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洪兰教授安静下来的一本书!
一个能看见资优生孤独灵魂的老师!
一部荣耀与掌声背后──资优生的生命记实!
资优也许是天生,但资优的态度可以学习!
当学校广泛设立资优班,父母训练孩子成为资优,连孩子都期待自己是资优,我们真的了解资优吗?
而当资优的迷思与光环重压在学生身上,同样毕业于建中数理资优班的游森棚老师,却给了学生们一段笑泪交织的成长时光!
◎三年来,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补习,成绩依然亮眼。
◎学生每週欲罢不能的写好几页的週记,篇篇都是与游老师的心情分享。
◎校庆前一晚,学生们躺在大操场上,与深夜的建中一起唿吸。
◎后天月考,一位学生焦急地喊:「怎么办?这题我不会。」一群同学马上冲过来要教他。
◎合唱比赛练唱,学生从争执到感动到掉泪,而一位抓不到音的学生,却整整两个月都来练习,他说:「我可以帮忙翻谱、对嘴啊!」
◎每晚留在学校唸书最后离开的学生,总是沿路将走廊的灯关掉。他说他觉得自己在保护学校,那是他每天晚上小小的喜悦。
◎高二离开学校的学生,几年来,在社会闯盪,支撑他的是游老师在课堂说过的话。两年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在留言版写下对游老师浓浓的感谢。
作者游森棚老师出身于建中数理资优班,又曾任教于建中数理资优班,他数度率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亚竞赛,获得殊荣。
游老师「得天下英才教之」,但对他而言,这世界上,有远比聪明、成绩、掌声更重要的事,所以他鼓励学生参加社团、阅读,在各种比赛中学习抗压、团队合作,以及面对挫败时的心情调适,在九二一经验中,让学生学习同理心,而资优生的品德更为他所重视,毕竟这群资优顶尖的孩子可能决定着台湾的未来。
热情、开放、分享、没有预设立场,让学生学习「做自己」;倾听、信任与陪伴,让学生「不孤独」。游老师不曾提这些,但这些却每日一点一滴融入在他与学生的相处里。
作者简介
游森棚
曾任教于建中数理资优班,现任高雄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平日喜欢阅读,看小说,听音乐,写书法,折纸,跑长跑。曾获十次北市及台湾区音乐比赛合唱冠军,并任中华民国国际数学奥林匹亚竞赛领队。
《我的资优班》是第一本关于资优生的生命记实,也是游老师任教于建中数理资优班时的真实故事。在这本书里,他给了这群高中生一辈子的难忘,也给了我们认识资优生的一扇窗口。
透过他真实的故事分享,我们见到一个擅长机会教育,和学生「同一国」,总能点燃学生心中火苗的老师;一个深知自己的每句话、每个决定都将影响学生一辈子;一个能看见荣耀与掌声背后,资优生的幽默创意,辛勤努力,赤子童心,与孤独灵魂的老师。
部落格:www.wretch.cc/blog/giawgwan
【推荐序】
资优背后 洪兰(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在台湾,大多数的校长和老师听到「资优班」这三个字会吓得退避三舍,因为这三个字后面跟随而来的就是人情包袱和政治压力。台湾的父母为了使孩子进入资优班,无所不用奇计,而一个不是资优的孩子进入了资优班,老师、学生都痛苦,所以大家都不愿碰「资优」这两个字,怕助纣为虐。我拿到这本书,看到书名「我的资优班」时,心中第一个反应是,又是炫耀于人、自我膨胀的书,但是看到作者名字,就立刻改容,找个安静地方坐下来看书了。
作者是台湾少数对教育观念非常正确的老师,我并不认得他,但是从他学生口中听过他,一个老师的好坏从他已经毕业的学生口中来评估往往是最正确的。「养儿方知父母恩,事非经过不知难」,学生只有在自己出道做老师了,才会体会当年老师的苦心。他所教过的学生都对他是赞不绝口,因此,我想看看这个老师有何德何能,竟能降伏建中资优班的高材生,使他们一个个心服口服。
这本书拿起来看后就放不下来,它文字流畅、动人心弦,诚实的反映出台湾教育的现况,更一针见血的点出一个好老师成功的诀窍-带人带心。一个关心学生的老师即使态度严厉,学生心中是知道的,反而是讨好学生的老师,学生会看不起。只要真正用心,没有带不起来的孩子。资优班与后段班碰到的问题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是相同的,即基础教育应该是品德教育,有品德的孩子有纪律,有纪律才可以受教,即使功课不怎么样,出社会仍是个有用的人。作者注重学生品德所以他成功了。他说他其实是特别注重资优生的品德,台湾社会对资优生有莫名的宠爱与优惠,社会的资源有意无意都集中在资优生上。九二一地震之后教室变危楼,大家晴天在大树下,雨天在车棚中上课,资优班却常会分配到全校最好的教室,如有冷气的视听教室,大家敢怒而不敢言,谁叫自己不够聪明,不能享受特权。但是资优班用视听教室的大银幕去看A片就太不应该了,作者的怒发的有道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越是资优生越是需要人教导是非对错,父母不可因为孩子聪明就纵容放任他。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过青春期的不安、徬徨与疑惑。资优生内心的冲击比一般生可能还更要大,如果没有一位掌舵的老师,了解人格的建立,视野的开展、同理心的培养,是青春期最重要的事,建中这第二十五班学生会变成我们所常看到的资优生──目空一切、桀骜不驯、自以为是,除了功课会,什么都不会的人。作者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除夕在学校露营,培养同学的感情,因为朋友将是人生路上最有力的支柱,最主要是作者希望透过互动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书中就提到班上有个同学对山洪爆发全家罹难的小女孩毫无同情心,讥笑她「谁叫她要住山上,不搬下来」,丝毫不了解越是弱势的人,越没有选择住的权利。作者花了一个章节来讲这个例子,我觉得很对,如果没有教会同理心,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作者看到学习如果只是强调升学率就失去学习的意义。他说当「环境,展望,期许」变成「设备,分数,压力」时,再怎么有潜力的种子都开不出花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典范与支援非常重要,没有典范、没有榜样,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再好的天赋也被蹉跎消耗掉;没有心灵的支援,越是聪明的孩子越是容易钻牛角尖,当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时,容易偏激而自我了断。研究发现资优生中有相当高的比例为亚斯伯格症(自闭症的一型),相信看过电影「雨人」的人都会为达斯汀霍夫曼演的自闭症者的能力感到震惊,火柴盒掉到地上散一地,他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亚斯伯格症的人对某些特定领域特别强,如艺术、音乐、数学。这些孩子若是没有一个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可以谈心,独来独往日子其实是很痛苦的。有一首非常好的英文诗「理察柯瑞」(Richard Cory):镇上每一个人都非常羡慕柯瑞先生,他代表着每个人所期盼想有的家世、名誉、财富、成就,但是在一个安静的夏天夜晚,柯瑞先生把一颗子弹射入了他的大脑中。
外表常是障眼法,越是资优越会伪装,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都需要被人了解,作者在书中唿吁父母不要只在乎孩子的成绩,成绩好不代表他内心火山没有蠢蠢欲动要爆发。看到这章「孤独的灵魂」我心中浮现好多张面孔,逝者已矣,来者犹可追,希望这本书能让父母、老师了解「心死人才会死」,不要把一切罪恶推给「课业压力」「同侪恶性竞争」,应该去找出他心死的原因。现代的父母忙能生计,很多孩子是寂寞的,想不开时,悲剧就发生了。
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教育的正确观念,他反对教务处排名次,如果排名次,就一定会有第一名、最后一名,他问,你会因为好朋友是最后一名而不理他吗?同学们摇头,那么这个排名次不是很无聊吗?人有失常,马有失蹄,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人生本来就不可能永远第一名,既然过去的联考因为一试定终身而被人诟病,大家上街游行要求改革,我们现在为什么每次段考又要排名次呢?第六名退到第十名在我看来没什么了不起,但是我就知道有学生在第二次段考时因为从第六名退到第十名被老师天天叫起来羞辱,最后精神崩溃进了医院。以目前制度来看,考第一名最危险,因为进无可进,只有退路一条,考了第二名一世英名便泡汤,挂上「退步」的标签,我想第一名的学生心中压力应该是最大的。台湾对分数的盲目崇拜一日不改,学生一日不会快乐,罗斯福总统当年提出免于恐惧的四大自由时,忘了加上免于因一次考不好,被老师羞辱的恐惧。
台湾从以前到现在一直是只重表面成绩,不管学生实际学进去了什么,有一次作者故意在上课时,只教课本,在黑板上仔细讲每个公式、每个定理怎么导出来的,完全不讲外面补习班的补充难题,结果学生眼睛就出现了轻蔑的眼光,上课开始不听讲,自己偷看《数学竞赛大全》,月考时,老师出的考题完全是课本的例题和习题,连教字都没改,结果全班的总平均不及格。为什么可以参加国际竞赛的资优生在考课本例题时会全军覆没呢?因为我们台湾只重表面成绩,国一学生就去学微积分,然后用它去解求极大值的问题,使能快速得出正确答案。表面上看起来很厉害,但是没有有系统的学习是没有根的,知其所以而不知所以然,一问根本问题就垮下来了,天天割鸡用牛刀,养成习惯后就是本末倒置,散乱的知识没有架构在后面支撑,最后一定会崩下来。
在台湾,常见许多台面上的人谈的头头是道,一问细节便噤声了,由于这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在「唬」人,只注重表面的花拳绣腿,不注重内在的真功夫,所以我们的科学无法生根,不知现象背后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有补习班老师甚至说「数学不会?把它背下来,以后就会懂了。」公式是捷径,知道路怎么走时,套公式可以节省时间,不知道路怎么走时,公式是没有用的。我们一直是机械化的训练学生,给他无数的练习题,不停的做,要求快,快,快,却没有教他如何思考,学测或指考甚至要求一题都不准错。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我们训练出一批呆板的考试机器人,接到指令就会做,没有人指挥就站着不会自己动,这是台湾教育的危机,不会应变对讲求创造力的二十一世纪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唿吁青春一定要留白,要留下时间让学生反思、体会,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把零碎的知识整合成一张网,才能融会贯通。
读书不是苦读,苦读并不能使一个孩子变成资优生,活用才是资优生的特质,一个孩子若有幽默感、有创意、有自信,肯跟人分享,在我心目中,他就是资优,至少他有资优的态度。如果大家能用本书作者的方式去教学生,我敢说台湾的未来一定会不一样,就如作者所说的,二十年后,且看今朝。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资优”的认知边界。在读《我的资优班》之前,我总觉得“资优”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标签,与我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学生似乎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资优”可以存在于各种角落,甚至在我们不曾留意的地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多元视角”的讨论。作者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成绩至上的评判标准,去关注学生在艺术、体育、社交、创新等各个方面的才能。他笔下那些被发现、被鼓励的孩子,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寻宝”之旅,我努力去发现作者隐藏在文字中的教育精髓,去理解他所倡导的那种“全人教育”的理念。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籍,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点亮生命、激发潜能的行动指南,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的资优班》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老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分享经验,传递一种教育的“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挑战”与“赋能”的辩证处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满足于学生的现有能力,而是敢于为他们设置适度的挑战,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支持。这种“放手”与“扶持”的平衡,在我看来是教育中最难拿捏的分寸。书中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帮助那些看似“潜力有限”的学生,最终实现突破的。这种“拨乱反正”式的教育方法,充满了智慧和耐心,让我这个旁观者都为之动容。它让我明白,所谓的“资优”,并非只属于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引导和不懈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掘并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潜能。这本书颠覆了我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让我重新审视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
评分《我的资优班》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对教育的一些迷茫与焦虑。它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通过一种细腻、真诚的叙述,引领我进行自我反思和实践探索。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鼓励犯错”的章节所打动。在很多教育场景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正确”,反而扼杀了孩子尝试的勇气。而这本书却鼓励我们认识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学习,如何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契机。作者分享的那些化解学生“学习恐惧”,建立“试错文化”的策略,都让我眼前一亮,并且跃跃欲试。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塑造成完美的模具,而是要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勇敢地去探索,无畏地去尝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充满了可操作性和启发性,让我仿佛拥有了一位睿智的教育伙伴,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评分初读《我的资优班》,我内心涌起的更多是惊喜与共鸣。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击中了我的某个教育痛点,又像是一束及时雨,浇灌了我干涸的教育理念。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分享了许多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教育细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感连接”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将目光投向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何理解他们的情绪,如何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感同身受。我曾几何时也在教学中犯过只注重分数而忽略学生感受的错误,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温暖、支持性的教育环境,才是培养“资优”学生最坚实的基础。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提问,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以及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师生关系。它教会我,教育不应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一种共同成长的旅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充满爱的教育。
评分这本《我的资优班》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灵魂的启迪,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那些华丽辞藻或者惊世骇俗的论调,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发现”的描述,它不仅仅指发现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发现教育者自身教育理念的成长和升华。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这些我都觉得非常实用且发人深省。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对照自己的教育经历,思考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问题,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低语,给予我答案。它让我明白了,所谓“资优”,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在适宜的环境和恰当的引导下,一点点被唤醒、被培养出来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在字里行间流淌,读来让人感到宁静又充满希望。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作为教育者内心的渴望与成长,也让我对“育人”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