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制方,法度严谨,寓意深长,绝非将几味药物随意组合而成。熟记汤头及其药性,并能运用于临床,历来就被视为中医临证的重要基础能力,也是衡量临床医师技术水准的标准之一。
现代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右脑对于图像的记忆比左脑的文字记忆有着更大的优势,若能善用此优势,则在记忆上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书从一个处方的来源、组成、记忆方式到功效、应用、各组成药物的分析,堪称完备。尤其首创「汤图」记忆,编者根据每个汤头组成药物名称的同音,通过有趣的联想,编成虚构而又生动的故事情节,依据情节绘画成图,即是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汤图,可达到趣记汤头的目的。
本书不仅有助于记忆,对于中医基础组方的理解,乃至药物加减应用能力的培养,均大有裨益。熟读此书,在临证处方上便可游刃有余,相关考试也能得心应手。
第一章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银翘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竹叶柳蒡汤
三、扶正解表剂
参苏饮
再造散
葱白七味饮
第二章 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
济川煎
四、逐水剂
十枣汤
舟车丸
五、扶正泻下剂
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第三章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柴胡达原饮
二、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
逍遥散
白朮芍药散
三、调和脾胃剂
半夏泻心汤
第四章 清热剂
一、清热解毒剂
黄连解毒汤
仙方活命饮
凉膈散
二、辛寒清气剂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三、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四、气血两清剂
清瘟败毒饮
五、清热涤暑剂
新加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
六、清泄肺热剂
泻白散
苇茎汤
七、清泻胃肠剂
清胃散
玉女煎
白头翁汤
芍药汤
八、清泻肝胆剂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九、清泻心火剂
导赤散
黄连阿胶汤
朱砂安神丸
十、滋阴清热剂
青蒿鳖甲汤
当归六黄汤
清骨散
第五章 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大建中汤
二、温肾除寒剂
真武汤
三、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阳和汤
第六章 补益剂
一、补气剂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朮散
补中益气汤
人参蛤蚧散
二、补血剂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三、气血双补剂
八珍汤
炙甘草汤
四、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大补阴丸
虎潜丸
一贯煎
酸枣仁汤
天王补心丹
补肺阿胶汤
五、补阳剂
肾气丸
右归丸
第七章 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剂
牡蛎散
玉屏风散
二、敛肺止咳剂
九仙散
三、涩精止遗剂
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四、涩肠固脱剂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五、固崩止带剂
固冲汤
完带汤
第八章 消导剂
一、消食导滞剂
保和丸
健脾丸
二、消痞散结剂
枳实消痞丸
第九章 理气剂
一、行气剂
越鞠丸
半夏厚朴汤
四磨饮
暖肝煎
二、降气剂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旋覆代赭汤
第十章 理血剂
一、活血祛瘀剂
桃核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
生化汤
补阳还五汤
桂枝茯苓丸
丹参饮
二、止血剂
四生丸
咳血方
小蓟饮子
第十一章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剂
消风散
川芎茶调散
牵正散
小活络丹
二、平熄内风剂
天麻 藤饮
镇肝熄风汤
大定风珠
地黄饮子
羚角 藤汤
第十二章 治燥剂
一、轻宣外燥剂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
二、滋润内燥剂
百合固金汤
麦门冬汤
增液汤
玉液汤
第十三章 祛湿剂
一、芳香化湿剂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二、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
三仁汤
八正散
二妙散
三、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防己黄耆汤
四、温化水湿剂
实脾散
五、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第十四章 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剂
二陈汤
温胆汤
二、清热化痰剂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滚痰丸
三、润燥化痰剂
贝母瓜蒌散
四、温化寒痰剂
三子养亲汤
五、治风化痰剂
杏苏散
止嗽散
第十五章 驱虫剂
乌梅丸
化虫丸
第十六章 涌吐剂
瓜蒂散
救急稀涎散
第十七章 急救剂
一、开窍剂
安宫牛黄丸
苏合香丸
紫金锭
通关散
二、救脱剂
四逆汤
回阳救急汤
生脉散
三、镇痛剂
冠心苏合丸
三物备急丸
失笑散
金铃子散
第十八章 健身剂
八仙糕
蟠桃果
龟鹿二仙膏
青蛾丸
扶桑至宝丹
附 录
一、医家与汤头索引
二、汤头笔画索引
王序
中国医药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对她的发扬光大,也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项艰鉅工作,需要更高的智慧和创造。
凡是学、研中医药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想,首先是感激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医学文献,同时也产生一个问题,面对这些琳琅万轴的古代典籍,有些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这些宝贵财富。
这部《汤头趣记图释》,帮助学习中医药者,特别是对有志于方剂学的人,解决了一个困扰历代人“枯燥”、“难记”的问题。
这部书,是继清代汪昂编着的《汤头歌诀》之后,在中医药学史上的又一个创新。这部《汤头趣记图释》突破古人的框架,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删繁取精,再赋予引人入胜的图释,调用“同音”、“形象”、“意趣”等多元速记手段,在书中熔于一炉,走出了一条普及中医药学的新路子。
这部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採用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形式,使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甚至在消遣之中亦可得到学问,对中医药学的普及与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半功倍之效果。特别是作者巧妙地将中药形态绘入图中,并借篆刻形式标出药名,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内容和美感,且能起到帮助读者加深记忆汤头中的药味及识别中药的作用。用美术普及中医药学,也是一个新的创造。
这部书的另一特点,是作者用较短的篇幅,简洁的文字,扼要的介绍了收入本书的汤头方方面面的情况,多而不乱,短而不空,既新颖又翔实,是医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总之,这部《汤头趣记图释》以丰富的内容,清晰的条理,简明的文字,优美的图画,特别是全新的形式,为学习中医药学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口。
温序
药有汤头,前贤所制。自古以来,中药剂型多为汤剂,早在西周时期(约西元前1066~771年)已有了汤液、药酒剂型的记载,故中药处方又称汤头。然而,古人制方,法度严谨,寓意深长。诸如方有奇偶,药有君臣,剂有大小等各有成规,汤头即由此而来。医圣仲景被历代公认为方书之祖,就在于仲景制方自成体系,是后人所遵循的法度,其方至今仍是众所推崇的着名汤头,倍受中、外医家珍爱。
医者临床,皆是因病求方,因方举药,所以熟记汤头及其药性并能灵活运用于临床,历来就被视为中医临证的重要基本功,也是衡量临床医师技术水平的标准之一。清代医家汪昂选集前人的经方、验方,借诗之体,和谐韵律,编成《汤头歌诀》,对初学者诵读颇有裨益。此后,“汤歌”层出不穷,对记忆汤头都起了良好作用。刘子民诸君在熟读、深钻各类汤歌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体会,摸索速记汤头新法,经大胆尝试,反覆实践,终于成功地首创“汤图”,编成《汤头趣记图释》新着,别开生面地展现在医林之中,令人耳目一新。此书图文并茂,独具风格。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编者根据每个汤头组成药物名称的同音,通过有趣的联想,形象、拟人的形式,编成虚构而又生动的故事情节,依据情节绘画成图,即是汤图。汤图之逼真,犹如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妙趣横生,达到趣记汤头的目的。在编写这些故事情节过程中,编者翻阅了很多有关书刊来充实情节内容,对作者来说,这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
学习中医方剂学,此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尤其适合中医院校学生、临床医师、乡镇医生以及自修中医者所用。也是海内外爱好中医药各界朋友的有趣读物。我愿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定会开卷有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