了,增进了健康。故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不一定要等到离现在只有四五千年前,才由神农、黄帝等人来创造医药。
当时加工食物特别是肉类的主要方法是「炮炙」。「炮炙」两个字都离不开火。连皮带毛直接烧熟谓之「炮」,去皮或去毛烧熟则为「炙」,后来涂上蜜、乳、果汁等再烧熟亦称「炙」。因为处理食物的方法不断发展,种类多了,亦统称「炮制」。为什么远古时代处理食物的名词,后来反而专用于制药呢?解释的方法只有一条,即医药和饮食有密切的关联,古代有「药食同源」的传说,是可信的。《史记?补三皇本纪》有「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是说,寻找食物的过程,也是发现药物的过程。因为在探集的植物中,人们发现有的植物香甜可口,有的苦涩难嚥,有的使人呕吐腹泻,甚至昏迷死亡。人们的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逐渐能鑑别可以吃的食物和不能吃的毒药。《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这是说古代食物中毒是经常发生的,有了炮炙的手段,可改善植物功能。如野生的山楂,採下后在火上烤焦,可以减酸矫味,而且便于保存;同样,将发了芽的谷类或豆类、长了霉的块茎进行炮制,都可以收到类似的效果。这三种如果同吃,不是相当于现代的健胃成方「焦三仙」吗?当然,这不是说数十万年前已经有了「焦三仙」,而是推论在炮制食物的同时,也可以炮制药材,因为有许多食物是药食兼用的。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药材的炮制和食物烹调法,存在相似之处。这样看来,没有必要等到五十万年后,进入奴隶社会初期,才由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雷公来发明「炮制」。雷公发明炮制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北京人」化石的发现,是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重要例证,其中包括有国外学者们的出力。早在一九一四年,曾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德生(J. G. Anderson),从北京中药店里的龙骨得到线索,开始在龙骨山发掘化石,并运到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研究。一九二六年十月,瑞典王子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尔夫访问北京,在欢迎大会上,安德生当场宣佈研究成果:有两颗牙齿,很像是人类的牙齿。这一发现立即在会场上引起了轰动。三年以后,裴文中等终于找到「北京人」的头盖骨。一九八一年九月,瑞典现任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又访问北京(亦即曾于一九二六年到访的瑞典王子的孙子,二者都是古文物爱好者),说起往事,传为美谈。
一九八一年秋和瑞典国王同时来访北京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of China,简称S. C. C.)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一九七八年,又是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在该校建校五百週年纪念大会上,李约瑟做了题为《中国炼丹术与古代化学》的长篇学术报告。李约瑟在结束语中强调了「医药化学源于中国」。他说,「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是,我深信整个医药化学源于中国,尽管迄今还几乎无人认识到这一点。」
过去西方科技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医药化学及化学源于西方的炼金术。所以李约瑟说「迄今还几乎无人认识到这一点」,这其中也包括炼丹术与医药化学的古乡中国。其实,中药里许多炼丹术与古代医药化学的成果最近才被陆续发现,它已引起科技史界特别是许多化学史学者的注意。李约瑟说「医药化学源于中国」,毋庸置疑。
但是,严重的问题是中国在十七世纪以后,医药发展就停滞不前了,所以,进入二十世纪,西方后来居上的医药文化传入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现代的医药化学水准确是不高,与古代的光辉无法匹敌。世界性的医药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却又产生了不利的一面,即药源性疾病增加了。仅就口服化学药品的情况看,同时用一至五种药的人,其药源反应发生率为一八?六%,如同时服用六种或更多的药,反应率为八一?四%。&对此,传统的中药剂又受到许多医药化学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
西药副作用大,也逐渐提高了人们对化学药品的警惕。
针对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综观整个中药历史,整体而言,体现了毒与药、有毒副作用与正常治疗作用之间的对立统一。西元前四世纪以前,毒与药往往难分,统称毒或毒药。西元前四世纪有了炼丹术之后,又增加了有毒的汞、铅、砷等化合物。进入汉代,以汤药为主要剂型的传统医药与炼丹术之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中,既合作又竞争,扬长避短,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中医中药。
一般来说,中药副作用较西药低,不能不说是优点,但仍有待改进。当然,现代的医药化学虽然起源于炼丹术,两者却不能并论,但在中西医药结合的过程中,继续互相扬长补短,发扬传统,正是中国医药的特点。
我们本着以上之目的编着《中药简史》,希望中国广大药学工作者,正视我们祖先的成就,并用以巩固我们超越世界水准的信心。
《中药简史》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充满智慧的语言,向我娓娓道来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种种奥秘。我之前总觉得中医药离我生活太遥远,甚至有些神秘莫测,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它的温度和力量。我不再是那个对药材名称和功效一头雾水的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药房,亲手触摸那些散发着独特香气的草本,闻着它们在烈火中熬煮出的浓郁气息。书中关于一些常见药材的介绍,不仅仅是停留在它们的药用价值上,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具有食疗作用的药材,让我看到了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智慧。而且,作者在叙述中,也适时地引用了一些诗词、典故,让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色彩。这种将知识与情感、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医药这门古老的学问,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和由衷的敬佩。
评分这本《中药简史》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那些植物、矿物和动物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关于中华民族智慧和探索的宏大画卷。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中医药方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们深不可测,似乎与现代科学有着天然的距离。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神农尝百草、扁鹊起死回生的传说时代。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每一个药材的介绍都不仅仅是枯燥的化学成分分析,而是融入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医家手中的演变和应用。例如,书中对人参的描述,不仅仅是提及它的补气养血功效,更深入探讨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百草之王”的地位,以及历代医家如何通过实践和理论,不断挖掘和完善它更深层次的药用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药材产地、采集时节、炮制方法的小故事,它们让原本可能显得冰冷单调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能闻到药材的清香,感受到药臼的敲击声,甚至触摸到古代医者温暖的手。这种将历史、文化、科学与人文关怀巧妙融合的叙述方式,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医药书籍的刻板印象,让我对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医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和喜爱。
评分阅读《中药简史》的过程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中医药从萌芽到繁荣的漫长历程。书中并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风格,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每一个中药故事都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仿佛看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医者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搜集和记载那些能够救死扶伤的草药;在和平盛世,文人墨客又如何将这些药材的妙用融入诗词歌赋,赋予它们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书中对一些著名医家和药学家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坚持。我看到了李时珍如何花费毕生精力,走遍大江南北,才编纂出那部传世巨著《本草纲目》;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古代炼丹士们在炉火旁的执着,虽然他们的许多尝试以失败告终,但那种探索未知的精神,却为后世中医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药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门静态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生长、不断进步的生命之学,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智慧结晶,让人由衷地感到自豪。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中药简史》之前,我对这类书籍的预期并不高,总觉得无非是些枯燥的条目和功效的堆砌。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展现了中医药的魅力。我开始意识到,中医药不仅仅是药物本身,更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一些药材的论述,常常会触及到阴阳五行、寒热温凉等传统观念,这让我看到了中医药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紧密联系。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诚实地展现了中医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起伏和变革,这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药学实践中的体现,这让我感受到,中医药的精髓,在于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人体的生理变化,而不是对抗。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医药知识普及,而成为了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读物。
评分《中药简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陈列着无数颗璀璨的明珠,每一颗都闪耀着历史和智慧的光芒。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药需要极高的门槛,需要晦涩的专业术语和深奥的理论知识,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打消了我的这种顾虑。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和概念,变得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例如,在介绍一些具有复杂药理作用的药材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化学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能够轻松地把握其核心作用机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梳理,它让我明白,这些流传千古的名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临床实践、验证和改良,才最终定型。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让我对中医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逸闻趣事,比如关于某些药材名称的由来,或者某个医案背后的感人故事,这些都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