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您的专业背景(律师、临床心理、家族治疗)或是处理家庭冲突技巧的娴熟程度 (专精或新手),《家庭冲突处理》都能提供您极有价值的资源。本书清楚地探讨家事调解的理论取向、技术、与技巧,是一本实用与内容完整的案头书,本书涵盖的内容包括:
.专业伦理与工作标准的完整讨论
.提供缺少与家庭共同工作专业训练的律师,实用的知识与能力
.影响家事调解的文化议题
.法律协商关键技巧
.了解复杂的家庭动力与冲突
.筛选评估家庭暴力的工具
.根据儿童需要所发展的亲职计画架构
.家事调解特殊个案处理
.家事调解专业取向自我评估
前言 iii
第一部分 实务理论 1
第一章 了解家庭动力 3
第二章 认识家庭冲突 61
第三章 家事调解的模式与取向 109
第四章 家事调解的技巧与技术 151
第二部分 家事调解实务守则 191
第五章 特殊家事调解个案 193
第六章 伦理、工作守则、保密与拒绝证词权利 223
第七章 家事调解的多元文化议题 243
第八章 与专业团体及当事人权益相关人合作 287
第三部分 家事调解实务应用 305
第九章 婚姻调解、和解与婚前协议 307
第十章 离婚调解 323
第十一章 父母-青少年调解 365
第十二章 收养、虐待与安置的案件 387
第十三章 老人照顾与家庭医疗议题 415
附录 449
参考书目 479
索引 491
前言
带着热切的心,我在2001年的一月开始这本书的写作,一月是由罗马的二面神Janus命名而来。Janus能够同时瞻前顾后。同样地,这本书的目标也希望能够承先启后,希望能够提供目前及未来的家事调解员正确的概念、历程以及一些特别的资料,如此家事调解员可以为此根基发展最适合自己的调解方式。同时也回顾过去二十年我个人及其他家事调解员的工作经验,希望能够对未来的调解专业有些帮助。
我很早期就进入调解的领域。在当时,调解的领域需要有先行者拓荒与建立,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最近这几年,经由一些专业组织的整合,即在执业及法律上的统整,可能朝向家事调解证照化的发展。我认为有些想法与概念是值得被保留下来或至少被提及。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方法与想法会被遗忘或抛弃,就像一些最原始的方式或物种灭绝一样。虽然进化的历程能够淘汰不适用的方法,但是最有价值的概念与方法也可能随着统一与整合一併遗失。
有一些想法与家事调解的取向是经典的,将会一直流传;有一些只是流行,而无法随社会变迁而演进。演进是有代价的,有得就有失。因此为了要调和此现象,必须要从过去学习而发展,而不是只重复或完全抛弃过去,或只是重新包装,换汤不换药。
分类与再组织的历程非常琐碎但是必要的。从过去的历史中学习是为了现在与未来。学习的重点在了解过去重要的贡献、概念以及模式。
虽然家事调解是目前司法系统中替代性争执处理(ADR)的一部分,是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产生。但是仍然没办法成为一种专业,除非大部分的家事调解员了解完整及统整的调解专业知能,同时能继续发展与传承,如此才能成为一个被认可的专业与领域。本书希望能跨出一小步朝向这个目标;因此握希望本书能够提供读者一些完整的主题、议题与重要资讯,能对家事调解员有些助益。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注意在检视家庭动力、冲突及家事调解的基础理论与议题。前四章读者可以帮助了解家事调解不同于一般商业或小额调解的独特性。这些知识通常不是律师及治疗师的专业训练所能提供,一般短期的调解训练也很少包含这四章的内容。
第一章採用系统取向来探讨家庭动力,而不是将家庭内的个人视作不相关的独立个体。本章中将家庭视为系统并且有发展的阶段。同时认为有些家庭的争执是因为个人或家庭发展的关系所形成。第二章探讨冲突是如何呈现。因为相互依赖程度的不同,有些冲突已经在家中隐藏许久,一旦公开显现出来会引发极端的焦虑。有些家庭面临一般的冲突会认为是极深的背叛,家庭的秘密时常是在调解中才呈现出来。
第三章要求家事调解员检视自己的模式与取向,以及从何学得这些模式与取向?优缺点为何?如此可以更正确与清楚的跟当事人陈述自己的专业训练与服务品质。第四章检视由这些取向与模式所衍生出的处遇方法。同时也借由一些案例来说明不同模式与取向的调解员作法是非常的不同。因此基本的假设是调解员会根据自己的思考行事。第四章的焦点是描述每一次调解会谈中调解员的具体行为。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调解员需要特别注意的复杂议题。家事调解员比商业或劳资调解员更需要注意家庭虐待、药物滥用、或文化议题,以及与这些家庭一起工作的复杂性。这些是家事调解的脉络,是家事调解员比一般普通的调解员需特别注意的地方。在这些章节里所提到的议题,是提醒家事调解员,不管自己所使用的模式与取向为何,或正在处理的冲突类型为何,都必须先评估家庭目前的状况,必要时要修正所使用的规范。
第五章探讨时常在调解时出现的争执:家庭暴力、药物滥用、及其他相关状况。当这些状况出现时,家事调解可能并不适用,或者需要经过修正,如此才能保证所有家人的安全及公平性。第六章在讨论家事调解员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特别的议题,譬如人身安全的议题。同时也讨论需要对其他单位提供报告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第七章提到调解服务必须注意不同文化的需求与预期的差异,必要时必须作调整。内容中谈到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调解员、当事人,以及如何形成好的服务。第八章提到当事人所感受到的调解服务是有连续性的。内容提到调解员如何减少对当事人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能保持调解服务的理想界域(boundary)。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探讨一些常见家庭冲突的具体处理方式。服务的安排将会根据冲突类型而不同,譬如,争执的当事人是谁?争执的议题是什么?这部分的安排将根据不同的类型提供目前的调解模式及相关的知识。
第九章的焦点是探讨婚姻冲突,夫妻不愿离婚但有重大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九章也会探讨婚前协议的内容。第十章将会探讨离婚以及监护权等议题。这个议题是我职业生涯中遇到最多的议题,因此我认为是家事调解中最重要的议题。同时我也假设读者应该对此议题有自己的模式与理论。
第十一章提到一个新兴的调解服务,也就是使用调解服务处理父母与青少年的问题。这章在探讨如何在现有的离婚调解模式中加入父母-青少年的调解服务。第十二章的重点在讨论领养以及寄养家庭的问题。因为这个议题可能牵涉暴力、虐待及其他破坏性的指控与事实,因此需要对本书的所有章节都有所熟悉。第十三章是提到家人生病、残障、暂时或永久的失能,需要有成人的监督。或家中对于极端的议题、或需要紧急的医疗、意见分岐时的处理。
书中的每一部分,包含想法及资料在我的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对我及其他的调解员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想法、技巧、历程与取向不应该随演进就消失。当然随着新的发展、新的资料、及方案与应用的产生,家事调解员应该随时吸收新知。而像本书一般的出版品也应该随时更新有研究支持的发现与注意使用者的满意度等资讯。我们一个新的专业组织,Association for Conflict Resolution,应该要致力资讯与新知的传递与分享。
我认为读者可能会对本书的第三部分较有兴趣而省略其他的章节。我会希望读者不要略过第一及第二部分。因为这两部分提供了调解服务的根基。这本书的章节是有序列性的而且有累进的效果。略过第一、二部分会觉得第三部分是不完整的。所以建议得者从头开始阅读以此增进了解。最后建议家事调解员需跨领域的阅读社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及儿童发展、协商及冲突解决的书籍以提供最好的服务。
本书的目的
本书的目标在统整目前家事调解的理论与实务。本书在写作时设定的读者有二群:一群来自司法ADR观点的调解员,另一群是来自治疗与临床背景的调解员。目前调解员大部分来自这二个背景。同时,本书的目的也在整合、总结、比较以及对某些不完整或互斥的理论与实务做调整,希望能使这些理论与实务方法在某些情境中仍能使用。
本书并不只是教科书,也可以帮助目前的家事调解员或ADR工作者对不同争执与冲突型态的处理,同时本书希望对家事调解新手提供帮助,也希望帮是调解的老将澄清疑惑及再充电。
如果本书能达成目的,读者应会时常翻阅尤其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本书将提供调解员在工作时更多的自我了解及实务的协助,这本书仍然有进步的空间,就如家事调解者一般,需要不断地进步。
艾莉森.泰勒
2001年12月
于Hillsboro, Oregon
推荐序
家事调解──一门学习探索如何协助家庭成员间共同创造「以人为目的」合理生活的认知与体验之旅。越多人加入这个学习旅程,人们的幸福就可能多一些。
二○○四年秋天,一群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有儿童福利团体的社会工作人员、社区或法院调解委员、地方士绅及法官)齐聚在北台湾阳明山下的家事法庭会议室里,热烈地讨论着如何透过「调解」机制,为即将进入「诉讼」程序的每对夫妻或父母、未成年的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找到一个得以言语表达、对话或讨论,进而有效沟通、协商或调整,最后经由共同的参与与创造,获致重新开启生活的共识的工作方法,借以在目前多数由法官以裁判方式解决家事纷争的法庭对立文化氛围中,提供另一种非对立性的选择可能。我们将前述的工作历程与基本态度,融入目前台湾已迈入民主法治进程的法定家事调解程序中,摆脱过去封建体制下普遍抱持「劝合不劝离」的社会文化意识型态,而代之以落实「人为目的」的工作内涵,用来重新诠释二十一世纪的家事调解精神。
也因为这份美好的工作机缘,让我在四处探求家事调解的学习旅途中,得以在二○○五年夏天,在南台湾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举办的国际性研讨会与工作坊中,与本书作者Alison及长荣大学的维瑄教授暨辅仁大学的康临教授相遇进而相识。从Alison持续二年来台带领工作坊的过程中,我们由她身上自然散发出来的家事调解专业与热忱又谦虚的敬业态度,尤其是她对不同社群文化间的接纳与尊重,竟也在无形中种下了一群人在这块土地上发展家事调解的企图心与使命感。这二、三年来,维瑄教授和另一位同系所的苏金蝉教授克服了经费与各项困难,就只为了提供给在台湾从事家事调解服务的工作者若干认知及能力的养成与技巧更精进的机会。这份洞见与承担,着实令人感佩。现在有一件更令人惊喜的事,那就是维瑄教授再与康临教授携手合作,将Alison诠释家事调解的完整内涵,以专书的形式译成中文与读者分享,也因此提供了一个足以从高处鸟瞰,也可以在细处反覆咀嚼品味的绝佳素材。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与Alison作心灵沟通,就像在Alison带领的工作坊中,只对着你一人侃侃而谈。
我很幸运地能在本书出版前先睹为快,其中令人最印象深刻的事,就是发现家事调解的工作原则有不少是跨越东西方文化藩篱而具有人类社会普世价值内涵的。例如家事调解工作者必须具备面谈、处理人际冲突关系、了解家庭成员间之心理动力关系及个别需求、相关法律知识及个案管理等能力,并转介其他服务系统提供资源及与其他专业工作者如律师、社会工作人员、心理或精神医疗人员间的分工与合作能力。此外,也必须有良好的业务督导系统与回馈机制。她在书中谈到,在不同性质的工作中,应有不同的调解策略;如遇有未成年孩子的离婚调解中,先讨论父母亲职的分摊可行性,再讨论相关财务与婚姻离合决定等议题。这点与我在家事调解实务工作经验中,有深得我心的发现。
最后一定要与读者分享的是,在维瑄教授与康临教授忠实且传神地透过流畅的中文,将作者所欲表达「以人的需求与自我思考及决定」为目标的工作内涵,巧妙扮演了传送他山之石智慧资产的桥樑角色。因此,我很乐意能为读者推荐本书,也让未来的家事调解服务,能在家庭成员对簿公堂,以兴讼方式处理家事纷争以外,提供一个可被社会广为信赖及接纳的公共服务资产,提供多一点成长的养土。也相信本书中文版的诞生,将为这块土地的家事调解服务带来下一步进化的契机。
且让我邀请您一起进入家事调解的殿堂,努力学习吧。
士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庭长 谢静慧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感到好奇,最近读的一本关于认知偏差的书,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思维的解毒剂”,让我看清了自己和他人身上那些不自觉的思维陷阱。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在很多情况下“偷懒”,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判断失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确认偏差”这一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读完之后,我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些争论,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并不是在理性地讨论问题,而是在努力地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尝试在与他人交流时,主动去考虑是否存在认知偏差,并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理解。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艺术史的入门读物,没想到自己竟然能被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画作和雕塑深深吸引。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有趣,完全不像我过去读过的那些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文艺复兴的辉煌,再到印象派的色彩斑斓。我特别喜欢关于古希腊雕塑的那一部分,那些优美而充满力量的身体线条,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于美的极致追求。书中的图片质量很高,每一幅作品都配有详细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技法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艺术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美,去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魅力。现在走在街上,看到一些建筑或者装饰,我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书中所学的内容,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人生的新篇章。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真诚的分享和深刻的洞察。作者用非常坦诚的笔触,讲述了她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包括那些失败、痛苦和迷茫的时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接受不完美”的章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解脱。我一直以来都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要求苛刻到近乎自虐,这让我常常感到疲惫和沮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完美是一个虚幻的标签,而真正的成长在于拥抱自己的局限性,并从中学习。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实用的练习方法,比如“自我肯定冥想”和“感恩日志”,我尝试着去做,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真的能一点点地改变我的心态,让我变得更加平和与自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生活推着走,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塑造我想要的生活。我开始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旅行的散文集,里面的文字如同清风拂面,把我带到了那些遥远而美好的地方。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风景、人文和她个人的感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日本京都的篇章,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古朴宁静的气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禅意的古都。她不仅仅是在描述风景,更是在捕捉那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清晨寺庙的钟声、街角飘来的茶香、或是与当地居民的短暂交流,都写得如此真实而动人,让人心生向往。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它所传递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却深深地触动了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燃起了重新出发去探索世界的勇气。它提醒我,生活不应该只是匆忙的日常,偶尔也需要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场及时雨,在我焦头烂额的时候,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书架上。我一直认为家庭是避风港,然而现实却常常是风暴的中心。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和丈夫就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彼此指责,家庭气氛剑拔弩张。我尝试过各种方法,看网上的文章,听朋友的建议,但效果甚微。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家庭冲突处理”几个字却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丝曙光。书中的案例贴近生活,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者的语言温和而坚定,既没有回避冲突的残酷,也没有夸大其词,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剖析了家庭冲突的根源,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被其中关于“积极倾听”的部分深深打动,以前我总是急于反驳,从未真正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输赢,而是被理解和被看见。它教会我如何在一个充满张力的环境中,找到沟通的桥梁,化解矛盾,重新拾起家庭的温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