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辅以经济的发展,做历史趋势之阐述。内容包含近年来两岸三地史学界最新之研究成果,简洁扼要地说明渊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过程,期能予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除了中国史的部分,本书也纳入台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台湾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者从史前时代、原住民生活背景、荷兰、西班牙与日本等外国势力在台统治、汉文化移入等历程,探讨台湾文化的转变与经济变迁背后的驱动力。有别于以往的台湾政治史,借由作者之笔,您将更能了解台湾在亚洲地区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简介
张永昇
学历:国立
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班
现职: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士农工商: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与经济脉络》的深刻思考** 《士农工商: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与经济脉络》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核心——四大阶层的形成、演变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揭示了支撑这个庞大帝国运转的经济命脉。作者从“士”阶层的崛起与衰落,分析了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文化领域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对关于“农”阶层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详细描绘了土地制度的演变,从井田制到均田制再到租庸调制,这些制度如何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计,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而“工”和“商”阶层的分析,则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另一面,手工业的精湛技艺,商业网络的扩张,以及这些阶层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变化。作者并未将这四个阶层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比如商人积累的财富如何影响了政治格局,士大夫阶层对商业的态度又如何影响了经济政策。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非仅靠统治者的英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阶层关系之上,这些关系既是驱动力,也是潜在的矛盾点。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评分**读《中国古代文明的曙光:从河姆渡到春秋战国》** 初读《中国古代文明的曙光:从河姆渡到春秋战国》,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细致的考古发掘资料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带领我们重返那段充满神秘与变革的遥远年代。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稻作文明的萌芽,到青铜时代波澜壮阔的王朝更迭,再到思想文化大爆炸的春秋战国。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河姆渡遗址的章节,那些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和精美的稻谷遗存,如同无声的证人,诉说着早期先民们在长江流域辛勤耕耘、创造文明的智慧。而随后的夏商周时期,作者并非仅仅罗列王室更迭,而是着力展现了礼乐制度的形成、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以及早期文字的演变如何承载着文明的记忆。书中对殷墟甲骨文的解读,更是将我们带入了商代统治者的精神世界,那一刀刀刻在龟甲上的卜辞,既是日常的祈求,也是历史的注脚。当我读到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论述时,我不禁惊叹于古人建立秩序的远见卓识,那套繁复而精妙的礼仪体系,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后世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社会规范,直到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全书资料详实,逻辑严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古代文明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入门读物,它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源头的大门。
评分**《水墨丹青:中国古代书画鉴赏指南》的意外收获** 初次拿到《水墨丹青:中国古代书画鉴赏指南》,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没想到却是一场充满惊喜的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作者以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中国古代书画的世界,从笔墨的浓淡干湿,到构图的虚实相生,再到意境的诗情画意,都讲解得淋漓尽致。书中挑选的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比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衣纹的处理以及画面的意境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视觉艺术。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被作者细致入微地解读,不仅仅是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街景,更是从中解读出了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细节、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商业经济的繁荣。让我特别受启发的是,作者强调了“意境”在中国书画中的重要性,认为它不仅仅是画面的描绘,更是画家情感、思想与人生感悟的传达。读这本书,仿佛有无数位古代大师在我耳边低语,他们分享着创作的秘诀,也诉说着各自的艺术追求。我学会了如何从一个画面的用笔、用墨、色彩、构图等方面去品味,去感受,而不仅仅是“看”而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古代艺术的浓厚兴趣,感觉自己也仿佛成为了一个小小鉴赏家。
评分**翻阅《盛世风华:唐代长安的繁荣与多元》** 《盛世风华:唐代长安的繁荣与多元》这本书,如同穿越回那个万国来朝、兼容并蓄的伟大时代。作者笔下的长安,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活色生香的市井图景,是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是各国使节、商旅、僧侣汇聚的国际都会。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坊市制度的描写,想象着整齐划一的里坊,白天市声鼎沸,夜晚却是寂静无声,这种精细的管理背后,是高度发达的城市规划和秩序。而“夜市”的出现,又打破了僵化的规制,展现了城市生活的活力与变迁。书中对大慈恩寺、西市的详细描述,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佛教在唐代盛行的程度,以及来自丝绸之路的西域商品如何丰富了长安人的物质生活。作者并没有回避唐代社会内部的矛盾与挑战,比如安史之乱对长安造成的巨大创伤,但这恰恰让这本书更加真实可信。读到这里,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伟大时代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辉煌。书中穿插的诗词歌赋,更是为这种盛世描绘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白、杜甫笔下的长安,与作者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与豪情。这本书让我对“盛唐”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时期的称谓,更是一种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精神象征。
评分**《长河落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变迁》带来的震撼** 《长河落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变迁》这本书,以其极其细腻和生动的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江南世界,同时也揭示了繁华背后潜藏的深刻危机。作者聚焦于明清时期,这个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手工纺织业、丝绸业、瓷器业的空前繁荣,让我仿佛看到了烟波浩渺的太湖边,商船云集,市集林立的景象。书中对“机户”、“机工”等概念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以及白银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读到“长河落日”的意象出现时,我便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悲凉。作者并没有回避海禁政策对海外贸易的影响,也没有忽视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对经济的侵蚀。特别是关于“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改革,在作者的分析下,不再是枯燥的政策条文,而是直接关系到无数家庭命运的重大事件。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旱涝灾害、自然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的描绘,更是让读者看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是,它揭示了经济繁荣并非永恒,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挑战的过程,最终的“落日”并非意味着终结,而是历史的转型与新的开始。它让我深刻反思,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其背后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考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