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胜过一百位名师」这句话,是扭转孩子未来的关键。
柴契尔夫人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时说:
「我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父亲罗伯茨先生对我的教育培养。」
物理大师费曼说:
「父母从没有给我压力,只有丰富、有趣的讨论。」
有一个孩子,他从小跟着父亲学画,后来当他说出想当画家的理想时,一生以卖画谋生的父亲对他的选择很不赞成。
一天晚饭后,父亲将他叫到房间,用手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根据目前的时局来说,再考虑到你将来的谋生问题,我觉得你不应该学画,应该向理科方面发展,将来最好当一名医生。我这儿有一本《居里夫人传》,你先看一看,或许对你确定自己的理想有帮助。」
他读了《居里夫人传》后,深受居里夫人爱国、无私的高尚情操所激励。他后来说:「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能享有美好的人生。」从此,他决心当一名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
他就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远哲。
有一个学生,他的父母从未对他说过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而且在重要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他父亲经常会拉着正在复习功课的他下一盘围棋,让他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
他父亲虽从不过问他的功课,却会对他讲解美国着名科普杂志《国家地理》。这本杂志是他少年时代最喜爱的书刊,并对他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
本书以许多诺贝尔奖得主背后的成功教育经验,探究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创造孩子学习环境、训练孩子应变能力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坚毅不拔的学习研究精神。
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父母也许默默无名、也许没有显赫的背景跟学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现孩子的优势,进而加以培养!
内容摘要:
帮助孩子确定发展方向
大师故事
父子诺贝尔奖获得者
小布拉格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获奖时他只有二十五岁。那么,是谁把小布拉格引入科学的殿堂呢?正是他的父亲老布拉格。
老布拉格把小布拉格引入他们共同获奖的「用X射线衍射技术探测晶体结构」的研究领域,因为在他试图用粒子理论解释劳厄图时,他建议自己的儿子也关注这个问题。在双方的讨论中,小布拉格按照波动思想对劳厄图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并提出了着名的布拉格定律。
至于父子俩谁贡献大的问题,按照卡洛埃的说法,「这是两个大脑的完美结合:儿子提供思想,而父亲提供工具,前者透过后者加以核对总和应用。假如父亲没有发明出分光仪,儿子的思想或许永远也不会像实际上取得的那样富有成果。并且,他正是透过父亲的专业建议,晶体结构研究在英国跃然领先,而不是在冯.劳厄的德国。」
一九一二年以后,沉默了大半辈子的老布拉格的科学生涯辉煌起来。一九一五年,布拉格父子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对父子获奖者。其他获奖者还有玻尔父子、汤姆森父子、西格班父子和奥依勒父子,但他们进行的不是同一项研究。
改变儿子的选择
李远哲从小跟着父亲学画,到高中时他已经开始「痴迷」于画画,一有空就陪伴父亲去野外写生。
当李远哲流露出当画家的理想时,一生以卖画谋生的李泽藩对儿子的选择很不赞成。为了不让下一代再过自己这种生活,李泽藩劝儿子放弃现在的理想,改学医学。因为他知道,儿子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再不劝他改变志向,恐怕以后后悔莫及。
一天晚饭后,李泽藩将李远哲叫到自己房间,用手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与你商量,根据目前的时局,再考虑到你将来的谋生问题,我觉得你不应该学画,应该向理科方面发展,将来最好当一名医生。我这儿有一本《居里夫人传》,你先看一看,或许对你确定自己的理想有帮助。」
李远哲读了《居里夫人传》后,深受居里夫人爱国、无私的高尚情操所激励。他在后来说:「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能享有美好的人生。」
从此,李远哲决心当一名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正是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引导他改变了自己和父亲的观点,他决心当一名化学家,努力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作者简介
王华夏,毕业于北京名校,从事亲子教育研究达十年之久,也多次发表研究论文,译有「EQ密码:迅速培养孩子出类拔萃的8个技巧」等书,着作有「好父母胜过一百位名师」,是知名的教育专家。
前言
第一章 父亲是这样培养天才的
一、父爱是造就天才的关键
二、父亲的期望
三、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做孩子的老师
五、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六、激发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七、帮助孩子确定发展方向
八、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九、发现孩子的先天优势
第二章 父亲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一、诺贝尔奖得主多青年
二、犹太民族成功祕诀
三、家庭教育成就天才
四、早期教育提高智商
五、美国博士的早教实验
六、一生之计在童年
七、事半功倍的敏感期教育
八、造就中国本土诺贝尔奖得主
附:儿童智商测试方法
第三章 父亲对孩子的智力培养
一、早教重「智」不重「知」
二、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四、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五、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七、培养孩子多才多艺
八、培养孩子从小爱科学
第四章 父亲对孩子的情商培养
一、从「神童薄命」到「情商」
二、情商培养父之责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四、培养孩子的求知慾
五、积极情感决定命运
六、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七、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第五章 父亲对孩子的人格培养
一、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启示
二、父亲应成为孩子的品德「模式」
三、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四、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
五、从小让孩子喜欢书
六、让孩子做一个博学之士
七、勤奋是成功的祕诀
八、父亲的自我教育
第六章 父亲教子的八大技巧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选择
二、成为孩子的好伙伴
三、赞美是良好的润滑剂
四、善于与孩子沟通
五、为孩子找一个好对手
六、用故事引导孩子
七、首先改变孩子的思想
八、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附:美国优秀教师致家长的十条建议
后记
这本书的名字《好父母胜过一百位名师》确实很大胆,也很能抓住人的眼球。我当时就被这个标题给吸引了,脑子里立刻冒出了很多问号:为什么会这么说?父母真的能胜过专业的教育者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让我意外的是,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去强调父母的“功劳”,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充满智慧的方式,阐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无可替代的角色。书中并没有将父母与名师对立起来,而是更侧重于挖掘父母身上那些“隐形”的教育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的描绘,它提醒我,教育并非只发生在课堂上,而是渗透在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之中。比如,一次家庭旅行,一次共同阅读,一次深入的交谈,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书中也强调了父母需要具备的“同理心”,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信任和连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成为一个“好父母”,或许并不需要掌握多少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要用心去爱,用智慧去引导,用耐心去陪伴。
评分拿到《好父母胜过一百位名师》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名师”这个词汇本身就自带光环,代表着专业、权威和高效。我总觉得,专业的教育者在引导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方面,肯定有他们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挑战了我的固有观念。它并没有贬低名师的作用,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独特地位上。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描绘了父母的爱、陪伴、理解和耐心,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被书中关于“情绪养育”的章节深深吸引,它指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情绪上的支持和引导。一个能够理解孩子情绪、接纳孩子不足的父母,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平时与孩子互动的方式,是否过于关注成绩,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却句句戳心,让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陷入沉思,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成为一个父母,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真正触及孩子内心、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书籍。当我偶然间在书架上看到《好父母胜过一百位名师》这本书时,它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我当下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是夸张的宣传,还是真有其独到之处?带着这份好奇,我买下了它,并投入了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父母与名师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它强调,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品格的塑造、情感的滋养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往往是父母最能、也最应该担当的角色。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章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看见孩子的独特”这一观点,它提醒我,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天赋和潜力,父母的首要任务,是去发现并呵护这份独特,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去套用。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教育指导,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以及我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可真够吸引人的,当时就在书店里被它牢牢抓住了。我当时就想,这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书,能把“好父母”和“一百位名师”放在一起比较?而且还说是“胜过”!这让我充满了好奇,也有一丝小小的挑战欲。我总觉得,教育是个很复杂的工程,名师肯定有他们独到的方法和深厚的学识,怎么就能被“好父母”给比下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序言部分更是把我拉入了一个更深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娓娓道来,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那些关于成长、关于陪伴、关于信任的点点滴滴,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我作为父母的一些瞬间。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好父母”?他们身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是无条件的爱,还是科学的引导?是严格的要求,还是自由的放任?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让我对后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像是一次关于人生和亲子关系的深刻对话。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书名是《好父母胜过一百位名师》。坦白说,一开始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内心是有些许不以为然的。毕竟,名师的光环总是那么耀眼,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而“父母”这个角色,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更偏向于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支持,与专业的“教育”二字总感觉隔了一层。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而又坚定的方式,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并没有否定名师的作用,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能发挥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榜样力量”的探讨,作者认为,父母的一言一行,比任何课堂上的说教都更有力量。一个热爱阅读的父母,自然会熏陶出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个积极乐观的父母,会让孩子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一个懂得尊重和倾听的父母,则能培养出善于沟通的孩子。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在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让我反思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是否真正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豁然开朗,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这个身份的价值与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