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记事本圆梦计画》第二弹!★
日本网路公司GMO集团创办人熊谷正?,
继《记事本圆梦计画》之后,
最鉅细靡遗的资料整理Know-How披露!
●目标、梦想导向→磨砺鑑别资讯的眼光
●集中收纳、相互参照→提升检索的效率
●标示资料的日期及出处→确保资讯的价值
作者熊谷正寿二十一岁时,在笔记本写下所有的「梦想」和「想做的事」,制作一份为期十五年的「未来年表」,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为了筛检自己的诸多梦想,他收集了许多相关资讯,也因而体认到在各类充斥的情报中找出有价值的讯息,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于是他开始研读一本本与收集资料、整理资讯有关的书籍,之后又接触了网路,进一步确立了独树一格的「熊谷式情报整理技巧」。
在这本书中,作者与大家分享不知不可的资料整理技巧,借由这些技巧,大家可以「更贴近实际」、以「更快的速度」实现「更高品质」的梦想。
「资讯」和「时间」是圆梦的两大重要资源。
资讯有误,圆梦就会绕远路;浪费时间,目标就遥遥无期。
所以……
不要再浪费时间翻箱倒柜找东西了!
年营业额三百亿日圆、旗下员工两千余人的日本资讯科技大企业家熊谷正?,将二十年来整理资料的心得,倾囊相授:整理资讯就是整理你的头脑;资料各得其所,才能处于最佳备战状态!
整理资料的三大利器:
◆【资料整理系统的中心】记事本
可再细分为「梦想记事本」、「行动记事本」、「思考记事本」
加上「确认栏」以确实执行,善用图像、数字提高笔记效果
◆【数位式工具】电脑
在「我的最爱」和电子邮件各设三个资料夹来管理所有档案
分别是「依用途分类」资料夹、「依时间排序」资料夹、「待办事项」资料夹
◆【类比式工具】A4资料夹
可分为「现在式资料夹」、「未来式资料夹」、「未分类资料夹」
收集取自报纸、杂志的报导,以及会议、演讲中使用的文件
「我衷心企盼,这本书能够协助大家以更快的速度,用更切合实际、更精确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 ~ 熊谷正寿
作者简介
熊谷正寿(KUMAGAI MASATOSHI)
◆1963年生于日本长野县。一手创立在东证一部上市、以GMO INTERNET株式会社为主的GMO INTERNET集团,旗下有22家公司、约2000名员工的创业家。该集团以「让所有人都能使用网路」为企业精神,目标是成为日本政府底下的「网路部」,目前拥有44万户法人顾客及1850万户个人顾客。
◆1991年设立株式会社VOICE MEDIA(现为GMO INTERNET株式会社),并担任董事长。1999年以「独立的网路创投公司」成为日本国内首家成功上市的网路公司。同年设立连结子公司「株式会社MAGCLICK」,担任董事长一职。翌年,该公司即以仅创业364天的日本史上最短上市时间,成功地在日本那斯达克(NASDAQ JAPAN,即现在的HERCULES)上市。2005年4月,连结子公司「GMO PAYMENT GATEWAY」于东京证交所的「新兴企业市场」(Market of the High-Growth and Emerging Stocks)上市,成为GMO INTERNET集团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2000年获得日经创投「99年VENTURE OF THE YEAR」,2003年在富比士杂志「美国境外,年营收在十亿美元以下或是上市成长企业的19000家候选企业」中获选为「200大最佳中小企业」(Best Under a Billion, Forbes Global’s 200 Best Small Companies for 2003)。
◆邮政省(现在的日本总务省)「次世代网路政策研究会」委员。财团法人日本网际网路供应商协会(JAPAN INTERNET PROVIDERS ASSOCIATION)副会长。
【自序】 圆梦必备的「资讯」与「时间」 003
序章 「更切合实际」、「更快速」的圆梦方法
如何让时间和资讯助你一臂之力
1 欠缺资讯,就会错估实现梦想的最短距离 016
2 圆梦过程中,不可或缺却极为有限的资源──时间 018
3 最浪费时间的事,莫过于翻箱倒柜找东西 020
4 「时间」会不会被「资讯」给吞噬? 024
5 资料整理技巧是社会人士必备的基础&必要技能 028
6 整理资料就是整理自己的头脑 031
第一章 熊谷式资料整理技巧「七大原则」
我二十年来资料整理技巧心得之大成
1 梦想暨目标导向 036
2 集中收纳于一处 038
3 依尺寸、形状进行收纳 040
4 标示资料的日期及出处 044
5 借索引或标题辅助整理 046
6 相互参照 048
7 一份资料用一张活页纸 050
8 花时间整理资料,绝对值得! 052
第二章 熊谷式资料整理技巧【数位篇】
为因应每天五百封以上的电子邮件,我创了这些管理方法
1 整理资料的三大利器:记事本、A4资料夹、电脑 058
2 资讯科技时代的资料整理技巧 061
3 利用「我的最爱」(书签功能)和电子邮件管理所有档案 064
4 在「我的最爱」中新增三个资料夹 066
5 具有归档功能的「依用途分类」资料夹 070
6 包含预定行程或例行工作的「依时间排序」资料夹 072
7 正在进行的工作档案储存到「待办事项」资料夹 075
8 电子邮件也用三个资料夹整理 078
9 如何使用「依用途分类」及「依寄件人分类」资料夹 082
10 有备份及资料库功能的「依时间排序」资料夹 086
第三章 熊谷式资料整理技巧【类比篇】
即便在数位化的全盛期,与类比式工具合併运用才是上策
1 「记事本」是整理情报最重要的工具 092
2 做笔记的七大基本原则 096
3 笔记的索引该写什么? 098
4 利用「确认栏」确实完成必须处理的事 100
5 除了文章,还可多加利用图像做笔记 102
6 有效利用数字,提高笔记的效果 104
7 格言、箴言先写在便利贴上,之后再加以整理 106
8 每个週末都抽空整理记事本 108
9 「现在式资料夹」只收跟自己切身相关的资料 110
10 活用Excel管理「现在式资料夹」 114
11 一年内用得着的文件依日、週、月、年收纳于「未来式资料夹」 116
12 将无法当下处理的文件放入「未分类资料夹」 120
13 让你一看到名片便想起「在什么机缘下结识对方」的方法 122
14 统一採用透明的A4资料夹 124
15 书柜也要依照「书种」加以整理 125
第四章 圆梦的资料收集术
本章要教您如何收集并善用有利的资讯
1 「梦想」与「红笔」是收集资料的利器 128
2 培养鑑别资讯的独到眼光 130
3 资讯即货币,越是投资越是增加 132
4 「媒体资讯」与「人际资讯」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134
5 收集媒体资讯时,注意不要浪费时间 136
6 整合资讯,便能发现通往梦想的捷径 139
7 「人」、「纸本」以及「网路」是三大资讯来源 141
8 看报纸时,拿着红笔画重点 144
9 善用杂志、书籍的空白处做笔记 148
10 视情况将网路资讯转变成「纸本」资讯 150
11 善用网路取得多方资讯 152
12 「人际资讯」主要特征是「给」与「取」 154
第五章 圆梦的时间节约术
周详的计画和多一点工夫,零碎时间也可聚沙成塔
1 珍惜累积的分分秒秒,「每天改进一件事」! 158
2 整理资料要「把握当下」 160
3 有时候要以金钱换取时间 162
4 包包的内容物要各得其所、处于「备战状态」 164
5 把汽车当办公室,上班途中也要善用时间 166
6 密集处理同性质事务,让脑袋全速运转 168
7 开会或洽公前,做好万全准备 172
8 连讲电话的方式都可能节省时间 175
9 保持头脑和身体健康 177
第六章 用资讯科技工具收集资料、倍增时间
略微疯狂的熊谷式资讯科技活用技巧
1 将浏览器首页设定为「使用空白页」 182
2 利用快速键和「使用者造词」提高键盘操作效率 184
3 提高电子邮件处理速度的小技巧 187
4 「部落格」是最新的网路资讯来源 189
5 用RSS为自己量身订制「私人杂志」 192
6 善用便利的免费软体 196
7 数支行动电话分开使用,充分活用其功能 198
8 行动电话也要设定数个收件匣 200
9 运用资讯科技提高会议效率 202
后记 204
这本《超效率资料整理术》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效率”的全新视角。我一直认为效率就是“快”,就是“多”,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效率并非如此。它更关乎“精准”和“有序”。书中关于“决策疲劳”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我常常因为要决定如何整理、如何分类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降低了整体的效率。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我识别出那些低效的环节,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管理与信息整理的结合”的部分,这让我明白,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通过学习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我开始尝试在处理信息的同时,也同步进行整理,这大大减少了日后返工的次数。虽然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实践的地方,但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效工作和生活的大门。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整理”这件事感到头疼的人。无论是书桌上的文件,还是电脑里的文件夹,总是能迅速陷入一片混沌。所以,当我看到《超效率资料整理术》这本书时,心里还是抱着一丝期待的。读完之后,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作者并没有只提供一些空泛的理论,而是给出了大量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和案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类型资料的处理策略”这一部分,它针对性地解决了我在不同场景下的困扰。比如,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查阅大量文献的研究者来说,如何高效地管理电子文献和笔记,一直是个难题。书中提供的那些“索引”和“关联”的技巧,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精髓,但仅仅是应用了其中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的工作效率就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而专业的导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走出混乱,走向清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但同时又充满了专业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与“效率”和“整理”紧密相关。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效率提升”类书架上注意到它的。当时我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上的信息爆炸,大量的邮件、文档、笔记,甚至就连手机里的照片和App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翻开这本书,我被它的排版和图文并茂的风格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初步的浏览,就让我对作者所倡导的“超效率”整理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其中一些关于“信息流”和“数字资产管理”的章节标题,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关于堆叠纸质文件的技巧,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掌控自己信息生命线的一种方法论。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如何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整理系统的内容,因为我一直认为,别人的方法未必适用于自己,而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找到那把“钥匙”的希望。整体感觉,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并且能够带来实际改变的书籍。
评分老实说,我一直对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效率秘籍”感到有些审美疲劳。很多书都在讲一些大道理,或者一些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的方法。当我看到《超效率资料整理术》这本书时,内心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落入俗套。书中提供的方法论,是建立在对信息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把东西放在哪里”,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混乱”,以及如何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信息分类”的章节,它打破了我以往的思维定式,让我意识到很多所谓的“杂乱”其实是我们分类体系出了问题。通过书中提供的框架,我开始审视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整理习惯,并尝试去做出一些微小的调整。尽管我还没有完全实践书中的所有方法,但我已经能感受到思维上的转变,也对未来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源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整理术”,更像是一次“信息思维”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感。让我这个平时对“整理”这类话题不太感兴趣的人,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个性化”原则。很多整理的书籍都倾向于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但作者却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因此,整理系统也应该因人而异。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方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我喜欢书中关于“数字足迹”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留下的痕迹,同样需要被好好管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实践书中所有的建议,但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档案”,并从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整理技巧,更是一种对信息时代的自我赋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